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自主学习研究
2021-01-12董丽
董 丽
(铜仁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贵州 铜仁554300)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强调:要在高校大学生群体中实施马克思主义自主学习行动计划,充分发挥大学生理论学习的主体作用,加强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培养教育。这为当下高校引领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的自主学习指出了时代任务,指明了前路方向。面对泥沙俱下的生态场域,如何让大学生群体真正信任、掌握、运用马克思主义,关系到该行为群体的成长成才,关系到马克思主义在高校阵地的有效实践及地位巩固,进而关系到国家意识形态领域的安全与稳定。然而,要实现这一目标,仅靠传统课堂的“坐而论道”远远不够,必须激勉大学生的原初动力,“起而践行”,研赜自主学习之路径,方可顿解当下之困境。故,本文试图把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自主学习与实践教育耦合一体, 以实践为路由加强该群体自主学习的探寻,让其在实践中不断尝试自主学习、自我培植、自我成长,进而形成马克思主义自主学习的常态化生态图谱。
一、新时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自主学习的内涵解析
(一)新时代的历史定位
习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从而对中国发展的历史方位予以了新的、更加科学的界定与阐释。由于时代交替“并非简单地以一个时代完全替代另一个时代的形式完成,在两个时代交替过程中,往往会存在一个具有不确定性的过渡时期。”[1]正如刘建军教授所言:“新时代的开始有了三个历史的节点:一是党的十八届一中全会,二是党的十九大,三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是哪个历史节点都有其存在理由,而且从理论上说,三个历史节点同时并存也具有历史上和学理上的合理性。”[2]从此意义上讲,“新时代”的起点可溯及十八大,是党中央从党和国家发展的全局视野、从改革开放近40 年历程和十八大以来5 年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和历史性变革的方位上所作出的科学判断。故此,本文中“新时代”的历史定位,正是立于此宏伟成就与伟大变革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崭新阶段和方位,彰显着中国标识和时代特质。
(二)自主学习的内涵及其特点
20 世纪九十年代以来,自主学习作为一种与他主学习相对并存且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现代学习模式,在主体教育思潮影响下逐渐形成。这种新型学习理念强调学生在持续学习过程中始终处于非客体的主体状态,也即是学习个体在教师的宏观指引之下,从自身需求和认知结构出发,自己控制主宰自己的学习,最终达到个体充分发展的能动性学习模式。可见,自主学习乃自觉性与能动性的整合与统一。自觉性在认知域中显现为学习个体源于内在的自身醒觉或省悟,对自我学习需求、目标达成、行为意义的一种充分憬悟;在行为域中显现为外在的积极和主动,对自我学习行为规范约束、进取坚持,以求达到自我预设之目标。能动性则是学习个体通过思维与实践的交融升华后对一切刺激影响等做出的选择性积极应答,具体显现为个体基于自身需求和社会要求,在现有的情感认知与经验架构基础上自由地主动地获取成长资源, 实现的最优化自我发展和自我创造。
(三)大学生马克思主义自主学习的机理构成
在当代知识驱动的社会里,自主学习是个体生存的必备技能之一,本质即是学习个体自己掌控自己的学习,其机理由以下几个方面构成:
学习动机的自我驱动:即愿学、乐学,是自主学习的前提因素。苏格拉底认为个体的智慧蕴藏于其内在的心灵,求知是芸芸个体灵魂深处固有的才能。而教育就是要唤醒智慧,释放心灵,发掘并发展潜能。大学生马克思主义自主学习的内力驱动,即是学习个体立于对马克思主义这一理论体系的科学认知和情感体认基础之上,自识自觉的树立和坚定马克思主义理论信仰并能为之奋斗一生的内生动力,以及在这种内力推动下全力探寻一切可以挖掘的工具与资源,展开马克思主义的自主学习、自主研讨,或与他人合作与创新。
学习策略的自我选择:即会学、善学,是自主学习的关键因素。大学生马克思主义自主学习的策略选择应该含有基于其自身自觉自主进行的学习目标的合理设置、学习方式的适我采纳、学习计划的妥帖制定、学习内容的适切选择,以顺利达成计划规定之任务。
学习时间的自我管理:即自律、自控,是自主学习的实效因素。时间作为一种无可变性、无存储性的特殊资源,其价值无可取代也无法取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自主学习的时间管理指学习个体基于学习内容的异同和学习策略的选择,自觉而非自发、自律而非他律地理性支配学习时间,在限定期限内展开自主学习的行为以及这种行为对目标达成的科学有效性。
