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循环”背景下的和谐消费方向探究

2021-01-12刘会昌

黑河学刊 2021年1期
关键词:双循环消费发展

刘会昌

(东北电力大学,吉林 吉林132000)

一、引言

建设美好社会、实现社会和谐,是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孜孜以求的理想,也是人类社会所追求的最高境界之一[1]。在现代社会中,消费不仅指代一种经济活动,更代表了一种生活方式和社会行为,当今发展时期,无论是人与人、人与自然还是人与社会的关系,都与人的消费息息相关[2]。消费既是经济和社会活动的起点,也是物质流通和交换的终点,而不同的消费观念和行为影响社会运行轨迹,也影响经济内各要素的流通。和谐消费代表一种消费关系的最高境界,不仅代表了人们从事的经济活动得到最大满足,也代表了经济中各要素流通畅通无阻、互相促进。目前,我国对“和谐消费”的研究颇多,部分学者通过阐释消费观念、消费方式、消费结构、消费行为等方面的本质特征,提出符合消费规律客观要求的消费价值观[3];部分学者通过从物质流通中生产、交换和分配的关系入手,探讨在均衡条件下合理的消费结构和方式[4];还有学者通过分析物质消费活动和精神消费活动中的自由及协调状态,阐述和谐消费的必要条件[5]。尽管学界对和谐消费的分析角度不同,但总结起来,和谐消费具有“以人为本”“尊重彼此”和“全面协调”的特征。

在当前世界格局深刻变化的时代背景下,以及新冠突发疫情肆虐全球的条件下,全球经济发展面临较大不确定性。随着全球“逆全球化”程度不断加深,给我国消费带来显著影响。对此,中共中央政治局强调,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互相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就必须要充分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和内需潜力。因此,在“双循环”的背景下,如何让国内消费更加和谐、民生福祉更加有保障,成为国内学界和业界关注的焦点。本文通过对当今我国面临的消费形势和消费中存在的不和谐因素进行总结和分析,提出在“双循环”背景下促进和谐消费的政策建议。

二、当今影响和谐消费的新形势

(一)和谐社会构建需要和谐消费

2004 年9 月,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中正式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概念,2005 年中国共产党提出把“和谐社会”作为执政的战略任务,使“和谐”理念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程的价值取向。消费是社会的基本活动,和谐消费是和谐社会的基础和重要内容[6]。构建和谐社会不仅仅要求政治、文化、生态等领域的和谐,更要求国民经济健康发展,而和谐消费作为国民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要条件。此后,国家通过在国民收入分配中增加“三农”投入比例、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和传统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推进社会保障体系构建等方面,构建并完善和谐社会的组成部分。

(二)和谐消费促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2017 年10 月,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说明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对和谐消费的内涵又有了丰富和增加,不仅仅要求总量提升,更要求结构合理,减少城乡之间、地区之间、不同居民阶层之间收入差距过大和消费比例失衡的状态。影响消费和谐的因素主要在于制度环境中,其突出表现为收入差距过大,财富越来越多的集聚于少数人手中。在此期间,各地政府积极推进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加大中央财政支持力度,同时推进城镇职工医疗、新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等方面建设,对促进我国收入平等、消费和谐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必须看到的是,目前存在于我国地区、人口、城镇之间的结构性不平等、不平衡现象还十分突出,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产生不利影响。

(三)和谐消费是“双循环”背景下的战略支点

2020 年伊始,人类正在经历二战以来最严重的的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对全球经济发展造成难以估计的损失。2020 年5 月,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中指出,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充分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和内需潜力,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习近平同志强调,要充分发挥国内超大规模市场优势,逐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在“双循环”的背景下,我国未来经济发展重心将全面转移到国内,既要持续扩大内需和最终消费,又要打通生产流通各环节,为消费升级创造条件,培育和打造新模式、新业态、新的增长点。而这些都离不开消费市场和消费环境的和谐有序。因此,在此基础上,创建和谐的消费环境、发挥内需潜力、使得生产要素和消费要素更好地互联,是我国能否在“双循环”背景下快速发展的关键。

