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华阳国志》歌诗谣谚之文学风貌探析

2021-01-12

关键词:歌诗歌谣诗经

李 玲

(西华师范大学 文学院,四川 南充 637009)

《华阳国志》是东晋常璩撰写的一部地方志,记述了古代巴、蜀、汉中以及南中地区4世纪中叶以前的地理、历史与人物等内容。全书12卷,共收录歌诗谣谚42首,真实地记录了当时西南地区的政风、祭祀和乐舞等,是研究古代西南地区的重要史料。《华阳国志》的歌诗谣谚在思想内容上对孝道进行宣扬,对官吏政绩进行褒贬,在艺术形式上模仿《诗经》的表现手法,还融合了当时西南地区人民进行文学创作的态度。对《华阳国志》歌诗谣谚进行探讨,可对巴蜀地区早期民间文学风貌有新的认识。

一、内容表达儒化

《华阳国志》中的歌诗谣谚受到中原儒家思想文化的影响,思想内容主要与儒家思想文化有关。

(一)孝文化

《华阳国志》的歌诗谣谚在主题表达上并不丰富,彰显孝道是其中的一种,足见常璩对孝的重视。百善孝为先,孝文化是典型的儒家思想文化。儒家经典《孝经》载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复坐,吾语汝。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1]从《华阳国志》收录的歌诗谣谚看,其中不乏对孝文化的追求。

首先,供养父母以行孝道。《论语》是儒家思想文化的代表,记录先圣之师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孔子在《论语》中多次谈及“孝”,如《论语·里仁》:“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2]94;《论语·学而》:“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2]14。可见孔子对孝道极其重视。《华阳国志·巴志》:“川崖惟平,其稼多黍。旨酒嘉谷,可以养父。野惟阜丘,彼稷多有。嘉谷旨酒,可以养母。”[3]7这首诗歌描写了巴郡地区的地理环境与自然条件适合稷和黍生长,人们挑选出上好的谷物和酒来供养父母。由此可见,巴人对父母的孝顺。

其次,祭祀神灵和祖先以行孝道。祭祀神灵与祖先一直以来被儒家所重视,这与其敬天尊祖的鬼神观有关。儒家认为人死后灵魂一直存在,所以应对其保持敬畏之心,并进行祭祀,以彰显孝道。《华阳国志·巴志》:“惟月孟春,獭祭彼崖。永言孝思,享祀孔嘉。彼黍既洁,彼牺惟泽。蒸命良辰,祖考来格。”[3]7该诗前部分介绍祭祀神灵的事宜,獭祭是祭祀的一种,据《吕氏春秋·孟春纪》记载:“孟春之月,鱼上冰,獭祭鱼。”高诱注:“獭,水兽也,取鲤鱼置水边,四面陈之,世谓之祭鱼。”[4]巴人用鱼来祭祀,以期渔业丰产,还将獭视为与自己有血缘关系的神灵,对其永远保持尽孝之心。后部分介绍祭祀祖先的事宜,选择良辰吉日,把洁净的黍和肥壮的牲畜作为祭物,心诚意敬,庄重严肃,足见巴人对祭祀祖先的重视。

(二)主咏政

儒家尤为注重“政”。孔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2]21孟子云:“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5]孔孟思想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他们认为统治者要爱护百姓,施行仁政德政。这种儒家文化传播至巴蜀地区,对当地百姓影响较大,人们创作出真实反映地方官吏统治情况的歌诗谣谚。《华阳国志》收录的这类歌诗谣谚主要分为以下两类:

第一类是歌咏爱护百姓、为民做事且贤良方正的官吏。《华阳国志·巴志》记载汉司隶校尉陈纪山的事迹:“西虏献眩于王庭,试之,分公卿以为嬉,纪山独不视。京师称之。”[3]14《后汉书·陈禅传》也有关于陈纪山的记载:“帝王之廷,不宜设夷狄之技。”[6]1346这都说明陈纪山品行正直,在当时深受人民拥护,故当时巴人赞其曰:“筑室载直梁,国人以贞真。邪娱不扬目,枉行不动身。奸鬼辟乎远,理义协乎民。”[3]14《华阳国志·先贤士女总赞》塑造了一系列异彩纷呈的女性形象,如蜀郡士柳伯骞善推贤人,州里谚曰:“得黄金一笥,不如为伯骞所识。”[3]396广汉士王涣做官时百姓安居乐业,颇受喜爱,广汉百姓作歌谣曰:“王稚子,世未有,平徭役,百姓喜。”[3]412汉中士阎宪重视礼的教化,汉中童谣歌曰:“阎尹赋政,既明且昶。去苛去辟,动以礼让。”[3]452由此可见,官吏统治有方,爱护百姓,百姓便会通过创作歌诗谣言来歌咏他们的政绩和德行。

