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哲学概念的新视角

2021-01-12杨国斌

河南社会科学 2021年4期
关键词:结构主义命题哲学

杨国斌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南 郑州 450045)

本文从分析哲学概念的几个流行观点说起,试图打开关于哲学概念的新视角。

一、关于哲学概念的几个流行观点

从常识上说,我们会以为“哲学”这个概念是最容易理解的,搞哲学研究的谁不知道什么是哲学?但其实,在流行的哲学概念中,存在着诸多混乱与误解。这里选择几种观点做些简单的分析。

(一)国内流行的几种观点

下面选择的几种国内最流行的观点,虽然远不是全部,但从这里可以看到在哲学概念上的混乱。遗憾的是,这些学说几十年来不仅占有哲学界的“市场”,而且不断扩大着这个“市场”。这就需要做一些认真分析了。

1.意识形态说

这种观点把哲学看成意识形态。按照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观点,意识形态属于上层建筑(思想上层建筑),它将随着经济基础的改变而改变。如果哲学是意识形态,它也要随着经济基础的改变而改变。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并没有因经济基础的改变而改变过。不仅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物质观、运动观、时空观、意识论等),而且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社会存在论、生产方式论、社会形态论、社会革命论等),在社会主义国家(经济基础)建立前后,没有什么改变。可见,意识形态说不能成立。把哲学归为意识形态范围会引出很多违背科学事实的结论。例如说,意识形态有阶级性,因此哲学也有阶级性。事实上,哲学原理与阶级性没有必然联系。例如辩证法说“任何事物都有现象和本质两个方面,且本质决定现象,现象反映本质”;“量变质变规律普遍存在于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领域”,它们本身都没有阶级性。即使像阶级和阶级斗争学说,本身也没有阶级性。马克思说:“无论是发现现代社会中有阶级存在或发现各阶级间的斗争,都不是我的功劳。在我以前很久,资产阶级的历史学家就已叙述过阶级斗争的历史发展,资产阶级的经济学家也已对各个阶级作过经济上的分析。”[1]事实上,人类社会分裂为不同的阶级,是个历史事实(不以哪个阶级的意志为转移),阶级和阶级斗争理论只是这个事实的反映,它本身没有阶级性。其实,所有的哲学概念和原理本身都没有阶级性,只当它被哪个阶级利用(为哪个阶级服务)时,才具有阶级性。

2.社会科学说

顾名思义,社会科学是反映人类社会各领域客观规律的学问,例如政治学、经济学、历史学、法学等。但哲学(比如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研究哪个社会领域的呢?辩证唯物主义显然不是。历史唯物主义呢?历史唯物主义是研究贯穿人类社会和历史一般规律的,它不限于哪个特定历史阶段,也不限于某个特殊社会领域。例如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理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理论等。历史唯物主义与各门社会科学是一般与特殊的关系,它们之间不能画等号。我们现在提“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即把哲学和社会科学并列,正说明这两者不是一回事儿。但在很多人的心目中,仍把哲学看成社会科学。例如,教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教师被称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评职称归为“政治类”,发表哲学论文只能在社科刊物上发表,等等。甚至研究哲学与数学的交叉性论文发表在国外自然科学期刊上被认为是不可接受的,等等。可见理论偏见之深、思想混乱之甚。

3.反思说

这种观点认为哲学是反思的学问。黑格尔把镜子的反射(reflection)(即照过去再返回来)推广为思维的间接反映,以达到对事物本质的认识[2]272。现代的反思是讲事后的反省(反过来思考),也有类似的意思。许多哲学家认为,实证科学(如自然科学)追求结论可用经验(如实验)证实,它们不反思事物的本性或本质;而哲学反思事物的本性,本性或本质原则上不可证实。这个观点的错误在于,自然科学一直在反思自然科学问题的本质。例如,数学史上的“三大危机”(无理数之谜、无穷小之谜、罗素悖论之谜)都是反思自然界数量关系本质的结果。非欧几何是反思空间是平直的还是弯曲的“空间形式”的结果。狭义相对论和广义相对论则是反思时间空间本质相对性的结果。可见,反思并不是哲学的“专利”。因此,把哲学看成反思事物本性的学问,表明这些哲学家太不了解自然科学及其历史了。这句话虽然有些伤人,但确是事实。

