APP下载

有声语文课味更浓

2021-01-12周兵

安徽教育科研 2021年35期
关键词:合作兴趣语文

周兵

摘要:语文是基础学科,也是工具性学科。随着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深入,更有“得语文者得天下”之势。如何科学有效地将语文课堂“送”给学生,让他们快乐地去完成学习,提升语文课堂效率,是师者应该研究的课题。教师要切实根据学生的年龄和学段采用针对性的方式和方法,在课堂上关注到每个学生,引领每个学生走进“舞台”中央,走进知识殿堂。

关键词:语文  兴趣  有声课堂  合作

通过观察,笔者发现在语文课堂上,如果能够将语文课堂变得“声趣盎然”,阅读、朗读、讨论、表达齐上阵,学生将更愿学习、更会学习,语文课堂也会更有味道。现就部编版教材二年级上册《曹冲称象》一文的听课实例加以分析。

一、花香鸟语春天事——激发兴趣助学习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课堂教学尤为明显。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教师应该着重考虑的问题。年轻的张老师考虑到二年级孩子年龄小,为了吸引孩子们的眼球,激发他们的兴趣,上课伊始,就采用国学动画《曹冲称象》引入曹冲。美丽的画面,动感的视角,入胜的故事,一个智慧、可爱的曹冲形象展现在大家面前。这与学校积极建设的国学文化紧密联系,相得益彰。孩子们入情入境,导入新课自然而然,水到渠成。

师:小朋友们,你们喜欢曹冲吗?你们想知道他是如何称象的吗?

生(异口同声):想。

课中,考虑到学生的年龄小,注意力难以长时间集中,教师设计了一段手指操游戏,让孩子们一起随着美妙的音乐动起来。手指轻轻敲打桌面,发出整齊的咚咚声,清脆悦耳,再配上轻巧的腿部动作,怎能不让人舒适呢?年轻的教师还不忘让孩子们邀请听课的教师一起动起来,师生同台,画面何等温馨。寓教于乐,疲劳不见了,课堂气氛活跃了,听课效果增强了。

二、人生唯有读书好——提升技能促理解

朗读是学习语文最根本、最有效的方法和技巧。朗读可以增强语感,加深理解,自我倾听,提升写作能力……在语文教学中,教师科学、恰当地运用和指导朗读这一方法,将会对孩子学习语文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本节课,年轻的女老师充分发挥和应用了自己在朗读方面的专长,引领、指导学生采用多种朗读形式理解和思考文本。如课文中曹冲说的“我有个办法:大家把大象赶到一艘大船上,看看船身下沉多少,就沿着水面,在船舷上画一条线。再把大象赶上岸,往船上装石头,一直装到船身下沉到画线的地方为止。最后称一称船上的石头。石头有多重,大象就有多重。”这段话是本文的核心,表现了曹冲善于思考、善于观察的聪明才智。为了能够让孩子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老师先是让大家带着任务,小声地朗读,想想要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才能够体会到曹冲具有什么样的品质。

虽然是二年级学生,但老师还是大胆放手让孩子自己读,边巡查边指导,帮助孩子养成自己朗读的习惯。在指导中,老师发现一位叫王小乐的女生朗读存在很多问题,于是她以王小乐的朗读为蓝本,既引导其提升,也提升全班同学。交流开始,老师邀请王小乐朗读。第一遍,她读得生疏,生字读不准。老师就请班上同学帮助她,一举两得。为了打消学生的顾虑,老师说道:“孩子,你读得很有进步,老师和同学也很乐意帮助你。你再读一遍。”于是,她读第二遍时好了一点,但情感不够,有些干巴。

师:你觉得曹冲聪明吗?

生:聪明。

师:那你应该开心一点,自信一点,为曹冲感到高兴呀。再读一遍好吗?

