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艺双馨:艺术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和规制
2021-01-12谢苗苗
谢苗苗
(上海音乐学院,上海200031)
杰出的艺术家不仅要在艺术上有造诣,更要在道德上成为楷模。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繁荣文艺创作、推动文艺创新,必须有大批德艺双馨的文艺名家。”[1]指明了德艺双馨应成为艺术工作者的不懈追求,同时也为艺术人才培养提出了规格标准。但在现实中,由于艺术的独特养成,较之其他专业,从事艺术的青年学生往往更注重技艺的修炼,对政治素质、思想修养、道德素养等较为淡漠,由此在现实中产生了不良的影响。艺术工作者,尤其是艺术明星,在社会公众中有广泛的知名度,作为公众人物,其相关新闻经常占据网络媒体重要位置,如若有不良影响,其影响范围更广、程度更深。近年来接连发生的艺术明星偷税漏税、拜金、出轨、代孕等违法、失德现象在社会上产生了极其恶劣的负面影响。因此,培养德艺双馨的艺术人才对于高校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艺是给人以价值引导、精神引领、审美启迪的,艺术家自身的思想水平、业务水平、道德水平是根本。文艺工作者要自觉坚守艺术理想,不断提高学养、涵养、修养,加强思想积累、知识储备、文化修养、艺术训练,努力做到‘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除了要有好的专业素养之外,还要有高尚的人格修为,有‘铁肩担道义’的社会责任感。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还要处理好义利关系,认真严肃地考虑作品的社会效果,讲品位,重艺德,为历史存正气,为世人弘美德,为自身留清名,努力以高尚的职业操守、良好的社会形象、文质兼美的优秀作品赢得人民喜爱和欢迎。”[1]只有这样,文艺工作者才能真正“通过文艺作品传递真善美,传递向上向善的价值观,引导人们增强道德判断力和道德荣誉感,向往和追求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1]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对艺术工作者提出了期望,对艺术工作者的思想水平、道德水平提出了明确要求,也对艺术类高校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根本遵循。落实到艺术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在教育体系方面,从顶层设计到体系建构,要让德艺双馨成为规制;在培养规程方面,从招生到培养,要让德艺双馨成为标准。通过构建教育体系、优化培养规程,形成一条德艺双馨的育人之路。
一、从顶层设计到体系建构:让德艺双馨成为规制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艺双馨的艺术人才是艺术类高校的初心与使命,更是艺术类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天职。但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发现,人们可能对艺术类学生的培养存在观念上的误解。对于艺术类学生,学校和家庭投入大,期望值高,但社会认识较为模糊,如认为技艺高超就是美德,不违法乱纪就是好学生,等等。对此,必须坚持系统观念,从顶层设计到体系构建,让德艺双馨成为规制。“系统观念是具有基础性的思想和工作方法。”[2]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也是一个系统,必须坚持整体视野,从系统的观念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才能取得切实效果。因此,在艺术类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应当遵从系统观念,把德艺双馨落实到从顶层设计到体系构建的全过程。
在顶层设计上,最根本的就是要在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上进行明确规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有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真正做到了以人民为中心,文艺才能发挥最大正能量。”[1]因此,艺术类高校在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上要包含马克思主义文艺观,使学生在艺术成长的道路上切实做到以人民为中心,发挥正能量。目前,艺术类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中对德和艺都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比如,在本科专业培养方面,《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对艺术理论类专业的培养规格规定为: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爱国、守法、诚信、友善;具备良好的人文素质、艺术修养、审美能力和学术创新精神;能够掌握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具备良好的职业操守和团队合作精神;具有健康的体魄、良好的心理素质、积极的人生态度、敬业精神,自觉践行社会主义价值观。[3](p902)对音乐类专业的培养规格规定为:具有优良的道德品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热爱所从事的音乐事业,对本职工作有责任感与敬业精神;具有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现代意识和国际视野;具备较高的理论素质、艺术素养、人文修养以及创新精神和一定的创新能力;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健康的体魄和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通过教育部规定的《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能够继承和弘扬中国民族音乐文化,具有强烈的民族文化自信心和认同感,理解世界音乐文化多样性。[3](p907)对电影与电视艺术类专业的培养规格规定为:热爱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养成良好的道德品格、健全的职业人格、强烈的社会职业认同感,具有服务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国家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掌握人文社会科学的基本知识,有较高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具备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时代意识和国际视野。[3](p922)可以看出,普通高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的国家标准对艺术类专业本科生的培养在德和艺方面都提出了较为详细的要求。
