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奥会背景下河北省高校国际化水平的提升策略
2021-01-12徐海涛胡万霞
徐海涛,胡万霞
(1.河北建筑工程学院 外语系,河北 张家口 075000;2.河北建筑工程学院 社科部,河北 张家口 075000)
在京津冀协同发展和北京2022年冬奥会成功申办双重利好政策背景下,河北省高校的发展也迎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在此契机下,河北省高校应当抢抓机遇,积极探索,主动交流,发现并拓展高校间国际化合作的契合点,构建河北省高校国际化发展路径,增强国际交流合作的能力,在人才培养和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方面作出积极贡献。
一、河北省高等教育国际化现状与问题
教育部信息显示,截至2019年,河北省有普通高等学校122所,约占全国高校数量的4%。但合作办学项目仅有33个,仅占全国合作办学数量的1.4%。河北省建立的合作办学机构以及在海外建立的孔子学院分别只占全国数量的2.4%和2.5%,留学生数量约占全国留学生总数的1.5%。当前,河北省仅有少数几所省属重点骨干院校的外籍教师数量能够达到全国平均水平,而开设全外语授课专业的高校更是寥寥无几。整体来看,河北省高等教育国际化水平较低,面临以下主要问题。
(一)高校国际化发展目标不清晰
高等教育国际化是政府、高校以及社会各方力量共同参与的系统工程。《河北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指出:“在教育交流与合作方面,要提升国际化水平,引进优势教育资源,提高国际交流水平。”2019年,河北省委教育工委和河北省教育厅下发《河北省高等院校领导班子国际交流与合作考核评价方案》,将国际化水平作为单独指标对高校领导班子进行考核[1]。针对考核体系,各高校进行了指标分解,但缺乏整体发展规划,发展目标不清晰。部分高校追求短期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国际化发展与政治、经济和文化建设等方面缺乏有效联动。
(二)高校内部工作机制有待完善
河北省大多数高校成立了国际处或国际交流中心,将其作为学校对外交流与合作的归口主管部门。但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往往存在单兵作战现象。国际处或国际交流中心与二级院系间缺乏工作契合度,各自为政,没有将国际交流合作与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建设、学科发展和学生的升学就业等工作有机结合,缺乏整体意识和全球化视角,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校国际交流合作工作的深层次发展。
(三)高校国际交流合作形式相对单一
高校国际交流涉及教学理念、课程体系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科研交流合作、人才培养、留学生教育以及中文推广等内容。而河北省高校的国际交流主要以引进教育理念和课程体系以及被动参加国际学术交流为主,合作形式相对单一。
(四)高校国际交流合作层次亟需提高
客观地讲,河北省各高校目前在优质教育资源引进、合作办学立项和留学生培养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也存在项目层级偏低、深度不够、形式大于内容、高层次合作伙伴较少和合作缺少持续性等问题[2]。而且缺乏与合作伙伴的双向互动,学术交流形式刻板且内容单一,在国际教育合作舞台中不能提升中国高等教育的影响力。
二、河北高校国际化面临的机遇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河北省的发展迎来了诸多历史机遇,这也为河北省提升高校国际化水品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一)2022北京冬奥会的成功申办
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成功申办对河北省各高校而言是千载难逢的机遇,巨大的市场需求为河北省高校加速推进国际化进程提供了有利条件。河北省高校承担了冬奥会志愿者的培养任务,为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人才培养水平,河北省加大力度支持相关高校进行冬奥会多语种教材建设、多语种外宣工程建设和多语种宣传网站建设,并有针对性地对志愿者开展国际礼仪和跨文化交流等培训。在冬奥会外语人才储备、国际化文化交流和冬奥会志愿者培养等方面得到了国际认可。
