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简析英雄城市
——哈尔滨红色基因及其传承

2021-01-12赵祎镭王秀琴

哈尔滨市委党校学报 2021年5期
关键词:哈尔滨抗日中国共产党

赵祎镭,王秀琴

(1.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哈尔滨150001;2.中共哈尔滨市委党校,哈尔滨150080)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用好红色资源、赓续红色血脉”。哈尔滨是红色资源丰厚的城市,是被誉为“红色丝绸之路”(由中东铁路通往苏俄之路)上的一座重镇,是一座“英雄辈出的城市”,这里留下了永远赓续的红色血脉。弘扬红色文化、传承红色基因,对于新时代的共产党人和广大青年一代意义重大。

一、英雄城市——哈尔滨的红色历史概览

哈尔滨是中国共产党人最早从事革命活动的地方,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抗日斗争并举起反满抗日战旗的斗争中心、指挥中心,是中国共产党在全国第一个解放的大城市,是解放战争时期的重要后方基地。这里留下了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战争年代宝贵的红色资源。

1.哈尔滨是东北地区最早建立党组织的地方,是红色文化的重要发源地。1921年年末,罗章龙受中共北京地委派遣到哈尔滨考察工人运动,返回北京后,他向中共北京地委提出《关于东北工人的状况和在东北建党建工会的具体意见的报告》,建议派人到东北进行建党工作。1923年3月初,中共北京地委派陈为人和李震瀛到哈尔滨进行建党、建团工作,先后发展了汪洁曼等5名社会主义青年团员。1923年7月,成立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哈尔滨支部。8月以后,中共北京区委和团北京区执委又派社会主义青年团员彭守朴、中共党员陈作霖来哈尔滨工作,这时哈尔滨共有6名团员和3名党员。1923年10月,在陈为人的领导下,正式建立了中共哈尔滨组(亦称中共哈尔滨独立组),这是中国共产党在东北地区建立的第一个组织[1]76。哈尔滨组的建立,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东北地区的革命斗争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1925年1月,中共中央北方区委派吴丽石到哈尔滨从事革命活动,他到哈尔滨后,将5名党员组成一个小组,由马新吾任组长。之后,又在工人中发展了张有仁等4名党员,成立了黑龙江第一个工人党支部,吴丽石任中东铁路工人党支部书记。随后,又成立了三十六棚和“地包”两个铁路工人党支部,分别由马新吾和姜文周担任书记。吴丽石等党员在哈尔滨的大中专学校中开展学生工作,先后发展了工业大学、医科专科学校的学生吴宝泰、高诚儒、李作非、潘连山等人入党。在店员、手工业工人中发展共青团员,成立共青团店员支部,由纪幼柏代支部书记。在此期间,在哈尔滨党组织的领导下,党、团组织开展了声援上海工人、学生的“五卅”反帝爱国斗争。由共产党人创办的《东北早报》报道五卅运动的情况。哈尔滨工商各界成立了“国货维持会”,开展了抵制洋货运动。“1925年年末,中共哈尔滨支部改组成立中共哈尔滨特别支部(以下简称哈尔滨特支),吴丽石任书记,高洪光任技术书记(秘书)”。其后,共产党员楚图南、海涛、苏子元、何安仁等相继来到哈尔滨工作。

1926年年初,哈尔滨特支有党员20余人。“1926年4月,中共哈尔滨特支召开扩大会议,改组哈尔滨特支,成立中共北满地方委员会(亦称哈尔滨地委),吴丽石任地委书记、高洪光任组织部长、海涛任宣传部长”。“10月,中共中央决定东北三省党组织由中央直接领导,任命吴丽石为中央驻东北特派员兼北满地委书记”[1]102--104。

1926年年底,北满地委在哈尔滨建立了6个党支部,到1927年年初,党员发展到130人。1927年4月,哈尔滨地方党组织遭到严重破坏,北满地委所属的130名党员仅剩30余人。5月,吴丽石在哈尔滨组织召开北满地委扩大会议,整顿党的组织,注重加强保密工作。1927年10月,在哈尔滨成立了中共满洲省临时委员会。1928年,中共中央为加强满洲省委的领导力量,派刘少奇任满洲省委书记。同年9月,刘少奇到哈尔滨,引导工人从经济斗争转入政治斗争。1930年1月,刘少奇第二次到哈尔滨,同年4月,在满洲省委的领导下,中东铁路工人斗争取得了最后的胜利,这一胜利推动了哈尔滨地区工人斗争的发展,使党领导下的工人运动进入了一个较快发展的时期。

