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结构变化视野中统一战线的功能优势及强化路径
2021-01-12齐春雷刘邦文
齐春雷 刘邦文
(1.安徽省社会主义学院,安徽 合肥 230051;2.武汉理工大学,湖北 武汉 430070)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城乡面貌发生深刻变化,改变了人与人之间、群体与群体之间的社会关系,改变了社会分层与社会结构。这种变化,是政治关系、经济关系、社会关系变化的结果,必将对新时代统一战线产生深刻的影响。适应该变化,新时代统一战线充分发挥功能优势,不断进行着工作理念、工作范围、工作方式的调试和转换。
一、中国社会结构变化对新时代统一战线的深刻影响
(一)新时代统一战线内部构成多元复杂
随着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轨,以职业身份、干部身份、级别身份、档案身份和单位身份等诸多方面的身份分层的社会结构出现了解体,身份分层的地位下降,经济分层的地位上升。随着户籍制度的改革,社会分层流动性增强,农民不再局限于在农村劳动,可以到城市里务工。在城市里,人事制度的改革,使得人们更换单位、变动工作的可能性大大增多。新时代的社会分层体制已经以经济分层为基础,而那种重视家庭出身、社会身份的分层体制在改革的渐次推进中已经被替代。
新时代统一战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包括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拥护祖国统一和致力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爱国者的联盟。社会结构的变化,使得统一战线的内部构成,不再是传统的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知识分子阶层,还包括2亿多在城市里从事服务业、制造业等行业的农民工。一些农民因为经营成功成为个体户甚至成为农民企业家。而由于经济体制的变革,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工人从在国有、集体企业工作发展成为在国有、集体、民营等多种经济成分企业工作,工人之间的经济收入差异也较大,在社会上的地位各有不同。民营经济发展迅速,在国民经济中贡献着60%以上的国民生产总值,吸纳着城乡80%以上的新增劳动力就业,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部分。7000多万的民营经济人士成为引人注目的重要社会群体。数量巨大、拥有着相当经济实力的新的社会阶层蓬勃兴起、发展壮大。在社会剧烈转型、思想激烈震荡中,一些人因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不适应或受疾病、贫困等原因影响可能从宗教中寻求心灵的抚慰和寄托。我国的信教群众已经达到2亿多。中国的知识分子阶层在改革中也发生剧烈分化,一些大型企业的高管、高科技行业的知识精英,拥有较高的经济收入、充沛的社会资源。1亿多知识分子中,75%以上是党外知识分子。民主党派有120多万成员,主要分布在科教文卫等领域,但也吸纳了相当数量的民营经济人士、新的社会阶层人士。随着改革进入攻坚期、深水期,必将进一步触动深层次的体制、机制问题,社会阶层的分化、组合、流动还会持续增强,统一战线的内部构成将更加的多元复杂。《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工作条例》规定的12个方面的统一战线工作范围,将会扩展。新时代统一战线需要联系的范围将趋于社会化,对统战工作的广覆盖提出了新的要求。
(二)新时代统一战线成员流动性增强
改革开放前,中国在户籍制度的严格管理、档案制度的刚性约束下,统战工作主要通过单位体制就能够对统一战线成员进行组织化的有效整合。但社会结构的变化,使得单位体制对个人的束缚大为松动。清华大学李强教授认为,“中国20世纪90年代和进入21世纪以来,父母子女两代人之间的职业地位流动率,与美国的代际流动率近似,用布劳和邓肯的路径分析方法测算,无论是两代人的职业地位还是教育地位,都超过了0.4的水平,实际上均属于流动率比较高的社会”。[1]上世纪90年代,很多高校科研院所的知识分子,从体制内“下海”,自主创业。以律师、注册会计师、资产评估师、从事新媒体技术工作的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等为代表的自由择业知识分子,凭借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不依赖国家的编制经费,自主谋业,自收自支,自我约束,自我发展,具有较大的流动性。民营经济随着改革的推进从无到有、发展壮大,民营企业的资产规模、经营范围、发展前景处于一种变化流动的状态。每年都有数万新生企业成为市场竞争的主体,同时一些企业被市场所淘汰。相当数量的中小微企业在金融支持、用工、用地等生产要素竞争中,处于比较困难的状态。大浪淘沙,优胜劣汰,民营企业存亡的流动性是必然的,这种流动性必然也体现为民营经济人士社会地位的变动性。民主党派是以知识分子为主体的政党,也吸收了相当数量的新的社会阶层人士,也有较大的流动性。随着全面深化改革的推进,社会的活力必将进一步被激发,各种要素得到充分流动。同时,教育是促进阶层流动尤其是下位阶层向上位阶层晋升的重要途径,随着国家高等教育的普及和教育事业的进一步发展,必将促进社会流动性进一步增强。这种流动性也必将反映到统一战线的内部构成上来。
