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复兴进程中的革命文化与红色文化
2021-01-12陈俪语孙武安
陈俪语,孙武安
(温州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浙江 温州 325006)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逐步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中华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劫难。从那时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成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1]中国人民前赴后继、不屈不挠,经过180多年的努力和奋斗,最终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迎来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进入了实现民族复兴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近现代中国革命文化和红色文化形成并发展于追求民族复兴的历史进程之中,是中国文化发展的结晶和高峰,积淀并传承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团结奋斗、实现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力量。针对近现代中国革命文化与红色文化的两种不同表达,有学者主张将两者统称为“红色革命文化”,还有学者提出要构建一套涵盖革命文化的红色文化话语体系。事实上,作为近现代中国历史文化发展的两种不同表达,两者各有其独特含义和价值,在学理上厘清其异同是必要的,而对两者进行简单替换或合并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则值得商榷。
一、革命文化的产生及近现代中国革命文化的发展
(一)革命文化源于革命斗争
文化一词,看似抽象实则具体,文化由“人文化成”,与人类的实践活动息息相关。时代、社会发展到今天,全球联系愈加紧密,但人类仍分布在不同的区域和空间。不同的环境孕育不同的人,不同的人与不同的实践活动生成不同的文化。文化源于人类的社会实践,又反作用于人类的社会实践。人类有什么样的社会实践,就会产生什么样的文化。社会实践从哪里开始,历史文化就在哪里产生。
革命一词,并非现代中文词语。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就有关于革命的观念。“天地革而四时成。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2]革命上顺天意,下应民心,使万物生生不息。每当统治阶级腐朽到无法继续统治、民不聊生到无法继续生存时,起义、反抗、斗争、重建社会秩序便成为人民群众的必然选择。马克思主义把这种能够代表先进生产力要求的、一个阶级反抗另一个阶级的暴力斗争视为政治革命;同时把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从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从资本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这些涉及社会形态根本变革的重大历史变迁视为伟大社会革命。近现代以来,革命被广泛用来表示社会一切领域所出现的重大变革或质的飞跃。当然,革命并不只存在于风云变幻的20世纪,而常存于需要实现自由和解放的任何一个社会[3]。毛泽东不仅把社会形态的变革视为大革命,还肯定了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革命传统。史学家斯塔夫利阿诺斯也指出:“在中国长达数千年的历史上,有过三次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的政治和社会结构的大革命。第一次发生于公元前221年,它结束了领土封建制,创立了实行中央集权制的帝国。”[4]可见,革命在中国由来已久,并非近现代社会所特有。
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近代中国革命的发生是帝国主义疯狂侵略、封建主义腐朽统治的必然结果。正如马克思所形容的那样,“中国的连绵不断的起义已经延续了约十年之久,现在汇合成了一场惊心动魄的革命……推动了这次大爆发的毫无疑问是英国的大炮”[5]779,西方殖民主义者对中国的野蛮侵略和残酷掠夺,迫使不愿做奴隶的人们奋起反抗。一次又一次更加猛烈地旨在谋求生存的革命斗争,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状态下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不断激化和发展的必然结果。
在西方,革命一语的英文“revolution”最早是作为天文学术语使用的,指天体运行规律。历史步入近代之后,革命的语义开始引申到政治及社会领域,指通过暴力手段实现政体之轮换和重建。18世纪末,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成功进一步鼓舞和推动了各国的资产阶级革命斗争。伴随着19世纪欧洲列强对世界局面的支配,革命学说在整个欧洲流行传播,这一切均建立在欧洲工业革命、科学革命以及政治革命实践的基础之上[6]。19世纪中期,在工业革命中发展壮大的无产阶级开始成为革命主力军并登上历史舞台,马克思和恩格斯起草的《共产党宣言》宣告了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为世界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提供了科学理论和行动指南。革命导师马克思从科学的辩证唯物主义视角论述了革命对人类解放和社会发展的意义,强调“革命之所以必需,不仅因为没有任何其他的办法能够推翻统治阶级,而且还因为推翻统治阶级的那个阶级,只有在革命中才能抛掉自己身上的一切陈旧的肮脏东西,才能胜任重建社会的工作”[5]171。所以,在无产阶级诉诸暴力革命求得人类的最终解放的过程中,暴力革命是到达社会革命的第一步,也是关键一步。虽然暴力革命要破坏和砸碎旧世界,但是社会革命还要建设新世界。
