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网络空间意识形态话语表达与建构
2021-01-12刘焕明
刘焕明,范 静
(江南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无锡 214122)
一、网络空间意识形态话语表达与建构的时代之需
马克思指出:“语言和意识具有同样长久的历史;语言是一种实践的、既为别人存在因而也为我自身而存在的、现实的意识。”[1]意识形态与话语密不可分,一定的意识形态总要借助一定的话语才能作进一步阐发。作为广大网民思想、观念等的综合体现,网络空间意识形态是“在线上社会与线下社会、网民个体与现实个体高度融合互相渗透的背景下,网民借助数字化符号化信息化中介系统而进行的信息、知识、精神的共生共享活动中形成的有机体系”[2]。它需要借助话语来呈现、表达与传播。由话语主体、话语内容、话语载体和话语环境等要素构成的网络空间意识形态话语,是广大网民在网络化生存实践中传递信息、交流观点、表达诉求的具体言语载体,是意识形态话语的全新表现形式。网络空间意识形态能否为广大网民所接受和认可,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网络空间意识形态话语的呈现力、表达力与传播力。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全球化普及,网络空间意识形态成为世界各国竞相争夺的主战场。不同性质的网络空间意识形态话语相互碰撞,极大地影响着网民的价值判断和选择以及国家意识形态安全。因而,加强新时代网络空间意识形态话语建构迫在眉睫。
(一)强化主流意识形态引领的关键举措
主流意识形态是国家发展的主旋律和社会进步的总基调,强化其引领地位有助于维护国家的安全和稳定、培养风清气正的社会生态,也有助于增强民众对党和国家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互联网的普及和运用为强化主流意识形态引领搭建了网络平台、创造了有利条件并创新了工作方式。但与此同时,由于受网络主体间利益冲突、社会思潮多元碰撞、价值诉求多样化等影响,网络空间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面临较大挑战,传统媒体下僵硬刻板的宣传模式、自上而下的传播体制受到冲击;网络的去中心性、隐匿性、难控性使得各种非主流意识形态“有机可乘”;一些西方国家凭借信息技术优势与国际话语霸权,加紧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渗透,在网络上散播各种思潮误导网民,企图破坏我国政治安全和社会稳定。
加强网络空间意识形态建设能够为强化主流意识形态的引领创造有利条件。一方面,有利于提高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导权。通过加强建设,党和国家牢牢把握网络空间意识形态的领导权,着力增强网民的风险防范意识,及时引导公众舆论方向,有效抵制错误思潮的侵害,从而不断提高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网络主导权和引领力。另一方面,有利于提高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话语权。面对网络空间喧闹嘈杂的声音,加强网络空间意识形态建设有助于提高公众的网络判断力和辨别力,过滤网络负面言论和错误观点,弘扬主旋律,从而不断提高主流话语权。
(二)引导网络舆论健康发展的重要抓手
随着人类生产生活日趋网络化,公众舆论场地发生巨大转变,日益从现实世界延伸到网络空间。网络空间既可以作为培育正确思想、先进文化、崭新理念的“沃土”,又易成为滋生负面言论、虚假信息甚至消极思想的“温室”。网络舆论对于我国网络环境塑造和网民管理工作具有重大影响。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网络舆论工作的重要性,通过设立网络舆情管理部门、培养网络舆论工作专业人才等方式,积极引导网络舆论健康发展。然而,我国目前仍面临一些难题:一些别有用心之人利用社会热点或突发事件,在社交媒体上造谣生事、抹黑国家形象,以此制造网络舆情危机。
加强网络空间意识形态建设为引导网络舆论健康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一方面,有助于加强对网络舆论的监管。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一些不法分子在网络上或夸大事实制造恐慌,或编造故事引发误解,造成了极为恶劣的舆论影响。相关部门通过及时发布权威信息、更新疫情动态、澄清疫情谣言等方式,不断强化对网络舆论的监督管理,有效控制了错误言论的散播。另一方面,有助于及时把握网络舆论动向。通过关注的网络热点话题、准确把握网民舆论风向标、妥善处理网络突发舆情事件,进而有效引导网络舆论的健康发展。
