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高校思政课的路径研究
——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为例

2021-01-12张剑英付秀芬李肖峰张海燕柯珊清令狐昌丽

关键词:原理马克思主义思政

张剑英,付秀芬,李肖峰,张海燕,柯珊清,令狐昌丽

(1.河北北方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北 张家口 075000;2.河北北方学院 中医学院,河北 张家口 075000;3.河北北方学院 图书馆,河北 张家口 075000)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是立德树人的主渠道,担负着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大学生头脑的重大使命。如何引领大学生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切实增强其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和情感认同,帮助他们成为担当中华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既是现阶段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的战略任务,又是推进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改革的迫切需要。

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必要性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融入高校思政课,对高校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具有重大意义。

(一)是推动高校思政课改革与发展的迫切需要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高校思政课是引领思政课课程建设的必然要求,更是推动高校思政课改革与发展的迫切需要。一直以来,高校思政课面临着诸多问题和挑战,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提出“八个统一”的要求,为高校思政课的改革与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高校思政课既加强、改进和丰富了思政课教育教学,也是推动思政课改革发展的强大理论支撑,能更好地引导大学生掌握贯穿其中的科学内涵,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指导自己的实践,增强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四个”自信。

(二)是引领大学生确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现实需要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这就像穿衣服扣扣子一样,如果第一粒扣子扣错了,剩余的扣子都会扣错,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1]这形象地阐述了大学生确立正确价值观的重要性。然而,信息化的高度发达、国际环境的复杂多变和文化的多元化给青年学生的价值观带来各种冲击。只有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才能使大学生肩负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历史使命。这就需要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深刻阐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精髓和实践要求,让学生全面领悟其中蕴含的新理念新观点新论断的科学内涵,进而坚定自己的信仰,树立正确的“三观”。

(三)是增强高校意识形态安全的必然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校是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实践出真知,只有学校牢牢把握住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可以带领学生走向正确的道路,如果忽视了思想政治教育,学生会走向歧途”[2]。伴随着经济全球化,以美国为首的少数西方发达国家通过各种手段加强意识形态的渗透,新自由主义、历史虚无主义、文化复古主义和泛娱乐主义等偏离主旋律的社会思潮出现在舆论媒体上,严重影响了中国主流意识形态的牢固地位。这迫切需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占领主流意识形态,以消除不良社会思潮的影响。高校思政课是党和国家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沿阵地,唯有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高校思政课,才能确保大学生的意识形态安全,帮助大学生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因此,探究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路径势在必行,有利于进一步增强高校思政课的实效性。

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原理”课教学的原则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以下简称“原理”)是由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3部分组成的理论体系,旨在对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进行教育和引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原理”课教学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

在“原理”课教学中,要旗帜鲜明地呈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政治立场,讲清楚其是对马克思主义的新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最新理论形态。同时,坚持以理服人,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阐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理论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关系,使其政治主张的学理性得以彰显。既要体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所揭示出的普遍性规律,也要展示“原理”课的课程属性和基本特点。

(二)坚持意识形态性和科学性的高度统一

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人民群众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前中国社会的主导性意识形态,其中“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体现了马克思主义鲜明的阶级属性。因此,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原理”课必须坚持意识形态性和科学性的统一。“原理”课在加强高校意识形态建设中发挥的主渠道作用是由高校的培养目标和思政课的性质使命决定的。将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创新成果融入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理论体系中,更能彰显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的地位。

(三)坚持马克思主义原理“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博大精深且内涵丰富,在实际教学中很难面面俱到。因而,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既是马克思主义原理的基本观点,也符合“原理”课的教学规律。在教学中要重点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所彰显的马克思主义的一般世界观和方法论,将其与马克思主义原理相结合,使得讲授既有理论的深度,又能体现马克思主义原理的时代性。加深学生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解和掌握,进而根据中国的国情和现实矛盾认识、分析和解决问题。

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高校思政课的过程中,要根据各门课程体系的特点找到融入点,根据课程内容的不同而有所选择。

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原理”课教学的路径

要实现“原理”课教学的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和因势而新,需不断探究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原理”课教学的路径,增强教学的实效性。