(二)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观点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什么是哲学的最简明定义来源于恩格斯和毛泽东。恩格斯在论述黑格尔的辩证法时,揭示了黑格尔辩证法的唯心性质,指出唯物辩证法是“关于外部世界和人类思维的运动的一般规律的科学”[3]。这里把“外部世界”和“人类思维”并列,说明“外部世界”是指人类思维、人的意识之外的世界,即自然界和人类社会。这就揭示了唯物辩证法的客观背景(原型),因而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本体论。

毛泽东在谈到知识的分类时,把知识分为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并进一步指出,“哲学则是关于自然知识和社会知识的概括和总结”[4]。毛泽东这个定义指出了哲学知识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的反映(概括和总结),因而坚持了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反映论。这个定义的优点是哲学家不是直接面向自然界和人类社会,要通过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这样的中介。其不足是没有提到思维科学。

把上述两个定义综合起来,可以把哲学定义为:哲学是关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乃至思维科学一般规律的反映。在这个定义中,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思维科学都是具体科学,是特殊,而哲学是一般,它们是特殊和一般的关系。要注意的是,这个定义下的哲学是具有最高普遍性的哲学,因为它的概念、原理覆盖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乃至思维科学,因此可以称为第一哲学。例如唯物辩证法、黑格尔的逻辑学(指“绝对理念论”)、柏拉图的“理念论”、老子的“道论”、二程(程颢、程颐)与朱熹的“理学”等,可以归为第一哲学。如果仅仅覆盖自然科学(称为自然哲学)或仅仅覆盖社会科学(称为社会哲学或历史哲学),就是第二哲学。例如自然辩证法、历史唯物主义、辩证逻辑学等可以归为第二哲学。更小范围的哲学则是第三哲学(或应用哲学)。如人生哲学、道德哲学、管理哲学、军事哲学等。更细的还有数学哲学、物理哲学、化学哲学等。应该说明的是,这种划分有一定的相对性(可能有交叉)。特别提出的是,它们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只是适用范围不同而已。

上面的分析表明,哲学应该具有如下特点:

第一,最高的普遍性。哲学的内容来自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乃至思维科学,反过来它也适合相关的自然现象、社会现象乃至思维现象。

第二,最广的跨域性。由于上述理由,哲学横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乃至思维科学诸领域。

例如,唯物辩证法讲的异同关系,讲世界上任何两个客观事物之间既有差异性又有相同性。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有一句名言,说“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因为再相似的树叶,在细节上总是有差别的,这是讲差异性的普遍性。同样我们可以说“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不同的树叶”,因为它们都是树叶,在类属上是一类,这是讲同一性的普遍性。又如,世界上没有两个男人或两个女人完全相同,即使是双胞胎;相反,也没有任何两个男人或女人完全不同,因为他们(或她们)都是男人或都是女人。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二、关于哲学的新定义

我们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于哲学的定义,坚持哲学要满足“最高的普遍性”和“最广的跨域性”,我们称为“广谱性”。英文broad-spectrum就是“广泛的系列或范围的意思”,是指哲学要适合最广泛的知识系列或最广泛的知识范围。换言之,在我们看来,真正的哲学本应该具有“广谱性”(即最高的普遍性和最大的跨域性),但由于历史的或政治的原因,诸多关于哲学的宣传和教科书把哲学看成政治理论(如哲学教师评职称归为“政治类”)、伦理理论(如把伦理学专业的硕士称为哲学硕士)等。我们使用“广谱”两字正是为了恢复哲学应有的本来面目。

虽然我们已经发展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理论体系,但为了简洁起见,我们在这里给出如下简化的定义:我们是在辩证结构主义视角下解决哲学问题普遍性与精确性矛盾的哲学理论。

这里涉及两个基本的概念:“普遍性与精确性的矛盾”“辩证结构主义”。

(一)普遍性与精确性的矛盾

逻辑学告诉我们,概念有内涵和外延两个方面。一个概念的内涵是指反映在概念中的对象的固有属性,而外延是指反映在概念中的具有该属性的个体。例如,“太阳系”这个概念的内涵是指以太阳为中心并由所有绕太阳旋转的天体组成的系统。它的外延是太阳、水星、金星、火星、地球等。又如,“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体系”这个概念的内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社会历史一般规律的理论体系,它的外延是社会存在论、生产方式论(关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理论)、社会形态论(关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理论)、社会革命论、人民群众论等。