第二类是讽刺贪污受贿、搜刮民脂民膏和不爱护百姓的地方官吏。《华阳国志·巴志》记载,汉安帝时,巴郡太守接连失道,百姓不能安居乐业,他们作诗讽刺曰:“明明上天,下土是观。帝选元后,求定民安。孰可不念?祸福由人。愿君奉诏,惟德日亲。”[3]14同时劝告太守为民做事,不失本职。孝桓帝时,河南郡守李盛贪财重赋,百姓苦不堪言,巴人作诗讽刺曰:“狗吠何喧喧,有吏来往门。披衣出门应,府记欲得钱。语穷乞请期,吏怒反见尤。旋步顾家中,家中无可与。思往从邻贷,邻人已言匮。钱钱何难得,令我独憔悴。”[3]16官吏无所作为,贪污腐败,百姓通过创作诗歌与歌谣抒发愤懑的情感。

二、“诗”化的艺术呈现

《诗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对之后的文学创作影响深远。受《诗经》影响,《华阳国志》的歌诗谣谚呈现出“诗”化的艺术表现方式,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

(一)“诗”化的字词句式

现代有学者统计:“《诗经》四言诗句占全部诗句的92%,可见四言句式是《诗经》的主要句式,是一种相当稳定的句式。”[7]常璩收录至《华阳国志》的歌诗谣谚产生于两汉时期,而两汉时期五言句式的诗歌正兴盛,《华阳国志》收录的歌诗谣谚却仍以四言句式为主,明显是模仿了《诗经》的四言句式,是“诗化”的艺术呈现。例如,《华阳国志·巴志》:“惟月孟春,獭祭彼崖。永言孝思,享祀孔嘉。彼黍既洁,彼牺惟泽。蒸命良辰,祖考来格”,“日月明明,亦惟其夕;谁能长生,不朽难获”[3]7,“惟德实宝,富贵何常。我思古人,令问令望”[3]7,“明明上天,下土是观。帝选元后,求定民安。孰可不念?祸福由人。愿君奉诏,惟德日亲”[3]14,“乘彼西汉,潭潭其渊。君子恺悌,作民二亲。没世遗爱,式镜后人”[3]14;《华阳国志·公孙述刘二牧志》:“黄牛白腹,五铢当复”;《华阳国志·大同志》:“有客有客,来侵门陌,其气欲索。”[3]358《华阳国志》歌诗谣谚中“惟”“彼”“黍”“思”“乘”和“匪”等字在《诗经》中常出现,如《卷耳》“嗟我怀人,寘彼周行”[8]7、《关雎》“求之不得,寤寐思服”[8]3以及《氓》“匪我愆期,子无良媒”[8]85;“明明”和“潭潭”等叠词词组也是《诗经》常使用的组词方式,如《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8]11、《芣苢》“采采芣苢,薄言采之”[8]13以及《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8]182。此外,还有直接引用《诗经》里的诗句,如“永言孝思”出自《下武》:“媚兹一人,应侯顺德。永言孝思,昭哉嗣服”[8]391以及“窈窕淑女”出自《关雎》“窈窕淑女,君子好逑”[8]3。

《华阳国志》收录的歌诗谣谚多使用《诗经》里常用的字词,或直接引用《诗经》里的诗句,句式固定,以四言为主。这说明巴蜀地区的歌诗谣谚创作刻意模仿《诗经》,呈现出“诗”化的艺术手法。

(二)“诗”化的表现手法

首先,温柔敦厚的风旨。“温柔敦厚”是《诗经》的风旨,孔子评论《诗经》:“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2]22《诗经》抒发的情感不失正、不偏激,温和而有度,被后人评价为“温柔敦厚”。《华阳国志》收录的歌诗谣谚反映了古西南一带的民情民风,表达的情感与“温柔敦厚”极为相似。例如:《华阳国志·巴志》记载:“其民质直好义,土风敦厚,有先民之流”[2]7,赞美巴民质朴重义,情感朴实敦厚。又如“惟德实宝,富贵何常。我思古人,令问令望”,“德”即宝贵,“富贵”即平常,古人美好的名誉声望让人思慕,体现了巴人重德轻财的价值观,质直而敦厚。再如“日月明明,亦惟其夕;谁能长生,不朽难获”,人生短暂,想获得长生是既真实又朴素的愿望,但同时巴民深知自然更替的道理,所以他们不会因“人生苦短”而过分忧伤难过。这首诗抒发的情感温和,不过度也不偏激,体现出温柔敦厚的风旨。

