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党百年:重温毛泽东《〈共产党人〉发刊词》
2021-01-12刘雁成
姜 森,刘雁成
(中共黑龙江省委党校,哈尔滨150080)
1939年10月,毛泽东为《共产党人》撰写了发刊词,首次提出“党的建设伟大工程”,阐明了“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重大问题,论述了“三大法宝”的科学内涵和辩证关系,总结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十八年的历史经验,为党正确领导抗日战争,赢得中国革命的胜利提供了强有力的思想支持和理论指导,标志着毛泽东建党思想的成熟,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在建党100周年的重大时刻和全党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关键节点,重温毛泽东《〈共产党人〉发刊词》(以下简称《发刊词》)这部党的建设的经典名篇,对于全党做到“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一以贯之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开启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回应关切、推进征程:《发刊词》诞生的历史背景
1938年,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随着日本侵略者和国民党对中国共产党政策的转变,使党面临的内外形势发生了一系列变化,这就迫切需要党就自身面临的新情况新任务作出回答。
(一)日本帝国主义的对华政策发生新变化
自1937年全民族抗战爆发以来,中国共产党率先举起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大旗,经过全国军民的英勇斗争,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使日寇感到无比焦虑和棘手。因此,日寇的对华政策发生变化。在军事上,把八路军、新四军作为主要的作战对象,对抗日根据地开展“大扫荡”,扩充“伪军”;在政治上,对国民党的方针转变为“政治诱降为主,军事打击为辅”,提出“善邻友好,共同防共”的政策;在经济上,迫使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在日占区发展实业,攫取中国的自然资源,从中牟取利益;在文化上,实行“奴化教育”,企图瓦解中国人民的精神文化等。
(二)国民党反共活动掀起新高潮
1938年年底,汪精卫集团投降叛变,国民党内部投降派频频抬头。1939年年初,国民党召开五届五中全会,制定“防共、限共、溶共”的“反共”方针,迫害大批进步人士和共产党员,对陕甘宁边区实行封锁,频繁制造军事摩擦,在意识形态领域发起进攻,鼓吹“共产主义不适合中国”“共产党不需要存在”的反动论调,宣扬“一个主义、一个政党、一个领袖”的独裁思想,企图瓦解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三)共产党自身建设面临新问题
随着国内形势的变化,党内出现了以王明为代表的右倾投降主义,强调,“一切依靠统一战线”“一切服从统一战线”,背离党的独立自主原则,企图把党对抗日战争的领导权让给别人。此外,为了壮大党的队伍,中共中央作出了大胆发展党员的决定,但是随着一批农民和小资产阶级加入了共产党,使得有一部分人组织上入了党,但在思想上没有入党,把落后思想带入党内,造成了党内思想不纯的状况。而且“大批的新党员、新干部还没有足够的革命经验。他们对于中国的历史状况和社会状况、中国革命的特点、中国革命的规律还不懂得或懂得不多。他们对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中国革命的实践之完全的统一的理解,还相距很远”[1]612。
二、提供方法、明确任务:《发刊词》的理论精华
《发刊词》总结了中国共产党成立十八年来,中国革命和推进党的建设的经验教训,深刻分析了中国社会的实际情况和党面临的形势任务,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根本问题,既是毛泽东建党思想日益成熟的标志性著作,也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标志性著作。
(一)对党的建设的内容和目标作出新概括
毛泽东指出,要“建设一个全国范围的、广大群众性的、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的布尔什维克化的中国共产党”[1]602,这实际上说明的是“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的问题。抗日战争爆发后,为了壮大党员队伍,中国共产党在全国范围发展了大批党员,这时的党已经发展成全国性的大党。“全国范围的”强调的是中国共产党要成为涵盖全国范围的有影响力的大党,指明了建党的范围标准。“广大群众性的”强调的是党是代表全体人民群众利益的组织,必须明确自己的依靠力量和服务对象,指明了建党的阶级基础。“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的”强调的是要在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进行党的建设:在思想建党中,必须克服非无产阶级思想,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科学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政治建党要求党员提高政治觉悟和政治素质,不断提高运用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两种武器迎接新挑战的能力;组织上建党要求巩固党的组织,加强纪律性,不断增强党的团结统一,保证全党行动一致。“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实际是明确了党的建设的内容。“布尔什维克化”强调的是必须正确处理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的关系,用马克思主义武装全党,不断提升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解决中国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指明了党的建设的根本目标。
(二)对党的建设的路径方法提出新要求
党的建设的路径方法就是要密切联系党的政治路线进行党的建设。毛泽东强调:“党的建设过程,党的布尔什维克化的过程,是这样同党的政治路线密切地联系着,是这样同党对于统一战线问题、武装斗争问题之正确处理或不正确处理密切地联系着的。”[1]605党的政治路线是指,在一定的历史阶段,党为了完成自身所担负的历史使命和任务而制定的纲领路线,是党的性质、宗旨和国家工作大局的集中体现。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党的政治路线就是同包括资产阶级在内的全国一切反抗侵略的阶级和人士建立统一战线,并领导抗日武装打败日本侵略者,党的建设必须服从和服务于党的政治路线,这是全党和全国的大局。此外,密切联系党的政治路线进行党的建设,还要注意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毛泽东在《发刊词》结尾明确提出,要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同中国革命的实践之统一”[1]614。这既表明要在党的建设过程中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也说明毛泽东建党思想的形成就是不断用马克思主义之“矢”结合中国革命实际之“的”的结果。
