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太邑彝族贫困乡产业振兴探索

2021-01-12田逸飘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21年7期
关键词:民族乡山区农户

□文/ 田逸飘 汪 淼

(1.大理大学经济研究所;2.大理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云南·大理)

[提要] 民族贫困山区受自然历史因素影响,经济发展长期处于较低水平,当地村民生活质量普遍不高。如何因地适宜发展与山区实际情况相符合的产业,实现乡村振兴,是民族贫困山区在贫困治理中需要思考的问题。本文以云南太邑彝族贫困乡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调研,分析当地的贫困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并以三维资本的视角构建实现产业振兴的实践路径,以期因地制宜走出一条山区民族乡产业振兴的繁荣之路。

云南作为我国少数民族种类最多的省份,拥有25 个人口在6,000人以上的世居民族,各民族分布具有大杂居和小聚居的特点,彝族和回族在全省大多数地区均有分布。太邑彝族贫困乡作为大理市唯一的贫困乡,也是唯一的山区民族乡,交通不便,自然环境较差,高山峡谷地形特点明显,境内海拔落差大,具有立体气候特征。这也导致太邑乡的经济基础相对薄弱,是典型的高山边远贫困乡。近几年,当地经济形势虽有所好转,并如期完成了脱贫攻坚的任务,但新时期,要实现乡村振兴的总体目标,太邑乡亟须实现动能转换。而如何根据自身的地理区位优势,结合山区民族乡在生态、文化、产业等方面的相对优势,探索一条适合山区少数民族乡自身的乡村振兴道路就显得尤为重要。目前,太邑乡现有人口约9,000 人,其中彝族人口占比为56%,当地森林覆盖率较高,耕地总面积1.56 万亩,人均耕地1.6 亩,自然资源和特产资源相对丰富,具有发展多元产业的潜力。

一、太邑彝族贫困乡现状

太邑彝族贫困乡位于大理市西南部,境内群山叠翠,风光秀丽,气候复杂多样,民俗风情保留比较完整。但由于先天自然因素等影响,消息相对闭塞,农户思想落后,导致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农业生产条件较差,全乡基础设施薄弱,山区民族乡的发展问题依然严重。

(一)经济基础先天不足,产业发展难以支撑。首先,由于全乡聚居在山区,交通条件虽然在近几年有所改善,但由于基础设施建设维护成本较高、难度大,水、电、路和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较大理市其他乡镇有所落后。再加之民族乡辖区内少数民族村落长期以来处于相对封闭状态,远离大理市发展中心,缺乏定期修缮,很多想到民族乡旅游的外地人也望而却步,这使得太邑乡先天的旅游资源优势丧失,无法充分将这一优势转换为经济效益。其次,太邑乡的产业结构不合理,产业发展存在诸多瓶颈。近年来,当地农民兼业现象十分普遍,劳动力逐渐向非农产业转移,外出务工人数增加。当地高标准农田较少,大片土地在山上,土地资源有限,产业分布比较分散,仍然处于产业链条的上游,主要以玉米、小麦、魔芋、核桃为主,但据当地干部和村民反映,农作物收益增幅不高。近几年,在扶贫项目的支持下,桃树村引进红参种植试验田,其他村村民也陆续种植车厘子,种植山楂等中药材,但受市场价格影响,经济收益不佳,核桃收益薄利多销,魔芋产业也是以第一产业及粗加工为主,附加值不高,结构单一,尚未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效益,产业结构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存在明显不足。农村养殖业乌鸡品牌也无功而返,林下经济发展不足,有些农作物由于交通原因,不能及时运送出售,农民经济收入得不到持续保证,目前仍有少数农户住着土木结构的老式房屋,存在小农思想。

(二)自我造血能力不足,资金投入缺乏合理性。通过调研发现,首先,太邑乡许多村落“空心化”较为严重,留在农村的主要以老年人为主,农村青壮劳动力流失严重,乡镇干部频繁流动,村中缺乏专业性人才,农户生计结构单一,大多依靠种植业和养殖业,缺乏多元谋生手段。受现代思想的影响,随着当地人口迁徙回流,现代思想与乡土文化产生激烈碰撞,不断有“只见新房不见新村”的现象呈现。其次,本土龙头企业较少,项目资金来源不多,民族乡除了每年的基础设施建设资金和基本保障资金外,还需要部分资金来维持民族团结建设和传统村落建设等。近几年,国家虽然加大了对民族地区的投入,但这些资金对其自我造血能力的提升并没有带来本质的改变。