(三)抵制各种错误思潮侵扰的有力武器
在全民网络化时代,错误思潮的网络传播愈加方便快捷。“普世价值”、新自由主义、民粹主义等西方思潮借机粉墨登场,误导网民的价值判断与选择,消解其对于主流价值观的认同与信仰。加强网络空间意识形态建设,一方面,有助于在网络空间传播主流声音、传递马克思主义信仰。网络空间的正面元素增多,就会挤压负面元素的生存空间。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和错误思潮斗争中占据上风,党和国家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影响力和引导力就会不断增强。另一方面,加强网络空间意识形态建设有助于广大网民增强对错误思潮的辨别力和“免疫力”。网民在网络空间既是传播主体又是传播客体,网络空间意识形态的净化能够帮助其树立网络空间意识形态安全意识、分辨马克思主义和非马克思主义的区别、识别错误思潮的“假把式”、提高自身思想“免疫力”。这不仅能够引导网民成为传播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体,而且成为接受时代主旋律和社会正能量熏陶的客体、成为建设网络精神家园的主力军和排头兵。
二、新时代网络空间意识形态话语表达与建构的现实之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网络空间意识形态话语表达与建构成效显著,广大网民对主流意识形态话语的接受度与认可度不断提高,应对舆论乱象与错误思潮的心态与反应也更趋理性。然而面对竞争激烈、复杂多变的国内外舆论环境,我国网络空间意识形态话语表达与建构依然面临一系列困难与挑战。
(一)话语主体多元化冲击网络空间意识形态的主导权
在网络信息技术赋权的背景下,过去权威媒体一元主导的话语地位逐渐被打破[3]。在多元化的社交媒体中,“每个个体既是信息的接收者,也是信息的传播者和制造者”[4],话语主体呈多元化发展趋势,既包括权威部门、主流媒体,也涵盖网络意见领袖、广大网民等。多元话语主体发出不同声音,代表多方利益,网络空间意识形态直面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争锋与较量,必然会受到多方价值观的影响与冲击。
第一,多元话语主体直接参与当前网络空间意识形态话语生成。在传统意识形态语境中,由于信息闭塞、技术落后等原因,意识形态话语权往往掌握在少数权威人士或社会精英手中,普通民众的意识形态话语权缺失。网络技术的优化与网络空间的拓展极大改变了这一局面。在去中心化的网络空间,人们可以“轻松克服传统话语表达的重重障碍”[5],方便快捷地获取信息,随时随地交流观点以及自主表达个人诉求。然而,多元话语主体参与网络空间意识形态的话语生成环节,掌握颇具自主性的话语表达权,极易针对当下发生的社会热点和舆情事件发表不当言论或展开激烈争论,对网络空间意识形态话语主导权产生潜在威胁。
第二,多元话语主体广泛参与网络空间意识形态话语传播。在直接参与网络空间意识形态话语生成的同时,多元话语主体通过思想交流、观点交锋、价值表达等途径,广泛参与网络空间意识形态话语的传播与扩散。由于网民在年龄、性格、经历及受教育程度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有一部分人对于网络平台上的虚假信息、不当言论与错误思潮的辨识能力不够强,极易受到网络空间非主流意识形态的误导,在社交媒体上随意发布和扩散一些非马克思主义甚至反马克思主义的不当言论,对网络空间意识形态话语主导权造成消极影响。
(二)话语内容碎片化消解网络空间意识形态的权威性
由于网络空间具有高度的开放性、离散性、去中心化等特点,广大网民的话语表达权得以充分发挥,海量信息、舆论观点、社会思潮等快速生成并广泛传播。在话语表达的过程中,网络空间意识形态话语日益被多元话语主体分割为话语碎片,呈现出反权威化、片面化、娱乐化甚至标题化的倾向,从而进一步消解网络空间意识形态的权威性。