(三)新时代统一战线凝聚共识难度加大
40多年的改革开放,从经济体制到行政体制,从国有企业到机关、事业单位,都不同程度地处于变革、变动状态。改革实际上就是利益的重新耦合与分配。社会阶层的分化,主要是经济地位的分层,即不同的阶层群体基于不同的经济收入,而处于不同的社会分层。有的阶层群体在改革中受益,有的群体利益没有得到增加,甚至受到某种损失。不同的阶层群体占据不同的社会阶层地位,在政治资源、经济资源、社会资源方面出现了更为微妙复杂的分化,阶层的分化引起利益诉求多样化。基于不同的社会地位、利益诉求,人们的思想观念也趋于多元化、复杂化。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西方社会思潮大量涌入与传播,对人们的思想观念产生或大或小的影响、冲击,多元思想、价值观念相互交流交融交锋。统一战线成员达数亿之多,分布在不同的党派、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宗教、不同的职业、不同的地域,存在着党内与党外之分、体制内与体制外之别,思想观念呈现出多元多样多变的特点。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下,尤其是处于体制外的统战成员,其经济收入和社会地位的稳定性相对较差,思想波动性较大。统战工作在复杂多变的情况下,凝聚共识的难度空前增大。统一战线成员团结起来,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努力,必须夯实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政治基础。
二、新时代统一战线积极应对社会结构变化的功能优势
统一战线是凝聚人心、汇聚力量的重要法宝,新时代统一战线具有空前的广泛性、巨大的包容性、层级完备的组织架构、无可比拟的智力资源优势、运转良好的工作机制,在积极应对中国社会结构变化中,其功能优势不断彰显。
一是价值引领。伴随着全面深化改革的持续推进,社会阶层的分化还在动态进行,不同阶层、群体的思想观念、价值选择、行为方式、利益需求,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差异、冲突,统一战线成员的价值认同也面临挑战。统一战线工作本质是群众工作,负有政治引领的职责,在社会阶层结构出现新情况、新特点的时代背景下,统一战线首先要着眼于发挥价值引领功能。要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下,强化广大统一战线成员的价值认同。大力加强和谐文化建设,以文化引领提升统一战线成员的文明文化素养;在尊重和包容差异性的前提下,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精神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重构统一战线成员的价值认同体系,夯实统一战线成员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政治基础。
二是诉求表达。任何执政党,只有认真倾听社会各阶层的诉求表达,维护社会各阶层的利益,才能得到社会各阶层群体的认同、支持。我国社会阶层结构利益主体多元化、利益诉求多样化、利益矛盾复杂化,必须及时加以疏导、化解,而不能任其积累甚至爆发成对抗性冲突。因此,国家政治系统亟需给予社会各阶层畅通的利益诉求表达渠道,并予以吸纳,作为公共政策制定、输出的考量因素。统一战线具有社会各阶层利益表达的体制化渠道。多党合作的政党制度可以吸纳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的诸多诉求;工商联负责联系民营经济人士,了解他们的意见建议;民族宗教部门则负责民族宗教界人士的工作,广泛听取他们的建议,等等。在社会阶层分化中,连接特定行业、特定群体的社会组织大量涌现,统一战线与它们同样能构建起广泛、有效的联系渠道,尤其是其中具有统战性质的社团,能够充当党委政府与不同阶层群体联系的桥梁纽带。