学习结果的自我评定:即自省、自励,是自主学习的提升因素。大学生马克思主义自主学习的结果评定指学习个体对马克思主义的学习活动能够慎独式地展开回顾与总结、反思与修整、弥合与调适、改善与促进。具体体现在输入信息的类别与数量上,思维方式与学习方法上,使用时间的多寡与安排上,实践成效的优劣与价值成本的预算上等积极进行反馈、调整和完善,以达到不断厘正、擢升之目的。
自主学习作为一种极具现代感的学习态势,其研究必须明晰两点:首先自主学习不等同于自学,自学是在无指导状况下的自我吸收悦纳,而自主学习则需要外在的指引与帮助,终究是涵盖在教学目标体系引导下的一种长期的综合学习活动。其次倡导自主学习,只是在传统学习范畴之内的一种学习行为理念的变革、方式的补阙,这种变革与补阙的原生动力溢于学习个体自身的认知与需求,而非摒弃传统学习模式。在此理念范畴之下,学习个体仍需把传统的课堂讲授作为掌握基础知识的本源环节,否则, 整个学习活动及其价值取向就会本末倒置、陷入歧途。
二、新时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自主学习的价值意蕴
(一)宏观向度:顺应时代前路发展之需
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总书记强调:“要下大决心培养一批立场坚定、功底扎实、经验丰富的马克思主义学者,特别是要培养一大批青年马克思主义者。”[3]在中国进入新时代的历史方位上,在离民族复兴仅有几步之遥的征途道路上,在青年中培养一批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使其成为民族未来之栋梁本身就是一项带有固本性、铸魂性、战略性的浩瀚工程。立足当下,我们也依然进入聚变式的知识经济时代,思想理念、生活习性、工作方式等等日常均发生着深刻厘变,在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培养进程中,传统的学习方式以及填鸭式的教学模式早已力不从心,新的时代需要匹配新的学习理念,“自主学习、学会学习”应势而生,顺势而为,逐渐成为当下教育追寻最大化的优先选择,成为时代发展的必要和必须。年轻的大学生们生逢其时,也必将躬逢其盛,肩负起时代使命和历史重任,主动提升其自主学习马克思主义的能力以迎合自我进步之诉求和时代发展之召唤,才能在未来奉于祖国、成就自己。
(二)中观向度:夯实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主导地位之需
大学生是国家意识形态工作的重点范畴,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筑牢马克思主义的主导地位,并以此引领和规范大学生的思想行为,使之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是其中的关键环节。高校这块重要阵地,如若马克思主义不去占领,各种非马克思主义和反马克思主义就会沉渣泛起进而大行其道,颠倒黑白。故,只有通过逐步建构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自主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有效路径,日益提升其积极性主动性,并促使这种学习态势与该群体的课余生活有效融合,丰裕该群体的精神境界,使其浸润于全面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生态氛围之中,“亲身躬行”之中,自觉悦纳理论的思想引领,自觉体醒理论的真谛力量,自觉应用理论的辩证良法,才能使其在由“知”到“行”的实践中循序掌握运用马克思主义,从而达到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系统意识形态领域主导地位之需。
(三)微观向度;满足大学生个体成长成才之需
对于象牙塔里的莘莘学子来讲,自主学习既是其内在所需的任务,又是其今后在社会上生存和发展的必备技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一书中指出:“在未来的社会里,文盲将不是指不识字的人,而是指那些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现代教育对受教育者的要求已经不仅是学到什么,而更主要的是学会怎样学习。”[4]可见,现代社会要求每个人都需具备自主学习的欲望和能力,而且只有具备了这种能力,才能拿到终身学习和成长成才的钥匙,才能不断适应社会之变化并使自身在变化之中生存与发展。对于社会实际问题的有效解决永远是学习、掌握、运用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终极价值所在。大学生群体自主学习马克思主义的过程,就是其把对马克思主义这一理论体系的被动的外在的浅表认知渐渐悟化为主动的内在的深层认同过程。大学生通过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模式,把枯燥无味的灌输式课堂演变成多姿多彩的自主学习,既能用自识自觉、自律自控有效提升其自主学习的能力;又能用科学理论充裕、丰实自己的头脑,明辨泥沙俱下的社会思潮。同时自主学习作为一种自带累积效应和辐射效应的元学习,其能力的培养与提高亦可在润物无声中擢升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创造能力,促进个体全面发展,满足个体成长成才的诉求,并为其日后走向社会奠定良好的价值取向和能力根基。
