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公共图书馆的管理发展与创新
2021-01-12许争鸣
许争鸣
(黑河市瑷珲历史陈列馆,黑龙江 黑河164399)
公共图书馆的出现是由中央或者地方财政资助、支持而建造的一种为社会公众提供免费开放服务的图书馆,一般有国家图书馆、省图书馆、自治区图书馆、直辖市图书馆、地区图书馆、市图书馆等。公共图书馆有科学研究服务、大众研究服务的职能(吴慰慈,2002),有助于保护人类文化遗产,提升社会整体科学文化水平,为全体社会成员提供高质量的文化生活场景。随着公共图书馆的发展,这些服务越来越多元化,除了以往纸质和电子图书的借阅,还可以举办文化展览、公益讲座、报告会、向社会成员提供各类文娱活动等。公共图书馆的功能越来越注重读者服务,因此,如何发展和创新公共图书馆的管理,增强其为社会服务的能力和效率,显得愈发重要。
一、公共图书馆的发展和管理现状
(一)我国图书馆的历史
早在公元前3000年希腊就出现了图书馆,世界上最早的图书馆在美索不达亚。我国的图书馆历史同样悠久。只是这些被称之为“图书馆”的地方起初则不称做“图书馆”,而是称之为“府”、“台”、“殿”、“阁”、“观”、“院”、“堂”、“斋”、“楼”罢了。如西周的盟府,两汉的石渠阁、东观和兰台,宋朝的崇文院,清朝的四库全书七阁等。“图书馆”是外来语,于19世纪末从日本传到我国。开始具有公共性质的图书馆始于清代中后期,外国传教士在上海成立了一些具有公共性质的图书馆,只是大多是外文藏书,这都为近代中国的公共图书馆事业打下了基础。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图书馆法》由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次会议于2017年11月4日通过,自2018年1月1日起施行。
(二)公共图书馆的功能
1949年联合国教科文发布的《公共图书馆宣言》指出,“人类根本价值的实现取决于智者在社会中行使民主权利和发挥积极作用能力的提高”,也就是说公共图书馆是政府保障社会成员自由平等地获取信息和知识的一种制度,是社会发展的一种保障。
同时,《公共图书馆宣言》还指出,“每一个人都有平等享受公共图书馆服务的权利,而不受年龄、种族、性别、宗教信仰、国籍、语言或社会地位的限制”,这其中囊括了少数民族、残疾人、病人和监狱囚犯。因此图书馆不仅向所有人免费开放,而且还需要为社会弱势群体提供特定的服务和资料。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图书馆法》提出,公共图书馆应该向社会成员提供文献检索查询和图书借阅服务,各种阅览室、读者学习创新空间等公共空间服务,进行各类公益展览、讲座、阅读推广活动等服务,提供少儿阅览区,残疾人、老年人等弱势群体无障碍特殊服务。
公共图书馆的基本特征可以概括为:向社会全体成员开放;经费来源于政府或地方财政收入;设立和经营必须有法可依。
长期以来,我国公共图书馆的数量一直保持着稳定的增长。不同行政级别的图书馆覆盖率也在不断提升,省级图书馆有37个,覆盖率是100%,地市级图书馆有332个,覆盖率是81.89%,县级覆盖率为86.1%。全国的公共图书馆汇总的流通人次约3.3亿册次,而文献外借达到2.6亿册次,这说明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财富的增加,人们逐渐了解到公共图书馆的重要性,将公共图书馆当做是精神享受和娱乐满足的场所。这就更加凸显了公共图书馆功能的重要性。随着社会的发展,公共图书馆服务功能更加突出,服务范围更加广泛,服务形式更加多样,服务内容和质量更加深化。
(三)理清公共图书馆管理的概念
关于图书馆管理的定义,不同的研究者给出了不同的定义,从科学管理学的角度,于鸣镝认为,应用现代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尽可能合理组织和最大限度发挥图书馆的人力财力物力等资源的作用。潘寅生认为,公共图书馆管理是指管理者通过计划、组织、协调、指挥等手段,合理分配和使用图书馆资源。从读者服务的层面,黄宗忠认为,图书馆管理是根据图书馆满足社会读者需求的目的来进行资源的最大效率分配的过程。