2.哈尔滨是中国共产党在东北地区领导反满抗日斗争的重要指挥中心。1932年1月,中共满洲省委机关由奉天(今沈阳)迁到哈尔滨。由于革命斗争和党组织安全的需要,省委机关多次更换地址,先后在江北“牛甸子”、道外十六道街、道里中国三道街(现道里西三道街)、南岗花园街、河沟街、小戎街(现光芒街)等都设过省委机关。现保留下来的小戎街旧址,已经建成“中共满洲省委旧址纪念馆”。从1932年1月至1936年6月,中共满洲省委作为中国共产党在东北地区第一个统一领导机构,在异常艰难和十分险恶的条件下,领导了东北地区的抗日斗争,成为东北地区抗日斗争的领导中心和指挥中心。

“九一八”事变后,中共中央候补委员、中共中央巡视员罗登贤在哈尔滨巡视党的工作,在北满党的高级干部紧急会议上坚定地提出:“蒋介石国民党以不抵抗政策出卖了东北同胞,我们中国共产党人一定与东北人民同患难,共生死,争取东北人民的解放。敌人在哪儿蹂躏我们的同胞,我们共产党人就在哪里和人民一起与敌人抗争。”[2]

1932年2月3日,哈尔滨保卫战打响后,中共满洲省委发表了《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进攻哈尔滨告士兵群众书》,号召各界群众团结起来,抗击日本侵略者,但终因敌我力量悬殊,在2月5日,日本侵略军侵占了哈尔滨市区,哈尔滨历史上最黑暗的岁月开始了。此时,中共满洲省委在省委书记罗登贤的领导下,先后派出优秀的党员干部深入农村,积极开展创建游击队工作,还派杨林、杨靖宇、金伯阳到南满,童长荣到东满,赵尚志到巴彦,冯仲云到汤原,张寿(即李兆麟)到珠河开展抗日斗争。1932年5月,张甲洲等回到哈尔滨,中共满洲省委决定张甲洲等人赴巴彦组织了名为“东北工农义勇军江北骑兵独立师”的巴彦游击队,队伍迅速扩大到1000多人。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哈尔滨成立了反日会组织,一些爱国学生在反日会的宣传影响下,投笔从戎,走上了抗日战场。在艰苦卓绝的抗日斗争中,涌现出一大批像杨靖宇、赵尚志、李兆麟、赵一曼那样的优秀共产党员和抗日民族英雄。

在抗战时期,中共满洲省委和哈尔滨市委团结广大青年进步作家和爱国知识分子,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抗日主张,传播爱国主义思想,揭露日本帝国主义的法西斯统治,形成了沦陷时期的哈尔滨左翼文化运动。金剑啸、罗烽受党组织的派遣返回东北,并分别在哈尔滨东区和西区区委担任区委宣传委员,与杨靖宇(当时名为张贯一)并肩战斗,金剑啸、罗烽等“以笔为刀枪”创办文化刊物,发表大量揭露黑暗统治的进步作品。中共党员姜椿芳、金剑啸,共青团员侯小古等参加“哈尔滨口琴社”,团结了大批有知识的爱国青年。当时作为党团结进步文学青年开展左翼文化运动的活动场所和党的秘密联络点的“一毛钱饭馆”“牵牛坊”等场所成为党组织团结领导进步文学青年、领导文化战线反满抗日的重要活动地点。

在日寇的殖民统治下,英雄的哈尔滨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与侵略者进行了顽强的斗争,为中华民族抗日斗争史册增添了绚丽的光辉。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宣布无条件投降。从此,哈尔滨和东北人民结束了日本帝国主义的殖民统治。

