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需要理论视角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研究

2021-01-12朱韵竹

黑河学刊 2021年3期
关键词:教育者实效性思政

朱韵竹

(黑龙江财经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150000)

一、需要理论对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重要意义

(一)需要理论是开展大学生思政教育的重要理论依据

需要理论被视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基础理论,可以为大学生思政教育提供重要理论依据。当下,大学生不仅仅要学习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全面发展,即提高大学生的科学文化水平和思想道德素养。而思政教育可以为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有力的价值观导向和思想动力源泉,不仅能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水平,也能够丰富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内涵,帮助大学生塑造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思政教育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基本要求和必要途径。

思想政治教育起源于人的需要。需要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之一,也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基石,是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必经之路。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以大学生作为接受教育的对象,从本质上来讲,高校的思政教育工作其实就是开展“人的工作”,而人的需求决定和影响着人的思想,引领着人的行为。对于身处人生重要发展时期的高校大学生,满足其需要和培养其需要显得尤为重要,因此,高校有必要根据大学生的普遍及个体需求,依照需要理论来把控思政教育脉搏,以了解、关心、尊重和满足大学生的真实需要为基础,注重引导其提高需求水平,提高其思想层次,确保思政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为达成教育目的提供坚实保障。

(二)需要理论为更好了解大学生提供有力支撑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质就是提升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水平,这就要求思政教育者必须做到全面了解学生,做到对其需要的全面掌控。在教育工作中,往往因对大学生群体的需求重视不足,导致思想政治工作没有达到预期效果,甚至存在部分教育者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完全忽视学生群体的需要,导致学生极度排斥思政教育工作,出现异常表现。反之,我们也可以通过大学生的日常行为推断出他们需要的满足程度,从而真正了解学生的心理和行为表现,以便设身处地的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三)需要理论为端正大学生思想行为提供坚实保障

大学生作为高校的教育对象,因其家庭环境、成长历程、教育经历、心理素质、性格爱好等各方面都不尽相同,这也就导致了大学生的复杂性,而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和行为方式主要受需要而支配,在这种条件下,为了达到思政教育目的,就需要首先考虑到受教育群体的需要。虽然受教育群体的情况较为复杂,但是依据人的需求理论,依然可以探索出其中的规律。根据需要理论可知,人的需求是有层次性的,因此,在对大学生进行思政教育时,也可以参照人的需要层次依次进行。首先要了解学生的个体差异与个性化需求,在满足大学生的物质需求的同时,不断加强满足其精神需求的思想引领,采取有针对性的教育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做到有的放矢、对症下药。

(四)需要理论帮助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优化

要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花结果,需要从多方面因素入手,如社会环境、教育方法、大学生自身素质等方面。教育最重要的两个部分就是教育者和受教者,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缺乏对二者的结合,忽视了教育对象的内在需求,不能做到将教育内容同学生发展需要联系起来,直接导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效果不佳。教育过程中,只有将二者结合起来,加强二者之间的良性互动才能促进思政教育工作取得更大的收获。因此,为了不断优化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就要认真研习学生的所想所需,教育者不能“高高在上”,而要“深入基层”,积极融入学生群体之中,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融入到生活的点点滴滴。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提升困难的主要问题

(一)受教育群体自身存在需要偏差

虽然目前我国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总体发展趋势良好,但由于大学生大多处于18至24岁的青年阶段,心智尚未完全成熟,其自身需要的偏差,也会阻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提升。面临多元文化冲击下的复杂社会环境,大学生可能在大是大非问题面前迷失方向,导致大学生产生理想信念动摇、三观扭曲、缺乏社会责任意识等诸多问题。

首先,大学生群体呈现趋利倾向,功利需要大于精神需要。在经济、文化等方面高速发展的今天,学生的行为动机和目的更为明确。一是学习功利化,上大学不再仅仅为了学习知识和学会做人,更多的是为了今后能够谋求一份好的职位,在选择专业的时候,往往忽视自身喜好和社会需要,而去选择好就业、薪资高的专业;二是就业功利化,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很多大学生盲目地选择薪资待遇好、工作体面、处于一线城市的就业岗位,忽略自身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问题;三是政治追求功利化,很多学生政治觉悟不高,入党动机不纯,功利目的突显。