(一)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原理”课课堂教学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原理”课教学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

首先,教师必须学懂、弄通并系统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提高自身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还提出对思政课教师的要求:“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3]思政课教师必须信仰坚定,有鲜明的政治立场和正确的价值取向,深刻领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丰富内涵和精神实质,处理好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保证授课内容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高度一致。“原理”课教师要读原著并悟原理,认真研读十九大报告及《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一、二和三卷,提高自身理论素养。中国共产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四史”教育的重要性,明确指出各界要加强对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的学习。“四史”是中国共产党为人民谋幸福、振兴国家和推进世界团结的实践史。“原理”课教师更要加强“四史”学习,深刻理解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在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原理”课教学中,引领大学生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发挥“四史”教育的育人功能,增强“原理”课教学的时代感,真正实现教学目标与立德树人的双重任务。

其次,整合内容,突出重点,设计专题式教学。教师要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所体现的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融入“原理”课教学大纲及相关章节,用最新理论成果充实完善和创新教学内容,突出重点,设计以专题式教学为主的“原理”课理论课堂,可以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历史唯物主义、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论和科学社会主义为主题设计专题。有的放矢地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专题,促使大学生系统理解这一思想。在讲授中要着重把握新时代这一基本国情,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的重大政治论断以及党的十九大所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

最后,深化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式,强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大学生“三观”的价值引领。“原理”课的导论系统向学生讲述什么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的创立和发展及其当代价值。教师在阐述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时,融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让学生感悟中国共产党在执政过程中的态度,认识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特别要引领学生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这是体现习近平马克思主义观的最新和最全面的纲领性文献,其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特征、历史地位和深远意义作了科学阐述,强调了“历史和人民选择马克思主义是完全正确的,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写在自己的旗帜上是完全正确的,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是完全正确的”[4]!

“原理”课要把中国共产党十八大以来改革发展取得的各方面成果和十九大描绘的未来中国发展的美好蓝图作为教学的典型案例,增强理论教学的说服力,增强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自信心。在讲授哲学原理时可融入新时代观、“金山银山论”和“以人民为中心”等思想,如“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哲学基础是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一基本原理,将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融入到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原理中进行讲解。同时,在教学中可将梁家河蕴含的大学问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相结合。梁家河是习近平总书记当知青插队的地方,是他立下为人民奉献信念的地方,是他读懂人生、读懂人民和读懂中国的关键起点,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认识来源和实践根基。在梁家河,习近平通过向人民学习理解了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需要,并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再次庄严宣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把党的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全部活动之中,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5]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全国人民同心战疫,彰显人民至上的价值理念,为思政课教学提供了大量鲜活案例。教师要讲好疫情防控中彰显的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和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把抗疫案例融入教学,感染学生,增强育人效果。

“原理”课既要教给学生正确的理论知识,更要用伟大人物的奋斗故事激励青年学生的人生梦想和奋斗精神,在润物无声中讲好中国故事。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原理”课教学,教师要把习近平总书记的故事讲给学生听,把《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梁家河》《习近平在正定》《习近平在宁德》《习近平在福州》及《习近平在厦门》等书中的相关内容总结提炼成“习近平谈理想信念”“习近平寄语青年”“习近平的青春故事”和“习近平的扶贫故事”等,作为教学案例融入讲稿并进入课堂,并采用PPT和播放小视频的形式,联系社会和现实中的热点问题把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融入课堂教学,渗透到对大学生的“三观”教育中。

(二)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原理”课实践教学

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原理”课实践教学,要设计实践教学方案和计划,开辟实践教学基地,增强大学生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入脑入心的实效性。实践教学可通过校内和校外两种途径进行。

1.校内实践教学。教师通过组织学生在校内聆听专题报告、参加重大纪念日活动、课上组织学生观看视频及讨论交流等教学活动实现。

(1)经典回放:组织学生观看《辉煌中国》《将改革进行到底》及《我们走在大路上》等纪录片和微视频,并要求学生撰写观后感。增强大学生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能动性,切实体会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历程,增强大学生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