3.哈尔滨是全国解放最早的大城市,为解放战争作出历史性贡献。抗日战争结束后,中国面临着两种命运、两种前途的决战。哈尔滨也同样面临着两种前途、两种命运的较量,斗争形势十分复杂。1945年11月17日,驻哈尔滨苏联红军为履行《雅尔塔协定》,准备将哈尔滨移交给国民党,要求中共驻哈尔滨机关和军队撤出哈尔滨。11月23日,中共北满分局、松江工委和松江军区由哈尔滨撤到宾县,留在市内的中共哈尔滨市委转入地下,党在哈尔滨的公开代表李兆麟以中苏友好协会会长的名义同国民党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李兆麟在哈尔滨的革命活动,使国民党对李兆麟如鲠在喉,恨之入骨,多次策划谋杀李兆麟,均未得逞(这期间曾误杀了去中苏友好协会办事、体型与李兆麟相似的李均同志)。1946年3月9日,抗日民族英雄、抗联的卓越领导者李兆麟将军被国民党特务暗杀于道里区水道街(今兆麟街)9号。这一罪行充分暴露了国民党政府的两面派嘴脸,再一次唤醒了哈尔滨人民。4月28日凌晨,东北民主联军开始进攻哈尔滨市区。按预定方案,迅速占领了指定目标,进驻哈尔滨市区,哈尔滨市成为党在全国解放的第一个大城市。哈尔滨作为新解放区,是东北根据地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共产党在东北北部最大的政治、经济、军事中心和重要的交通枢纽及战略后方,是东北解放战争的指挥部。中共中央东北局机关、东北民主联军总部都设在哈尔滨。中共七大的17位中央委员云集在哈尔滨。彭真、陈云、李富春、王稼祥、李立三、王首道、叶季壮等东北局的领导则直接领导了哈尔滨市的工作。

为争取全国解放,英雄的城市——哈尔滨作出了重要的历史贡献。据史料记载,仅哈尔滨铁路工厂,“从1946年8月至1948年11月,修复机车279台、客车759辆、货车1961辆,有力地支援了人民解放战争”“从1946年年末至1948年11月,哈尔滨铁路工厂共制造信号枪1000支、四零掷弹筒1000支、土坦克50辆,铸造六零炮弹壳75000个、二八炮弹壳25000个,加工六零及二八炮弹体50000个,锻制马刀1000把,修理各种枪支10000支各种炮100门,试制子弹装药机3台”[3]280。这些马刀武装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第一支骑兵,大炮等装备运送给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炮兵部队,受到炮兵司令朱瑞将军的赞许。“1947、1948两年,哈尔滨全市共制造六零炮2337门、六零炮弹271536发、掷弹筒弹40000发、爆破筒4002支等等”[3]11。

解放战争中,哈尔滨市先后派出2107名民工和数百名青年学生帮助转运伤员,“派出马车1279辆,组织担架队、汽车司机、医护人员和前线工作团员共28000人支援前线”[3]13。支援前线动员的财力达40.13亿元东北币。英雄的哈尔滨人民在解放战争的战斗岁月里,以最大的人力、物力、财力支援了前线,成为名副其实的解放全国的稳固根据地与可靠大后方。1949年9月,为迎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哈尔滨302厂的工人日夜兼程赶制在北京举行开国大典所用的数万面五星红旗。

英雄的城市——哈尔滨的人民,在党的领导下,曾经以“顾全大局、勇于牺牲,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这种伟大精神永远载入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斗争的光辉史册。当下,在纪念建党一百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告诫全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必须准备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当代的共产党人和青年一代,使命在肩,不可懈怠,要继承中国共产党在各个时期、在不同地域形成的伟大精神,不断创造新的历史辉煌。

二、英雄城市——哈尔滨的红色血脉溯源

红色血脉是中国共产党政治本色的集中体现,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力量源泉。在哈尔滨的历史上,中国共产党留下了源远流长的红色血脉。