三是利益整合。多元主体之间利益错综复杂,决定了利益矛盾和冲突难以避免。统一战线进行利益整合,就要尽可能地将其中的冲突性因素进行缓和、转化,避免矛盾激化,并吸取其中有用的建设性因素。由于中国社会阶层的复杂性、多元化,需要像统一战线这一具有庞大组织资源、国家资源的机制来统筹协调。统一战线在中国政治体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又比较超脱。首先,统一战线是当今中国最广泛的统战成员的大联合,汇集最广泛的社会阶层群体,具有无可比拟的巨大的包容性、空前的广泛性。统一战线具有联系广泛、人才荟萃、资源丰富、智力密集,联系着社会各领域、各行业的旗帜性、代表性人士等优势,影响力、号召力强。照顾同盟者利益是统一战线最基本的工作原则。统一战线通过民主协商寻求最广大成员利益的最大公约数。人民政协作为协商民主的专门渠道、多党合作的组织机构,为不同的党派、不同的阶层、不同民族、不同宗教等统战成员提供有序协商的渠道,开展大量、广泛、制度化的民主协商。人民政协制度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相辅相成,构成了中国政治体制重要的民意表达渠道,促进公共政策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更大限度地促进社会各阶层利益诉求的表达和实现。
四是关系协调。社会各阶层对物质利益的诉求是多层次的,对利益满足的期望值也不断提高,有些是合理合法的,应当予以一定程度的关注满足,有些诉求已经超过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超过目前的体制机制所能容纳的程度,对此不能毫无原则地迎合。统一战线具有协调关系、化解矛盾、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功能,一方面是通过诉求表达实现对利益的满足,另一方面是进行情绪的疏导、化解。统一战线具有求同存异、体谅包容的优势,其巨大的包容性,能够将各种同质、异质的诉求,通过政治协商进行包容协调,化解社会张力,减少社会不稳定、不和谐因素。统战工作在社会各阶层成员资源占有不平等、表达机会不均等,社会失衡、矛盾冲突剧烈的时候,需要引导党外代表人士,需要平时多做调节关系、化解矛盾的工作,使矛盾化解于萌芽状态。统一战线具有很强的吸纳能力,居间协调各种矛盾的回旋余地较大。由于党外人士地位较为超脱,在阶层群体心态出现严重情绪化、非理性化的时候,请党外代表人士做工作,更容易被人接受。统战工作要做好不同阶层群体的心理上的疏导、抚慰工作,增强社会各阶层对经济、社会、政治发展的重大公共政策的心理认同。同时,也要承认利益已经是社会各阶层最深层次的需求,要给予同盟者物质利益和精神利益的双重满足。
三、新时代统一战线功能强化的路径
中国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化,要求新时代统一战线作出相应的回应,挖掘其社会整合功能的内在潜力,进行适应性转换、调整。
(一)完善统战格局
由于社会结构的变化,统战工作对象分布在不同的阶层、行业、地域,这要求完善统战格局,完善注重大中城市、注重统战对象上层、注重体制内的传统格局。2015年中央统战工作会议提出构建社会化大统战格局。2020年12月21日,中共中央印发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工作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条例》修订的突出特点是通篇贯穿党对统一战线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明确了党在统一战线工作中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地位,就构建党委统一领导、统战部门牵头协调、有关方面各负其责的大统战工作格局作出专门规定。为此,要加强顶层设计,完善大统战工作格局。一是加强内部统合。统战工作涉及方方面面,要清晰界定各自的边界,明确各自的义务与责任,统筹协调、有序推进。要强化统战部门的业务主体机制,突出统战部门代表党委协调联络党外各方力量的核心角色功能,树立“一盘棋”思想,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统战部门牵头协调、各有关部门和人民团体各负其责的工作格局。统战部门要发挥组织协调作用,处理好与宣传、组织、公安、民政、司法等部门的关系。二是下移工作重心。由于社会结构的变化,大量的统一战线工作对象溢出体制外。随着中国城镇化的发展,大量统战对象不再集中在大中城市。而对于体制外的统战对象而言,他们工作流动性比较大,依靠单位体制做统战工作的传统思维方式,已经不适应新时代的需要。要创新统战工作的思维方式,工作重心向基层下移。通过基层统战强基固本,激活基层活力。为推进基层统战工作,要健全完善社区统战的联谊会、商会、归国留学人员联谊会、律师协会等社会组织,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证,从人员、编制、经费上给予更有力的支持和保障。尤其是要健全完善县、乡、村三级基层统战工作网络,配备好村(社区)一级的统战联络员和专职统战干部。三是强化力量配置。理顺统战部门的机构设置,在人员编制和机构设置上,根据各地的统战资源分布情况和工作实际需要进行分级分类规范管理,对统战工作进行绩效考核和科学评估。针对不同的统战对象,要建立健全分类培训的规划,加强对统战干部的培训轮训和实践历练,增强他们做好统战工作的能力,提升统战干部队伍素质。
