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高校加强党的政治建设路径研究
2021-01-12赵德金
赵德金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江苏 南京210044)
2019 年1 月颁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意见》对全党加强政治建设的重要意义、必要性和基本途径进行了明确阐释,它为高校党的政治建设提供了根本指导思想,指明了以后工作的方向。
互联网时代,在党的政治建设中如何把互联网带来的严峻挑战转化为发展机遇,使互联网为党的政治建设提供更广泛的措施方法和更宽阔的活动空间,是党和国家面临的重大现实问题。高校党组织作为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加强党的政治建设中应紧密结合其教育属性,运用互联网思维,选准突破路径,做到互联网与高校党的政治建设互联互通,使互联网这个“最大变量”转化为推动党的政治建设的“最大增量”。
一、坚持一元化指导,提升网络意识形态工作引领力
高校是各种文化和社会思潮的汇集地,一直是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互联网的即时性、互动性直接导致意识形态传播速度更快、影响面更广,互联网现已成为各种社会思潮和意识形态获取、传播的主流渠道,已成为“西方价值观出口到全世界的终端工具”“形形色色的意识形态在网络空间共生共存”[1],因此,提升网络意识形态工作引领力是高校政治建设的重中之重,是迫在眉睫的。
高校应在承认和接受意识形态差异性和多样化事实的前提下,坚持尊重差异、坚持马克思主义一元化指导的原则,正确把握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的特殊性和发展趋势,不断提升网络意识形态工作引领力。一是要做好顶层设计、统筹规划,“网上意识形态斗争必须要有战略思考,而不能见招拆招,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要树立一盘棋的整体规划”[2],要从战略高度和全局视野出发,制定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的整体规划和切实可行的网络意识形态管理制度,不能“东一榔头西一棒锤”的随意规划和胡乱指挥。二是要成立专门的意识形态管理机构。目前,高校都成立了意识形态工作领导小组,虽然形式上具有了意识形态管理机构,但领导小组由多部门联合组成,并非实体机构运行,日常工作大多挂靠在党委宣传部门,不能对网络意识形态进行常态化监管。高校党委可以尝试设立“意识形态工作部”,专门负责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重点关注网络意识形态工作,防范网络信息控制失灵,及时分析和揭露非主流意识形态的思想本质,引导师生提高对非主流意识形态的洞察力和免疫力。三是要在已有的或即将建立的网络平台上,提供通俗易懂的网络意识形态学习资源,让党的声音直接进入各类网络平台,大力宣传和巩固“红色地带”,让党的理论方针政策在网络上传得更广、更深入。网络平台还要根据时事热点、难点问题,强化网络引领,帮助师生解决思想困惑,逐步消解网络主流意识形态与非主流意识形态二元对立的现象。党的理论在网络上“大行其道”,以西方错误思潮为主的“黑色地带”自然就失去了存在的空间,网络意识形态的“防护网”就能够筑牢扎实。
二、创新教育方式,确保理想信念落地生根
理想信念不是空中楼阁,需要“落地生根”。对于党员干部来说,崇高的理想信念,不会凭空产生和自发确立。高校加强党的政治建设,关键是要解决理想信念问题。只有创新教育方式,在不断地学习教育实践中,始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理想信念才能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才不会发生滑坡和动摇的危险。
创新理想信念教育方式。一是要在教育模式上创新。全力打造“线上线下”混融教育模式,深入挖掘“线上”与“线下”、实践与教学混合教育载体。依托互联网、云平台、微课、慕课等新型教学资源,通过现场教学、体验式教学、情景模拟教学等多种形式,与党员群众形成良性互动,让抽象空洞的理想信念教育变得形象具体,使广大党员在混融教育活动中不断固化社会主义理想信念。二是要在教育的深度上创新。理想信念教育并非朝夕之功,而是一个潜移默化、砥砺深耕的过程。在理想信念教育过程中不能浅尝辄止,仅仅满足于蜻蜓点水式教学,要有组织、有计划、有系统地引导党员树立深思意识,深入剖析理论知识内在的逻辑体系,通过开展网上细读品读研读马列经典著作系列活动,在读原著学原文中,真正悟原理。要做到在工作中学、在生活中学、带着问题学、有规范地学,形成时时学、事事学的深度学习机制,全面认识和把握我国基本国情、党情,引导高校党员自觉把爱国爱党的情怀融入到学校事业发展的各项工作中。三是要在教育的话语体系上创新。运用互联网方式进行教育教学时,要创新党的话语体系,不能只停留在说教层面,游离在党员群众之外,只顾自说自话。话语体系既要“接地气”,多用大众化用语,让党员群众喜闻乐道;也要“接网气”,多用“网言网语”,通过网络积极宣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信念,激发党员的情感共鸣,增强政治认同,切实增强教育教学感染力和吸引力,使理想信念教育真正入心入脑。
三、以师生为中心,走好网上群众路线
毛泽东同志早在革命战争年代就指出,“在我党的一切实际工作中,凡属正确的领导,必须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3]这是对群众路线的权威总结与概括。群众路线是党的生命线,在革命年代要坚决贯彻,在当今开放发展的互联网时代也不能丢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的一切工作必须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4]可见,党的根基牢不牢,在于群众路线践行的好不好,在于是否赢得了人民群众的拥护与支持。