1.哈尔滨是许多革命先烈为国捐躯的地方,留下了豪气长存、英勇无畏的牺牲精神。1947年7月1日,著名的抗日将领、时任新生的松江省人民政府主席冯仲云同志在松江省政府纪念中国共产党诞生26周年大会上所作的报告中讲道:“我永远忘不了,这样一个悲壮的故事。当1932年年初,日寇进攻哈尔滨,李杜、邢占清部队在双城抵抗日伪军进攻未几兵败溃散,当时一位共产党人接受了党的指示,号召团结了70多名散兵重赴郊外战场,誓死抗战到底,终于全部为国捐躯,英雄无名,豪气长存,永远值得我们后人追悼纪念。”冯仲云同志在松江省政府纪念中国共产党诞生26周年大会上所作的报告中,动情地讲述了在那血雨腥风的年代,革命先烈流血牺牲的故事,并发出感言,“松水长流烈士已去,但烈士们的精神依然萦绕在哈尔滨的空间,烈士们的血灌溉出来的解放之花,我们一定使之开遍全中国”。

从1934年至1940年,日寇实行几次大检举、大逮捕,成千上万的共产党员、爱国人士被监禁和杀害。党的组织遭到严重破坏。1934年4月,哈工大党支部书记孙宝忠不幸被捕,同年6月牺牲在狱中,年仅29岁。在太平桥新地号西北角,有个圈河万人坑,许多共产党员和爱国人士被日寇秘密杀害后送到这里;1937年4月5日,哈工大地下党员苏丕承、共青团员王宜生及青年学生胡振铎、李亭魁、张正伦在学校被捕,7月26日,他们英勇就义于太平桥圈河[4]256。1938年3月15日,日伪当局在佳木斯地区的大检举中,制造了“三一五事件”,共逮捕328人,被捕的很多同志,多是在哈尔滨被判刑和处理的。赵明久同志殉难于道里监狱。1945年8月14日,日本投降的前一天,抗联英雄孙国栋同志被日寇残酷地杀死在道外监狱,没能看到胜利的这一天。

1940年的龙江、巴木东、三肇血案的许多同志,也是被送往哈尔滨杀害的。一些共产党人和抗日救国英雄的鲜血染红了上号(香坊)监狱。1941年1月14日,在中共哈尔滨地下党的组织下,发动了第三飞行大队起义。这就是震撼伪满洲国的“王岗事件”。起义士兵在营区击毙11名日伪官兵、破坏了3架飞机后冲出机场,满载军火投奔抗日联军。不幸的是起义部队在肇州县与赶来追击的日军遭遇,傍晚,起义部队在转移中终因寡不敌众,冲出包围的不到10人,其余的被打死、打伤或被俘。80壮士的英勇起义虽然失败了,但第三飞行大队的义举沉重地打击了日本侵略者的嚣张气焰。

据抗联将领冯仲云回忆,许多抗联英烈、地下党员和爱国人士,被捕后多是羁押到哈尔滨然后被杀害的。哈尔滨平房地区的“七三一细菌部队”和坐落在哈尔滨南岗区花园街(今南岗花园小学教学楼)的日本总领事馆,都曾是残害中国革命者和爱国人士的魔窟。在日本侵略者实行的几次大检举中,哈尔滨及东北地区因反满抗日而被判死刑的就达67000多人,而未经判刑就死于敌人酷刑的人不计其数[4]493。

2.哈尔滨是很多革命前辈战斗过的地方,留下了追求理想、矢志前行的奋斗精神。从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成立到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28年间,在党的第一至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选出的中央委员和候补委员中,有数十人到过哈尔滨,如陈独秀、李大钊、邓中夏、张国焘、王荷波、罗章龙、瞿秋白、邓培、张太雷、刘少奇、陈潭秋、周恩来、任弼时、罗登贤、陈云、高岗、张闻天、李富春、林彪、罗荣桓、饶漱石、林枫、邓颖超、杨之华、唐宏经、周秀珠等[5]。其中,刘少奇、陈潭秋和罗登贤同志都曾经担任过中共满洲省委书记;著名的抗联英烈杨靖宇、魏拯民都曾担任过哈尔滨市委书记。日本投降后,中共中央将17名中共七大中央委员(有4位政治局委员)、10名中央候补委员派往东北[6]。陈云同志于1945年11月16日来到哈尔滨,成立了中共中央东北局北满分局,陈云任书记兼北满军区政委。他们在哈尔滨为建党、建政和建立新中国付出了艰辛的努力,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