其次,比兴的艺术手法。《诗经》有六义:风,雅,颂,赋,比,兴。其中,“赋”“比”和“兴”是《诗经》常用的艺术手法。朱熹解释:“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9]6,“兴者,先言他物而引起所咏之词也。”[9]2《华阳国志》收录的歌诗谣谚也使用了“比”和“兴”的表现手法,如“关关黄鸟,爰集于树。窈窕淑女,是绣是黼。惟彼绣黼,其心匪石。嗟尔临川,邈不可获”[3]15。据《华阳国志·巴志》记载,汉安帝时,广汉与汉中羌族叛乱,战争波及巴郡一带,巴人马妙祁妻义、王元愦妻姬以及赵蔓君妻华3人害怕在兵乱时受侮辱,选择一同自沉西汉水而死,引来黄鸟在她们沉水的地方徘徊鸣叫,而黄鸟的哀鸣声激起了人们的感伤。刘琳将上文中的“绣黼”注释为:“凡花纹,五彩齐备曰绣,黑白相间曰黼,此处喻‘美德’。”[3]15以彩色相间的花纹来喻指3人的忠贞美德,这是“比”的艺术手法;“关关黄鸟”恰好与《诗经·关雎》“关关雎鸠”的表达如出一辙,以鸟鸣声引起人们的哀伤之情,这是“兴”的表现手法。

三、融入中原文化的文学态度

古代中原文化以儒家思想文化为尊。《华阳国志》的歌诗谣谚在内容上主要体现儒家思想,在形式上借鉴儒家典籍的字词句式,使之具有官方的雅正色彩,并在一定程度上刻意迎合这种“雅”化,以便更好地融入中原文化。

(一)为政治服务

《后汉书》载:“臣闻圣王辟四门,开四聪,延直言之路,下不讳之诏,立敢谏之旗,听歌谣于路,争臣七人,以自鉴照,考知政理,违失人心,辄改更之,故天人并应,传福无穷。”[6]815圣王,指天子,天子将“听歌谣”作为考知政理的方式之一。歌谣是民间百姓抒发情感的主要方式,统治者能从人们传唱的歌谣里了解民情民风,从而知晓地方官吏的政绩。因此,歌谣具有为政治服务的功能。

《华阳国志》收录的古西南一带的歌诗谣谚体现了为政治服务的功能。如《华阳国志·巴志》:“习习晨风动,澍雨润乎苗。我后恤时务?我民以优饶。”[3]15这首歌谣讲述的是汉顺帝时,吴资在巴郡做太守期间体恤百姓农事,使百姓安心劳作,庄稼连年丰收。后来,吴资调离巴郡,人们因为思念他又作歌曰:“望远忽不见,惆怅尝徘徊。恩泽实难忘,悠悠心永怀。”[3]15从这两首歌谣可以看出,百姓对吴资非常感激与怀念,同时也表明吴资在巴郡作太守时治理有方,颇有政声。又如《华阳国志·巴志》:“混混浊沼鱼,习习激清流。温温乱国民,业业仰前修。”[3]16意思是处于浑浊环境的鱼向往温和的清流,处于乱世中的人思慕贤人的统治。这首诗作于汉末之时,当时国运衰微,社会动荡不安,地方官吏擅自专权,致使百姓陷于危乱之中,表达了人民对乱世的不满和对太平盛世的渴望。诗歌与当时的社会背景紧密联系,突出了歌谣为政治服务的功能。