(二)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实施
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以来,在交通、医疗和法治等方面实现了资源的有效利用与整合,取得了丰硕成果,而教育方面的合作却相对滞后。《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行动计划(2018—2020年)》虽已出台,但对提升河北省高校相对落后的国际化水平却略显不足。河北省高校应当主动作为,抓住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的时机,借助京津高校的国际化平台提高自身国际化教育水平,通过借助模式、平台共享和资源引进等策略建立大学联盟,与国外高校开展交流合作[3]。
三、河北省高等教育国际化水平提升策略
面对难得的历史机遇,河北省高校应当结合自身优势,发掘国际化建设空间,多层次和多维度地提升国际化发展水平。
(一)完善管理机制,作好国际化发展规划
首先,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应根据河北省高校国际化起点与水平较低的现实,制定科学可行的中长期发展规划,合理引导各方社会资源为高校的国际化发展提供政策、经济和智力支持。其次,高校应及时更新教育理念,明确发展目标,将国际化教育列入学校发展规划和内部考核体系,并提供政策及资金支持。最后,国际处或国际教育学院应熟悉上级有关部门及学校的相关政策,明确职能划分,对照学校国际化发展目标和发展思路[4]开拓国际视野,更新国际化目标与定位,侧重国际学术交流、国际化课程教学与高水平人才的培养,找准本部门工作的发力点和落脚点。
(二)构建合作机制,丰富国际化合作内容
首先,加强国际化师资队伍建设。积极鼓励教师在职出国深造和参加各类国际交流项目以及学术会议,培养一支具有国际化视野的专业性强的师资队伍。规范普通外籍教师的遴选、聘任和管理工作,精准和定向引进海外优秀人才。其次,推进国际化人才培养体系建设。高校应树立国际化人才培养理念,根据自身情况确定国际化人才培养目标。通过冬夏令营、短期交流、学分互认、学生互换、联合办学、共建合作机构以及相关人文交流项目等方式加强与国外高校间的合作,充分利用国外优质教育资源。抓住“一带一路”发展机遇开展来华留学生教育,加快中文推广速度,充分利用孔子学院提升科技和文化影响力。最后,构建科研合作机制。河北省高校应从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以及科技创新需求出发,精准锁定关键领域,主动融入政府主导的国际交流合作领域,积极参与发达国家发起的国际多边科技合作计划,向发展中国家推广中国的高新技术项目及相关产业。不断深化国际科技合作的广度和深度,加强与领域内高校、科研机构和高科技企业的合作,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效能。
(三)搭建区域平台,创新国际化发展手段
新冠疫情的爆发给严重依赖人员跨境流动的传统国际化教育带来了挑战,高校必须创新国际化发展手段。第一,后疫情时代,要充分利用线上教育手段。新冠疫情期间,线上教育作为线下教育有效的替代方式,凭借时间灵活和互动性强的特点,被越来越多的国际学生所接受。高校应加强与线上教育企业合作,开发相关慕课资源,统筹规划,采取线上互动教学与慕课相结合的方式,推出线上专业培养及学科建设方案。第二,利用在地国际化,加速国际化发展布局。在地国际化最早由瑞典马尔默大学副校长本特·尼尔森提出,是指在人员不进行跨境流动的前提下所进行的国际教育交流相关活动,其实质是指国际人才的在地培养。它主要是利用虚拟教学手段为本国生源和国际生源提供交流与融合平台,将传统的异地留学转变为学生在地留学,将国际化教育受惠群体由少数人扩展到全体学生[5]。高校需设置国际化课程,培养学生的国际化视野和跨文化交际技能,鼓励本国学生和国际学生开展各类课内和课外互动活动。第三,立足河北省高校的特点和层次水平制定不同的国际化发展策略,合理配置国际化教育资源,强弱结合、特色互补,保障河北省高校国际化战略的可持续性发展[6]。
国际化是高校成为世界一流大学的重要特征[7]。高校的国际化水平离不开良好的外部环境,更离不开开放的办学态度、长远的发展谋划与果断的决策行动。河北省高校应当根据自身特点,统筹国际化发展策略,从课程教学、学术交流、人员流动、跨校合作以及管理等方面全方位推动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建设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