互联网时代,人民群众的需求内容、利益表达形式均已发生明显变化,党的群众工作也要与时俱进,走好网上群众路线,从网民中来,到网民中去。如何走好网上群众路线,是摆在党组织面前的一项重大课题。今年首次通过互联网大规模征求广大人民群众对“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就极大地发挥了互联网在收集民意、汇聚民智方面的作用,赢得了人民群众的积极支持、广泛参与和一致好评。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统计,当前高校师生上网比例很高。互联网的瞬时性、便捷性和互动性,使得广大师生现在已经更多地通过网络来表达意愿、反映诉求,网上问需问计已成为民智民力汇集的最短路径。
学校党组织要建立网络诉求收集和回应机制,以服务师生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从传统的“面对面”交流到现在的“键对键”沟通,在时空的转换中把握师生所思所想所盼,师生的操心事、烦心事通过网络征集上来,通过党组织与师生的双向互动,及时回应并妥善解决,最后变成暖心事、顺心事,充分保障和满足师生在物质利益、个人价值、工作学习、平等发展、社会认可等方面的需求。要建立网上群众路线工作客观评价机制。从网络反映渠道是否畅通、网上回复效率高低、办理结果是否落地、网民是否满意等方面对网上群众路线工作进行综合评价,有助于督促、激励学校有关部门更好地查找自身不足,改进网上工作作风,实现“网上集民意、网上有反馈、结果有评价、网民心里暖”的工作格局。
四、线上线下结合,提高干部政治能力
高校领导干部不仅要理想信念坚定,做到政治上过硬,政治能力也要强。2020 年10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仪式上的重要讲话指出,“在干部干好工作所需的各种能力中,政治能力是第一位的。”可以说,会不会、能不能从政治上来分析和处理问题,体现出领导干部政治能力的高低,这将直接影响着高校的立德树人成效、人才培养质量、教学科研水平以及服务社会能力。
通过线上网络平台,提高干部政治能力。线上网络平台已经成为提高干部政治能力的重要渠道。如全国性的“学习强国”APP,功能越来越强大,内容越来越丰富,现已成为党员尤其是领导干部学习的最好平台之一。但现在当务之急是要提高线上平台的学习实效性,有些党员尤其是党员干部学习主动性不够,学习实效性不强,他们在网络平台里学习,仅仅为了完成任务而敷衍应付,手机APP 里的大量内容只是从指尖划过却并未真正入脑。要通过与评奖评优、职称评聘挂钩等激励措施,调动党员和领导干部用好网络平台的积极性、主动性,将所学知识运用到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和具体实践中,“坚持把立德树人成效作为根本标准”[6]。要充分发挥网络“大众麦克风”的特点,多措并举牢牢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传播在网络间、扎根在头脑中,从而提高高校领导干部立德树人这一最大的政治能力。
通过线下培训,提高干部网络素养。自觉运用互联网开展工作,是互联网时代领导干部高效开展工作的基本能力。当前,互联网已成为重要的政治资源,为党建工作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和有效载体,成为通过舆论传播表达利益诉求的主要渠道,这就必然要求高校领导干部要提高网络素养。网络素养不仅是一项业务技术能力,更是一项政治本领。网络素养包括对网络的专注、参与、协作、对信息的批判性吸收以及联网技巧五种关键素养[6]。领导干部要在懂网、用网、管网上下功夫,把握互联网规律,学会利用好互联网这一重要资源,充分发挥互联网在知民情、解民忧、聚民心等方面的优势,真正把师生的意见、建议和智慧转化为学校科学决策的有效途径。要建立健全长效培训机制,聘请计算机相关领域的专家教授,通过研讨会、业务培训等多种形式,加强对高校领导干部培训力度,提高他们运用互联网开展党建工作的各项能力,包括收集整理分析信息的能力、网络研判能力、舆情应对能力、与师生互动能力等,使他们成为懂网用网的“网络高手”。
五、强化网络监督,营造良好的政治生态
廉洁从教是高校领导干部必须遵守的基本准则。要强化网络监督,构建科学有效的反腐机制,使网络监督变成腐败克星,真正做到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
要拓宽网络监督渠道。网络监督能够弥补传统监督方式的局限,大大降低监督成本和监督风险,有效激发师生党员群众的监督积极性,大幅提升反腐效率。要充分运用网络信息技术,设立网上评议、网上举报等平台,鼓励师生党员群众对不正之风、腐败现象、违法犯罪行为进行曝光,形成立体式、全方位、多渠道的监督网络,确保监督全覆盖。
要建立健全网络监督相关制度。网络监督是一种新型的监督形式,需要配套的制度来保障其有序运行。一是建立网络举报人保护及约束制度。首先要保护网络举报人的利益,明确要求使用实名举报,对举报人的所有信息严格保密,以解除举报人的后顾之忧。凡涉案的举报材料,可以考虑统一纳入国家秘密的范畴,对于故意或过失泄露举报人相关信息及举报内容的,要严厉处罚;情节严重的,以泄露国家秘密罪追究刑事责任。其次要对网络举报人有相应的约束制度,明确告知要对所举报的内容负责,不能让互联网成为发泄情绪、造谣诽谤、恶意中伤的场所。二是建立网络监督的反馈制度。网络监督运行的成效与反馈制度的健全与否息息相关。对于网民反映或举报的案件,不能仅限于给予举报人无关痛痒、无实质处理意见的答复,要做到案件处理落地落实,调查的事实和结果让举报人信得过,才能激发更多人通过网络进行监督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