(三)农户受教育程度较低,传统思想较为固化。在调研中我们获知,当地大部分农户文化水平不高,受教育程度不高,导致农户就业方式单一,仅仅依靠在外打工或务农,生计方式不够多元。另外,少数民族贫困户主动脱贫的意识不高,安于现状,接受外界新知识新科技能力较差,更大程度上靠国家政策和国家资金来摆脱贫困。农户青壮劳动力抚养子女和赡养老人双重压力增大,许多少数民族家庭不堪经济压力,缺乏对子女正确的教育观念,导致子女辍学过早,外出打工,造成教育的恶性循环。而注重文化消费而不善于积累财富的少数民族特质也是太邑乡农户贫困的社会因素。在彝族的消费文化体系中,节庆消费被赋予重要的意义,年节、待客、婚丧嫁娶都是重要的消费节点,而这些民族文化,导致太邑乡大部分农户有了一定的积蓄后全部修筑新房,改善住房条件。传统的婚俗彩礼也是导致太邑乡农户贫困的文化因素。

二、太邑彝族贫困乡产业振兴的基础

(一)发展优势。在多方因素的合力作用下,太邑乡因地制宜的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积极培育鳟鱼、鲟鱼等高端淡水鱼养殖基地。虽然基础设施薄弱,但旅游业发展具有后发优势。从实地调研的情况看,太邑乡具有产业振兴的诸多有利条件,尤其是气候资源和旅游资源,有着良好的发展基础,山区民族乡的森林覆盖率较高,林业经济发展潜力巨大。国家对山区民族乡的经济发展在资金、技术、市场等方面都给予了大力支持,同当地其他乡镇地区的经济发展联系也日益加深,从交通发展、电网建设、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逐步改善农户的传统经济发展方式,发展现代农业。除此之外,太邑乡水源丰富,当地已有农户培育鳟鱼、鲟鱼等养殖业,经济效益可观。

(二)发展劣势。(1)自然条件因素。一是当地海拔落差将近1,500米,坡度较大,可利用耕地面积少。二是受气候条件和生态环境影响,传统种植业经济收益难以达到预期,导致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滞后。三是基础设施维护存在难度,雨季滑坡致使进乡道路受阻,滑坡时有发生,先天的自然地理环境给施工增加难度。网络通讯设施建设也受此影响,互联网信号质量差,农户普及率很低,导致农户市场接受能力和反应能力受到限制。(2)历史文化因素。太邑乡农业发展主要以散户种植为主,受制于技术供给,导致劳动产品收益率低。山区民族乡少数民族居住分散,常年扎根大山,传统观念浓厚,农户文化水平不高,人才流失严重,人才储备更是困难。(3)产业结构因素。太邑乡以种植魔芋、核桃为主发展农业经济,是全乡经济发展的主导。从农业效益来看,民族乡农作物收益率不高,粮食作物质量参差不齐。

三、太邑彝族贫困乡产业振兴的路径选择

山区民族乡的贫困问题,不是一个或某一方面的贫困,而是多重因素聚集在一起的多维贫困,导致了山区民族乡的贫困加剧。从太邑乡的扶贫治理路径来看,首先经历了以当地自然资源开发,而后地方政府通过一系列政策资金引导,注入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促进经济发展,而后扶贫治理进入新格局,太邑乡全面脱贫后,如何摆脱农户及当地政府对于物质资本及人力资本的依赖,形成多维协同的新农村乡村振兴新格局,这也是山区民族乡实现产业振兴的主要路径。

(一)加大资本要素聚集,促进可持续发展。在新发展格局理念下,有效的物质资本投入是山区民族乡实现产业振兴的基本保证,太邑乡还需继续加大物质资本投入力度,改善少数民族农户的生产生活条件。一方面通过开发本地自然资源,推动高质量绿色发展。山区民族乡由于缺少资金投入产业基础薄弱,结构单一,生产经营方式不够合理,导致本地自然资源优势没有充分利用释放,尤其是生态资源和林下经济难以有效开发。太邑乡有3 万多亩林地,当地政府要争取上级资金,积极汲取成功经验,加强对农户的技术培训,借鉴林下经济成功模式,充分发挥自然资源优势。转变农户经营方式,由粗放型向规模化集约化发展。要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以高标准农田建设为契机,大力构建生态农业,绿色农业。完善产业配备设施,建立公共服务体系与机制,加大山区民族乡的物质基础,改善农户的生存条件和生活水平。另一方面大力发展生态特色经济,通过调结构,转变经营方式,发展生态绿色有机农业,深入推广水肥一体化技术,并加强农产品品牌建设,以产村融合促进经济发展。加快改善交通条件,发展生态旅游产业,积极融入上级旅游规划中,重点突出民族康养产业布局,保护古村落面貌,打造少数民族乡镇风格,开展全乡全域旅游规划。