学生点点头,全班同学都投去期待的眼神。她尝试读第三遍,效果又好了一些,流畅而有情感。全班响起热烈的掌声。王小乐幸福地笑了。

师:真为王小乐同学高兴。希望大家都像这样学会朗读,我们一起来一遍。

朗读帮助孩子更好地理解文本,也帮助孩子树立了信心。这样的老师无疑是聪明的,也是用心的,更是学生喜欢的。

三、同舟共济扬帆起——增强效果共成长

小组合作学习不仅能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更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探究性、思考性,才是教师最应该做的事。

本节课,张老师有意识地去培养孩子们的合作探究意识,提高他们合作的能力。一开始,老师把全班学生每六人分为一组,每个小组选一名组长,负责组织分工、收集资料、总结发言,让人人有任务,人人都参与。这样从形式上给学生营造合作探究的氛围,也便于学生交流讨论。

在小组学习单上,老师布置这样的任务:(1)合作完成表格,梳理曹冲称象的过程,每小组选一名同学代表上台展示并作讲解;(2)小组合作分角色朗读。

孩子讨论交流起来有模有样,看来老师平时也是这样做的,才能达到如此真实的效果。假以时日,孩子们一定会养成合作探究的习惯。分角色朗读对于二年级孩子来说是有难度的。没想到,这个班的孩子行动起来比较熟练,曹操、曹冲、大臣等角色,每个小组都能合理地安排,而且对每个人物语言的把握也比较合理。这让听课的老师们着实吃惊不小。交流时大家得知,平时在课堂上,老师就放手让学生活动,一开始会很耗时,影响教学进度,老师也出现过纠结和焦虑,最终坚持下来之后,发现不仅不再耗时,不再影响教学进度,而且孩子们学习热情高涨,能力提升。

四、百花齐放才是春——“均衡”发展齐飞翔

教育的对象应该是群体,而不是个体。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关注到每一个孩子,而不是只盯着少数“优秀生”。说白了,在课堂上要实现相对“均衡”。

平时课堂也许会好些。但公开课上,老师为了教学进度,为了教学效果,往往会更多地关注、提问“优秀生”。而这节《曹冲称象》的课上,年轻的老师没有让课堂成为“优秀生”的舞台,而是尽量关注到不同层次的同学,俨然增加了本节课的闪光点。尤其是老师对班级角落里的一名男生的关注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这个男生坐在最后排靠近窗户的位置,正好在我的旁边。从课始我就关注他,因为他无论翻书,还是动笔都比别人慢了半拍。于是课中,我边听课边关注他的一举一动,发现他应该就是大家眼中的“学困生”。当别人朗读时,他的声音小得几乎听不到;别人讨论时,他也只是看着、听着,不发一言。但我有一个惊奇的发现,就是在倾听时,他的嘴唇会不自觉地动着。这说明他是有表达欲望的,也是有表达能力的。有那么一刻,我实在忍不住,就用手碰了他一下,问:“同学,你为什么不积极参与呢?”他看看我,没有回应。当时,我就在想,越是这样的孩子,老师越应该多关注他,才能给予他更多的自信。我多么期待年轻老师能够发现他。

小组交流时,老师转到他这里,关注到了他,并且和他作了交流。具体交流什么,我不太清楚,估计是指导和鼓励之类的。随后,老师让他起来交流。他的声音小到只有像我离他这么近才能听到。老师鼓励他说:“孩子,我看到你写得很好,大声告诉大家,相信自己,老师也相信你。”他看了看老师。我也在一旁鼓励他。他终于提高了音量,表达了自己的想法,赢得大家的掌声。我从内心为孩子高兴,因为他战胜了自己;为老师高兴,因为她关注了群体。一个不能少,一个不能落下,应该是我们教育的初衷。

课后交流时,大家一致认为本节课是一节质朴的、真实的、智慧的课。大家达成共识:课堂的主角应该是学生,以生为本让语文课堂更有味道。我们通过科学有效的引导和指导,让学生一步步去尝试,去演绎,去思考,去创新,去发展。当然,教育也应该是大众的教育,不是少数的教育。课堂上,老师的目光要关注到每个学生,引领每个学生走进“舞台”中央,走进知识殿堂!

责任编辑:赵潇晗

猜你喜欢

合作兴趣语文
初中体育多样化教学改革的实践探索
大学英语创造性学习共同体模式建构案例研究
智力因素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研究
试论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低年级识字教学中游戏的设计与研究
巧用多媒体技术, 让语文课堂更精彩
我的语文书
语文知识连连看
语文妙脆角
语文知识连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