三、目前我国消费不和谐的表现

(一)消费与经济发展水平不和谐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无论从经济总量还是人均水平都大幅度提高。尽管如此,我国财富收入不均现象依然突出,部分地区消费结构失衡问题较为严重。首先,是城市和乡村之间的消费水平差距越来越大。由于我国特有的二元体制,医疗、交通、教育资源逐渐向城市聚集,使得城市发展水平越来越好,加之大城市普遍存在的“虹吸效应”,使得中高端消费群体涌向城市,而乡村经济发展增速较慢,消费水平低,缺乏吸引力,导致城乡间的消费差距越拉越大。其次,我国存在低消费率和高储蓄率并存的现象[7]。发达国家以往经验表明,较为健康的经济发展模式是经济增长与消费总量保持大致相近的增长率。与快速增长的经济水平相比,我国消费率相对较低,消费增长幅度增长缓慢,一方面我国居民受传统观念影响,具有稳定而保守的消费观念,不敢借钱消费或过度消费,另一方面由于近年来我国房价增幅较快,部分家庭为置业而减少不必要的开支,导致消费总量增长缓慢。再次,我国在社会财富两极分化,高端消费和低端消费都处于增长势态。高品质、个性化的商品、追求超前于大众的消费类型成为主要诉求和追风潮流,奢侈消费、炫耀消费现象时有发生,同时,低收入群体购买力弱,释放出的消费能力不足,注重价格而忽视品质的现象突出。

(二)消费与生态承载力不和谐

无论是一次性产品还是可循环产品,人类的消费必须依赖自然环境,和谐的消费需要向自然索取的资源与生态承载能力相适应、匹配。但随着我国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消费观念的转变,消费中短时行为、浪费行为和一次性消费现象十分突出,对环境的破坏与日俱增,对资源的浪费十分突出。首先,我国消费者短视行为突出,因为电商的崛起导致部分消费品的价格大幅下降,而电商通过打造各种购物节诱导消费者购买商品,很多消费者为了图便宜大量囤积例如零食、卫生纸等商品,形成非理性购物冲动;其次,浪费现象对环境危害巨大,尤以婚庆、寿宴及商务、公务活动中存在大量食物浪费现象最为突出,直接导致生态承载能力不足以覆盖粮食产出,进而导致土地盐碱化、酸雨频发、资源枯竭生态问题。此外,我国还存在野生动物非法消费和贸易沉疴的问题,虽然野生动物在食用、中医药、皮毛制品、重要国事活动等多个领域具有利用价值,但其也成为威胁公共卫生安全漏洞之一,尽管我国以立法形式规定禁食野生动物,但在禁止使用的野生动物仅有国家保护名录中的342 种,蝙蝠、果子狸、旱獭、刺猬等已经或正在成为动物与人类共患疾病的贮存宿主或中间宿主的动物并不在列[8]。因此,大量食用上述野生动物既是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也是消费不和谐的表现之一。

(三)物质消费与精神消费不和谐

由于我国经济发展起步晚,导致我国居民对维持和发展自身所需的衣食住行等物质方面的消费比例高,而对为满足自身精神文化生活需要的的精神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活动消费比例低,造成教育消费、娱乐消费、体育消费等发展不足。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虚拟化的消费产品逐渐增多,但部分精神消费具有低俗性、成瘾性,部分消费者像吸食鸦片一样,被网络上猎奇、劲爆、火辣、诱惑的内容吸引,特别是自媒体时代的到来,网红文化呈现井喷式爆发,部分浅薄粗俗的情绪释放充斥着网络,而以资源和能源的大量消耗为支撑的炫耀性精神消费对构建我国精神文明社会起到负面效应。此外,由于信仰的缺失,个别地区兴起拜法师、请巫婆、求神问卦等封建迷信性精神消费来寄托空虚心灵,形成的畸形消费观腐蚀和侵害人们的身心健康,败坏了社会风气,进而影响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四、新形势下促进和谐消费的政策建议

(一)以拉动内需为核心促进消费和谐化

“双循环”格局是根据目前我国发展阶段、条件变化所作出的重大战略选择,也是解决新形势下各种中长期矛盾的重要举措。在“双循环”格局下,国内消费将呈现爆发式增长,内需潜力将成为提升区域竞争力的重要因素,而完整的产业链、良好的消费环境和数字经济所创造的新业态将为经济注入新动力。各地要结合自身情况,多措并举,在提振消费信心的同时促进消费和谐化。一是要通过消费券、代金券形式进行消费促销活动,加快引导社区零售、生鲜超市、餐饮企业等参与其中,扩大居民消费场景,提升居民购物体验,以此带动经济发展;二是要开展和推进零售业的转型升级,通过电商直播、网红经济等新模式释放新的消费需求,同时,有条件的城市应借助区位交通和基础设施等优势,开展城市智慧网络配送、电子商务进农村、半日送达等新型消费模式来拉动内需;三要筹措文化、旅游、商贸等领域融合,挖掘当地文化和历史特色,开发新的文化产品、旅游景点、商贸会议等,促进当地商贸、旅游业发展。当前形势下,通过拉动内需才能弥补因疫情而导致的外需不振的不利情况,才能推动和促进消费和谐化发展。