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之间有一个反变规律,它是讲一个概念的内涵越多,它的外延就越窄;相反,一个概念的外延越宽,其内涵越少。例如,“中国大学”与“中国水利大学”两个概念,“中国大学”的内涵少,因而它的外延比“中国水利大学”的外延宽,反之亦然。

如上所述,哲学的概念、原理具有最高的普遍性,它的内涵最少,因而外延最宽(最广的跨域性)。例如,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经过了对任何具体物质形态的扬弃,如“香蕉、苹果、草莓等→水果→物体→恩格斯的物质概念→列宁的物质概念”,从香蕉、苹果等到水果概念(多汁、酸甜味、可食用的植物果实)已经扬弃了具体水果的形状、大小、颜色等具体性状,从水果到物体又把无机物体包括了进去,从而外延更宽了。从一般物体到恩格斯的物质概念(实物的总和)则进一步消除了形状的残余痕迹,但没有把场的概念概括进去。列宁的物质概念(通过人的意识而又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的客观实在)在物质观念上达到了最高点,但也丧失了任何可观察性、可控制性、可模拟性和精确性。例如“通过人的意识”是个什么过程?“不依赖于人的意识”有无判断标准?能否做到在不丧失列宁物质概念的最高普遍性的前提下(丧失了这个前提,哲学就变成了具体科学),用精准的数学语言刻画,这正是我们要解决的哲学问题普遍性和精确性的矛盾[5]13。

(二)辩证结构主义概念

简单地说,辩证结构主义就是“唯物辩证法+结构主义”。这个公式的问题是,为什么唯物辩证法要加上结构主义?反之,为什么结构主义要加上唯物辩证法?这是因为两者各有自身的优缺点。先说为什么唯物辩证法要继承和改造结构主义。

1.结构主义的主要优缺点

结构主义是现代西方哲学中影响深远的哲学流派,我们关注的结构主义还包括数学上的结构主义(如布巴基学派)、泛结构主义(泛系方法论)等。结构主义的主要优点:一是提供了广义结构的概念,即结构就是事物之间的关系、关系之间的关系。例如,上下级之间的关系、人际关系等是结构,两个人际圈之间的关系(关系之间的关系)是结构,包括事物的性质、事件或过程等在数学上也可以转化为一定的关系结构。在广义结构的意义上,“万事万物皆结构”,这就是结构主义观(或观察视角)。二是结构分析法。既然结构主义认为“万事万物皆结构”,因此它要求用结构主义的视角看世界,即要求对任何事物要找出该事物之所以是该事物的稳定的内在结构。这里所谓“稳定的”即在不同的语境下该结构保持不变。三是复杂结构可以用简单结构通过组合方式生成。正如小孩玩的积木,单个看每块积木的几何形状都是简单的(如七巧板),但却可以组装成千奇百怪的建筑物。结构主义的主要缺点有:一是具有唯心主义倾向,认为结构不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而是主观自生的,是为了方便对事物存在合理性的解释而构造出来的。二是具有形而上学倾向,认为事物的结构是静态的、非流变的、非转化的。它不去解释客观事物是怎么来的,又将向何处去。例如,资本主义社会(结构)是怎么来的,它将向何处去?同样,社会主义制度(结构)是怎么来的,它将向何处去?两者是否会互相转化?在今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可以概括为:在经济上公有制占主导地位,其他经济成分协同发展;政治上共产党领导,多个民主党派参政议政;思想上马列主义是指导思想,允许多种意识形态(非马克思主义思想)长期共存;在国体上,实行人民民主专政,我们称之为“一主多元结构”。这种结构的反转就会导致社会主义的垮台,苏东剧变就是现实的例子。