(三)对“三大法宝”的内涵和辩证关系作出新阐述
毛泽东回顾了中国共产党成立十八年来的历史经验,指出“十八年的经验,已使我们懂得: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个法宝,三个主要的法宝。这是中国共产党的伟大成绩,也是中国革命的伟大成绩”[1]606。毛泽东把十八年的历史分为大革命、土地革命和抗日战争等三个阶段,而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和党的建设也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在统一战线方面,必须在两条战线上同资产阶级进行坚决而严肃的斗争,坚持既联合又斗争的原则,既要反对忽视资产阶级参加革命的可能性,也要“反对把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纲领、政策、思想、实践等等看做一样的东西,忽视他们之间的原则差别的错误”[1]607-608。在武装斗争方面,毛泽东指出了武装斗争的实质和总概念是“中国共产党的武装斗争,就是在无产阶级领导之下的农民战争”“在目前就是游击战争”[1]609,在党成立初期,我们党既没有认识到武装斗争的重要性,也没有认识到中国革命的主要的斗争形式是武装斗争,直到“八七会议”毛泽东提出“政权是在枪杆子里取得的”重要论断,在历经土地革命和抗日战争,党才逐步学会并坚持了武装斗争,深化了对武装斗争的认识,毛泽东总结了十八年来武装斗争的经验,告诫全党“离开了武装斗争……就没有共产党的地位,就没有革命的胜利……这个拿血换来的经验,全党同志都不要忘记”[1]610。在党的建设方面,毛泽东认为“党的建设”是“三大法宝”的核心,在分析十八年来党的建设三个阶段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指出:“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是战胜敌人的两个基本武器。统一战线,是实行武装斗争的统一战线。而党的组织,则是掌握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这两个武器以实行对敌冲锋陷阵的英勇战士。”[1]613这就说明了党的建设在三者中地位及其与武装斗争、统一战线的关系,我们不难看出,党的组织巩固和布尔什维克化,同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也就是说要把党建设好,党就能正确掌握武装斗争和统一战线的两个武器,而如果党掌握了这两大武器,党的建设就能更进一步。
三、汲取智慧、昭示未来:《发刊词》的经验启示
善于在党史中总结经验、汲取智慧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一大特色、一大优势,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党历来重视党史学习教育,注重用党的奋斗历程和伟大成就鼓舞斗志、明确方向,用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坚定信念、凝聚力量,用党的实践创造和历史经验启迪智慧、砥砺品格。”[2]《发刊词》对中国共产党成立十八年来领导中国革命和进行党的建设的伟大工程的实践进行了总结,提出了一系列关于武装斗争、统一战线和党的建设的思想观点并发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号召,初步揭示了党领导中国革命和党的建设的基本规律,是一篇闪耀着马克思主义真理光芒的伟大著作。重温《发刊词》中的基本思想,对于我们结合新时代的历史方位、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继续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科学把握共产党执政规律,开启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启示作用。
(一)必须把政治建设作为党的根本性建设
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以政治建设为统领,不断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从《发刊词》提出的建设方法到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都强调了党的政治建设的重要性,这是与毛泽东建党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理论,实现了对党的建设理论的重大创新。中国共产党是在一个14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执政并拥有9000多万党员,担负着领导民族复兴的历史重任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与世界上其他政党相比,我们党的显著优势和根本区别就在于党的性质、宗旨和旗帜鲜明讲政治的优秀品格。进入新时代,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但也面临着难以想象的艰难挑战。要确保实现党和人民的奋斗目标,党自身必须政治过硬。这其中最首要的任务,就是坚决做到“两个维护”。中国共产党作为世界上最大的政党,有一个强有力的领导核心十分必要。一是要有维护核心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如果党中央没有权威,“全国一盘棋”的制度优势就无处彰显,全党必然成为一盘散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也就成为幻想。二是要正确制定和坚决执行党的政治路线。政治路线是党和国家工作大局的集中体现,反映一定历史阶段的主要任务,起到“牵头管总”的纲领性作用。衡量党员干部是否德才兼备,就要从政治上看他在执行党的政治路线上的能力、水平和态度,是否认同和拥护党的政治路线,这是政治建设中最关键的问题。此外,还要坚守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坚定党性立场和人民立场这一根本政治立场,把政治能力作为党员干部的第一能力,营造风清气正的党内政治生态,开展严肃认真的党内政治生活,发展积极健康的党内政治文化,严格遵守党规党纪特别是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注重在斗争一线经受政治历练、积累政治经验,从而提升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从毛泽东提出“密切联系党的政治路线进行党的建设”到新时代“以政治建设为统领”,这一切都表明,加强政治建设既是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领导核心的根本措施,也是一条重要的历史经验。中国共产党开启第二个百年的新征程上,必须把这条经验运用好、传承好。
(二)必须把思想建设作为党的基础性建设