(二)革命文化的不同类型
文化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通常需冠以前缀以示其具体所指,革命富含主体反抗和解放的积极意蕴,成为代表人类进步文化的载体。革命文化的含义有两种表达:一种是侧重革命谈文化,即根据革命历史分析其文化;另一种是倾向文化谈革命,即从思想价值角度判断革命。就学界观点来看,主流为前者。概括而言,革命文化是从革命宣传和革命实践所引起的政权变更和社会形态更替,或者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调整和变动中抽象出来的带有政治色彩的、具有高度思想价值的、影响民众生活和社会发展的一种精神和物质力量。古今中外革命文化的形态多样,内涵也各有不同,区分并厘清其所指,是学术研究的必然要求。世界由不同国家和民族构成,不同国家和民族具有不同的历史、文化、习俗和传统,也有不同的生存环境、困难和诉求,因此催生出不同的革命种子,如尼德兰革命、拉美独立革命、东南欧革命运动、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反法西斯民族解放运动等。笼统说,世界革命文化是指全人类在谋求独立、解放、自由、幸福的革命斗争中的文化创造。就其类型来看,革命文化在地域上有中外之分,在时间上有古今之分,不同的阶级和政党又有不同的革命文化。按时代可区分为古代革命文化、近代革命文化和现代革命文化;按国别和地域可区分为中国革命文化、法国革命文化、俄国革命文化、德国革命文化等;按阶级可区分为资产阶级革命文化、无产阶级革命文化等。
显然,促使人类社会形态和人们生活方式发生巨变的每一场大革命,都有其特定的思想理论和文化。奴隶主阶级推翻原始社会进入奴隶社会、地主阶级推翻奴隶社会进入封建社会、资产阶级推翻封建社会进入资本主义社会,不仅都在一定程度上大大推进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而且也都创造了代表和服务本阶级利益和统治需要的革命文化。可以说,在马克思主义理论诞生、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开始之前,以民主、自由、科学为核心的资产阶级革命学说和文化达到了相对完备而进步的高度,马克思和恩格斯所开创的无产阶级革命文化,正是在批判地吸收了资产阶级革命文化的基础上,提出了解放全人类的目标。无论在马克思和恩格斯参与或支持欧洲革命时期,还是在巴黎公社革命斗争时期,抑或是在列宁领导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建立和建设社会主义国家的历史时期,无产阶级革命文化不仅是客观存在的,而且影响了全世界,极大地鼓舞了世界各国人民进行反侵略、反压迫、求解放的革命斗争。
(三)近现代中国革命历史及革命文化的发展
中国近现代革命斗争史是孕育近现代中国革命文化的历史长河。自1840年遭受西方列强入侵,中华民族就开始了救亡图存的漫长抗争之路。鸦片战争以来,中国的仁人志士们积极探索救国道路,从农民阶级到资产阶级无不为求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而进行广泛的积极探索,不仅提出了不同的革命主张,也进行了英勇的革命斗争,并涌现出大批民族英雄和革命斗士,形成了最初的反帝反封建的近现代中国革命文化,体现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其中,以孙中山为代表的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为推翻封建帝制、创建民国,大造革命舆论,不仅提出了三民主义的革命学说,更是通过轰轰烈烈的辛亥革命推翻了在中国延续数千年的封建专制制度,建立了共和政体,开启了近现代中国民主革命的进程。这一时期,孙中山作为近代中国革命的先行者,不仅培养了一股革命运动的骨干力量,还通过广泛宣传革命思想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同和支持,使民主共和的革命思想日益深入人心,从而形成了中国的资产阶级革命文化。孙中山的革命思想有其合理内核,但囿于阶级局限性和未能处理好农民和土地等民主革命的中心问题,导致辛亥革命最终没能摆脱失败的命运[7]。中国无产阶级在五四运动中登上了历史舞台。革命的中国和俄国十月革命送来的马克思主义一经结合,便迸发出更加强大的革命力量。新生的中国共产党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不仅批判地吸收了孙中山民主革命思想的合理成分,而且在革命实践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并以此为中心在全国逐步形成了无产阶级领导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的、科学的、大众的革命文化。由旧民主主义革命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实践,是中国革命不断向前发展的标志,也是中国革命文化不断发展成熟的标志。在近代中国革命的伟大斗争中,最终形成了最丰富、最深刻、最精彩、最有价值的中国共产党革命文化。
革命对中华民族具有深刻的意义,以至“革命”必然地成为了学界研究中国近现代史的一个主要范式。资料显示,近代中国至少在20世纪20年代就开始使用“革命文化”这一概念了,如瞿秋白、张申府、邓演达等都曾讨论过什么是革命文化的问题。学界对革命文化的阐述大多依据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论》。毛泽东指出:“革命文化,对于人民大众,是革命的有力武器。革命文化,在革命前,是革命的思想准备;在革命中,是革命总战线中的一条必要和重要的战线。”[8]708在反帝反封建斗争中生成的旧民主主义革命文化和新民主主义革命文化都是革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民主主义革命文化无疑是在旧民主主义革命文化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由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是由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文化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的,因此,中国共产党革命文化成为了中国革命文化中最先进的部分。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号召全党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也是革命党,我们党的革命是致力于最高理想共产主义的伟大社会革命。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共产党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坚持实事求是,从中国实际出发,洞察时代大势,把握历史主动,进行艰辛探索,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指导中国人民不断推进伟大社会革命。”[1]