综上所述,在图书馆的管理方面是指基于公共图书馆工作中的规律和特点,对公共图书馆常规的工作进行有计划、有组织、有协调、有指挥与有控制的活动。借由这种活动,可以最大效度地提高公共图书馆的工作效率,充分开发书刊电子等文献资源,最大限度地满足大家的需要。公共图书馆管理的主要内容有:对于公共图书馆文献按照采购规划及其标准进行采集、分编、流通、保管等环节的工作;合理设置各级管理机构,针对图书馆的工作人员,建立完善的职前培训、人岗匹配、专业素养培训考核及其职称晋升制度,建立并健全图书馆组织管理体系;做好图书馆的读者服务工作,积极协调不同层次、地区的图书馆的文献资料调取和流动,积极开展不同公共图书馆的服务形式分享交流,促进图书馆网络化,实现资源共享。
二、公共图书馆管理现存问题
我国公共图书馆的基本管理体制是纵向垂直行政管理,公共图书馆的统一管理机构是文化部图书馆司,多年来对于公共图书馆一直存在着加强集中管理还是充分授权进行分散管理的争论。
现阶段我国的广大农村地区公共图书馆普及率仅为5.9%,90.3%的农村居民都无法实现在当地找到可供借阅图书或音像的公共类型图书馆。受到各地区经济水平发展不平衡的影响,我们公共图书馆存在着分布不均的问题,东部地区公共图书馆有良好的基础和较高的服务水平,中西部地区公共图书馆数量少,服务质量较低,且缺乏优质馆藏资源,基础设置不完善,且电子图书资源不齐全。
除了图书馆地方分配不均的问题,人均馆藏量也是相对匮乏的。全国3000多家公共图书馆,合计馆藏量不足10亿册,人均拥有公共图书馆藏量都不足1册(实际约为0.7册)。
一些公共图书馆由于长期缺乏资金,较少购置图书文献资料,难以满足一些高学历人才科研所需的文献资料,公共图书馆存在着文献资料匮乏、电子设备落后等问题。
长期以来,国家图书馆是由国家财政拨款维持,用人方式是事业单位人员编制管理方法,因此,公共图书馆的管理者存在依赖心理,坐等国家扶持,不懂寻求发展、改革,因循守旧,管理理念落后,导致公共图书馆不能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没有竞争意识和自我迭代观念,经济效益微乎其微,社会效益亦有所受损。
一个国家的图书馆管理制度受到国家体制和意识形态的影响。中国早期公共图书馆的发展明显受到前苏联金字塔型的高度集中制管理影响,这种高度集中制管理的特点是资源共享、经费节约,图书馆利用率相对较高等。但也存在效率低下、人员冗杂、体制僵化、缺乏整体规划、无法及时与经济发展水平相匹配。而与这种管理制度相对的是分散制管理,以美国为例,设置总馆—分馆制度,避免了在同一个地区各公共图书馆形成大而全、小而全的资源浪费,最大程度地避免了重复建设,各馆之间因为分散管理可以根据地域特色和建馆规模各有分工,形成资源互补。任何一种管理制度都是有优劣势的,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图书馆管理制度落后的问题越来越凸显,适时开放体制化管理势在必行。
公共图书馆的馆员专业知识比较欠缺,不能提供专业的服务,一些专业图书情报人员和计算机专业人员不愿意投身公共图书馆,而一些关系户大量进驻,导致馆员信息素养低,业务水平低,缺乏专业知识和服务意识。专业化人才的匮乏导致图书馆管理工作和创新受到很大阻碍。
在馆藏文献方面,我国公共图书馆主要是依据书籍和电子资源的种类进行分类,读者根据自己的需求搜索书籍,这就存在读者因为所搜索的书籍在不同的阅览馆而不断奔波行走,有些书籍损坏或者遗失后没有及时更新,导致读者借阅困难。
三、我国公共图书馆管理创新的方法
公共图书馆管理创新是基于读者的需求变化以及时代发展变化,其创新依赖于先进的技术和理念,通过创新,实现服务质量和效率的提升,拓展图书馆服务范围和方式,增加服务内容,提升图书馆的软实力。
(一)提高资源整合管理能力
1.进行管理理念的创新。长期以来,我国公共图书馆存在重藏轻用、重书轻人、重内轻外的问题。为了改变这一问题,在公共图书馆管理上要锐意改革,与时俱进,不断与最新前沿科技和管理学知识接轨。
