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青年爱国主义教育常态化机制研究
2021-01-12林于良
林于良
(苏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苏州215123)
爱国主义是鲜活有形的思想元素,爱国主义教育也是大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永恒不变的教育主题,其重要性不言而喻。青年不仅是祖国的未来,也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对象[1]。新时代,探究青年爱国主义教育常态化路径,形成多层次和全方位的常态化教育机制,对于增强青年爱国主义教育的实效性和针对性,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大有裨益。
一、推动青年爱国主义教育常态化的现实意义
青年是推动新时代发展的生力军,他们的思想政治状况直接关系国家和民族的发展。新时代是需要爱国主义精神引领的奋斗时代,推动青年爱国主义教育常态化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一)有助于增强青年的政治认同
政治认同直接关系政治系统的有序运转和国家的长治久安,表现为社会成员对国家、政党、文化等的自觉认知、接受、践行等[2]。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要不断强化青年的政治认同,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在这一过程中,爱国主义教育可以发挥重要的作用。一方面,可以丰富青年对国家的认知,对增强其民族自豪感具有显著作用。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精神源远流长、内容丰富,从先秦时期“保族宜家”“保其家帮”“利国”“强国”的朴素表达,到汉唐时期“爱国如家”“报国有长策”“竭诚而报国”的政治道德观念,再到后期的“忠君爱国”“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等思想,都体现了人们深厚的爱国情怀[3]。新中国成立后,爱国主义精神以“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改革开放、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4]为主题,迎来了发扬、升华的新时期。推动青年爱国主义教育常态化,能进一步激发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另一方面,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可以巩固青年的历史记忆、提升他们的爱国情感,对增强民族凝聚力具有重要作用。通过各种行之有效的周期循环教育,将古人“精忠报国”的故事、共产党员的红色革命故事、时代英模的先进故事等传递给当代青年,唤起他们对民族历史的回忆和感悟,提升其对党的革命道路和执政地位的认同,可以进一步激发青年的历史使命感和时代责任感,鼓舞他们自觉奋斗新时代。
(二)有助于引导青年树立理性爱国意识
爱国是每一个中国人的本分和职责,但是在“西风西雨”长期的侵蚀下,一部分社会成员容易偏听偏信,陷入价值迷茫和困惑之中,产生一些错误的思想倾向,甚至演变成非理性的爱国行为。还有部分青年,受到普世价值、历史虚无主义、民粹主义等错误社会思潮的影响,将资本主义价值观奉为圭臬,对马克思主义冷嘲热讽,产生了“爱国不代表爱党”“爱国主义束缚个人自由”“全球化时代不要爱国主义”等错误观念[5]。这些问题愈发成为制约青年爱国主义教育和社会文明进一步提升的瓶颈,引发了人们对国家和民族前途的忧虑。而推动青年爱国主义教育常态化,有利于增强青年群体的思想自觉,助推全社会思想道德水准的提升。新时代爱国主义是公民必须具备的一种政治道德品质,蕴含对马克思主义的笃信,是青年成长成才的思想基础和精神动力,是关系到他们政治立场是否坚定、政治原则是否正确的关键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曾寄语青年:“让青春在为祖国、为人民、为民族的奉献中焕发出绚丽光彩”[6]。将爱国主义教育同青年群体的现实生活密切结合,用接地气、鲜活生动的方式讲述爱国英雄故事,让爱国主义精神传进千家万户与各行各业、传入青年心灵,积极回应青年群体关注的热点问题和价值诉求,有助于激励他们树立理性的爱国意识,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从而多做善行义举,用自身的“知识能力、道德素养感染教化身边人”[7],带动全社会思想道德整体水平的整体提升。