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在艺术类本科生的培养标准中对于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的培养并没有提出明确的要求。有研究者认为:“深入学习和领会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的理论,是艺术院校培养‘德艺双馨’的社会主义艺术人才的必然要求。艺术院校在培养国家的艺术人才时面临的首要问题就是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我国的艺术院校培养的艺术人才不仅要具有娴熟的专业技能、高尚的艺德情操,而且必须有为社会主义文艺事业服务的责任感。学习马克思主义文艺观是培养艺术人才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是帮助大学生确立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主要方法之一。”[4](p3)目前对于马克思主义文艺观内涵的研究还存在明显的不足,大多是对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文艺的相关论述进行了梳理,这是极为必要的,但在此基础上的总结提炼还不够,明显的体现是既缺乏简明的对马克思主义文艺观内涵的概述,也缺乏系统的对马克思主义文艺观内涵的全面展陈。缺乏对马克思主义文艺观内涵的概述,难以使学生全面把握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的内涵;缺乏对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的全面展陈,难以使学生系统学习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由此带来的是学生只能掌握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文艺的个别论述,对于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的内涵则不清楚。马克思主义文艺观是科学的文艺观,是为人民服务的文艺观,只有树立了马克思主义文艺观,才能使对艺术技能的追求转化为为人民服务的行动和作品,才能坚决地抵御错误的文艺思潮。文艺领域的不良思潮有抽象人性论思潮、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为艺术而艺术思潮等,如果没有正确的文艺观,就会被这些思潮所裹挟。有研究者指出了错误文艺思潮的本质:“当前的错误文艺思潮有的是长期存在的顽疾,有的是新近变体。其突出的特点就是无视价值、善恶不分、行为没底线,用劣币来驱逐良币。对这些思潮的影响,须格外加以抵制,绝不能熟视无睹、掉以轻心”;在应对的方略上,“对于错误文艺思潮,我们要用马克思主义文艺观予以清醒认识,自觉地加以抵制和批判。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确保我国的文学艺术始终沿着正确航向前进。”[5](p14)因此,在艺术类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中,既要有一般的共性要求,又要有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的培育规制。此外,马克思主义文艺观本身既具有普遍性,又在不同的艺术类专业中具有不同的要求和特点,因此在艺术类专业的培养目标中既要提出共性的培养目标和规格,又要根据具体的专业提出马克思主义文艺观培育的具体要求。
在体系建构上,要遵循系统的观念,按照教育部等八部门颁布的《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教思政〔2020〕1号)(下称《意见》),构建艺术类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切实把系统的观念、“三全育人”的理念贯穿到艺术类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艺术类高校要根据《意见》的普遍性要求构建符合自身实际的思想工作体系,包括理论武装体系、学科教学体系、日常教育体系、管理服务体系、安全稳定体系、队伍建设体系、评估督导体系等。这里重点以理论武装体系、学科教学体系和日常教育体系进行阐述。
在理论武装体系上,一是要加强理论建设,系统全面地学习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提高师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现实中往往有一种错误认识,认为艺术类学生只要提高艺术技能就可以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稍微弱一点没有关系。这种错误认识在不少教师中也存在,谈起艺术来头头是道,但谈到马克思主义、谈到如何用马克思主义指导艺术水平的提升则不甚了了。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社会主义艺术的发展。某种程度上来说,艺术人才更应该全面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因为艺术人才的影响力更大、影响范围更广,如果具有较大影响的艺术人才在社会上表现出较高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那么对社会大众就会产生积极的影响,社会大众就会自觉地提高自身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反之,则会对社会大众学习马克思主义、提升自身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产生不良影响。