反映政声的歌诗谣谚在《华阳国志》中占较大比例。如《华阳国志·蜀志》:“廉叔度,来何暮,来时我单衣,去时重五袴。”[3]121这首歌谣将太守廉范到蜀郡任官前后百姓衣着上的变化作对比,一寒一暖,体现了廉范为官时治理有方,受人敬爱。《华阳国志·先贤士女总赞》:“节义至仁费奉君,不仕乱世避恶君。”[3]433这首歌谣作于公孙述统治蜀地时期,当时公孙述欲借贤人名士的声望来巩固自己的统治,费贻在广西做官时政誉颇好,是有名的贤士,公孙述想重用他,但费贻政治立场坚定,不仕公孙述朝廷,人们为之而歌曰。这些歌诗谣谚反映当时地方官吏的政绩面貌,对社会政治作出评价。常璩将这类歌诗谣谚收录至《华阳国志》是注重其为政治服务的功能,表明古西南地区与中原地区政治相统一的关系。

(二)追求雅正

钟敬文在《民间文学概论》中提出:“我国早在先秦时代就开始搜集记录民间文学,关于民间文学某些体裁的名称,如‘歌’‘谣’与‘谚’等,也很早就产生了。”[10]2由此可知,歌诗谣谚属于民间文学的范畴。因而,可将《华阳国志》中的歌诗谣谚视为古西南一带民间文学的一部分。“民间文学是劳动人民的口头创作,它在广大人民群众当中流传,主要反映人民大众的生活和思想感情,表现他们的审美观念和艺术情趣,具有自己的艺术特色。”[10]1民间文学创作主要追求通俗易懂,但《华阳国志》收录的歌诗谣谚在通俗易懂的基础上,明显有雕琢润色的痕迹。

首先,句式整齐,富有变化。《华阳国志》收录的大部分歌诗谣谚,无论篇幅长短,在句式上均追求整齐。如《华阳国志·南中志》“汉德广,开不宾。渡博南,越兰津。渡兰沧,为他人”[3]223为三言句式;《华阳国志·巴志》“乘彼西汉,潭潭其渊。君子恺悌,作民二亲。没世遗爱,式镜后人”为四言句式;《华阳国志·巴志》“肃肃清节士,执德寔固贞。违恶以授命,没世遗令声”[3]13为五言句式;《华阳国志·先贤士女总赞》“节义至仁费奉君,不仕乱世避恶君”为七言句式。另外,歌诗谣谚的句式并不是固定不变,汉代以前《华阳国志》的绝大多数歌诗谣谚为四言句式,而在汉代以后虽然四言句式仍占多数,但五言句式也占据了较大部分,甚至出现了七言句式。而这一时期,中原地区五言句式的诗歌蔚为壮观,七言句式的诗歌也逐步兴起,表明《华阳国志》的歌诗谣谚句式上的变化并非偶然,而是顺应了中原地区文学形式发展的潮流。

其次,内容朴实,用词典雅。《华阳国志》中的歌诗谣谚表达的内容偏于朴实,如宣扬孝文化与褒贬政治等,但在用词方面多有考究。如《华阳国志·巴志》:“明明上天,下土是观。帝选元后,求定民安。孰可不念?祸福由人。愿君奉诏,惟德日亲。”这首诗歌作于汉安帝时,当时巴郡太守无所作为,不得人心,百姓作诗奉劝其能为民做实事。如“明明上天,下土是观”化用《诗经·小雅·小明》“明明上天,照临下土”[8]325,朗朗上口,易于传唱;“元后”指天子,出自《尚书·大禹谟》“天之历数在汝躬,汝终涉元后”[11]136,但在这首诗中指地方长官;“愿君奉诏,惟德日亲”化用《尚书·蔡仲之命》“皇天无亲,惟德是辅”[11]227。整首诗歌化用典籍,含蓄表达,色彩典雅。

总而言之,古西南地区地形封闭,又远离中原地区,直到汉代才逐渐开化,逐渐与中原文化融合,《华阳国志》收录的歌诗谣谚在思想内容与艺术手法上模仿中原地区的思想文化和典籍,体现了古西南地区极力融入中原文化的文学态度。《华阳国志》所录歌诗谣谚展示了古西南地区的民间文学风貌,对研究古西南地区文学发展变化以及与中原地区文化的融合有重要意义。

猜你喜欢

歌诗歌谣诗经
幸福歌谣
春天的歌谣
歌诗达塞琳娜号与钻石公主号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应急处置措施的对比及启示
《春天的歌谣》
诗经
现代诗经
现代诗经
歌诗达亚洲战略新布局 大力发展广州母港航线
全球邮轮继续开往中国 歌诗达要为中国市场量身订购
歌诗达邮轮表彰中国旅行社合作伙伴威尼斯狂欢夜荣耀加冕“旅业菁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