抗日民族英雄杨靖宇是日寇侵占哈尔滨后第一任中共哈尔滨市委书记,他的足迹遍布哈尔滨的各个工厂,如三十六棚铁路工厂、道外鞋厂、毛织厂、老巴夺烟厂等地,在他的领导下,这些地方都陆续建立了党团支部、工会和反日会等组织。后来,杨靖宇兼任了满洲省委军委书记,成为东北抗日武装斗争主要领导者。1932年5月,杨靖宇的亲密战友——抗日民族英雄魏拯民,受党委派到中共满洲省委工作,满洲省委留他在哈尔滨与杨靖宇一同从事党的工作。他先后担任过哈尔滨东区区委书记、哈尔滨临时市委组织部长等职,参与领导了电车工人的大罢工。1934年4月,满洲省委将哈尔滨的东、西两个区委合并为一个区,1934年4—11月,魏拯民担任哈尔滨区委书记,领导了哈尔滨的工人运动并在产业工人中发展建立党团组织的工作,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

抗日将领赵尚志是哈尔滨人民永远怀念、敬仰和学习的民族英雄。哈尔滨是赵尚志学习、成长和战斗过的地方,这里有尚志大街、尚志公园、尚志幼儿园、尚志小学和尚志市(县级市)等以他的名字命名的纪念地。赵尚志于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是东北地区最早的党员之一。在1932年满洲省委迁到哈尔滨后,他在省委任全满反日总会党团书记。1932年4月,他和范桂廷(哈尔滨商船学校学生、中共党员)在哈尔滨市郊炸毁日军军车一列,致使火车脱轨,车内满载弹药、汽油一起爆炸,连同载有几百名日军的5节车厢一起炸毁。1934年8月30日夜,他又领导游击队袭击了由哈尔滨开往长春的列车的警备车,打死打伤日寇20多人,俘虏5人。后来,又袭击日寇的增援列车,给敌人以重大伤亡打击。1933年3月,赵尚志在战斗中负伤后回哈尔滨,在哈尔滨工业大学早期党员、学生运动的骨干之一于开泉的家养伤(哈尔滨道里区西十三道街仍保留着赵尚志养伤处旧址),住了十几天,伤未痊愈的赵尚志就重返战场。1942年2月,赵尚志这位被苏联红军称为“中国的夏伯阳”的抗日将领,在袭击鹤岗梧桐河伪警察分所时壮烈牺牲,时年34岁。

抗日民族女英雄赵一曼曾任满洲省总工会组织部长兼哈尔滨市总工会代理党团书记。1933年年初,她在哈尔滨电业系统成立了第一个党支部,组织了哈尔滨电车工人举行反日大罢工并取得了重大胜利。1934年春,党派赵一曼到珠河游击队开展抗日斗争,历练成为一名英勇善战的指挥员。她在战斗中身受重伤被俘,敌人对她多次使用酷刑,她始终坚贞不屈。由于敌人的残酷折磨,赵一曼生命垂危,敌人把她送进医院治伤监视。在此期间,她把市立医院护士韩勇义和伪警察董宪勋争取过来,参加反满抗日斗争,赵一曼在他们帮助下与韩、董二人一起逃出哈尔滨,奔赴抗日游击区,途中不幸被敌人追回并被押送到滨江省警务厅(今东北烈士纪念馆),赵一曼再度遭受酷刑,但仍旧坚贞不屈。1936年8月,在珠河(今尚志市),她英勇就义,献出了31岁的年轻生命。

东北抗日军队中的将领,许多是由哈尔滨党组织(中共满洲省委)派到抗日战场,或者是在哈尔滨受过军事训练后奔赴抗日前线的。杨靖宇、魏拯民、赵尚志、李兆麟、赵一曼、李秋岳、北杨、傅天飞、李志超、许亨植、杨主任、魏长魁等抗日英烈都是在哈尔滨做过地下工作而后到抗联部队去的。著名的抗联第六军军长夏云杰烈士,曾在哈尔滨受过军事训练;著名的抗联将领周保中、冯仲云也曾经在哈尔滨担任过党的领导工作,英雄们在这里留下了深深的足迹和永恒的身影。

