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大党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使命贡献
2021-01-12曹学娜
曹学娜
(中共黑龙江省委党校,哈尔滨150080)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的一切奋斗、一切牺牲、一切创造,归结起来就是一个主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围绕这一目标,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中华民族开始了人类历史上史无前例的奋斗历程。“建立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推进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五四运动以来我国发生的三大历史性事件,是近代以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三大里程碑”[2]。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探索过程中的关键节点。中国共产党的建立,使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有了先进指导思想的政党领导力量。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使中国共产党成为执政党,开始社会主义建设探索,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了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在党的领导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辉煌成就,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实现。新时代进一步擘画了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宏伟蓝图。中国共产党从1921年建立,到2021年迎来百年华诞,其百年的发展始终与中华民族命运与共,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同频共振,在历史使命中作出了伟大贡献。
一、中国共产党的建立与实现中国梦的历史使命
19世纪40年代,西方列强凭借坚船利炮打开了晚清政府紧闭的大门,随着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曾经强盛的封建帝国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国家。面对西方列强的侵略欺压和民族屈辱,“救亡图存,振兴中华”成为中国近代史的寻梦开篇。
鸦片战争及其后的一系列失败让国人看到了一个没落的晚清政府和强大的西方国家,中国的领土被瓜分,主权被践踏,不平等条约和贸易活动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苦难,中华民族处在亡国灭种的危难时刻。在民族危亡之际,无数仁人志士开始探索民族救亡之路,拉开了中华民族探索伟大复兴的序幕。“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等各种尝试,都试图救国家于危难,然而从技术到制度到革命,一次次的探索均以失败告终,成为中国近代历史上的悲壮诗篇。从1840年到1911年间,虽历经70多年的探索,但国人并未真正找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出路,中华民族的命运并未发生实质性改变。事实证明,农民阶级的太平天国运动不能救中国,不触动封建利益的自救运动不可能救中国,资产阶级改良和革命也没能救得了中国,中国需要更先进的理论和政党担当历史使命。在这样的背景下,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思想、以无产阶级为阶级基础的中国共产党在时代呼唤下出场了。
中国共产党的创立经历了一个思想理论和阶级力量的准备阶段。辛亥革命失败后,针对封建复古逆流的“新文化运动”是其思想基础。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的思想启蒙运动,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奠定了思想根基。当时的先进知识分子认识到,辛亥革命失败的一个根本原因在于国民头脑中缺乏民主共和意识,只有从思想深处去除封建思想和封建意识的顽固影响并普及共和思想,才能真正实现共和政体。基于时代需要,“民主”与“科学”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两面旗帜。陈独秀、李大钊等早期民主人士以民主与科学为武器,向根深蒂固的封建礼教发动猛烈攻击,他们积极倡导新思想、新道德、新文化、新观念,发起了一场旨在改进国民性的思想道德启蒙运动,使自由、平等、博爱等民主政治思想深入人心。1917年,俄国爆发伟大十月社会主义革命,既震动了全世界,也照亮了中国革命的道路,使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看到了民族解放和民族复兴的希望。“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并迅速为国内的有识之士所接受。新文化运动自此有了新的内容,进入宣传十月革命、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新阶段。受近代以来半个多世纪的思想洗礼和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当再次面临不平等条约的时候,国民的民族意识被激发起来。1919年,中国在巴黎和会上的外交失败直接导致了“五四运动”的爆发。五四运动是彻底反帝反封建的爱国主义运动,揭开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标志着无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这直接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创造了阶级上、思想上和干部上的条件,推动了中国共产党的建立。
1921年,中共一大召开,中国共产党成立。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中华民族开始走上光明之路。从1919年到1949年,在新中国成立前的三十年间,马克思主义从开始在中国传播到不断实现中国化,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下,带领中华儿女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有力抗击了日本帝国主义,经过二十八年浴血奋战,推翻三座大山,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任务,完成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使命,于1949年10月1日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产生了共产党,这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1]这一大事变“深刻改变了近代以后中华民族发展的方向和进程,深刻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深刻改变了世界发展的趋势和格局”[1]。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了中国共产党建立的伟大历史意义。具备正确理论指导的政党的领导,这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保障力量。“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就把实现共产主义作为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义无反顾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2]。中国共产党从建立之时起,就具有使命自觉,带领中华儿女开始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奋起逐梦
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里程碑,使“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了前提条件和政治保障,并在社会建设的探索中奠定了坚实基础。
