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演进·追求·愿景: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形成机理与时代价值

2021-01-12钟学恒

黑河学刊 2021年1期
关键词:劳动精神时代

钟学恒

(湖南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湖南 常德415000)

劳动教育,常提常新的一个词汇,它融合了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教育学等方面的思想,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绽放时代智慧光芒。特别是在新时代国家发展的关键期,劳动教育又被赋予了新的历史使命。2020 年3 月20 日,中共中央、国务院联合出台了《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1]7 月15 日教育部又印发了《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文件,把面向学校劳动教育的内涵、目标、方法等问题提出了具体要求,并予以规范化指导。[2]世情国情的变化时刻影响着国家在治国理政方面思路的规划与调整,在制定教育国策时把立德树人作为育人指导思想,再次托举逐渐被淡化、忽视的劳动教育,树立劳动教育育人功能的信心,阐释其独特的育人逻辑机理与时代价值,把代表生存、生活与生机的劳动精神和传统文化传承下去,实现全面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目标。

一、演进之思:对新时代劳动教育形成机理的观察

(一)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发端

劳动,是人类经历由猿到人直立行走过程中群体性有意识、有组织、有目的的活动,为了更好地生存繁衍,从集体性的聚集劳作,到劳动中的分工合作,可以说,在人的所有活动中,最伟大、最有价值、也是把人真正同动物严格区分开来的,是人类的生产活动——劳动。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劳动创造了人本身,[3]劳动和人类的道德起源紧密相连。历史绵延至社会主义的今天,劳动已经成为社会主义生活方式的基础,[4]社会主义国家的公民必须通过付出劳动、参与劳动,获得相应收入实现自身发展的目标。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对于劳动教育的政策以及社会对于劳动教育的态度随着不同的时代发展变化。新中国成立初期,设置劳动教育课程、鼓励学生参加生产建设,是为了及时解决对劳动生产的片面认知而设定的,这在当时各种关于学生参加劳动生产、农业劳动的政策文件中能够读到,且劳动教育的适用范围以广大的农业生产为界定范围。20 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思想品德教育中明确提出热爱劳动为起点,这一时期的劳动教育开始分为劳动思想教育和劳动技术教育,围绕学校思想品德课程和劳动课程集中开展劳动教育。[5]九十年代至21 世纪前十年,劳动教育是作为推进素质教育中的包含体育、美育以及社会实践课程等为主的一种与技术结合的素质教育内容,这里被称为“劳动技术教育”,融合了提升劳动思想、加强技术习得的目标。进入新时代,劳动教育定位和基调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使命,以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为奋斗目标。[6]从新时代劳动教育发端前的历史时期政策精神,到新时代全面贯彻落实劳动教育理念精神并付诸实践,历经几代人的共同努力,逐渐形成了新的理论高度,达成了在新时代诠释劳动教育的共识。

(二)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定位

1.定位对象具体明确。新时代劳动教育针对的对象是大中小学生,把一直以来主要针对中小学生劳动教育的范围拓展到大学校园,把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贯穿人一生最为重要的青春时光考虑在内。改革开放以来,独生子女为主的学生群体占绝大多数,从小受到家人备至呵护,衣食无忧,往往容易养成好逸恶劳、不懂得勤俭节约的生活习惯,对劳动的认识更加容易停留在象征性意义群体活动的片面印象里,难以深入理解劳动活动背后深刻的教育意义和成才道理。中小学的劳动教育课程以全校性开展的劳动主题活动或班级劳动大扫除为主要体现方式,小学的《道德与法治》、中学的《思想政治》系列课程中有部分对劳动光荣为主题的人物故事内容;而在大学里的劳动教育相较于中小学更少,办学主旨在培养创新科研、学术以及实践型人才,主要体现为劳动活动开展的频率较低,劳动教育课程仅在思想政治理论教材中较少语句提及等问题。新时代劳动教育对教育对象的明确定位有利于劳动育人效果的巩固与加强,为毕业后走上社会的青年奠定了劳动成才的思想基础。

2.定位考评依据清晰。新时代劳动教育与德育教育、智育教育、体育教育、美育教育并肩作战,成为考评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环节,考评依据结合各地各校师生配比以及硬软件条件的具体动因,制定科学的评价机制,健全评价标准,客观真实地对学生在劳动教育中的实际态度和表现记录在专门的劳育考评表中,及时把劳动教育实践活动中的劳动成果展示出来,作为毕业时评优评先的标准以及优先推荐继续升学(深造)的重要衡量依据。