其次,大学生社会适应力还不够高,无法将个人需要与社会需要相结合。高等教育最终输出的大学生应该是适应社会、服务社会的大学生。大学生求学过程中,不但要学习专业知识,也要学习如何更好的融入社会环境,然而,部分大学生在培养过程中,存在与社会脱节的的现象。一是在心理素质方面,许多大学生心理承受力较差、缺乏自我调控的能力,面对逆境和压力时,容易被挫折击垮,不能以冷静、乐观的心态积极面对,易产生焦虑情绪以及抑郁等心理问题。二是大学生人际关系方面存在短板,由于我国目前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在人际关系中往往表现出利己倾向,遇到问题常常以自我为中心,不能够换位思考,导致人际关系恶化。

同时,有的大学生精神追求不够高,需要仍停留于较低等级。大部分学生的生活单调乏味,每天重复上课、吃饭、睡觉、打游戏、玩手机等,因贪图享乐,导致学生缺乏对自己未来人生的规划,产生迷茫、烦躁、厌倦、空虚等消极情绪,甚至产生心理问题。

(二)施教者忽视学生需要

部分施教者虽然重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但是往往偏重于整体教育效果,所以难免疏于对大学生真正需求的关心和研究,导致重工作实效、轻人文关怀现象。部分教师工作重心偏移,从立德树人逐渐演变为只要做好事务工作而忽略教育内涵。一是因大部分思想政治教育者在面对复杂的日常事务性工作时分身乏术,虽然意识到需要加强关心和了解每一位学生的思想动态,但往往心有余而力不足;二是部分教育者存在懒怠心理,认为在学生教育上“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在面对学生问题时,往往“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把时间和精力更多的放在事务性工作及个人发展方面,主观上缺乏关心关爱学生的意识;三是部分教育者自身素质不够高,所谓“打铁还需自身硬”,部分教育者忽视自身素质的提高,很少钻研学习学术,存在“啃老本”现象,作为施教者,必须做到不断加强自身专业素养和道德修养,才能适应新形势下的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三)教育活动脱离学生需要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难以提高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教育活动难以契合学生真正需求,一旦高校思政教育脱离了学生需求,就会导致思政工作缺乏吸引力、不能解决学生真实存在问题、思政工作停滞不前等诸多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教育方式缺乏吸引力。在很多大学生的思想观念里,思想政治教育是带有极为浓重的政治色彩的,是死板的、严肃的、无趣的,这种刻板印象导致学生在学习前已经产生了对于思政教育的抵触心理。目前由于教育体制和教育形式的问题,部分高校的思政教育仍处于传统的课堂讲授阶段,教师授课过程中主要以讲述书本内容为主,多为理论知识的死记硬背,单调无趣,很难真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无法真正地为学生解决实际产生的问题和困难。

二是教育环境不够纯净。目前,受到多元文化的冲击,大学生的教育环境更为广泛,如家庭、学校、社会等诸多方面,大学生思想品质的形成不仅仅是依靠学校育人活动培养形成,更多是在成长环境下耳濡目染而形成。所以,教育环境的问题也需要引起重视。一方面,现实环境如家庭、学校、社会决定了大学生需要的发展方向,但由于部分社会负面现象,可能导致学生思想认知偏差,使其三观受到影响。另一方面虚拟网络环境信息的良莠不齐,也会腐蚀部分大学生思想,导致其价值观念扭曲、思维混淆等。