(2)“走近马克思”与“走近恩格斯”的活动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原理”课崭新有益的探索。2018年是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卡尔·马克思诞辰200周年,为增强大学生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认识和理解,引导青年学子走近马克思,信仰马克思主义,做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教师在“原理”课中开展“走近马克思”的活动,布置马克思的世界观、马克思的革命精神与职业理想、马克思的人生、马克思与中国文化以及马克思与中国共产党的十九大等系列选题,让学生围绕选题查阅资料撰写文章,然后按专题分类筛选出优秀文章集锦成册《走近马克思——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2020年是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之一恩格斯诞辰200周年。为坚定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在“原理”课中继续开展“走近恩格斯”活动,布置如恩格斯的世界观、恩格斯的理想、恩格斯的国家治理思想、恩格斯生态思想及其当代价值以及恩格斯与当代中国等系列选题,让学生依据选题查阅资料撰写文章,同样按专题分类筛选出优秀文章集锦成册《走近恩格斯——纪念恩格斯诞辰200周年》。从纪念册中可看到青年学子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理想观、学习观、爱情观、哲学观及经济观等多方位向伟人马克思和恩格斯学习与致敬,可看到马克思和恩格斯在青年学子眼里依然充满魅力,当代青年依然需要马克思主义。这对于当代大学生学好马克思主义,增强其对思政课的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起到一定的示范作用。

(3)“哲学与生活”讲坛是为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原理”课而拓展的实践教学形式。这项活动旨在引领大学生认真领会并运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现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去分析与解决问题。教师要求学生以10人左右为学习小组,指导学生依据“原理”课中的哲学理论关注社会生活热点和焦点,精心设计主题并制作PPT,利用课堂教学时间,每组推选代表上台讲授和分享,教师点评和总结。活动实现了课堂教学与生活体验以及理论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相结合,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既提高学生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又强化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大学生“三观”的引领作用。

2.校外实践教学。建设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使大学生走出校园,走进社会,带领学生到红色教育基地、革命遗址和新农村等地参观调研。组织师生代表走进西柏坡,走进正定“追寻总书记青春足迹,筑梦红色之旅”;赴梁家河“追寻总书记的初心路,感受人生境界的大学问”;为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和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赴北京展览馆参观“伟大历程 辉煌成就——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型成就展”。这些活动使大学生亲身感受到个人命运与时代、国家和民族息息相关,也看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光辉实践,进一步提升了大学生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促使大学生学好用好理论,从而自觉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进行网络实践教学,通过主题教育网站和微信公众号等网络新媒体解答大学生的思想困惑,特别是有关信仰、生活和做人等方面的问题。如利用公众号推送《习近平七年知青岁月》《梁家河》及《习近平与大学生朋友们》等相关文章,引导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做有担当有本领的时代新人。

(三)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原理”课教研和科研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原理”课教学能更好地促使教师把学习与研究有机结合,时刻保持对党的重大理论的学习宣传和对现实中热点及难点问题的分析与思考,不断提升教师的教研和科研能力,以教学促科研,以科研促教学。为此,“原理”课教师需深刻领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思想和科学内涵,设计相关研究选题集体攻关,在不断探索和实践中提炼总结有教学参考价值的研究成果,并将研究成果运用到教学中,拓宽教学内容,提升教学水平,帮助学生全面深刻把握这一创新理论,坚持教学和研究相统一。以申报课题为契机促进研究,组建科研团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既给“原理”课带来了新机遇和新课题,也为“原理”课建设提出了新要求,增添了新内容,是中国共产党十九大以来人文社科类的重要研究选题。教师结合自己的学科背景和教学科研实际,不断拓展与深化新的研究方向和内容,遴选研究课题,积极申报,不断提升教学和科研能力,进一步坚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高校“原理”课的理论自信。

综上所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高校“原理”教学工作要在高校党委统一领导下,充分发挥学校各部门的职能,团结协作,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猜你喜欢

原理马克思主义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基于包络解调原理的低转速滚动轴承故障诊断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儿童观
了解咳嗽祛痰原理,有效维护健康
思政课“需求侧”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