把思想建设作为党的基础性建设,加强理想信念教育,不断厚植党团结统一的思想基础。思想建设既是党的基础性建设,也是一百年来我们党一贯坚持的党建方法。毛泽东撰写《发刊词》的重要目的就是要解决党内存在的思想不纯的状况和肃清党内三次“左”倾错误的影响,并始终强调要用无产阶级思想改造其他非无产阶级思想,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武装全党,保证党在思想上的纯洁,从而达到行动一致的目的。当前,党内仍然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思想不纯的状况。这就需要全党必须坚持思想建党、理论强党,把坚定理想信念作为思想建设的首要任务,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特别是要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掌握蕴含其中的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学懂这一理论的核心要义、基本内容,坚持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高效运用《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基本问题》《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问答》等教材,切实达到“学、思、用”相结合、“知、信、行”相统一的目标。此外,还要加强理想信念教育,解决好“总开关”问题,补足精神之钙。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一个政党有了远大理想和崇高追求,就会坚强有力,无坚不摧,无往不胜,就能经受一次次挫折而又一次次奋起。”[3]可以说,坚定的理想信念是我们党历经苦难、成就辉煌的重要法宝,新时代要把党建设成为能够经得起各种风浪考验的朝气蓬勃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就必须不断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厚植全党团结统一的思想基础。
(三)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与时俱进、实事求是、推动创新,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境界。毛泽东在《发刊词》中提出了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中国革命的实践相统一的基本原则,正是因为我们党始终坚持这一基本原则,才创造了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奇迹和社会长期稳定奇迹,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党的百年历史充分证明,只要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实际相结合,中国共产党就能前进、胜利,就能领导人民实现革命目标;如果背离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原则,党的事业就会遭受挫折、经历失败,民主革命时期党内领导人的右倾错误和三次“左”倾错误,都是没有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原则,致使党和人民遭受巨大损失。应该说,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既是我们党之所以能够团结带领人民取得胜利的根本原因,也是党成立一百年来、新中国成立七十多年、改革开放四十多年的最重要、最根本的一条经验。在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就指出,要继续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我们根据这一原则,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并经过艰苦努力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立足我国实际,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聆听人民心声,回应现实需要,深入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更好实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4]66因此,我们要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根本指导思想并立足中国国情,吸收借鉴世界文明优秀成果,发扬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持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让科学社会主义的旗帜在21世纪的中国高高飘扬,焕发出马克思主义强大的生机活力和璀璨的真理光芒。
(四)必须把党史学习作为必修课
把党史学习作为必修课,在党的光辉历史中总结经验、观照现实,不断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学习党的历史,要从中悟透主题、明确主线、汲取营养、砥砺初心。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4]32-33党的历史上有很多重要经验,这些经验对于我们战胜前进道路上的各种艰难险阻,确保“中国号”巨轮行稳致远都具有鼓舞斗志、增添动力的作用。从大革命到红军长征胜利,从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到党的工作重心向城市转移,从“三大改造”到改革开放再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历经苦难、成就辉煌,回顾党的历史也必将为我们开启新征程增添前进动力。《发刊词》提出:“我们现在要建设这样一个党……是同我们党的历史,是同我们党的十八年斗争史,不能分离的。”[1]60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更好应对前进道路上各种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挑战,必须从历史中获得启迪,从历史经验中提炼出克敌制胜的法宝。”[2]这足以证明学习党的历史,从党史中总结经验教训,对于加强党的建设和推进党的事业具有重要作用。早在延安整风期间,党就十分注重用党的历史教育党员干部,毛泽东亲自主持起草了《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改革开放后,邓小平亲自主持起草《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统一了全党对历史问题的认识,激发了全党全国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冲天干劲。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多次强调“四史”学习,并将其写入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公报,为激励全党接续奋斗提供重要历史参考和经验借鉴。在中国共产党成立百年之际,党中央决定在全党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并强调要树立正确党史观,这为我们开启新征程提供了丰厚的历史滋养。坚持把党史学习作为必修课,就要弄清楚“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这个根本问题,不断从历史经验中提炼出克敌制胜的法宝,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提供强大的内在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