二是要加强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的学习。马克思主义文艺观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在艺术领域的具体呈现,是艺术类高校构建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重要遵循。要认真学习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等关于艺术的重要论述,树立正确的文艺观,用马克思主义文艺观指导自己的艺术成长。我们往往讲,艺术的成长没有止境,同样,对于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的学习和领悟也没有止境,只有在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的指导下,才能使自己的艺术创作、艺术表演体现出高远的境界,把对艺术的追求融入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之中。在学科教学体系上,一是要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完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体系,有效支撑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这已经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共识,但在部分艺术类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力量较为薄弱,学科意识不强,认为加强学科建设既缺乏队伍基础、又缺乏经验和传统,只要在教学方法、教学形式方面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就够了。这里有两个认识误区,一种认识误区是没有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点,学科研究力量不强,就没必要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大多数艺术类高校没有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科点,但并不意味着就不需要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不分有没有学科点、不论力量强不强,而是所有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所有马克思主义学院都应该高度重视的。只有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围绕教学内容、教学方法、队伍建设等开展研究,才能使思想政治理论课讲出政治的高度、思想的意蕴、理论的味道。另一种认识误区是研究成果只有发表出来才算是进行了学科建设、才能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提供有效支撑。发表了的研究成果确实代表高水平的学科建设,但并不是说没有发表的围绕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开展的研究就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没有帮助。由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期刊数量有限,有很多研究成果未能发表出来,但这些成果也是围绕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开展的学科建设成果,且大多是针对具体的某一方面内容、某一种教学方法、某一种教学形式,接地气、针对性强,也能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提供有效的支撑。对这些成果,可以邀请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方面的专家进行评价评估,鉴别出有价值的内容,并由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反映到教学中。这样也有利于把平时研究性的学科建设思考体现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二是要加强课程思政建设。《意见》规定:“艺术学类专业课程要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艺术观和创作观,积极弘扬中华美育精神。”艺术类专业课程要深入挖掘课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既讲出课程的专业内涵,又讲出专业内涵所内蕴的政治性、思想性、理论性,让学生在掌握艺术专业知识的同时树立正确的艺术观和创作观,内化中华美育精神。在日常教育体系上,一是要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艺术专业教育的实践教学中,引领艺术类专业学生“书写和记录人民的伟大实践、时代的进步要求,彰显信仰之美、崇高之美,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鼓舞全国各族人民朝气蓬勃迈向未来”。[1]二是要繁荣校园文化,把马克思主义文艺观贯彻到优良校风教风学风的培育当中,使优良校风教风学风所彰显的艺术气质始终在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的观照之下,始终体现出人民性的内蕴。三是要加强网络育人。随着网络媒体的发展,各类艺术形式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但对于如何在这种艺术形式的网络传播中体现出深刻的思想性,使包括艺术类学生在内的大学生在欣赏这些艺术形式的同时受到思想的熏陶,还缺乏深入的思考。艺术类高校师生理应在这方面做出努力,在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的指导下,创作出积极向上的正能量作品。四是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只有拥有健康的心理才能创作出积极、健康、向上的艺术作品,对优秀的艺术作品做出更好的演绎。要探索符合艺术类专业学生特点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在课程设置、队伍建设、咨询形式等方面开展有针对性的研究和实践,使艺术类专业学生实现阳光的心理与精湛的艺术的内在统一。