3.哈尔滨是红色遗址遗迹留存较多的地方,镌刻着百年大党生生不息的伟大建党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首次概括了“32个字”的伟大建党精神,并强调,“这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

追溯艰苦卓绝的革命战争年代,中国共产党曾领导哈尔滨人民进行了不屈不挠的革命斗争,书写了一部可歌可泣的英雄史诗。留下了难以忘怀的红色记忆,遗存了大量的有形遗址、遗迹,形成了丰厚的红色资源,记录着难忘的红色故事,折射出浓郁的地域红色文化,这些红色符号是学习党史最生动的“实物教科书”。如在哈尔滨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住院处院内,至今仍然保留着赵一曼当年的养伤处,这座陈旧的小楼记录了赵一曼英勇斗争的史实和感天动地的红色故事。当年的护士韩勇义救助赵一曼的正义之举与勇敢担当,同赵一曼的英雄事迹一起流传下来,成为今天广大医务工作者学习的榜样。

在这座英雄城市——哈尔滨的大街小巷及所属区县,有已经查实的200多处记录革命战争年代历史的“活化石”——红色文化资源的历史遗迹。在哈尔滨的道里、道外、南岗和香坊等四个主城区就有革命遗址86处,其他区县有革命遗址104处。另外,还有与党的历史相关,记录日本侵略战争罪证遗址遗迹19处。

三、运用红色资源、赓续红色血脉、传承红色基因的几点思考

哈尔滨是一座什么样的城市?今天的年轻人会不假思索地列举出她是“北国冰城”“东方小巴黎”“东方莫斯科”“音乐之城”;这里有许多欧式建筑,有中华巴洛克,有天主教、基督教、东正教、伊斯兰教等各式各样的教堂;这里有美丽的松花江,有梦幻般的“中央大街”、有被誉为龙骨龙脉横贯东西的“大直街”等。还会有人说哈尔滨曾被誉为“共和国的掌上明珠”,是著名的“老工业基地”等等,这些都不能反映这座“英雄城市”的全貌和她的全部历史。哈尔滨这座英雄城市的红色历史之久远、红色资源之丰富、红色记忆之难忘,是其独有的软实力,是其重要的城市符号。运用地方红色资源、赓续红色血脉、传承红色基因至少需从如下三个方面研究思考:

1.各级地方政府要把红色文化资源作为城市软实力,列入城市发展的中长期规划中。红色文化资源是城市建设与发展的重要资源,红色资源不仅是历史文化印迹,更是价值连城,每个地域都有自己地方不同的历史和不同特色的红色资源。各级党委和政府要用红色资源教育党员干部、广大群众,既要把运用好红色资源作为重要的责任担当,也要把红色资源落实到加强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建设的各项本职工作中,还要把保护与挖掘红色资源作为责无旁贷的己任,长期接续下去。

2.要把赓续红色血脉、弘扬红色文化作为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传承红色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让红色文化占领各种文化宣传的主阵地是党的各级文化工作部门的职责。当前,青年一代是新媒体和网络媒体的受众主体,在这个大背景、大环境下,宣传红色文化、讲好红色故事、追寻红色记忆、赓续红色血脉、弘扬红色文化主旋律决不能缺失,主阵地必须坚守好,正能量一定要强化。

3.要将红色历史教育纳入各级党政干部的党性教育和高校的思想政治课程之中。进行坚定的理想信念教育,是党的干部教育之首位,更是中国共产党百年教育之经验。各级党校(行政学院)、各类干部培训机构和各级党的组织部门的培训班次,要把中共党史、地方党史、红色历史资源与红色经典记忆等红色文化资源的内容,作为党性教育课程的内容,纳入培训规划中。高校要教育广大青年学子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要学习革命先辈以民族大业为己任,把学业与事业紧密结合起来,将个人成长与祖国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

“未来属于青年,希望寄予青年”。无论是年轻一代的共产党人,还是风华正茂的莘莘学子都“要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不负时代,不负韶华,不负党和人民的殷切期望”[7]。

猜你喜欢

哈尔滨抗日中国共产党
《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哈尔滨国际冰雪节
抗日小英雄杨杨
抗日烽火燃烧在太行山上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静听花开
哈尔滨“8·25”大火 烧出了什么
抗日英烈马威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