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教师心理资本研究:回顾与展望
2021-01-12骆亮,饶玲
骆 亮,饶 玲
(南昌师范学院教育培训学院,江西 南昌330032)
心理资本的概念由Luthans 等首次提出,他认为心理资本是个体一般积极性的核心心理要素,具体表现为符合积极组织行为标准的心理状态,它超出了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之上,并能够通过有针对性的投入和开发使个体获得竞争优势,构成部分包含:自我效能感(自信)、希望、乐观和韧性[1]。2010 年以后,心理资本概念正式引入国内教师领域的研究[2]。教师心理资本是教育心理学、教育管理学领域的重要概念,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资源,是推动教师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升教育质量的动力源泉[3][4][5][6]。
十年来,国内研究者对教师心理资本的现状、影响因素、与其他变量之间的关系、量表的开发、路径的提升等方面开展过广泛研究,但还有很大的空间等待发掘:2010—2020 年间,在中国知网(CNKI)搜篇名“教师”和“心理资本”,已发表相关论文330 篇,其中中文核心或CSSCI(最新版)期刊65 篇。学者们主要集中于教师心理资本的实证研究,对教师心理资本进行综述回顾的还较少。现有心理资本的综述主要侧重于分析研究主题的变化视角对教师心理资本的研究进行了评述性的梳理,但全面地呈现研究全貌、厘清发展脉络,对该领域中相关实证研究进行整合、归纳,并结合实证研究结果直观的展示该领域在研究总趋势、研究对象、热点话题、及研究方法的变化趋势较少[7][8]。现阶段很有必要对教师心理资本的相关研究进行系统梳理,以更加深入地了解教师心理资本的研究现状及趋势,并在此基础上为未来研究提出针对性建议。本研究对2010-2020 年中文核心或CSSCI(最新版)期刊发表的教师心理资本文献进行梳理,通过实证分析国内十年来教师心理资本研究的总体趋势,我国教师心理资本研究在研究对象、研究主题和研究方法的特点,及其对未来开展进一步研究的启示。
一、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分析的文献选自中国知网(CNKI),以篇名“教师”和“心理资本”为搜索词,即研究对象为教师,研究内容为与心理资本相关的研究;样本检索时间的区间为2010年5 月25 日—2020 年7 月30 日;为了让筛选的论文更具权威性和代表性,文章来源类别选取CSSCI(最新版)或中文核心期刊,检索后共获得65 篇相关论文。
(二)研究工具
文献分析法是对已有的文献资料进行梳理、概括和提炼的基础上进行分析、评价的研究方法。本文首先分析了十年中我国教师心理资本研究的发展趋势及发表期刊的分布情况,然后仔细阅读检索的文献,分别从研究对象、研究主题、研究方法等三个方面对文献内容进行分类编码,系统梳理国内教师心理资本的研究特征,以量化描述的方式简洁直观地呈现教师心理资本研究的发展动态。
二、研究发现与分析
(一)研究的发展趋势及期刊分布情况
十年来,教师心理资本研究的发文量呈倒U 型曲线走势。2010—2015 年间教师心理资本的相关研究呈逐渐上升势头,发表论文共34 篇(占52.3%),2015 年数量达最高峰(15 篇)。2016 年开始,数量呈逐年下降趋势。2016 年—2020 年相关研究的论文29 篇,占比40%。
教师心理资本研究具有明显的学科交叉性。其他领域研究者对教师心理资本进行研究,在很大程度上表明该研究领域具有广阔的探索空间和发展前景。对65 篇文献的发表期刊进行统计分析,教师心理资本研究的文章共发表在43 种期刊上,这表明该话题受到不同领域学者的广泛关注。发文量最多的期刊为教育类、心理类、医学类期刊,依次为《教师教育研究》《中国特殊教育》《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心理学探新》等。
(二)研究对象的特点
中小学教师(占36.9%)、高校教师(占29.2%)和幼儿教师(占16.9%)成为教师心理资本研究的主要研究对象。这十年,涉及中小学教师的研究数量最多(共24 篇)、其中专门研究农村中小学教师(6 篇),高校教师(20 篇)、幼师(11 篇),而高职(3 篇)、特殊教育(3 篇)、医院临床护理教师(2 篇)、中职(1 篇)、中小学校长(1 篇)的文献相对较少。对检索的论文进行分析,2010—2014 年研究对象较为单一,主要聚焦于高校教师与中小学教师。2015 年后研究对象开始具有多样性,涉及不同类型的教师群体。