二、从招生到培养:让德艺双馨成为标准
对于艺术类高校而言,德艺双馨的艺术人才在如何培养、放在哪个层面培养上还存在一定的问题。一个常见的做法是将德艺双馨的教育全部推给党团组织。笔者以为,如果在学校最重要的教学科研活动中没有德艺双馨的思想地位和现实支撑,把学生培养成为德艺双馨的艺术人才无疑具有比较大的难度。在这个问题上,不能仅仅把艺术人才徳的培养任务放在党团组织和辅导员肩上,而要从招生到培养等重要环节都要贯彻德艺双馨的培养方案。
在招生环节,既要关注学生的艺术素养、艺术潜质,也要看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行为表现。每年艺术类院校的招生都会引起媒体的广泛报道,但在这些报道中,关注的大多是报考学生的名气、形象,以及竞争的激烈等,对于学生的思想品德则鲜有报道。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关注和深思。如何在招生中体现对思想品德素质的要求,是艺术类院校要特别关注和解决的问题。在本科生招生简章中,思想品德方面大多只是规定了“因触犯刑法已被有关部门采取强制措施或正在服刑者”不能报考,此外再也没有其他的要求了。在研究生层次的招生中,对思想品德方面的要求相对比较严格。比如,中央戏剧学院2020年招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简章中规定的培养目标是:“我院招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目标是为了培养热爱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拥护社会主义制度,遵纪守法,品德良好,具有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掌握坚实的艺术学理论、戏剧与影视学基础理论与规律,了解现代相关学科的进展与动向,具有各类相关艺术的广泛修养、创造性的艺术思维能力、较高的艺术鉴赏力、较强的艺术实践能力,能够从事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的教学及研究工作,或在文化部门从事高层次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在报考条件中规定:“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品德良好,遵纪守法。”上海音乐学院2020年招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简章中规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为社会主义音乐文化建设服务,掌握本学科坚实的基础理论、系统知识和专业技巧,具有创新精神和独立从事音乐研究、教学、管理等工作能力的高层次学术型专门人才以及从事音乐创作、音乐表演、具有较强良好职业素养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在报考条件中规定:“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愿为社会主义音乐文化建设服务,品德良好,遵纪守法。”由此可以看出,在高层次艺术人才的招生中特别突出了思想政治素养的要求,而在本科艺术人才的招生中对思想品德的规定不够明确。但本科艺术人才的招生是最广泛、最有影响的艺术人才招生,如果在本科艺术人才的招生中对思想品德的规定不明确,就会给报考艺术专业的学生一种认识上的误导,即只要有艺术才能、艺术天赋就可以了,其他的不重要。这不仅会给培养德艺双馨的艺术人才带来困难,也会在社会上产生不好的影响。此外,我们在现实生活中会发现,大众熟知的“明星”“大腕”多为本科学历,他们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对社会大众特别是青少年具有强烈的影响力。这就提醒我们,在本科招生环节要特别关注思想品德方面的要求,这是培养德艺双馨艺术人才的基本要求。通过本科招生环节对思想品德素质的要求和规制,使艺术类学生在报考时就要意识到,“形象的制造与管理需要长远的规划,道德修养与职业素质同样重要,既然是公众人物,就要发挥好示范、引领作用”。[6]因此,首先就要在本科的招生简章中对思想品德素质做出规定,既选拔出德艺都出众的学生,又使学生从报考开始就要明确不仅要培养艺术技能,更注重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
在培养环节,要以德艺双馨的标准培育艺术人才。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强调:“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7]切实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在艺术类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遵循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规律、艺术类专业教书育人的规律、艺术类大学生的成长规律。一是从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规律看,要把“艺术的人民性”作为艺术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马克思主义艺术观的本质特征、核心内涵与根本指向是“艺术的人民性”。毛泽东指出:“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的问题,原则的问题。”[8](p857)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社会主义文艺,从本质上讲,就是人民的文艺。”[1]人民性是社会主义文艺的本质属性。文艺有技艺性,也有人民性,技艺性是从专业技术角度讲的,人民性是从价值目标角度讲的,技艺性服务于人民性,人民性引领技艺性。一些艺术类学生,虽然也特别注重提升自身的艺术能力、艺术素养,但往往聚焦的目标是获得什么样的大奖、收获什么样的回报,这就与艺术的根本追求相违背了。艺术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用作为价值目标的人民性引领艺术类大学生用高超的技艺报效国家、服务人民。