新中国的成立给中国人民带来极大鼓舞和信心,建设强大的现代化国家这一近代以来的梦想追求成为党和人民的现实需要,“四个现代化”的战略目标逐渐提出。根据毛泽东建议,在党的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周恩来首次提出,在20世纪内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正式提出了“四个现代化”的战略目标。在1953—1957年间,我国实施了“一五”计划,按照“一化三改”的过渡时期总路线,对农业、手工业、私营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以支持和保证国家工业化建设。进行三大改造,既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本要求,也是实现国家工业化的必要条件。到1956年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所有制基本确立,从体制上保证了重工业的快速发展。从1958年开始,我国在全国实行人民公社化运动,以农业集体化的高积累全力支持国家工业化,实现了国家工业化的原始积累。在这一时期,我国的工业化建设也争取到了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支持,开始了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工业化进程,在能源、冶金、机械、化学和国防工业领域,陆续展开了“156项”(实际完成150项)重点工程。在外援的帮助下,同时靠着自力更生和拼搏努力,我国工业化进程大大加速,取得了突飞猛进的进展。史料显示:“1950—1977年中国工业的发展速度11.2%仅次于日本12.4%,远高于美国、苏联、德国、英国等世界强国”[3]。经过20年的艰苦奋斗,到20世纪70年代初,中国初步完成了国家工业化体系的基础建设。“先后兴建了一系列工业项目,形成了以鞍山钢铁公司为中心的东北工业基地,沿海地区原有的工业基地得以加强,华北和西北也建立了一批新的工业基地,全国建立了种类齐全、完整的、独立的工业体系和科技体系,成功地发射了‘两弹一星’。从此,中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为此后几十年的经济建设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工业化基础”[3]。工业化的进程也推动了我国国防和科技事业的发展。
在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战略目标中,文化领域、道德领域经历了一场破旧立新的过程,我们党也致力于社会主义的精神、文化和思想道德建设。通过“三反”“五反”运动,进行了一场深刻的反资产阶级腐朽思想侵蚀的道德教育,大大推动了社会风俗、社会风气的改善。与之对应,党中央开展了以“爱国主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艰苦奋斗”为核心的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致力于建设科学的、民族的、大众的共产主义新道德。通过三大改造,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的道德要求逐渐在广大人民群众中深化,并开始加强社会公德建设,“五爱”成为新中国成立后建设社会主义公民道德的基本内容。这一时期涌现出了众多道德楷模,形成了振奋民族士气的精神力量。党中央选树了一批社会主义道德典型,雷锋、焦裕禄、王进喜等英雄事迹不断涌现,并在全社会兴起宣传学习热潮。钱学森、李四光、华罗庚、钱三强等科学家,也成为社会典型和人们的偶像。通过对这些事迹的弘扬和升华,“两弹一星精神”“雷锋精神”“焦裕禄精神”“铁人精神”等先进典型精神先后形成。在这一时期,文化领域区分了科学与迷信、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化方针下,思想意识空前解放,文化艺术繁荣发展。在这一时期,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进一步在广大人民群众中得以深化,推进了文化和道德建设,社会风气开一时之先。
尽管当时在追求“四个现代化”的强国战略目标中,我们出现了过急、过激问题,“文化大革命”又使得国家建设偏离了既有轨道,但在这一时期,中国现代化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一大批具有现代特征的工业建立起来。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化方针下,中国的文化艺术繁荣发展。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毛泽东思想的指导下,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史无前例的成果。通过进行伟大的社会革命、社会改造和社会建设实践,使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和历史任务真正进入到了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之中。概而言之,改革开放前近三十年的社会主义建设和探索,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政治前提、制度保障和基础条件。
三、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奋力筑梦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把全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开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探索。从此,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开始了实现“中国梦”的新长征。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取得的辉煌成就也是中华民族奋力筑梦的实践过程。
实现国家富强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显著特色,也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根本要求。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积贫积弱,实现国家富强是中国梦的第一要义。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开始社会主义建设,致力于改变一穷二白的面貌。邓小平指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如果现在再不实行改革,我们的现代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4]。正是基于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深刻认识,我们迈出了改革开放的坚定步伐,邓小平创造性地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等理论,开启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新篇章。进行改革开放,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都是为了实现国家富强。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党和国家通过对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方面进行调整,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富起来、强起来是这一时期的显著特征。放眼望之,改革开放就是一部中华民族不断创造奇迹的历史史诗,我们仅仅用了四十年的时间就走过了一些西方国家几百年才能走完的历程。“现在,我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制造业第一大国、货物贸易第一大国、商品消费第二大国、外资流入第二大国,我国外汇储备连续多年位居世界第一,中国人民在富起来、强起来的征程上迈出了决定性的步伐!”[1]改革开放四十多年的伟大建设,绘就了当代中国最绚丽的时代篇章,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势,奠定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物质基础保障。
实现民族振兴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必然,也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题中应有之义。实现民族振兴既是近代以来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梦想,也是新中国成立后社会主义建设的目标追求,更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必然,彰显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时代要求。孙中山在《檀香山兴中会章程》中强调:“是会之设,专为振兴中华、维持国体起见……创兴是会,以申民志而扶国宗。”[5]第一个提出振兴中华的口号。在近代无数仁人志士的救亡探索历程中,中华民族振兴的使命最终落在了中国共产党身上。在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经过浴血奋战,推翻三座大山,完成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为实现民族振兴创造了前提条件。新中国成立后,在党的领导下,推进社会主义伟大建设,描绘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在民族振兴的伟业中写下了重要历史篇章。改革开放以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奋力推动民族振兴,创造了令世界瞩目的成绩。在改革开放的伟大进程中,全国各族人民团结一致,克服了洪灾、地震等一个个灾难。香港、澳门成功回归,两岸交流频繁,2001年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奥运会、世博会成功举办,高铁快速发展,玉兔升空、蛟龙下海,我国的经济实力、科技实力跨上新台阶。