不同教师群体的职业要求不同、面临的现实情景不同,关注的焦点也有所不同。不同教师群体聚焦的研究热点分析表明,教师心理资本对幸福感(12 篇)、职业倦怠(8篇)、工作投入(7 篇)的影响是大中小学教师群体热议的焦点。幼儿教师心理资本的研究关注其对教师职业压力(4篇)和认同感(3 篇)的影响。这与幼儿教师的经济地位、社会声望偏低密切相关[9]。医院临床护理教师的工作范围大,环境和面临的抉择复杂,其更侧重于其对工作投入、胜任力、自我效能感和思维力方面的影响[10]。高职、特殊教育、中职、中小学校长等研究对象的相关研究较少,还未呈现出明显的研究特点。
(三)研究主题的变化
通过回顾教师心理资本的相关文献可以发现三大热点话题:教师心理资本的影响因素及与其他心理变量的关系(53 篇)、教师心理资本的开发路径(10 篇)和教师心理资本的量表编制(2 篇),即所谓的“工具说”、“建构说”和“结构说”[11]。
1.影响因素及与其他变量间的关系
学界对教师心理资本的影响因素和与其他心理变量的关系研究的关注度有所减少。这十年有53 篇(81.5%)文献探索了教师心理资本的影响因素及与其变量之间的关系研究。2015 年是发表相关论文数量最多的年度(11 篇)。2015 年之后,相关研究开始呈现逐渐递减趋势。研究发现,教师心理资本除了受性别、年龄、生活经历和学科背景等因素影响外[12],程序公平、领导风格、同事关系等工作环境会影响教师的心理资本,进而影响乡村教师的专业学习[5]。即,教师心理资本水平受社会环境和个人因素共同影响[13]。
教师心理资本与其他变量的关系研究以后果变量(如工作投入、工作绩效、幸福感等)和中介效应为主,前因变量(如人格特征、人际关系、学校文化等)和环境因素的探讨较少。对论文中相关变量出现的频数(N≥5)进行统计分析,主要涉及如下几个心理变量:工作投入(13 篇,占23.6%)、职业倦怠(11 篇,占23.6%)、职业幸福感(11 篇)、职业压力(8 篇)、科研或工作绩效(7 篇)、情绪调节策略(6篇)、工作满意度(6 篇)、职业认同感(5 篇)等。教师心理资本与相关变量之间有时并不是简单的相关关系,还存在中介或调节作用(21 篇)。心理资本是中介调节变量的文献有15 篇,处于被中介调节的论文有6 篇。王钢等人还探讨了不同水平的应对方式在工作绩效与心理资本,职业压力与工作绩效之间存在链式中介作用(1 篇)[14]。
2.研究现状及提升策略
目前有12 篇(占18.5%)文献涉及于大中小幼儿教师心理资本现状及提升策略,其中开发路径研究有9 篇,侧重理论评述的有7 篇、实证研究2 篇。此外,高职中职、特殊教育等群体的相关研究很少(1 篇中职教师)。这说明该话题在一定教师群体内成为研究的关注焦点。研究发现,教师心理资本的整体水平偏上[16][18],男女性别在心理资本上存在显著性差异[15][16],不同婚姻状况、岗位类型、职称、及专业课教师与文化素质课在心理资本上没有显著性的差异[16][19][20]。但因教师群体不同,心理资本在不同教龄、学历水平、职称的心理资本是否存在显著性差异存在争议[17][18][19]。现有研究证明,以教师心理资本的社会实践性和解决现实问题为导向,采取团体辅导的形式可以有效的提升幼儿教师心理资的本水平[20][21]。
3.量表开发
通过文献分析,65 篇论文共采用了10 个心理资本问卷量表。对论文采用的量表(N≥3)进行分析发现,采用luthans 编制的量表有20 篇、张文等编制有12 篇、谢颖有7篇、柯江林有6 篇、李力有3 篇。对量表的结构维度进行频数分析发现:自我效能感、韧性、乐观出现5 次,希望出现4次,感恩3 次,爱、宽恕、进取各2 次,热诚、幽默、公平正直、谦虚沉稳、包容、尊敬礼让、自制、合作、信任有1 次。
心理资本量表的运用存在明显的身份不匹配现象(有36 篇,占65.5%),开发有针对性的量表势在必行。如,Luthans 的问卷是针对企业员工而编制的[22],柯江林量表的施测对象是人大的MBA 班和上海师范大学的在职专科班学员[23],张文等是根据中小学教师的特点编制问卷,但对幼儿园教师进行施测[24]等。此外,国内教师心理资本相关量表的开发与编制略少(2 篇,占比3.1%),且采用自评方式。李力等认为高校教师心理资本的结构包含4 个2 级因子(认知资本、情感资本、意志资本和人际资本)和11 个1 阶因子(智慧、自我效能、乐观、幸福感、进取、韧性、自制、感恩、合作、宽恕、爱与信任)构成,其中宽恕、感恩等因子具有中国本土化的特色[12]。中小学教师心理资本的组成要素主要包含有任务型心理资本(进取心、希望、自我效能、乐观和韧性)与人际情感型心理资本(幽默、爱与感恩、热诚、公平正直)两维度9 因子[25]。