2.丰富馆藏资源和种类。不仅要增加馆藏印刷版文献,而且要增加稿本、抄本、墨迹、微缩文献、试听文献、数字资源等各种不同类型的文献种类。不仅要丰富中文文献资源,而且要增加外文文献收藏。
3.对文献资源进行整合。针对图书馆文献资料利用率不高的问题,通过将不同载体的资源进行多样化分类,进行文献资料整合。利用网络技术,例如微信二维码的方式增加文献简介的部分,让读者能对文献有大致的判断,在文献搜索中,不仅利用搜索条码,而且形成电子地图,方便读者迅速找到纸质资源所在位置,节约读者查阅资料所用时间。
4.建设数字资源库。通过互联网的方式,在网络上进行公益授课,服务更多的读者群体。同时,还能不断充实建设线上真人图书馆,丰富读者的体验。根据每个用户的IP,利用大数据分析,让读者通过自己的喜好和阅读时间来获取相应的推荐书单,形成读者的个人文献资源库。
(二)改革用人制度,培养创新型人才
1.建立全方位的人才培养体系。不断培训图书馆员的计算机办公水平,通过培训,提高图书馆员满足不同群体的个性化服务需求,让其能不仅为阅览者提供搜索书籍的需要,还能提供相对有效的文献搜集建议。
2.变垂直管理为扁平化管理。垂直管理可能存在管理层次太多,人员复杂,官僚主义和沟通较少等问题。要降低各行政层级,使得管理层和操作层次尽可能增加沟通的机会,增设电子邮箱、大脑风暴会议等富有弹性且高效的扁平式管理模式。
3.建立以读者为导向的服务。此前的图书馆多围绕着文献资源开展,现在社会需求日益增长,很多的文献资源对大多数用户而言,使用起来并不方便。现今,读者的需求已经不是简单的文献借阅,对知识深度开发和利用的需求越来越多,在文献使用的社交属性上产生了一定的要求,可以设置一些公共自习室、会议室,或者在图书馆中开设咖啡厅,满足读者社交与文献查阅的双重需求。
(三)构建科学管理体制
1.创新知识共享机制。运用图书馆的集体智慧开展业务活动,通过知识,将领导、馆员与用户等联动起来,建立彼此的联系。通过开放式交流,建构共享读书平台,让领导、馆员和用户随时共享信息,查阅彼此留下的书评或者信息。
2.加强技术支持。公共图书馆要加强与智能技术企业合作,推出更加现代化的知识服务渠道,例如知识地图、移动书架等手机APP,适应手机用户的使用习惯。还可以利用AI智能,为读者提供24小时开放的智能服务。
3.创建学习型图书馆。学习型图书馆的理论基础是学习型组织,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彼得·圣吉教授认为,学习型组织有助于建立一种有机的、高度柔性的、扁平的、符合人性的、能持续发展的学习场景,调动该组织的学习氛围,发挥组织成员的创造性思维,激发团队的活力。
与传统的图书馆相比,学习型图书馆是一种以学习为纽带的管理方法,通过不断更新馆员的知识体系,激发馆员的自主创造思维,激发团队的集体创造力和竞争力,让团队成员体验到个人在团队中的价值感和自我实现,能够在学习中工作,工作中创新,从而达到管理上提升、服务上高水平的目标,这就是它生命力强的根本所在,也是创建学习型图书馆的目的所在。
构建学习型图书馆,要求图书馆的管理者能够有系统思维,将图书馆的发展愿景与员工的个人发展愿景相结合,不断更新员工的工作理念,让员工认识到学习就是工作的一部分,即工作学习化,学习工作化。注重在个人学习基础上的集体学习,培养团队的集体学习意识,建立信息共享沟通,共同决策等,让大家得到畅所欲言、互帮互学的机会。
4.服务评估透明化。摒弃以往“干多干少一个样”的人事管理方式,将馆员的薪资待遇、职务晋升与其专业素养、服务态度质量相挂钩,进行轮岗制度,让工作人员的个人特质和能力与岗位相匹配。
还应将读者的评价反馈纳入到图书馆的服务模式选取标准中,定期开展读者意见收集和听证,不断与读者交流,从而能第一时间获取读者的服务需求,增强公共图书馆的用户粘性,提供更加富有人文关怀的服务。
四、结语
目前,我国公共图书馆事业不论是数量和馆藏文献都有大幅度的增长,服务的形式也越来越多样化,然而还是存在着管理制度不健全、服务质量偏低、专业人才匮乏等一系列的问题,成为公共图书馆发展的阻力。因而要从资源整合、人才制度变更、科学管理等方面进行图书馆管理的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