第一,话语内容碎片化会破坏网络空间意识形态的完整性叙事。作为社会存在的网络化反应以及人们思想观念的网络化表达,网络空间意识形态是具备完整性叙事的话语体系。然而,在社会生活节奏加快的现代社会,人们为了能够节约时间、提高效率,往往会在网上有目的地查阅信息、碎片化地接收知识、零散化地表达观点,网络空间意识形态话语随之逐渐从“完整性叙事”向“碎片化表达”转变。话语内容的碎片化导致网络空间意识形态的完整性叙事日益被解构,取而代之的是一些不成体系的“小叙事”“微叙事”。尤其是在资本逐利性的驱使下,一些非主流意识形态或反主流意识形态的网络媒体为扩大其传播力与影响力、增加其点击率与转载量,往往对突发事件或社会热点的完整叙事断章取义。他们或肆意渲染其中的只言片语来吸引眼球,或故意掩盖事实真相来混淆视听,通过将“局部问题全局化、细小问题放大化、表象问题本质化、具体问题普遍化、社会问题政治化”[6],企图在网络空间形成一种“意识形态审丑”的不良话语表达氛围,以此来解构网络空间意识形态话语的准确性与权威性。
第二,话语内容碎片化会影响网民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各种碎片化信息、知识、言论充斥网络场域,容易引发一些网民思维认知的碎片化。信息失真、舆情频发、谣言乱飞、错误思潮涌动等已经成为网络空间的常态化现象,这些极易对网民的思维认知产生消极影响。错误的思维认知往往会引发错误的行为选择,一经社交媒体放大后会进一步产生负面的连锁反应:误导更多网民的价值判断;消解网络空间意识形态的权威;干扰网民对于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甚至危及我国网络空间安全。
(三)话语载体滞后性弱化网络空间意识形态的传播力
话语的生成与传播需要借助一定的载体才能实现,话语载体是话语表达与建构的基本要素。影响网络空间意识形态话语表达与建构的载体主要是网络技术和网络平台,前者是网络空间意识形态话语表达的前提性依托,后者是网络空间意识形态话语传播的关键性要素,相对滞后的话语载体会制约网络空间意识形态话语的建构。
第一,网络核心技术落后制约网络空间意识形态话语建构。是否拥有先进的网络核心技术决定了网络空间意识形态话语表达与建构的成效。近年,我国网络社会发展取得良好成绩,基础设施建设持续完善,数字经济蓬勃发展。然而,在互联网“硬核”技术领域,我国同西方发达国家之间仍存在一定技术差距,“从搜索引擎到终端接收,从高精尖芯片制造到网络服务,从最初开放式网络标准传输控制协议到后来超文本标记语言,乃至今天我们使用的无线网络传输技术都是美国制定的技术标准”[7]。网络核心技术受制于人,不仅给我国网络安全带来一定隐患,还导致我国网络空间意识形态在一定程度上处于被动态势。西方发达国家一旦在核心技术上对我国发难,我国网络安全屏障将受到威胁,网民的思想防线也将面临挑战。由此可见,网络核心技术落后不仅是我国网络社会发展的最大隐患,也是制约我国网络空间意识形态话语建构的关键痛点。
第二,网络平台建设滞后制约网络空间意识形态话语传播。网络平台是网络空间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载体。随着网络应用的普及和网民规模的扩大,我国各领域各地区网络平台建设持续推进,在数量和规模上取得较大进展,但在建设质量方面仍存在一定问题。一方面,主流网络平台的服务功能有待优化。现阶段大多数主流网络平台主要提供信息发布、新闻刊登、社会热点推送和意见征集等服务,对于网民日益增长的现实需求反应较为迟滞,相关服务功能的更新速度较慢、周期较长。同时,传统媒介与网络平台的融合度不够高,导致主流网络平台的服务功能和引领作用有限。另一方面,网络平台建设的人员队伍素质有待提高。他们忽视对网络空间意识形态相关理论和实际问题的学习与思考,或是掌握得不够深入具体,使得网络空间意识形态话语不时呈现“失踪”“失语”或“失声”的现象。
(四)话语环境复杂化削弱网络空间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和引领力
“互联网日益成为舆论生成的策源地、信息传播的集散地、思想交锋的主阵地,成为人们社会生活中的一个‘最大变量’。”[8]在这个“最大变量”场中,真实信息与虚假信息相互交织,网络舆论快速形成,错误思潮“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网络空间意识形态建设面临巨大挑战。
第一,国内网络舆论乱象会减弱网络空间意识形态的凝聚力。网络信息技术赋予网民极大的话语表达自主权,“信息和个人话语在网络上同类聚合、反复传播后,会产生话语能量的共振”[9],从而形成网络舆论话题。当非主流舆论在网络空间形成一定数量和规模后,网络主流意识形态的话语空间会受到挤压,网络空间意识形态的凝聚力会遭到破坏。当前我国网络舆论形势不容乐观,“移动新媒体传播过程中的标签化、标题党和群体极化特点,所带来的新闻失实、信息失真、断章取义、谣言乱飞等现象时有出现”[10],这对我国网络舆论的健康发展造成了恶劣影响。