二是从艺术类专业教书育人的规律来看,在作为主渠道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方面,要针对艺术类大学生进行教材内容向教学内容、教材话语向教学话语的转化,把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一般要求转化为艺术类大学生培养的特殊要求。如果按照对一般的理工类、社科类学生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方式对艺术类大学生教学,必然不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在作为思想政治教育拓展的课程思政方面,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教高〔2020〕3号)指出,艺术学类专业课程“要在课程教学中教育引导学生立足时代、扎根人民、深入生活,树立正确的艺术观和创作观。要坚持以美育人、以美化人,积极弘扬中华美育精神,引导学生自觉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面提高学生的审美和人文素养,增强文化自信”。艺术类专业教师既要教育引导学生增强技艺,更要教育学生认识到技艺追求背后的价值目标——人民性,既要让学生感受作品的技艺之美,也要让学生领略作品的价值之美、思想之美。美的作品是技艺之美与价值之美的融合体,如《黄河大合唱》《咱们工人有力量》等歌曲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为革命、建设和改革贡献自己的力量。艺术类教学固然要培养学生的艺术技能,但只有艺术技能的教学是不完整的教学,只有在党的领导下、人民的激励下,艺术类教学才是完整的教学,也才能培养完整的人。在作为主阵地的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方面,要注重引导艺术类大学生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兴趣爱好,把高尚的情操融贯日常生活,为艺术技能的训练和思想素质的培养奠定良好的基础。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指出:“将学校美育作为立德树人的重要载体,坚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陶冶高尚情操,塑造美好心灵,增强文化自信。”艺术类高校的教育本身就是美育的一部分,要按照美育的要求进行艺术教育,使艺术类大学生成长为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同时,艺术类高校培养的学生也是美育的重要力量。艺术类高校培养的学生工作在艺术表演和艺术教育的各个领域,是对大众进行美育的重要力量,能够助力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三是从艺术类大学生的成长规律来看,要针对艺术类大学生渴望成名成角的特点,引导其正确看待名誉、正确看待成名。成名成角是艺术类大学生的追求和梦想,但是成名成角的毕竟只是少数人,大部分艺术类大学生只能成为普通的艺术工作者。如果不能正确看待成名成角,不是通过扎扎实实的努力,而是梦想一夜成名,就会陷入彷徨、苦闷的思想困境。如果不能正确看待成名成角,即使出了名,也不会对社会大众特别是青少年产生良好的榜样作用。因此,要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引领作用,引导艺术类大学生提升思想素质、道德修养,正确看待艺术追求的目标是为人民服务,不管是成为“明星”“大腕”,还是作为普通的艺术工作者,都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所要求的,自觉坚守艺术理想,提高学养、涵养、修养,讲品位,重艺德,为历史存正气,为世人弘美德,努力以高尚的职业操守、良好的社会形象、文质兼美的优秀作品赢得人民喜爱和欢迎。[1]只有如此,艺术类大学生才能走好自己的艺术道路,实现美好的艺术人生,成为德艺双馨的艺术人才。此外,在各层次艺术类学生的培养中,尤其要注重本科生的培养。这既是为高层次人才培养输送良好“原材料”的基础,也是现实生活的需要。如前所述,大众熟悉的“明星”“大腕”大部分来源于艺术类本科毕业生,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对社会大众特别是青少年群体的价值观具有不可小觑的影响力。比如,“明星”“大腕”的婚恋观和婚恋现象对社会大众就有比较明显的影响作用。有研究者认为:“大学生作为知识群体,走向社会后成为各行各业的骨干,其婚恋观具有标杆意义和引领价值。特别是将来会成为演艺人员的学生群体,其婚恋观具有更广泛、更强烈的示范性,其健康婚恋观的培养更为重要。”[9]不仅在婚恋观上是这样,在其他价值观方面也是如此。
从系统论的观点来看,提高艺术类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不仅仅涉及以上所述顶层设计、体系构建等内容,招生、培养等环节,还包括育人质量评价。教育教学的一切环节和内容都应当进行质量评价,如思想政治教育质量评价、教学质量评价、教师队伍建设质量评价、师德师风建设质量评价、人才成长质量评价等,所有这些评价归根结底是育人质量评价。育人是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育人,育人质量的评价也应当贯穿于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实践。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指出:“教育评价事关教育发展方向,有什么样的评价指挥棒,就有什么样的办学导向。”坚持以德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原则,系统、全面、深入开展艺术类高校育人质量评价,有助于高质量地培养德艺双馨的艺术人才,使之成长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限于篇幅,关于艺术类高校育人质量评价、思想政治教育评价,笔者将另文撰述。
培养技艺精湛的文艺工作者不易,培养德艺双馨的艺术家更难。对此,艺术类高校要坚守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教育目标,牢固树立立德树人的办学宗旨,将德艺双馨贯彻人才培养过程的始终,为社会输送一批又一批有技能有情怀的艺术工作者,使社会充满美的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