4.研究方法
这十年,教师心理资本研究采用实证研究偏多(56篇),运用理论思辨形式研究的较少(9 篇);采用横向研究中的问卷调查和实验等方法获得截面数据偏多,纵向追踪研究很少。理论研究主要侧重于论述教师心理资本的重要性,如何有效开发教师心理资本以提高教师工作绩效[26]和胜任力[27]、增强教师职业认同感[28]和满意度[29],提升职业幸福感等[30]。但是构建本土化的理论还不多。实证分析主要以问卷调查法、访谈法、文献分析法、实验法等获得的数据探究教师心理资本的现状、影响因素、变量间的作用机制、量表的编制(2 篇)及如何有效开发管理教师心理资本(2篇),但是采用个案法、田野法、生活史、民族志等追踪教师心理资本随时间而演化规律的研究还较少。
三、研究启示与展望
教师心理资本直接影响教师的职业倦怠、工作投入和职业幸福感,全面深入的理解、开发、管理教师个人因素中潜在积极力量,对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2010 年—2020 年期间我国教师心理资本的研究在概念、构成要素,发生和作用机制、开发策略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2016 年以来,教师心理资本的研究热度在逐年下降。鉴于此,教师心理资本的研究在数量、质量、深度和广度方面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还需要投入更多的关注,开展更多、更深入、更系统的理论、实证和实践研究。
(一)加大理论研究的本土化
国内教师心理资本研究的理论框架主要依赖于西方学者Luthans 等构建的概念体系,本土化的理论研究还比较少,还有不少理论问题需要得到进一步厘清和探索研究。主要表现在:心理资本的概念界定与结构要素还没有形成统一的标准,没有达成普遍的共识;教师心理资本量表的开发数量偏少,量表运用存在明显的身份不匹配的问题还没有得到解决;教师心理资本与其前因变量和后果变量之间的关系研究缺乏系统的梳理、归类、整合、提炼,还没有纳入一个整合框架内构建心理资本的理论体系等。这就需要进一步探索和验证教师心理资本结构,开发符合中国国情、适合中国文化背景的本土化理论体系。
(二)加深研究内容的精细化
教师心理资本的研究对象主要关注大中小幼儿教师群体(占83.1%),特殊教育、高职、中职等群体需要得到学者们更多的关注。不同教师群体间心理资本水平、影响机制是否存在差异,教师职业和其他职业之间的差异比较仍然有待进一步探究。
此外,未来除了需要进一步深入探索教师心理资本与其他后果变量的发生机制,还需花更多精力探究心理资本与其前因变量和环境因素的生成机制。心理资本的前因变量研究可以丰富我们对心理资本中介效应的认识,厘清心理资本的生成机制和边界条件。从环境因素研究心理资本有助于深入挖掘不同社会、组织、家庭和情景对心理资本的影响,综合考虑个人和所处环境对心理资本的协同影响机制。
(三)加强研究方法的多元化
教师心理资本的研究多采用量化研究(84.6%),主要依赖问卷调查、访谈等横向研究收集数据。未来研究可以采用心理资本的替代性测验工具、实验设计和质化研究、更准确地推断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更深入的描述心理资本与其他变量之间的作用机制。还可以采用生活史、民族史和田野法等纵向研究方法长期跟踪教师心理资本的变化,更深入的动态描述教师在不同时间、不同情景、不同环境下的变化特征,以及影响其他心理变量的内在机制,真正揭示心理资本影响教师工作和生活质量的本质。
(四)加速实践运用的普及化
心理资本与教师工作绩效、学校竞争力提升存在正相关,通过团体辅导可以有效提升教师心理资本的水平,但心理资本的开发管理策略和运用推广还存在广袤的拓展空间。今后可以在借鉴国外心理资本微干预(PCI)模型的基础上,根据教师心理资本的生成机制和影响机制研发一套可操作、便实施、易推广的干预方案或热身活动,在心理咨询、学校团建、教师培训,制度优化等方面开展心理资本培育的推广普及工作,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形成一套成熟的实践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