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敦煌曲子词》中的边塞词

2021-01-12叶竹青

黑河学刊 2021年1期
关键词:思妇边塞词作

叶竹青,舒 乙

(1.新疆师范大学文学院,新疆 乌鲁木齐830017;2.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江苏 南京210097)

词作在产生初期,作者们在词作内容的选择就十分宽泛。正如王重民在其《敦煌曲子词集叙录》中所说:“今兹所获,有边客游子之呻吟,忠臣义士之壮语,隐君子之怡情悦志,少年学子之热望与失望,以及佛子之赞颂,医生之歌诀,莫不入调。”[1]63敦煌曲子词提供了数十首歌咏边塞战争、军旅生活、异域风情、征夫闺妇等内容的边塞词,比如《菩萨蛮》、《酒泉子》、《山花子》、《望江南》、《送征衣》、《赞普子》、《凤归云》[2]21等等,它们展示了作者内心深处最为纯粹的情感宣泄与释放,为敦煌曲子词中的奇葩。

关于“边塞词”的界定。根据《敦煌曲子词》创作的实际情况,文章主要是按照刘尊明先生关于边塞词的定义,“从表现内容而言,举凡与边塞有关的战争、景物、风俗、人物、历史、经历、生活、情感等,皆可纳入边塞词的范畴;从艺术空间看,主要有历史、现实与虚写三个维度;从表现模式看,主要有直接与间接、正面与侧面、实写与虚写等不同类型。”[3]即凡是在词作中密切关涉到边塞的,都可以算作边塞词。

一、敦煌曲子词中边塞词题材内容

唐统一之后,中原与西域的往来日益密切,对文学方面的影响便是边塞诗词的大量涌现,而敦煌曲子词的发现则为唐代边塞词开拓了新领域。边塞生活、风光与中原大不相同,因此在内容上大都表现出豪迈、激昂的气概,体现雄浑、率真、朴实的风格。以下主要从描写战士的雄心壮志和边塞兵民的爱国主义情怀两个方面探究边塞词中的赤子之心。

(一)战士卫国的雄心壮志

唐朝初期明智统治,实行开边政策,加之当时边塞的情况,受时代背景的影响,边塞战士大都有渴望保家卫国、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如《望远行》[2]23:

年少将军佐圣朝,为国扫荡狂妖。弯弓如月射双雕,马蹄到处尽云消。

休还海,罢枪刀,银鸾驾起上超霄。行人南北尽歌谣,莫把尧舜比今朝。

这首词中“狂妖”指的是猖狂入侵的敌寇,“雕”亦喻指凶残的敌人。此处将敌军的凶残展露无遗。而少年将军更是神勇,“休还海,罢枪刀”,此处“还海”指边疆四境。纵使敌军强大,将军亦能将边疆四境战火平休,使得境内和平详乐。词中通过刻画少年将军远赴边疆、保家卫国的英雄形象,描写其征战沙场的胆量与气概,既赞扬了少年将军的英勇斗志,又通过“弯弓如月射双雕,马蹄到处尽云消”,展现少年将军飒爽英姿及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从而使得词作充满昂扬向上的激情与活力。

再如《生查子》[2]26:

三尺龙泉剑,匣里无人见。一张落雁弓,百只金花箭。

为国竭忠贞,苦处曾征战。先望立功勋,后见君王面。

这首词中的“龙泉剑”泛指宝剑。实际上,作者以宝剑自称,表达一直被隐没,无人赏识的愤懑心情。而词的下片,表达自己想要为国尽忠,甘愿捐躯,希望几番苦战沙场,从而建立功勋,最后朝拜君王。作者真挚的表达了自己想要征战疆场、建功立业的壮志宏愿。

(二)边塞兵民的爱国主义情怀

边塞词中不泛爱国主义题材的词,比如《菩萨蛮》、《定风波》、《望远行》、《望江南》等词皆融入浓浓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情感,体现着边塞人民及士兵对于祖国统一的热烈期盼及维护统一的决心。比如著名的《菩萨蛮》(敦煌古往出神将)[2]28:

敦煌古往出神将,感得诸蕃遥钦仰。效节望龙庭,麟台早有名。

只恨隔蕃部,情恳难申吐。早晚灭狼蕃,一齐拜圣颜。

这首词的背景是安史之乱后,唐王朝边防虚弱,此时河西陇右诸州先后被吐蕃攻陷。敦煌百姓热切期望出现神勇大将,可以收复失地,重新归回唐王朝。其中词中的“神将”指的是后汉张奂,其人骁勇善战、谋略兼备,在收边御敌方面,更是屡建奇功。“诸蕃”是指古时对我国少数民族政权的通称。“麟台”指麒麟阁,汉宣帝曾在麒麟阁表彰霍光等功臣,此处亦表达了作者希望保家卫国,获取功名之心。再如:《望江南》三首:

(曹公德)

曹公德,为国托西关。六戎尽来作百姓,压坛河陇定羌浑。雄名远近闻。

尽忠孝,向主立殊勋。静难论兵扶社稷,恒将筹略定妖氛。愿万载作人君。

(敦煌悬)

敦煌悬,四面六蕃围。生灵苦屈青天见,数年路隔失朝仪。目断望龙墀。

新恩降,草木总光辉。若不远仗天威力,河湟必恐陷戎夷。早晚圣人知。

(龙沙塞)

龙沙塞,路远隔烟波。每恨六蕃生留滞,只缘当路寇仇多。抱屈争奈何。

新恩照,圣泽遍天涯。大朝宣差中外使,今因绝塞暂经过。路次合通和。

这三首词共同表达了边塞战争的消极影响,边塞战士和百姓们渴求国家统一的爱国主义情怀。首先,在《望江南》(曹公德)[2]75篇中,“曹公”指的是敦煌归义军首领曹议金,在王重民的《敦煌曲子词叙录》中讲到“此为述归义军曹氏功德,不拟在曹元忠以后,疑当在曹议金时代。‘向主’指唐室。‘作人君’则敦煌百姓戴议金为王。”[1]102这篇词抒发了百姓们对于归义军守卫边疆的感恩之心,同时也展示出希冀国家一统的爱国主义情怀。其次,在《望江南》(敦煌悬)[2]80篇中,描摹的是敦煌百姓遭受的苦难生活。“六蕃”与上文“诸蕃”意义相似,皆指古时的少数民族政权,在戎夷蕃邦的统治下,平民百姓生活无望,渴望朝廷可以早日收复西疆,让他们重获生机。此篇正是通过刻画边塞百姓的不堪生活,从而展示其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最后,在《望江南》(龙沙塞)[2]83篇中,“每恨六蕃生留滞,只缘当路寇仇多”,则表现了敦煌边塞的战士和百姓对于战争的愤恨与不满,由此表达他们迫切希望安定祖国边疆的爱国思想。

敦煌曲子词中有大量令人感动的边塞词,词中所塑造的人物形象充满了守家卫国的雄心壮志,显示了战士们渴望建功立业的情怀和坚持祖国统一的爱国主义精神。骁勇善战的战士、渴望祖国统一的百姓以及他们所展示的神勇与豪放,都为后世边塞词留下深远的影响。

二、边塞词中的悲剧情感

敦煌曲子词中不仅有战士们保家卫国的真挚抱负、百姓们希冀祖国统一的热切愿望,更有因为战争或离别而产生的悲剧情感。以下主要从悲于国事和悲于己事的两种情感角度出发,阐释边塞词的悲剧情感。

(一)悲于国事

唐朝时期的战争与动乱除了使人追求建功立业,激昂爱国情怀之外,更多的则是战士百姓们对于无休止战争的厌恶与悲痛。《菩萨蛮》三首曲子词,分别从百姓、君王、儒生三个阶层出发,讲述不同阶层对于战争的体验虽有不同,但战争给人带来的心理创伤却是一致的。通过词中的描写刻画,借以批判战争的罪恶以及众人悲于国事的哀愁。首先《菩萨蛮》(再安社稷垂衣理)[2]85:

再安社稷垂衣理,寿同山岳长江水。频见老人星,万方休战争。

良臣安国部,今喜回鸾凤。从此后太阶清,齐钦酹圣明。

这首词的背景为乾宁三年唐昭宗避难华州之事,反映了百姓内心汲汲渴求和平,对于战乱的哀愁心情。词中“垂衣理”是指实行宽简政治治理国家。“老人星”即南极星,在这里是国泰民安、和平宁静的象征。通过这两处,可见百姓对于向往太平的心情,侧面反映出战火给百姓带来的灾难以及百姓哀于国事的悲伤情感。诗歌中更多的是表现塞外生活的艰辛、控诉战争的残酷和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反映征人思念家乡、厌倦战争、渴望团圆和安宁生活的思想以及家中亲人的离恨之情,读之令人声泪俱下。其次《菩萨蛮》(千年凤阙争雄弃)[2]98:

千年凤阙争雄弃,何时献得安邦计。鸾驾在三峰,天同地不同。

宇宙憎嫌侧,今作蒙尘客。阃外有忠臣,常恩佑圣人。

这首词的背景同为乾宁三年唐昭宗避难华州之事,但是抒写角度与上篇完全不同。通过词义及词中“凤阙”“銮驾”等意象,可知此词是据天子口吻所写,“蒙尘客”即指避难华州的唐昭宗。高高在上的皇帝对于战争的祸乱亦是忧心忡忡,住在避难的行宫中,虽是往日的威仪,但是天地却不同了,天下人皆憎恨朝中的奸官佞臣,迫使蒙尘在外。此篇通过描写皇帝在战争中的处境,展示出统治者对于战争祸乱的悲痛情感。国家在无情的战争中一直处于劣势,外辱不断,国难当头,战士们虽有奋勇杀敌、建功立业、积极进取的想法,抒发报效国家、渴望建功立业的豪情,可统治者却软弱无能。这首边塞词中流露出来的感情,更多地体现为报国无门的愤懑和归家无望的哀痛,抒发壮志难酬而又无可奈何的郁闷之情。最后《菩萨蛮》(自从宇宙兴戈戟)[2]112:

自从宇宙兴戈戟,狼烟处处燻天黑,早晚竖金鸡,休磨战马蹄。

淼淼三江水,半是儒生泪。老尚逐金财,问龙门何日开。

这首词则是通过读书人的角度来阐述战争带给人的悲痛感受。“淼淼三江水,半是儒生泪。”采用极为夸张的手法,描写出读书人在战争环境下的困苦,儒生手无缚鸡之力,想要建功立业唯有考取功名,然而战火连天,何日才能结束战争,科举得中。在战争中,读书人无法依靠科举博得功名,不少读书人选择投笔从戎,但是更多的读书人学识无法施展,战场杀敌亦不是其长项,只能感慨哭诉这战争何日可以结束。不仅如此,战争对文化一样有破坏与摧残,正如词作中所写到,严重破坏社会秩序,扰乱教学秩序。由此可知,正是连天战火导致一系列文化典籍、遗产在战争中的损毁和遗失。

这三首词从不同阶层角度出发,讲述不同人对于战争的体验,共同表达了对于战争的哀怨,控诉了战争带来的国破家亡,表现了那个时代人们在战争中的惨痛遭遇以及悲于国事的愁苦。从中可以了解,战士们保家卫国的决心和建功立业的渴望;连年征战的惨烈场面,展现塞外生活的艰辛,反映官兵的真实生活,控诉战争带来的苦难,表达当时人们对于战争的厌恶之情;以及书生们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愤懑之情。

(二)悲于己事

国家战乱频仍,府兵制加重了人民的负担,引起民间的抵制与不满,战争导致了千万家庭的破碎。除却上述几类人群对于国事的哀愁,在敦煌边塞词中还有很大一部分是阐述征夫思妇的悲痛情感。如《送征衣》[2]114:

今世共你如鱼水,是前世因缘。两情准拟过千年,转转计较难。教汝独自孤眠。

每见庭前双飞燕,他家如自然。□□□□到君边,心穿石也穿。愁甚不团圆。

这首词即反映了战争影响下的社会现象,展现平民百姓因战乱而分离的痛苦之情。夫妻二人相亲相爱,想要白头偕老,战争的爆发使得这一切如同镜花水月,触不可及。征夫远去边疆,思妇独守空闺,每年送去征衣,却得不到回归的消息,只能“愁甚不团圆”。这首词虽有缺字,但“心穿石也穿”此句运用了夸张手法,因思念心碎,就连捣衣石都锤烂了,极力描摹思妇因不得团圆而愈渐悲痛的心情,使读者闻之肝肠寸断,极富感染力。征夫思妇离别相思的词作反映了战争对普通民众的影响,丰富了《敦煌曲子词》中婚姻爱情诗歌的内容,同时也反映出当时时代的特点,人们对战争的厌倦和对和平安宁生活的向往。敦煌曲子词中此类词还有《洞仙歌》(悲燕随阳)[2]116:

悲燕随阳,解引秋光,寒蛩响夜夜甚伤。泪珠串滴,旋流枕上。无计恨征人,争相金风飘荡,捣衣嘹亮。

懒寄回文先往,战袍待稳,絮重更薰香,殷勤凭驿使追访。愿四塞来朝明帝,令戍客休施流浪。

这首词亦表达了妻子对于远征丈夫的思念之情。词中话语情深意切,“悲燕”“秋光”“寒蛩”等意象一出现,便使读者明了天气渐凉,而远征的丈夫还未归来,只能将征衣絮的更厚重。于是有“愿四塞来朝明帝,令戍客休施流浪”的心愿,相比于上一首词,这首词不仅在表达思妇对征夫的哀怨情思,更表现了作为一个普通下层妇女对于和平的渴望。此篇意义更加深远,将己事与国事相结合,痛诉战争给当时人们带来的悲痛情感,表达对和平安宁的边疆生活以及和睦友好的民族往来的向往之情。

敦煌曲子词中的边塞词,表达情感都更为直接质朴。无论是悲于国事,或是悲于己事,悲剧情感表达的都十分具有感染力。正是通过词作强烈的情感表达,将作者们边塞杀敌、浴血奋战、保家卫国的强烈意志充分表现出来,与此同时,边塞词的一大特色就是诗人通过对塞外生活、风俗、民情的细微描写,隐喻诗人自身对所处时代及自己无用武之地的愤慨之情。正是这种情感上的抒发与诗词的完美结合,才使得词作展现当时社会生活、百姓苦楚及战争的罪恶更具有说服力。

三、边塞词中的艺术特色

“象”就是具体事物,又叫“物象”,“意”指作者的思想感情:“意象”就是指包含作者情感的具体的事物,是诗歌中浸染了作者感情的东西,是诗人用来兴寄思想感情的人、物、景、事等。通过上文阐释,敦煌曲子词中的边塞词,或歌颂尚武精神的军旅生活、或刻画征人的愁思、或抒写思妇的深情。这些作品把大唐边塞的生活和士兵百姓的情感描摹的淋漓尽致,既蕴含着作者丰富的主观情感和主观意志,又展示了边塞词的艺术特色。以下主要从意象选择和抒情方式两个方面来阐释敦煌曲子词中的边塞词。

(一)边塞词的意象选择

意象的选择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词作的情感基调,并且具有鲜明的辨识度。意象不仅影响了词作的风格走向,还提升了词作自身的艺术价值。论文此部分将集中探究敦煌曲子词中的几个重要意象,积极探索意象在词作文本中起的作用。通过对边塞意象的分析与探究,深入了解文本,探索敦煌曲子词的艺术魅力。相比于其他敦煌曲子词,边塞词的意象选择多与战争、边塞、离别、相思等相关,比如上文出现的“雕”、“悲燕”“秋光”“寒蛩”等意象,意象的不同使得情感充满悲戚的色彩,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体验到边塞大漠萧瑟、悲凉之感。不仅如此,在边塞词中专以某一意象自喻,表达自我想法的词,如上文曾提到的《生查子》,以宝剑自喻,抒发自己渴望报国的决心。词人将自己比喻成锋利的宝剑,贴切而易懂。不难理解,在当时社会,词人远离朝堂,自己满怀抱负,汲汲渴求施展才华。于是借咏剑以发表议论,一吐不平,因而词作意象鲜明,情感奔放,词作文本中不求技巧,不受拘束。词人所注重的是比喻贴切,意思显豁,主题明确,富于浪漫色彩。借用宝剑这一意象,一是以宝剑自喻,自己素质优秀,卓尔不群。此外,宝剑华美且锋利,显示自己一表人材,风华并茂:其二,说明自己如同宝剑般锋利,可以保家卫国。词人笔触所到,议论即见,形象鲜明,思想犀利,感情奔放,气势磅礴,往往从剑中见人,达到见人而忽略宝剑本身的艺术效果。实际上,这首诗在艺术上的成就,主要不在形式技巧,而在丰满地表现出词人的形象,便是展现词作意象运用的魅力。这在敦煌曲子词中并非个例,如《酒泉子》(红耳薄寒)[2]123:

红耳薄寒,摇头弄耳摆金辔。曾经数阵战场宽,用势却还边。

入阵之时,汗流似血,齐撖一声而呼歇。但则收阵卷旗幡,汗散却金鞍。

该词写得非常的直白,十分洒脱,以宝马意象自喻使得词作在意境上更为高远。马这一意象在中国历史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古人认为“马者,贵兽也。夫毛兽之类众矣,能引重致远,堪托生死者,独马可当”[4],词中对宝马形象的深入刻画,让整首词显得具体生动,如亲临战场,颇具气势,曾经数次鏖战于战场之上,奔跑迅捷,不仅速度快,而且耐力好。通过词作的描写展示宝马的优秀品质,让读者可以通过作者的描写深切的感觉到宝马的英姿飒爽,也可以深切体会到宝马在战阵中的威武不屈,可以想象宝马听到指令便出发,在战场上大显神威,丝毫不畏惧敌人,征战沙场的大无畏精神。本词作写的是宝马临战前嘶吼咆哮的雄姿,而更深层的意蕴则是将自己的雄心抱负同宝马雄姿的相比喻,借马来抒情言志。词作通过咏马、赞马或慨叹马的命运,来表现志士的奇才异质、远大抱负,热切期望自己的抱负得以施展,可以为国建立功业,从而表达自己的人格与思想感情。国家需要之际便出征杀敌,安宁之际便安心守卫家园。这与上文《生查子》有异曲同工之妙。边塞词的意象并不局限于此,还有关于边塞风光的深入描写。边塞风光的空阔、恢宏,除了别具一格地描写了塞外的广阔风景之外,更是对战士远离家乡,思乡心切之情的一种反衬,给人一种天地之大何处为家的感慨。深入研究,可展现出敦煌曲子词中边塞词的独特魅力。如《赞普子》[2]156:

本是蕃家帐,年年在草头。夏日披毡帐,冬天挂皮裘。

语即令人难会,朝朝牧马在荒丘。若不为抛沙塞,无恩拜玉楼。

“草头”、“毡帐”、“皮裘”、“沙塞”等都是边疆独有的意象,这几个意象便将边塞广阔无垠、绿草如茵的场景刻画出来。词作不仅描述了边塞地区游牧草原的真实环境,亦在歌咏对于祖国的向往之情。通过这首词,使人更加了解塞外风光。《赞普子》便是词人通过对边疆风景、人情的刻画,寄情于景,以景抒情的经典之作。正是词人将情感融入意象之中,才可以在词作最后抒发出对祖国的向往。

对迥别于中原的边塞异域风光的意象描写,在敦煌曲子词中多有出现,不论是奇异瑰丽或是萧条凄凉,都能使读者感受到与中原不同的风景色彩。词人们在创作开始,便选择具有地域特点的意象进行描写,注入自己的情感,并且层层深入,反复渲染,从多个角度方面加以表现,从而达到情景交融,构成边塞词美的艺术境界。

(二)边塞词的抒情方式

敦煌曲子词语言直率质朴,感情朴素自然。其中边塞词的抒情方式多是直抒胸臆,感情的直接表达。通过上文论述,敦煌曲子词中很多作品大量地直接描写边塞时事、战乱、民生疾苦等等。作者用不隐晦、不迂曲、直抒胸臆的笔法,辞则急切,情则悲愤,主观感情十分强烈,表达词人面对自然景象所产生的富有哲理性的思想。作者多是感事而作,采用直抒胸臆的情感表达方式,直接对有关人物、事件等表明爱憎态度的一种抒情方式。正是词中这种情感的直接表露,让读者深切的明白作者所要寄托的情感。如《定风波》[2]181:

功书学剑能几何,争如沙塞骋偻?手执六寻枪似铁,明月,龙泉三尺剑磨。

堪羡昔时军伍,谩夸儒仕德能康。四塞忽闻狼烟起,问儒仕,谁人敢去定波。

这首词词义简洁直白,豪气十足。手执六寻的长枪英气森森,面对疆场的风险,想到那狼烟四起的战火场景,作者不由从内心发出感叹,敢问谁人有这胆略去平定边塞风波!此词正是作者采用直抒胸臆的抒情方式,描写边塞风光和戍边将士的军旅生活,抒发将士们乐观豪迈、相思离愁、渴望建功报国的情感,风格悲壮宏浑,笔势豪放。从手持长枪气势如虹可看出战士的不惧危险,整装待发的昂扬斗志,而明月一词,看似简单,却为读者营造一个很好的意境,引人深思。不仅此类词作的抒情方式采用直抒胸臆,描写思妇情感的词也没有委婉含蓄,同样是直抒胸臆,真实直率的表达自己的情感,如《洞仙歌》(华烛光辉)[2]183。

华烛光辉,深下帡帏,恨征人久镇边夷。酒醒后多风醋,少年夫婿。向绿窗下左偎右倚,拟铺鸳被,把人尤泥。

须索琵琶重理,曲中弹到,想夫怜处,转相爱几多恩意。却在绪衷克鸳裘枕,愿长与今宵相似。

这首词不同于以上几首思妇词,该词描写的是征人归来后的喜悦心情。词作在抒情过程中并未压制自己炽烈的情感,而是采用直抒胸臆的方式,阐述了思妇对丈夫的挂念之情。正如词中所写“向绿窗下左偎右倚,拟铺鸳被,把人尤泥。”丈夫归来,压抑的心情得以纾解,运用了夸张手法,增强了表达效果,写尽了思妇内心的哀怨和喜悦。左偎右依,好不亲热,同时在词的最后发出内心愿望“愿长与今宵相似”。词作在感情抒发上少了女儿家的羞涩,更多的是内心直白而炽烈的感情诉说,将夫妻间的恩爱情感表达的淋漓尽致,刹那间捕捉出思妇复杂微妙的心理情感,生动地刻画了思妇对自己身处塞外丈夫的思念、担忧之情。

敦煌曲子词中的大量词作抒情方式多为直抒胸臆,这与创作群体的关系密不可分。其词作作者身份的丰富性决定了其内容的丰富性及独特性,抒情方式较之其他词作更增添了性情的直接表达。“其词作者既应该有在边地从事政商活动和军事活动的文人,也应该有游历边地的文人墨客,更有成长生活在边地的写作者。”正是具有不同社会角色的写作群体的创作,其语言风格更为朴实真实,除了反映丰富的社会生活,且真率地表达自己的情感,使得诗作更上一层境界。

结合以上几首词,敦煌曲子词中的边塞词艺术特色十分明显。词人分别以旁观者的口吻,边疆战士的口吻,家中思妇的口吻,真实诉说了边塞征战之苦。语言素朴,构思独特。选用的意象使人印象深刻明了,同时词风自然纯朴,抒情表达方式以直抒胸臆为主,“用最简单、质朴、直白的语言描写人物的思想感情”[5]。这些都对后代文人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敦煌曲子词中的边塞词有反映边塞战争、抒写边塞情怀、慨叹时人情感、歌咏边塞风物等,内容丰富多彩。既有雄浑豪壮的征夫壮歌,也有哀婉动人的思妇歌咏,还有真率的异族风调,风格多彩多姿,为我们描绘了不同的历史画卷。

猜你喜欢

思妇边塞词作
相见欢·读《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有感
苏轼和李清照词中的女性形象及其对比
同一叙事模式下的不同意蕴
浅议李清照词风格的变化与时代的关系
边塞饮酒记
梦回边塞
试论柳永羁旅词的悲秋情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