波澜壮阔的近现代中国革命历史,包括取得辉煌成就的中国改革开放伟大实践,共同造就了独特的中国革命文化生态。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9]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政党,伟大社会革命文化是党和人民的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和精神支柱,是中国文化自信的源流之一。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都是近现代中国革命文化,也是中国共产党伟大社会革命文化发展的新阶段、新成果。革命文化影响着中国人民的精神和品格,也主导着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二、红色文化的源起及中国红色文化的生成和发展
(一)无产阶级革命斗争与红色文化的源起
红色文化中的“红色”,最早可以追溯到13世纪末,北欧人在战斗中用红飘带表达“宁死不屈”的斗志,后逐渐发展为代表反抗的红旗。19世纪的欧洲,资本主义社会矛盾日益显露,英法工人运动蓬勃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创造了社会条件和阶级基础。1847年,德国流亡人士建立的“正义者同盟”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参与领导下改组为“共产主义者同盟”,成为世界历史上第一个国际无产阶级政党。大会委托马克思和恩格斯起草同盟纲领,《共产党宣言》应运而生,也宣告了马克思主义的诞生。马克思和恩格斯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出发剖析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桎梏,阐明了资本主义社会必然灭亡的历史趋势,号召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进行斗争。此后,逐步认识并掌握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各国无产阶级,在世界各地掀起了以推翻资本主义、实现共产主义社会为目标的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其中,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通过武装斗争推翻资产阶级反动统治、建立无产阶级革命政权的首次伟大尝试,斗争虽然失败了,但它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提供了丰富而深刻的斗争经验。在斗争中,成千上万的公社社员在红色旗帜的引领下,用满腔热血书写了红色文化的第一个光辉篇章。1917年,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带领赤卫队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建立了苏维埃政权,取得了俄国十月革命的伟大胜利。革命胜利后,俄国剥削阶级在帝国主义势力培植下组织白卫军,企图推翻新生的苏维埃政权。为捍卫革命果实,在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领导下,苏维埃人民委员会决定以赤卫队为骨干建立工农红军,后逐步发展成为一支正规化的无产阶级革命军队。当年,布尔什维克党旗、红军军旗、苏联国旗,以及1919年共产国际都使用了红色旗帜,红色俨然成为取代旧世界的宣示和共产国际的文化标识[10]。此后,各国共产党在本国革命斗争中也大都以红色表示轰轰烈烈的伟大革命斗争。十月革命的炮声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也送来了寓意伟大革命的红色文化。
(二)红色文化的类型及差异
中国红色文化最早出现于新文化运动时期。李大钊发表《布尔什维克的胜利》,热情欢呼“人道的警钟响了!自由的曙光现了!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11]263,在这“赤色的世界”,“他们的旗,都是‘赤旗’。他们的兵,都是‘赤军’。这样的革命,人都叫作‘赤革命’”[11]357。这一系列“赤色”言论为中国社会绘制了红色文化的早期图景。学界对红色文化的集中研究始于21世纪初,目前有关红色文化的界说仍未形成共识。其所涉及的问题主要有:一是狭义上的红色文化和广义上的红色文化。就学理看,狭义上的红色文化可特指中国共产主义运动中的文化创造,而对广义上的红色文化的认识,可扩展到世界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运动。有部分学者认为,红色文化仅限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或者限于革命老区,如红色根据地、起义地等,甚至有学者提出,红色文化可以说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在井冈山和中央苏区“红土地”上创造的一种文化[12]。二是红色文化的内容构成。有的学者认为红色文化内含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两个部分,也有学者认为红色文化包括物质、精神、制度三个层面,还有学者认为红色文化包括物质、精神、制度、行为四个方面[13]。三是红色文化和革命文化关系的界定。究竟红色文化等同于革命文化,还是与革命文化有所区别,这一点认识不一。但多数学者认为,中国红色文化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所创造的特有文化,其也可被称为中国共产党革命文化。