(三)有助于为实现“伟大梦想”注入行动基因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8]虽然中国的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依然面临发展不平衡不充分、资源负重大、就业形势严峻等不少“难啃的硬骨头”,还有强权政治、贸易霸凌主义、意识形态渗透等滋扰。实践证明,应对发展中层出不穷的问题,不仅需要科技发展、经济支撑、制度保障等,还需要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的激励。因为,爱国主义维系着华夏大地上各个民族的团结统一,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为祖国发展繁荣而不懈奋斗。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爱国主义教育为实现“伟大梦想”注入了行动基因,没有这种基因就会人心涣散,弱化攻坚克难的动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和谐发展,青年是重要人才资源,我们要致力于培育忠于国家、热爱人民、矢志不渝、勇担责任、德才兼备、全面发展、脚踏实地、知行合一的时代新人。推动青年爱国主义教育常态化,教育引导他们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正确看待文化多样性和西方意识形态渗透,有利于青年学习和传承拼搏进取、奋斗前行、保家卫国的英雄气概,注入实现“伟大梦想”的行动基因。
二、推动青年爱国主义教育常态化面临的问题
由于部分青年对爱国主义内涵理解不深、爱国主义教育的组织机制不够健全等因素影响,青年爱国主义教育的常态化机制尚未完全形成。
(一)部分青年对爱国主义内涵理解不深
作为一种世界性的综合社会现象,世界上任何国家都有爱国主义。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语境中,爱国主义的具体内容有不同的表征。在中国语境中,爱国主义是一种正面的价值,是人们对自己祖国的归属感、认同感、尊严感和荣誉感的统一,这是不言而喻的。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进入新时代,爱国主义被赋予更加深刻的内涵。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当代中国,爱国主义的本质就是坚持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高度统一”[9]。尽管中华民族历来重视强调爱国主义,但在中国语境中,人们普遍将爱国主义看成一种情感性的道德观念,人们的爱国之“知”和“行”经常发生冲突,这主要表现为两种错误现象。其一,行而不知。这是指一小部分社会成员没有深刻理解新时代爱国主义的内涵和价值,特别是在新时代不能把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统一起来,受境内外敌对势力的蛊惑引发非理性行为却浑然不自知的情况。如,在抗击重大疫情、国家纪念活动、抗日纪念场馆等关键时间和敏感场合,总有一些人被别有用心的错误舆论蛊惑,发表一些不当言论、做出一些伤害国家和民族感情的事。其二,知而不行。平等公正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的基本精神,善恶是非本是十分清晰的。但现实生活中,受拜金主义、功利主义的深度影响,一切向利益看齐的价值导向,“老实人总是吃亏”等负面回馈[9],强烈冲击人们以往遵循的科学价值理念,致使人们在践行爱国主义精神以及同爱国失范言行斗争中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戒备,最终可能止步于“知”的环节。此外,还有一些人,特别是青年大学生,受国家教育多年,尽管了解爱国的内涵和重要性,但他们的言行有时却走向爱国的对立面。尽管引发这些现象的因素十分复杂,但是缺乏对爱国主义内涵和价值的深刻理解无疑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二)爱国主义教育的组织机制不健全
现实中,爱国主义教育的组织机制还不够健全,包括但不限于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爱国主义教育针对性不强。爱国主义教育必须要有针对性,否则无论我们如何努力,基本上是属于对象无效的实践活动。从现实情况来看,爱国主义教育工作往往不善于做精准细致的工作,而是习惯于追求活动的规模,搞“大水漫灌”而不是“精准滴灌”,这难以确保爱国主义教育工作真正得以落实。二是缺少持续性投入,爱国主义教育机制的稳定性需进一步强化。实践中,缺少一套持续性、稳定性的运行机制,往往是运动型、一阵风式的搞活动,活动过后又长期搁置,这种间歇性、间断式的爱国主义教育方式,往往会让社会大众产生“做做样子”的感受。三是爱国主义教育体系的规范性有待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常态化需要完善的教育体系,反观现实,表面化、形式化、盲目化的爱国主义教育活动时有发生,实际上这都是变相不落实的表现。这些效果方面的缺失,都反映了爱国主义教育常态化的不足。