三、需要理论视角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提升的对策

(一)教育者要尊重学生需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需要建立在对学生的了解和关注之上,要贴合学生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开展思政教育工作,提高实效性。因此,教育者应当充分了解大学生群体的真实需要,将大学生的需要作为开展教育工作的前提,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真正做到“一切为了学生”。同时,要以学生的实际利益为教育教学的出发点,以学生的真实需要为动力,结合学生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等方面,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落地生根。思政教育工作者要在实际工作中贴近学生、融入学生、扎根学生,不断建立和完善与学生之间的有效沟通机制,增强双向互动,拉近彼此距离,通过良性互动来满足学生的交往需求,也可以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其他需求,教育者在沟通过程中应当放低姿态,以平等友好的态度和学生沟通交流,才能使学生消除对老师的排斥感,营造轻松、真诚的沟通氛围。对于学生的合理诉求,要及时给予回应和满足,对于学生不合理的需要,教育者应该及时引导和劝解学生,使学生意识到其需求的不合理性,帮助其不断调节并形成良性需要,进而由正确需求引导其正确思想行为,进一步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

(二)引导大学生自觉培养高层需要,树立正确三观

一方面,教育者应当帮助学生树立合理的物质需要。要让学生理解人的一生不仅仅有物质方面的满足,还有精神方面和价值方面的追求。作为人,不能局限于对于物质世界的追求,要杜绝“功利主义”和“拜金主义”。同时要帮助和引导大学生以合理方式满足物质需要,鼓励大学生运用合法途径勤工俭学,培养独立自主的优秀品质,合理满足自己的物质需要。另一方面,教育者应在教育过程中,帮助和引导大学生树立积极的精神需要,要有远大的理想抱负,以长远的眼光来对待今后的人生,不要过分计较眼前得失,贪图一时享乐,在学生处于人生逆境的时候及时给予正确引导,帮助其勇敢克服困难。要引导大学生将个人发展与国家安危联系在一起,帮助学生培养“家国情怀”,树立“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富则国富”的民族使命感,在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存在矛盾时,要学会如何取舍,要把自己的青春融入到社会的进步、国家的发展上,要不断丰富自己的人生阅历,摒弃低级趣味,做一名有高尚情操的大学生。

(三)学校应不断完善教育机制来满足学生的教育需要

一是学校在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过程中,应当摒弃传统“填鸭式”的教育方式。应当把教育方式与学生的兴趣爱好相结合,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如开展名师讲座、座谈会、第二课堂等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二是要将思政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完善校园文化育人。高校应该不断加强对学生组织的管理,鼓励团委、学生会、社团等开展丰富的校园育人活动,帮助学生培养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同时也要加强班风学风建设,以团队建设带动个人建设,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意识。也可以开展寝室联谊活动,创造互帮互助的良性局面,促进校园文化建设的发展进步。

三是学校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大学生是面向社会的大学生,不能做理论的巨人,实践的矮子。大学相关部门应该不断为学生创造实践机会,提供一定的实践岗位,帮助学生提高实践能力。就业部门要结合就业形势开展大学生就业创业实践活动,帮助其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提高就业创业能力。同时学校应该鼓励学生到基层参加实践锻炼,鼓励其通过社会实践认知社会、融入社会,提高社会责任感,为今后服务社会奠定基础。

四是学校应当不断优化教育环境。学校应成立舆论工作小组,与家长、社会构建良好的联动形势,对于身边及网络出现的不良信息,应该及时甄别并给予宣传引导,帮助学生学生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念,避免不良信息的毒害,把握好意识形态工作的主导权,为高校学生的身心发展保驾护航,提高思政教育的实效性。

四、结语

传统的高校思政教育往往注重“外在灌输”,而忽略了大学生的内在需要,导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能达到预期效果。而基于需要理论的思想政治教育,摒弃了灌输式教育,以学生为本,从学生的需要出发,更符合当下的教育实际情况。所以,需要理论与高校思政教育的结合,能更好的推动两者的共同体发展,对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有积极的作用。

猜你喜欢

教育者实效性思政
品读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我国教育者心目中的未成年人好奇心激发和培养
小学德育工作实效性的提高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我国教师教育者研究的回顾与前瞻*
教育者要怀揣梦想上路
怎样增强人大专题询问的实效性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