三、新时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自主学习的优势考量
(一)客观优势:新时代的向善生态场域
首先是政治生态场域。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就尤为关注青年、关爱青年,重视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培养工作和教育工作。虽然党中央对该群体培育的具体内容在不同历史时期略有不同,但整体却始终一脉相承。进入新的历史方位,党中央更是立于党的千秋事业弦歌不辍薪火相传的全域高度,深切探索观照了我党青年工作的以往来路和明日归途,为新时代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培育进行了顶层设计、理论创新,缔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为高校系统意识形态的阵地坚守打下了坚实基础,为我们用中国智慧、中国声音、中华文化、中华精神滋养关照青年一代提供了制度保障和物质保障。其次是科技生态场域。新时代是代表着新的生产力和发展方向的互联网时代,而青年则是互联网的原生民和革新者。开放的大数据生态,全球化数字链接催生的知识库加速形成;无限样态的信息平台建构加速推进;微型学习、虚拟学习等一系列融入信息技术和数字技术的新型学习态势加速涌现;共建共享,互联互通,前所未有;“处处可学,时时能学,人人皆学”已成现实。可见,无论是政治生态还是科技生态都为当下大学生自主学习马克思主义提供了空前较好的向善态势。
(二)主观优势:学习个体的向上思想激发
首先是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认同日益加深。所谓认同,即个体对人、物或某种理论、价值的一种认可与肯定。大学生以个体需求为依据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行选择,首使自己从内心深处接受这一理论的立场和观点,在实践过程中自觉坚持这一理论的引领和指导,并不断深化对这一理论的认知和认同。当代大学生群体中绝大部分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持普遍的认同态度,认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其对社会发展基本规律的阐释为自己认识世界提供了一把科学的钥匙,因此他们有意识和有意愿地去主动系统地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其次是大学生自我教育意识不断增强。自我教育指学习个体在实践中把自我当作认识和改造的客观对象,获取经验与知识,掌握事物发展变化的内在规律,以使自身获得全面发展的社会实践活动。随着当前市场经济的深刻变革和高速发展,青年大学生的竞争压力逐渐增大,自我教育作为提升个体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其价值意义在大学生群体中日益突显,进而促使其自我教育意识不断加强,为当下大学生自主学习马克思主义提供了支撑理念和耦合契机。
四、新时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自主学习的路径生成
(一)原初动力的激发与推进
顺木之天,以致其性。任何领域的学习都需源于个体内在的求知欲望,激发自主学习的原初动力,明了“为何学”的问题,是促进自主学习的前提条件,而大学生个体的内在需求与价值追求无疑是其最强烈的原初驱动。但这种求知动力绝不可能自然而然形成,仍然需要外在的不断启发和渗透,例如教育的宣讲、环境的变化、事件的影响等等都能激发起一定的内驱动力。高校必须在实践中始终以学生为主体,以平等、民主为方式,将大学生自主学习的目标与其实际的需求有机整合,并采用其感兴趣且擅长的方式研习,培养其“有问敢提,有问自提”的精神,最大范围、最大程度地激发其由内而外的学习兴趣、情感认同,方可使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自主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活动变得可操作且有效。
(二)多维策略的建构与实施
科学有效的路径策略对于目标的可及性和可达性最为关键。虽然当下大学生高度重视自主学习,普遍意识到自主学习有利于其自身发展,但在实际学习过程中却往往因为自控能力较弱而仅仅停留在“想”的阶段或“知”的阶段,无法付诸实质性行动。鉴于此,高校应在具体实践过程中根据目标任务的不同合理设置有效策略,以推动大学生自主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切实成效。
首先倡导修己达德,拓展头雁效应。树立教育榜样,拓展头雁效应是实施自主学习的有效良法。这些“榜样”亦有老一辈的英雄楷模,亦有生活在自己身边鲜活的同门、室友、学长,在听闻目睹接受榜样的示范感染后大学生们极易与之产生情感共鸣,收获人生启迪,进而激励自己积极向上,自然向好。