(二)提升产品质量创造知名品牌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追求更高质量的商品成为更多消费者关注的焦点。高品质的商品不仅让产品使用寿命延长、使消费者产生愉快的体验,更在减少消费纠纷、环境污染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只有更多企业生产出高质量的产品,才能保证消费市场的健康发展,才能促进我国消费和谐常态化。为促进和谐消费,各地应针对自身优势产品,制定品牌发展规划和战略布局,培育一批有号召力、影响力的龙头标杆企业,以点带面形成示范效应,进而形成有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形成“做产品、创品牌、提品质”的良性循环,在满足消费者更高品质追求的同时,带动地区经济发展。同时,由于我国企业在消费生产链中一直处于分配中的弱势地位,跨国大公司利用规则来组织、协调生产端各环节的活动,加之我国一直以产品生产、加工和制造为主,导致我国除了华为等个别品牌缺乏高知名度的品牌。因此,各地应牢牢把握消费结构升级的蓄积期,引进新设备,不断推动产品升级、提升产品质量和制造标准,此外,还要加大产品设计、研发、运营等高附加值活动的投入力度,提升价值链体系分工中的话语权。

(三)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

在市场竞争激烈,人员流动频繁的今天,知识产业是维护消费市场和谐的必要保障,其突出特点在于赋予了产品设计方、生产方一定范围和时间的市场垄断权,使得其能够收回前期投入,获得应有利润,助力产品升级和推进核心技术研发。如果知识产权力度保护不足,将会造成新产品一旦投入市场就会有其他商家竞相仿制而造成“劣币驱除良币”的现象发生。因此,设置必要的“专利技术壁垒”、阻碍或惩罚仿冒者对促进消费和谐起到积极作用。首先,要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在吸收国外先进经验的基础上完善知识产品立法体系,对知识产权侵权行为建立程序简单、效果显著的处罚机制。其次,要通过多种形式开展知识产权宣传教育活动,让知识产权保护形成社会的共识,并逐步在社会中营造尊重知识产权、维护知识产权的市场环境。再次,企业和个人应积极学习知识产权新知识,对侵权、假冒商品的生产和贩卖进行自觉抵制,并向有关部门举报违法行为。通过构建完备的产权保护制度能够积极推进消费市场的平稳化、健康化,保证产权拥有者利益的同时,也能摒弃消费陋习,促进消费和谐。

(四)补齐民生短板促进社会公平

在我国消费升级趋势明显提速的情况下,消费分级情况也愈演愈烈。一方面建立产品本身价值上的品牌溢价及情感价值越来越高,另一方面三线以下的居民追求低价产品。但过度的消费分级将加大社会贫富差距和割裂程度,不利于构建和谐消费体系。因此,有关部门应进一步加大政策力度,增加住房、教育和医疗领域的财政支出,以减少困难群众在上述方面的压力,逐渐形成以中低收入人群消费为基础的消费结构;同时,政府应把“稳就业、保就业”作为民生第一要务,创造更多就业岗位,为高校毕业生、离岗失业人员、退役军人、农民工提供多渠道就业环境和社会保障,鼓励企业为灵活就业创造良好条件。通过一系列的民生保障措施,为促进社会公平、维护社会和谐提供保障。

五、结语

尽管我国经济近年来保持迅猛发展,但大量不和谐消费现象依然突出,严重影响了社会经济的平稳发展,尤其是新冠疫情发生以来,出现了逆全球化思想泛起、外部需求疲软、人民生产生活受到严重影响,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消费的和谐化依然任重道远。未来,国家应在拉动内需、提升产品质量、保护知识产权、补齐民生短板等方面发力,转变发展模式,引导经济平衡发展,以实现公平、全面的和谐消费。

猜你喜欢

双循环消费发展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深化中俄经贸合作的新内涵
亨通集团:畅通“双循环”,引领推动高质量发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国内消费
玩具产业如何实现国内国际双循环?
新的一年,准备消费!
李奇霖:“双循环”下的宏观调控政策取向
40年消费流变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