不可否认,中国红色文化的产生和中国共产主义运动是同步的,也就是说,五四运动前的旧民主主义革命,包括辛亥革命时期的文化不应归为红色文化。进而言之,中国红色文化包括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改造时期、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改革开放时期、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期的红色文化。从内容的构成看,革命文化可以分为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等。其中,物质文化指战争遗址、烈士陵园、革命事件旧址、革命建筑场馆、革命相关器物等;精神文化指党领导人民在革命斗争中形成的共产主义信念、信仰和意志品格等;制度文化指党在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下建立的上层建筑的总和,涉及政治、经济、文化、法律等方面;行为文化指民众在红色文化影响下作出的符合其文化精神的一系列行为,常运用于教育教学领域[14]。
(三)中国共产党的革命与红色文化的生成和发展
中国红色文化是在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是在五四运动特别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斗争中、在中国人民接受并创造性地运用和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的。毛泽东说,“中国人找到马克思主义,是经过俄国人介绍的”,“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十月革命帮助了全世界的也帮助了中国的先进分子,用无产阶级的宇宙观作为观察国家命运的工具,重新考虑自己的问题”[15]。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中国共产党人在中国革命实践中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的时代化、中国化和大众化,最终使马克思主义理论、社会主义思想成为中国人民大众所接受的主流文化。中国共产党自成立起就运用马克思主义指导革命、建设、改革各项事业,马克思列宁主义的革命理论成为了中国共产党革命文化的指导思想,同时,红旗、红星、红军、红色政权也成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的最基本、最显著的象征。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要继续弘扬光荣传统、赓续红色血脉,永远把伟大建党精神继承下去、发扬光大!”[1]传承红色文化既有其必要性,也有其必然性。红色,之所以能在中国革命斗争中深入人心,也得益于红色在中华文化中特殊的符号意义。红色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的一个正统颜色,具有美好的象征意义。红色以其鲜艳的色彩表达红火、热烈、喜庆,进而表现出革命者积极向上、一往无前和不怕牺牲的精神斗志。
三、近现代中国革命文化与近现代中国红色文化的异同
如上所述,我们所讲的“革命文化”即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时所创造的文化。但就学理而言,近代中国的革命文化还包括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文化,尤其包括孙中山领导资产阶级革命所创造的文化。而中国的红色文化则特指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所创造的文化,即“中国共产党革命文化”。实际上,新中国成立后的现代中国革命文化与现代中国红色文化,不仅其历史坐标完全相同,其内涵也几乎没有差异,因此,近现代中国革命文化与近现代中国红色文化的区别主要集中于近代中国。
(一)近现代中国革命文化与近现代中国红色文化的显著区别
革命文化和红色文化一脉相承又有一定区别。近现代中国革命文化与近现代中国红色文化在历史背景和时代任务上有诸多重合之处,以致许多学者认为“革命文化”和“红色文化”是一种文化的不同表达,内涵并无区别,两个术语也可互换使用。
近现代中国革命文化与近现代中国红色文化的区别主要体现于以下几点。
一是出场次序不同,即历史起点不同。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一文中指出,“帝国主义和中国封建主义相结合,把中国变为半殖民地和殖民地的过程,也就是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及其走狗的过程”,“中国人民的民族革命斗争,从一八四〇年的鸦片战争算起,已经有了整整一百年的历史了;从一九一一年的辛亥革命算起,也有了三十年的历史了”[8]632。可见,早在1919年五四运动前,反帝反封建的近代中国革命就已经开始了。历经百年的中国革命斗争,皆有其特定的革命文化。陈天华、邹容、孙中山等革命者开近代中国革命之先河,形成了丰富的革命思想、革命主张,也发动了一系列武装起义,包括震惊中外的辛亥革命等大规模革命斗争,这些革命斗争是近代中国革命文化生成发展的源泉。文化是在传承中发展的,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革命文化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文化这一基础及其影响。而近代中国的红色文化则是从五四运动开始的。没有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广泛传播,没有五四运动和中国工人阶级的觉醒和发展壮大,没有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就没有近代中国红色文化的形成,也没有现代中国红色文化的后续发展。
二是领导阶级不同。由于近代中国革命文化涉及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两段革命历史,因此就存在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文化和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文化。相比之下,近代中国的红色文化仅限于五四运动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无产阶级及其先锋队即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文化。