进入新时代,中华民族进一步展现了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建立亚投行、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中国模式、中国方案被越来越多的国家认同,中国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指出:“经过鸦片战争以来170多年的持续奋斗,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现出光明的前景。现在,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6]以一种高度的历史视域,指出了近代以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探索,强调了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中取得的伟大成就。今天,我们已经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致力于新中国成立一百周年的时候,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实现人民幸福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目标,也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价值旨归。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7]“中国梦是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生活在我们伟大祖国和伟大时代的中国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1]这深刻阐述了中国梦所蕴含的人民幸福的价值旨归。推进改革开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人民幸福,在筑梦路上要不断满足人们对幸福的追求。有学者指出:“全体社会成员共同享有幸福或共同富裕,既是社会主义制度区别于其他社会制度的根本标志,也是幸福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8]“马克思恩格斯所设想的未来社会,人人平等、共同劳动、共享成果、共同富裕,整个社会发展是为了实现全体社会成员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进而提升全体人民的幸福指数……这种理想的社会形态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奋斗目标和不懈追求,也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应然状态或应有特征。”[8]深刻阐述了“为了谁”这一执政根基问题。社会主义为了人民,就是要让人民过上好日子、实现个人的幸福,这是中国共产党的使命所在。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在党的领导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人们对幸福生活的追求不断从物质层面向更加美好的生活跃进。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我们党始终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扎实推进一系列重大改革,持续实施各项便民、惠民、利民举措,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各项民生事业不断发展,确保人们的幸福生活落实落地。总之,人民幸福是推进改革开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目的所在。在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中国梦真正成为人民的幸福梦。
四、新时代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梦的蓝图擘画
自近代鸦片战争战败开始,无数仁人志士在救亡图存中拉开了探索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幕,新中国成立后,这一近代以来的梦想成为党和人民的现实诉求,提出了“四个现代化”的战略目标,直到改革开放后中国各个领域实现快速发展,稳步推进现代化建设。虽然经历“文化大革命”的曲折,但中华民族对于建设一个强大的现代化国家的梦想追求从未停止。党的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重申了“四个现代化”的目标。1987年10月,在党的十三大上,邓小平提出现代化“三步走”战略:即通过国民经济翻番地增长,第一步,到1990年解决温饱问题;第二步,到20世纪末实现小康;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三步走”的发展战略,意味着形成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的历史进程表。在党的十五大上,提出了两个百年的奋斗目标,即到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党的十六大、十七大均对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作出了强调和安排。
党的十八大进一步描绘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蓝图。党的十九大进一步明确了我国现代化进程的时间表和路线图。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从二〇二〇年到本世纪中叶,可以分为两个阶段进行安排:“第一个阶段,从二〇二〇年到二〇三五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第二个阶段,从二〇三五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两个15年”给出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时间表和路线图。2020年既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交叉点,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之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后,我国步入建设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接下来的发展尤为重要,事关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实现。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出台《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把我国十四五时期的发展和现代化发展统筹部署、一体推进,明确了我国十四五时期现代化建设的主要任务,擘画了二〇三五年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远景蓝图。
展望二〇三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远景目标涵盖各个方面。经济方面: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将大幅跃升,经济总量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将再迈上新的大台阶,关键核心技术实现重大突破,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建成现代化经济体系;形成对外开放新发展格局,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明显增强。政治方面:基本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得到充分保障,基本建成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文化方面:建成文化强国、教育强国、人才强国、体育强国、健康中国,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高度,国家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生态方面: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建设目标基本实现。社会方面: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中等收入群体显著扩大,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显著缩小;平安中国建设达到更高水平,基本实现国防和军队现代化;人民生活更加美好,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这一蓝图的画就意义非凡。这是自近代以来,历经180多年不懈探索的结果。中华民族自近代就开启了由传统向现代转变的历程,经过180多年的探索,在党的领导下,今天这一目标跃然纸上;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一百年来实践成果的验证。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我们由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东方大国现代化建设的实践,证明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真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