第二,西方错误思潮渗透会削弱我国网络空间意识形态的引领力。西方发达国家凭借其技术优势和话语霸权,“在网络上宣扬贩卖经过‘包装’的各类西方思想观念,试图否定马克思主义的地位和作用,甚至企图以多元化思想取代马克思主义,挑战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性权威”[11]。一些西方敌对势力和国内极少数呼应者里应外合、在网络空间大肆宣扬“历史虚无主义”[12]等错误观点,唱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些行为极大地损害了我们党和国家的形象、影响我国网络空间意识形态的引领力。
三、新时代网络空间意识形态话语表达与建构的纾困之策
立足我国网络空间意识形态话语表达与建构的现实境遇,其路径选择需要遵循三个方面的原则:其一,坚持主导化与多元化相统一,即坚持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一元主导与其他意识形态多元发展相统一的原则,不断提高网络话语主体的积极性和网络话语内容的丰富度。其二,坚持个性化与大众化相统一,即尊重网络话语个性化表达与坚持网络话语大众化表达相统一,逐步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网络辐射力和影响力。其三,坚持民族化与国际化相统一,即承继中华民族文化底蕴与顺应国际发展新趋势相统一,推进二者同向而行。坚持这三个方面的基本原则,在探寻网络空间意识形态话语表达与建构的路径中,才能进一步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从而在广大网民中凝聚社会共识、深化公众认同、汇集社会正能量;才能进一步净化网络生态,为广大网民创造绿色、健康、安全的网络场域;才能进一步提升我国网络国际话语权,全面呈现我国开放包容、文明友好的大国形象。
在遵循上述原则和目标的前提下,不断探寻网络空间意识形态话语表达与建构的基本路径,以破解网络空间意识形态话语表达与建构的现实之困。
(一)始终坚持党对网络空间意识形态的领导
党管意识形态一直是党和国家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是维护我国政治安全和社会稳定的基本保证。当前,网络空间已经成为党和国家开展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阵地。新时代党和国家要加强对网络空间意识形态的领导,确保党的主张成为时代最强音。
第一,加强党的网络阵地建设,打通党和网民之间的“最后一公里”。民众的观点、思想、价值观上了网,民情民意就上了网,网络平台自然成为党宣传思想工作的重要阵地,也成为党和广大网民之间的“最后一公里”。党和国家要加强对网络终端媒体的领导,坚决打击“网络特殊成员”和“网络舆论飞地”,严厉抵制各种非主流意识形态的侵扰;要充分发挥网络的积极效用,及时掌握网络空间的民情民意;要及时回应、引导网民关注的焦点和舆论的热点;党的主流媒体要敢于发声、善于发声,在网络空间宣传党的创新理论和政策主张,挖掘网络正能量和网民先进事迹,搭建政府与网民之间沟通、互动的桥梁,批判网络不实言论和错误思潮。
第二,创新党的网络话语,提高党的网络宣传力、号召力和感染力。党和国家若要获得认同、赢得民心,就要致力于形成和传播“彻底的理论”“能说服人的理论”[13],将主流意识形态话语同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话语紧密结合、相互转化。由此,就要积极探索网络宣传新模式,在确保政治正确性的前提下,将党的理论和主张转化为网民听得懂、愿意听的网络语言。与此同时,相关部门要适时开展形式新颖、内容丰富的网络活动,主动聆听广大网民的呼声,不断提高网民对国家大事的关注度和社会治理的参与度,充分激发网民的主人翁意识和获得感,着力打造党和政府的“网络智库”;主流媒体要担当起“宣传委员”的职责,运用生动的网络话语、多样化的表达方式来宣传党的思想理论和政策主张,“构建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的网络话语体系,提高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广泛影响力”[14]。
(二)积极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心化行
“维护意识形态安全的关键在于要保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安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中,从而构筑保障意识形态安全的价值观防线。”[15]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党和国家的精神食粮,是全体人民的价值认同。加强网络空间意识形态建设,要以传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支撑,筑牢网络阵地,建强网络空间意识形态的安全屏障。