三是产生的时代背景不尽相同。近代中国革命文化产生的历史背景是世界资产阶级革命的时代,欧洲各国资产阶级通过资产阶级革命掌握了国家政权,在生产力获得大发展的同时,资本主义国家凭借其强大的工业和军事力量不断对外扩张,在全世界进行殖民掠夺。至于中国,外有列强侵略,内有封建清王朝的腐朽统治,国家正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主权不断丧失、领土不断被蚕食,人民生活贫困交加。虽然辛亥革命结束了封建专制统治,但其所主张的民主共和不副其实,致使当时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状况没有得到改变。近代中国红色文化受俄国十月革命所带来的世界无产阶级革命影响。当时,在世界范围内,一方面资本主义发展到了帝国主义阶段;另一方面世界无产阶级正在觉醒,马克思主义理论广泛传播,其影响力迅速扩大,被压迫民族和人民反帝反封建斗争风起云涌。五四运动标志着中国无产阶级登上了历史舞台,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四是指导思想不同。五四运动前的近代中国革命文化,其指导思想主要是资产阶级民主思想,而五四运动后的近代中国革命文化,其指导思想主要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及其中国化。五四运动前的近代中国革命文化的目标是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发展资本主义;而五四运动后的中国革命文化的目标则是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这与近代中国红色文化的目标相同。
(二)近现代中国革命文化和近现代中国红色文化的共同点
近现代中国革命文化和近现代中国红色文化在产生的时代背景上有一定的交叉,两者皆经历了1919年到1949年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这是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后半段。其间,两者共同面临着反帝反封建、改变中国社会性质、实现民族独立、自由和复兴的使命和任务,都主张用暴力和武装斗争的方式夺取民主革命的胜利,都认识到要革命就要组织领导革命的党,都主张组织统一战线共同奋斗。就事实来看,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资产阶级革命文化不仅承担而且还完成了结束清王朝封建专制制度的阶段性历史任务。五四运动后,近现代中国革命文化已发展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文化,即中国红色文化,曾发生了1924年—1927年和1937年—1945年的两次国共合作,这极大地促进了中国民主革命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中国民主革命胜利的进程。
需要指出的是,五四运动后的中国革命文化或中国红色文化,是在充分吸收和传承五四运动前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革命文化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的。吸收和传承的内容包括追求民族独立、平等、自由、复兴、进行武装斗争、发展生产、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等重要思想。正如毛泽东所指出的那样,孙中山先生是“伟大的革命先行者”,“他在政治思想方面留给我们许多有益的东西。现代中国人,除了一小撮反动分子以外,都是孙先生革命事业的继承者”[16]。
五四运动后的中国革命文化,总体而言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文化,即中国红色文化。这一点,我们也可以从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的多次论述中获得启示。仅2016年1月到2020年6月间,习近平总书记就先后多次谈到革命传统和红色基因问题。他指出,“井冈山是革命的山、战斗的山,也是英雄的山、光荣的山”,他还说,“革命传统教育要从娃娃抓起,既注重知识灌输,又加强情感教育,使红色基因渗进血液、浸入心扉”,他要求“党员干部要多学党史、新中国史,自觉接受红色传统教育”,“要讲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根据地的故事、英雄和烈士的故事,加强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青少年思想品德教育,把红色基因传承好,确保红色江山永不变色”[17]。习近平总书记是把革命历史、革命传统与红色基因、红色江山放在一起讲,强调要加强革命传统教育,传承红色基因。这是因为,就中国共产党的历史看,革命与红色本为一体,共同象征着正义、进步、奋斗和牺牲。革命是红色的本质,红色因革命而红,其不仅代表着热烈、向上,而且还有流血牺牲的含义。革命是红色的内涵,红色是革命的表征,两者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如果说“革命”一词更具学理性,那么“红色”则是对革命形象而生动的表达,通俗亲切,更具文学性,也更具大众化的传播效果。总之,在中国,讲红色文化就是讲中国共产党革命历史,否则红色文化就成了无本之木;讲中国共产党革命文化就是讲红色文化,否则民众就会不明就里,缺乏共鸣。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9]40-41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离不开文化的繁荣兴盛。繁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吸收借鉴外来的先进文化,也要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要在传承中创新和发展近现代中国革命文化和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