(二)加强人力资本投入,培育产业振兴人才。首先,政府要加强多元化的技能培训,引导鼓励农户自主创业,积极开展就业支持服务,培养农户多元化生计手段,拓展生计渠道,大力吸引候鸟式务工人员,提高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改变少数民族村落村民传统的生产观和生活观。若农户掌握多样化的生计技能,可以改善村民生产、生活方式,显著提高市场抗风险能力,促进山区民族乡社会经济发展。其次,农户的思想观念是制约当地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村干部要发挥先锋示范作用,通过鲜活的案例来转变农户的思想,在全面脱贫的大背景下,实现乡村振兴要激发当地农户的内生动力,提升“自我造血式”能力,激发村民主观能动性,吸引更多回乡青年建设家乡。最后,政府部门要积极通过经验介绍、组织参观学习、借鉴其他山区民族乡的发展理念等方式更新陈旧思想观念,督促村民主动接受现代教育,掌握多元先进的生计技能,并依托生态环境良好优势,积极发展特色种养殖业及旅游业等具有民族特色的产业,并通过互联网平台,构建与外界交流平台等方式,更快更好地推进农产品销售。

(三)拓展社会关系网络,构建产业振兴平台。贫困群体大都在社会关系和网络方面处于弱势地位,限制了贫困者对社会规范和规则的依赖和使用,导致自身利益的维护受损。就太邑乡而言,社会组织和合作经济组织发展不足,广大少数民族贫困群体的结构性社会资本匮乏,进而影响社会资本所带来的收益。拓宽社会关系网络,有利于构建山区民族乡反贫困的长效机制。一方面要深化民族乡村民自治,大力发展合作经济组织。因地制宜扩大生产性服务领域,提高服务水平,创新服务方式。积极发展农村电子商务合作,扩大农村电子商务发展水平,当地政府要引导和支持电商、物流、金融、快递等各类电子商务主体将布局向广大农村地区延伸,构建并完善农村购物网络平台,并把绿色生态农产品、特色民族食品推广出去,推动“互联网+”高原特色农产品发展模式。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当地高校、科研院所及涉农企业的力量,构建产学研平台,开展点对点的技术指导服务,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其次,要优化当地创业环境,完善创业服务体系,吸引回乡人员免费享受创业指导咨询,鼓励回乡人员积极创业。

四、结论与思考

民族贫困山区受传统习俗文化、地理自然因素等条件制约,导致经济发展速度相对缓慢,教育文化水平滞后,政策执行也存在偏差,通过与当地农户交流可知,社会文化较弱是核心的因素。在山区民族乡产业振兴过程中,不但要重视物质资本投入的基础力度,还需加强人力资本及社会资本投入,创新探索乡村振兴可能的路径。而且还要通过探索当地群众易于接受的现代性与民族地方性结合点,来逐步转变农户的传统观念,借助和传承地方性知识来促进发展当地经济。

从社会转型视角来看,山区民族乡经济发展要增强融入外部经济的意识能力,通过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以改善当地农户基本生活,加强互联网等基础设施建设以消除扶贫对象与外界联系的物理阻隔。我们在重建或整合山区民族乡乡村社会时,不仅要考虑当地的文化传统习俗,还需更多考虑当地的社会功能性需求,采取利好政策和有效措施促进民族乡民生事业的均衡有序发展,因村制宜,探索一条山区民族乡共建共享共治的发展之路。

猜你喜欢

民族乡山区农户
农户存粮,不必大惊小怪
让更多小农户对接电商大市场
《山区修梯田》
山区
粮食日 访农户
农户存粮调查
邮一堆微笑到山区
湖北神农架林区狠抓五项措施 强力推进民族乡保护与发展
民族乡特色产业发展路径探讨
完善民族乡法律法规建设的对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