(二)拓展工作范围
社会结构的变化使得统一战线对象分布具有相当的广泛性和复杂性。仅仅做少数旗帜性人物的工作,难以达到带动一群人的目标。为此,工作重点不能再仅仅放在其中的代表性人士、上层人士上,而应该向广大的民众辐射。而且,社会成员思想观念的多元化使得传统统战中某一个领域旗帜性、标志性人物的引领力影响力在减弱。尤其是年轻一代,思想的自主性、独立性大大增强,自我中心意识使他们很难对某位榜样持续地认同。应当将统战12个工作范围细化、分化,分门别类建档立卡,建立人才库,进行分类精准施策,适应不同类型统战成员的多层次的需求。
社会阶层的流动分化仍在动态进行,这要求新时代统一战线工作要处理好存量和增量的关系,盘活存量,扩大增量。充分发挥与统战成员密切相关的社会组织、统战性组织如知联会、欧美同学会、海联会等的功能,充分发挥民主党派人才荟萃、智力密集的优势,支持民主党派吸纳各领域的代表性人士,发挥民主党派组织吸纳、利益整合的政党功能。发挥佛教协会、伊斯兰教协会等宗教团体在团结、引领信教群众方面的作用,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加强与行业协会等社会组织的联络,以其作为组织联系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的桥梁和纽带。同时,对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的统战工作进行分类施策,将同一类型、群体组织起来建立一些联谊性的社会组织,增强对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的吸引力、凝聚力,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活动,增强对体制外统战人士的向心力、粘合度。新时代统战工作应更紧密地依托网络技术、新媒体,创新工作方式,延长工作手臂。通过立体化的网络宣传平台、微信、微博、公众号、客户端等新兴媒体,建立“互联网+”的统战工作模式,加强与广大统战对象的联络,宣传统战政策,推介统战人物,展示统战成果。一方面,营造全社会重视统战工作、支持统战工作的良好氛围;另一方面,通过互联网加强统战部门与体制外统战对象以及统战对象间的联系,运用大数据及时有效地从大量的统战对象的交互性交流中,提取最真实、广泛的民情民意,了解其诉求,帮助他们解决现实发展中的问题。
(三)转变统战思维
新时代统一战线面临新形势、新问题,要转变传统思维模式,因势利导,顺势而为。
一是树立创新性思维。新时代统战工作,要坚持问题导向,回应新情况、新问题,创新思维方式,解决统战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鼓励基层进行大胆的创新、探索、实践,打造统战品牌,彰显统战特色,以点带面,形成可推广可复制的经验。二是树立法治化思维。在全面依法治国语境下,统战工作必须牢固树立法治意识和法治思维。尤其是在民族宗教领域,要着力培养统战干部法治能力,依法处理涉及民族宗教问题。三是树立社会化思维。人民群众是创新创造的主体力量,统战干部的力量是有限的,在社会化大统战的背景下,靠统战部门和统战干部的孤军奋战,做好统战工作较困难。统一战线工作点多、面广、线长,要着力构建立体化、社会化的统战工作网络,加强统战部门的组织领导,构建联动机制,推动统战工作在全社会的覆盖。要善于借助社会治理主体的力量,激发他们参与的积极性,充分整合民主党派、社会组织、群团组织、统战团体等的统战功能,借助组织的力量,降低统战工作的行政支出,增强统战工作的聚合力。
(四)加大协商力度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国作为有14亿多人口的大国,国家治理的专业化、复杂性大大增加,仅靠党委政府部门已经难以应付瞬息万变的市场环境、包罗万象的民众诉求、五花八门的治理难题,迫切需要加强与社会的协同合作。因此,大力加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建设是推进国家治理的优选路径。中国传统社会是强国家——弱社会的格局,但是随着中国社会结构的变化,社会对国家权力的依附性大为减弱,在国家主导社会发展能力增强的同时,社会力量也在发展壮大。以党委政府为代表的国家力量,要加强同社会力量的协同、协商、合作,加强彼此的联系,畅通制度化渠道,开展民主协商,提升合作治理的效能。新时代统一战线是连接国家政治场域与社会自治场域的衔接地带,从高层次的政党协商、政协协商到基层群众民主自治,均展现出大团结大联合的独特优势。社会结构的变化使得新时代统一战线的对象还在不断增加,政治体系要充分吸纳各方面的利益诉求,充分照顾各方面的利益。国家政策的制定需要以统一战线为平台,依托现有的统战工作机制为国家和社会的协商合作、良性互动提供制度化保障。在此基础上,加大民主协商的力度,拓展民主协商的深度、广度,推动公共决策科学化、民主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