3.定位课程推广可行。随着中共中央、国务院以及教育部的劳动教育文件精神的实施,新时代劳动教育从原来选修课程的位置提升为必修课程的位置,对中小学劳动教育课规定、对职业院校专题教学规定、对本科院校劳动教育的学习时长列出了基本的底线数据,这些有量化指标的硬性数据规定,在某种程度上重新调整的中小学、职业院校、本科院校开设课程的整体格局和定位,与基础课同步、与实训实习融合、与学术研究并举,交叉影响、互为引导。

(三)新时代劳动教育的特质

新时代劳动教育政策指导意见相较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劳动教育政策指导文本,更加注重学生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向和劳动技能水平的综合进步,在原有理论育人的基础上,加大了实践育人的力度。

1.注重焕发学生的劳动精神面貌。学生的“精气神”是贯穿整个青少年时期的气度体现,呈现给人的言行谈吐、行为举止时的精神气息,可以整体基本判断出学生的学识修养。劳动,用挽起衣袖裤腿时的干劲,依托挥汗如雨的热情,在创造劳动成果中看到希望;劳动教育,在配合劳动的实践过程中,起到帮助学生坚定劳动创造成果、劳动创造幸福、劳动创造未来信心的作用。

2.注重引导学生的劳动价值取向。大中小学生在面对纷繁复杂的各种矛盾、对立冲突、错综关系的情况,基于已经形成的价值观进行预估、判断、选择。学生所持劳动价值观失衡,预估偏离目标、判断有失公允、选择感性冲动,都会给学生正确劳动价值取向的获得平添障碍,也会给新时代劳动教育增加不小的难度。面对国内外各种价值观的冲击,我国大中小学生能否在激荡思潮的时代背景下找到科学的劳动价值定位,应成为新时代劳动教育关注的焦点问题。注重引导学生的劳动价值取向,用科学的劳动理论引领学生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立场、价值观念以及价值选择,应当成为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关键特质。

3.注重提升学生的劳动技能水平。劳动技能水平的提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国家的生产力水平,大中小学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因身体发育、智力水平、心理素质等不同差异,对于劳动技能水平的评价标准也是不同的。小学生注重“劳动光荣”等劳动意识的培育以及“热爱劳动”等劳动习惯的养成,启发式教育成为小学劳动教育的主要方式。中学生注重劳动知识的积累、劳动技能的初步养成,在社会志愿服务中厚植奉献情怀。职业院校大学生注重劳动专题精神的培育,把爱岗敬业、精益求精的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融入到对所学专业技能的理解和实践中去。本科院校大学生注重劳动思维的塑造,在专业实训实习、创新创业中凸显新时代劳动精神的独特魅力。

二、追求之思:对新时代劳动教育时代价值的审视

(一)实现民族伟大复兴梦想的重要支撑

中国近现代历史是一部民族落后挨打、人民探索救亡图存之路、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血泪抗争史。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坚持正确的革命道路,推进社会主义建设,推行改革开放政策,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把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为党的指导思想,把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所强调的“教育与生产实践相结合”作为我国劳动教育的理论基础,[7]把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进行整合,把劳动教育的本质予以体现。

(二)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保障

立德树人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根本任务。[8]努力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任务目标,把立德树人作为其具体实施的目标指引,劳动教育对学生理想信念的支撑作用具有积极的意义。在自私自利的人性弱点冲击影响下,以自我为出发点,集体观念淡薄,体力劳动能力欠缺,对待困难选择妥协、甚至放弃,追求生活的安逸享乐,学生中存在的以上问题突破口就是要把劳动观念融入到立德树人的实践中,与德育教育、智育教育、体育教育和美育教育四育融合,在五育并举中凸显劳动教育地位;在全员行动、全程关注、全方位服务的过程中,把三全育人精神要求下彰显劳动教育价值,把劳动光荣的精神风尚、爱岗敬业的职业追求深深地印刻在劳动教育的平台上。