第一,以加强理论指导来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引领力。党和国家要加强对网民的理论指导,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充分发挥其思想引领作用。要用党的最新理论不断完善核心价值观的“新教案”,在网络空间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阐释力和指导力。随着国家发展、社会进步,新的理论成果不断涌现并拓宽人们的认知水平和思想界限。党和国家要加强对网民的理论指导,指导人类社会的新实践;要大力拓展线上教学的新方式,开展更多网络公开课、线上讲座、网络党课和网上主题团课等在线课程,并不断扩大课程规模、丰富课堂内容、优化课程设置,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网络宣传和教育;要继续探索“寓教于乐”的新模式,主流媒体不仅入驻还要常驻在微信、微博、抖音和快手等人们常用的社交平台,要不断创新宣传话语、改进传播方式、吸引网民关注,进一步扩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网络覆盖力和吸引力。
第二,以强化实践养成来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行为规范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个渐次内化的过程,不仅要对网民进行理论层面的指导,还要将其转化为网民的情感认同、行为习惯与行动自觉,对网络行为主体形成一种良性约束。网络空间为人们提供了更加广阔自由的交流平台。但网络平台不是法外之地,人们传递信息、交流思想、发表言论都要严格以法律法规和道德规范为基本遵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网民划清了法律法规的“红线”和道德规范的“黄线”,有助于网民强化行为规范、提高行动自觉。要加大对先进人物的网络宣传力度。当前网络已经成为人们认识世界、接触社会、了解他人的主要渠道,在网络空间宣传先进人物的先进事迹,有利于在网民群体中形成正面典型的示范效应,激励网民在先进人物的示范引领下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指导网络实践。在网络平台开展实践活动,有利于网民提高实践积极性和社会参与度,也有利于党和国家充分吸纳网民的意见和建议。要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行为尺度,指导广大网民的生活实践,提高对网民的行为约束力和行动规范力。
(三)牢牢掌握关键技术领域主动权和主导权
在网络全球化趋势下,网络技术自主创新能力已成为各国的网络硬实力。“互联网核心技术是我们最大的‘命门’,核心技术受制于人是我们最大的隐患。”[16]171“西强中弱”的网络技术现状在一定程度上制约我国的国际话语权,造成我国在某些情境下“失语”的被动局面,引发我国网络空间意识形态不安全、不稳定因素增多等问题。“建设网络强国,要有自己的技术,有过硬的技术。”[16]166我国要不断提高网络信息技术的创新能力和水平,牢牢掌握关键技术领域的主动权和主导权,为加强网络空间意识形态建设提供坚实的技术支撑。
第一,要不断提高我国网络信息技术的自主创新能力。信息核心技术具有高度的垄断性。加强网络空间意识形态建设,就要在网络信息技术上赢得主动权。要加快建设我国各类网络信息技术的创新平台,重点扶持相关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的研发工作;要加大对网络信息技术研发部门的资源投入,加快突破芯片研发、量子通信等核心技术的瓶颈;要重点解决网络信息技术的科学研究与成果转化“两张皮”的问题,将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关键技术更好地应用于人们的生产生活。在疫情防控期间,我国自主研发的健康码和通信大数据行程卡起到了关键作用,为防止疫情扩散、保障人民正常生活提供了技术支持。我国要进一步提高网络技术的创新能力和水平,让网络技术成果更好地造福人民。