三、推动新时代青年爱国主义教育常态化的路径
推动青年爱国主义教育常态化是一项重大的系统工程,要从综合性视角出发、坚持系统性思想和精准性思维,着力在创新上下功夫,不断提升青年爱国主义教育的实效性。
(一)构建青年爱国主义教育常态化组织机制
科学的组织机制是推动组织内部各要素协同运行、充分发挥作用的重要保障,推动青年爱国主义教育常态化,必须立足科学的组织机制,明确三个基本问题。一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深刻阐述了爱国主义教育的极端重要性及其践履要求。他指出:“要在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上下功夫,让爱国主义精神在学生心中牢牢扎根”[10]。这些鞭辟入里的论断深刻回答了新时代为什么要践行爱国主义精神、如何践行爱国主义精神等基本问题。构建青年爱国主义教育常态化组织机制,必须要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爱国主义教育重要论述的战略要求,并贯彻于常态化教育机制建构的各环节。二是要优化爱国主义教育内容。要加强顶层设计、优化教学内容,对思政课和各门专业课设计的爱国主义教育元素进行系统性整合,突出时代性和针对性,优化教育效果。三是在推动青年爱国主义教育常态化过程中,要充分调动政府、高校、家庭、社会的作用,推动各教育要素形成合力,从而发挥系统诸要素的综合作用,为青年爱国主义教育常态化提供动力保障。
(二)建立青年爱国主义教育常态化践行机制
从思想建设的角度看,青年爱国主义教育是一种价值观实践活动,主要有运动式治理和常态化运作两种方式。常态化运作方式注重可持续发展,它以制度规范为基础在全社会形成普遍推进的格局,使思想建设具有长效性、实效性、全面性和渗透力,从而全面提升建设效能。推动青年爱国主义教育常态化取得实效,必须完善青年爱国主义教育常态化践行机制。一方面,要充分研究教育对象特点,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的针对性。盲目地说理和空洞地说教是难以吸引受众的,要将爱国主义教育融入青年的日常生活,充分关注青年的现实需要,注重解决他们在爱国实践中遇到的困惑和问题,增强爱国主义教育的针对性和指向性,使新时代的爱国主义教育成为入耳入脑入心的教育。当前,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受多种因素影响,青年在价值观形塑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针对错误社会思潮的侵蚀,就需要我们从青年群体最关心、反应最强烈的问题入手,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的不断回答他们的思想困惑、回应他们的利益诉求。另一方面,要加强持续性投入,从整体上推进大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一体化发展。爱国主义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要统筹好各学段教育教学资源,加强教学衔接,跑好爱国主义教育的“接力赛”。
(三)完善践行爱国主义精神的法律制度
推动青年爱国主义教育常态化,积极推进相关领域立法。从实践情况来看,我国已出台《反分裂国家法》《网络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英雄烈士保护法》等相关法律法规,但无法全面覆盖网络中恶意污损国家和英烈形象、调侃揶揄国家历史、发表不当言论等失范行为。因此,必须在实践中不断细化完善爱国主义相关立法,针对不同性质、造成不同影响和危害的网络行为给予相应的处理,做到有法可依、精准管理。同时,健全惩处机制、加强监管问责力度,确保爱国失范言行得到应有的规制。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制度一经形成,就要严格遵守,坚持制度面前人人平等、执行制度没有例外。”[11]一段时期以来,一小撮人置家国情怀和社会大德于不顾,漠视法纪,公然发表侮辱调侃党和政府的言论,其重要的原因就是违规成本太低,作恶之人往往就会随着网络“降热搜”而逐渐被人们所淡忘,他们的违规行为往往得不到相应的处理。加强法律规制,不仅可以起到制度的威慑作用,还可以引导社会成员形成科学的价值认知。此外,要进一步完善网络行业规范,规范引导社会公众的网络行为,对污国辱国等信息进行有效过滤,共同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