(三)增强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重要手段

为了培养复兴民族伟业的时代新人,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已经成为当务之急的任务。综合素质能力的评价从原来单一的重德育和智育的评价,发展到当下把体育、美育等丰富青少年人文通识修养的教育进行延展,在新时代发掘劳动教育素养之美,把劳动教育里映照人善良德性、聪颖智能、拼搏奋进、创新思维的素质内核予以渲染、强化、渗透、推广,构建以德智体美劳为核心的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综合素质能力的提升,也不是把各类素质简单相加或组合,[9]把握住劳动教育与其他素质教育类型之间的联系与差异,找到其共同提升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内在逻辑与生成脉络,整合内在的实效资源,使之融合一体,互为依存、互相作用、互相影响,把育人机制的稳定性分布在综合素质育人、化人、塑造人的过程中。

三、愿景之思:对新时代劳动教育积极实践的畅想

(一)与“生态文明”的无缝对接

生态文明建设的推进,生态文明体制的改革,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意识,精准开展“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全面贯彻“四个全面”战略布局,[10]重新认识生态文明与国家发展的密切联系。在新时代提出劳动教育指导意见就是在大中小学校园中开启国家未来发展布局的重要教育战略内容之一,用劳动活动、劳动课程、劳动技能培训、劳动竞赛等环节衔接起来的劳动教育教学考评促学机制实现了与生态文明建设的无缝对接。

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广大社会主义国家公民弘扬劳动精神,改善地区生态环境,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比较典型的事例就是塞罕坝精神背后的生动奇迹。河北塞罕坝林场的建设者在荒漠沙地上克服各种自然条件的困难,改良沙地植树造林技术,把寸草不生的荒原变成满眼绿色的茫茫林海。坚持绿色发展理念,把“愚公移山”式的劳动拼搏精神,一代一代地传承下去,凝聚几代人的心血、汗水,乃至付出宝贵生命。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绿色发展理念,在劳动中实现自我反省、自我反馈、自我教育,在劳动中保护生态环境,让绿水青山的崭新的生态环境去激励坚持劳动教育理念的热情。新时代劳动教育应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助力手段。

(二)与“敬业价值”的高度契合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公民层面中的“敬业”价值观,为新时代大中小学生劳动教育意见的提出指明了方向。敬业,不仅是职业道德应有的精神坐标,而且是新时代公民精神面貌的展现。它诠释的是新时代大中小学生的素养水平,反映了我国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精神核心。

敬业之敬,当为对国家强盛之公民使命,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自己绵薄之力;敬业之敬,当为对社会稳定之公民义务,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做到法定之责;敬业之敬,当为对事业追求之职业态度,为自己所钟爱的事业不懈奋斗。不管是在单调枯燥的工作环境,还是身处瞬息万变的风云职场,都需要劳动者有一种全心热爱、全心投入、精益求益的钻研精神。在这一过程中涌现出的劳动模范、劳动奖章获得者等时代楷模,用他们对工作的敬畏态度和负责精神予以示范,展示了一幅壮丽的劳模精神与工匠精神的时代画卷。劳动中传递敬业价值,劳动教育中书写时代精神。

(三)与“以人为本”的巧妙呼应

新时代劳动教育要发挥教育的实在功效,要注重“以人为本”,实现人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把发展作为第一要义,发挥人的生存天性,在劳动过程中体会劳动的精神本质和教育意义。从劳动到劳动教育的过程落实时应注重时间的持续性与效果的反馈性。特别是在劳动教育课程实施中,促使劳动的教育意义发挥出来,需要一个时间因素,[11]在这个劳作持续的时间段,注重劳动成果的积累、劳动经验的整合,关注劳动思想输入过程中的质量传达、重视劳动智慧输出过程中的启迪效应,把握好劳动量的积累到劳动教育质的飞跃中因材施教这一关键因素,学会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把人本精神与发展理念紧密的融为一体,解决好国家在发展过程中的一系列问题,依靠人民群众的团结力量和劳动精神,提升人才素质的综合水平,把自强不息、艰苦奋斗、团结协作等优良传统贯穿于劳动教育的始终,用以人为本的先进理念去感染人、教化人、丰富人,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模式,为祖国培养一批尊重劳动、热爱劳动、崇尚劳动的时代新人,让劳动精神成为新时代人人敬仰、追求、奋斗的动力之源。

猜你喜欢

劳动精神时代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拿出精神
热爱劳动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
e时代
e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