第二,要着力打造我国高水平网络技术研发团队。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网络信息技术创新的根本在于人才培养。要不断完善互联网技术人才的培养体制和激励机制,吸引高端人才加入我国网络技术自主研发队伍中来,为提高我国网络技术自主创新能力献智献策;要在网络技术自主研发工作上加大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并加以特殊政策引导,不断提高网络技术研发团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要高度重视对我国互联网高端人才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提高网络高水平人才的思想认识和政治素养,树立其维护我国网络安全和意识形态安全的意识,培养大批技术精、能力强、素质高的网络专业技术人才。
(四)在话语权建设中捍卫网络空间意识形态安全
国际话语权关乎一个国家在国际话语体系中的地位,更关乎这个国家在国际政治体系中的影响力。在网络全球化进程中,网络空间日益成为各国国际话语权的“必争之地”。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我国虽然网民数量众多、网络使用率高,但在国际话语体系中处于比较被动的局面,在某些国际语境中甚至处于“失语”的状态。这种状况对于我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国家形象的维护以及网络空间意识形态安全的捍卫都具有极其不利的影响。要高度重视国际话语权的建构,通过守好国际话语权的安全防线,捍卫我国网络空间意识形态安全。
第一,主动发出中国声音,积极展现中国形象。近年,我国综合国力得到显著提升,有关“中国威胁论”的负面声音在网络空间频繁出现,对我国的国际形象造成不利影响、对网络空间意识形态安全构成较大威胁。党和国家要针对这些不实言论及时予以回应、澄清真相、表明立场;要充分发挥网络国际化优势,向全世界发出我国“亲诚惠容”的宣言、“一带一路”倡议、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愿景;要不断扭转“被动发声”甚至“失语”的状况,通过中国声音来传递中国智慧与中国力量,通过中国故事来展现中国良好的大国形象,通过中国行动来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
第二,推动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网络打破了各国之间的国境线,打造了一个世界各国互联互通的命运共同体。但与此同时,网络也给各国的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带来了极大风险和挑战,例如网络霸权主义侵扰国际网络秩序稳定、网络不良信息侵蚀网民身心健康等。面对互联网这一最大“变量”,我国要积极推动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倡导维护各国网络空间的主权和安全,尊重各国对网络空间的管理权和治理权,支持各国在管辖范围内依法管网治网用网;要坚持完善国际网络治理体系,抵制网络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构建在联合国领导下的网络国际规则和规范;要坚持加强网络国际合作,继续深化在世界互联网大会、金砖国家峰会等平台上的交流合作,消除各国之间的交流隔阂与信息壁垒;要坚持构建公平的网络国际秩序,推动各国在网络空间平等协商、共建共治,共同打造人类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网络空间意识形态是党和国家在网络空间的思想旗帜,是网民生活实践的价值引领。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并着力加强网络空间意识形态建设。在互联互通的网络新时代,为完成新形势下“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时代使命,我们必须在网络空间意识形态话语表达与建构这一关键问题上花功夫、下气力,使互联网这一最大变量成为网络社会发展的最大正能量,进而转化为我国各项事业发展的最大增量。同时要看到,面对当前网络空间话语主体多元、话语内容碎片、话语载体滞后、话语环境复杂等现状以及随时出现的新情况,我们要积极发挥多元主体的智慧与力量,一方面强调固本培元,进一步强化党的领导和主流价值引领;另一方面重视守正创新,尽可能凝聚网民共识和把握舆论动向。我们要不断加强网络空间意识形态建设,筑牢广大网民的思想之基与信仰之魂,净化网络空间,进而推动我国实现从“网络大国”向“网络强国”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