其次搭建朋辈平台,发挥共振效应。朋辈影响,古已有之,“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等等无不内涵朋辈之间取长补短、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的效应。高校可以通过搭建班群平台,抓住班群优势,确保小规模朋辈自主学习的顺利实施,进而推进参与活动场域内相关联的各个班群的协同进步;通过搭建宿舍平台,抓住个体群处时间较多的优势,将最频繁的日常生活场域升级改造为自主学习的舞台;通过搭建网络平台,抓住数字网络技术迅猛发展的优势,编织朋辈自主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知识传播体系。以此既能充分了解掌握大学生群体的思想心理动态,又能强化其群体自主学习的氛围影响力。
最后创设情景体验,增强活力效应。马克思主义认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都是实践的,社会实践无疑是大学生自主学习马克思主义的题中应有之义。高校应根据大学生自主学习目标的需求,不断加强社会实践基地化建设,力求学习内容“生活场景化”。例如搭建革命英雄纪念馆、生态道德示范区等社会实践教育基地,积极利用地方红色文化蕴含的宝贵革命精神和改革实践财富充分发挥其价值引领和道德示范作用。实践的主旨不仅要注重“走出去”,更要关注“走回来”;不但要重视现场的感同身受,更要正视现场感官认知后的研析升华,并将经过实践检验的理论,内化固化为新的实践活动的指导遵循,持续激发学习个体的不断进步。
(三)立体评价的创设与反思
建立符合自主学习评价的多维绩效体系,可有效擢升自主学习的实效性及个体自主学习的能力。例如实行大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的自主学分制,并在考核体系改革中建构“四重”(重学习态度、重学习过程、重社会实践、重综合表现)的过程性绩效评价和“四方”(自我评价、小组评价、辅导员评价、教师评价)的结论性绩效评价相结合的多元绩效评价模式,可有效剔除学习个体在学习场域互动过程中的“搭便车”念头。且可在评价过程中通过适当加重过程性评价比重的方式,将知识考核与自主学习过程考核进行有效契合,既能增强考核结果的说服力,又能激励大学生积极参与自主学习的动力,同时也能促使该群体将马克思主义智慧无形内化为应对各种现实问题的科学方法,并在实践中进一步强化对马克思主义的情感认同性和信仰坚定性。
(四)制度保障的强化与稳固
大学生群体自主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活动,能否顺利进行,能否长期展开,离不开外在条件的稳固保障,高校需从师资队伍的优化、管理机制的科学化、物质基础的丰实化等等合力创建正向的生态场域,为其自主学习提供有效性保驾护航。
首先配置优良的师资队伍护航大学生群体自主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持续推动。高校场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庞大且复杂,思想政治水平自然参差不齐,理论专业水平也良莠不整,故此,高校必须为马克思主义教育精选配备一支政治悟性强、理论功底深、业务能力优、思想作风正的高质量指导队伍,才能为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自主学习的有效运行引航护航。
其次建立科学的管理体系盘活大学生群体自主学习马克思主义的运行机制。科学的管理体系应含有完善、透视的组织制度及公正、客观的衡量准则。高校应对自主学习的团体组织、活动平台等创设科学的管理机制,协同探究自主学习的计划方案和推行措施,以使自主学习规范化、有序化。同时高校在设置基于自主学习为价值取向的相关教育指标时,应确保该指标的客观性、科学性,并且保证随着自主学习进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变化进行不断厘正和优化。
最后投入充盈的经费、场地以夯实大学生群体自主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物质基础。坚实可靠的物质条件是大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性资源,高校只有保障要素的投入并予以合理安排,才能不断创设大学生自主学习的生态场域,使大学生有地可学、有时可学、有机可学,并能够全方位、立体化、多维度的展开自主学习。
五、小结与展望
方位决定方略,只有方位明确,方向才能准确。面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新逻辑,青年大学生必须立于当下境域,清醒认识其成长成才的历史方位之厘变,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自己,不断提升马克思主义自主学习的能力,才能逐步成长为一名坚定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在实现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与祖国开放相伴,与祖国改革俱进,与祖国发展同行,与祖国兴盛共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