2.辩证唯物主义的主要特点

辩证唯物主义的特点非常鲜明,一是坚持彻底的唯物论,二是坚持彻底的辩证法。先说坚持彻底的唯物论,表现在所有领域的各个方面,这里只说神话方面。现实世界不存在孙悟空,那么孙悟空的形象是怎么来的?首先,自然界得有猴子这种动物(生物原型),否则孙悟空的样子造不出来。其次,人类社会得有见义勇为、侠肝义胆的英雄人物(人物原型),否则孙悟空的英雄形象造不出来。再次,自然界得有风雪雷电、千变万化的自然景象(现实原型),否则孙悟空的七十二变想不出来。同样,现实世界不存在猪八戒,那么猪八戒的形象是怎么来的?首先,自然界得有猪这种动物,否则猪八戒的形象(长耳朵、大肚皮等猪的面貌)造不出来。其次,社会上得有自私自利、有小聪明但又不坏的市井小人,否则猪八戒的性格造不出来。再次,与孙悟空的七十二变一样,自然界的造化能力赋予它,就成了猪八戒的艺术形象。再说坚持彻底的辩证法,也表现在所有领域的各个方面。例如,恩格斯高度评价康德的“太阳系星云说”,达尔文的进化论,人类社会从低级到高级的演化过程,等等。当然辩证唯物主义也存在缺点。

一是采用单纯的自然语言。我们知道,自然语言(我们日常生活中交流的语言)的优点是含义丰富,可以表达丰富的思想和感情。例如毛泽东著名的诗词《蝶恋花·答李淑一》:“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轻扬直上重霄九。”第一句讲“我失掉了骄人的杨开慧,你失掉了革命烈士柳直荀”,第二句则把两位烈士的姓(“杨”和“柳”)幻化为杨花柳絮飞腾到九重天上去了。这是借汉字的多义展现丰富的想象。又如,一个女孩子对恋人说“我恨你”,可能想表达的是“我爱死了你”等。这种多义性或歧义性不仅表现在形象语言中,也表现在抽象的自然语言中。例如,哲学中的下述原理:(1)存在决定意识;(2)内容决定形式;(3)本质决定现象。这三个判断中都有“决定”一词,但含义不同。第一句“存在决定意识”是指反映和被反映的关系,第二句“内容决定形式”是指作用与反作用的关系(例如“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第三句“本质决定现象”指的是生成机制关系。我们并不排斥使用抽象的自然语言来表达哲学问题,但为了防止歧义和精确化,它同时采用人工语言(主要是数学语言)刻画哲学问题。

二是缺乏清晰的结构分析。这里的结构包括广义定性结构和广义量化结构。这里不讲“广义量化结构”,只讲“广义定性结构”。例如传统哲学教科书讲现象和本质的辩证关系,只讲“本质决定现象,现象反映本质”。由于缺乏清晰的结构分析,没有揭示出“什么样的本质决定什么样的现象,反之,什么样的现象反映什么样的本质”。例如,对同一个大学生,校医关注的是他得了什么病(病理上的本质),辅导员(或班主任)关注的是他心理上或思想上出了什么问题(心理或思想上的本质)。我们则通过结构分析把本质规定为同类事物的公共性质,从而清晰地揭示了“本质只决定同类事物的现象,反之,同类事物的现象拥有同一个本质”,并通过广义量化分析,给出了“透过现象看本质”的广义量化程序[5]283-286。又如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原理,传统的哲学教科书由于缺乏结构分析,把两者的对应简单化了,例如说“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就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事实上,在历史上的各种社会形态中,都同时存在着不同水平、不同层次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哪种生产力决定哪种生产关系没有说清楚。我们则通过聚类分析,指明了占主导地位的生产力决定占主导地位的生产关系等[6]。

从上面关于结构主义和唯物辩证法主要优缺点的分析,我们看到,只有把它们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扬长避短,相得益彰。简单地说,这种结合使结构主义具有了唯物辩证的性质,也使唯物辩证法获得了清晰的结构特征,这正是我们把辩证结构主义作为它的建构思想的原因。

(三)对哲学概念的新界定

作为一个重要的例子,我们来看一下怎样对哲学概念进行结构分析。前面说,按照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观点,哲学概念或原理应该具有最高的普遍性(内涵)和最广的跨域性(外延),但传统哲学没有给出进一步的结构分析。在我们看来,由于“最广的跨域性”是指横跨各个学科领域,“最高的普遍性”是指各个具体学科与某个哲学原理相关的内容是一致的。因此,这两条结合起来,表明某个哲学命题用各个学科相关的命题去置换,哲学命题仍然成立,即哲学命题具有置换下的不变性。于是哲学命题(哲学概念或原理)的结构是“在任何具体学科相关命题联立置换下具有不变性的命题”,哲学就是也只能是研究“在任何具体学科相关命题联立置换下的不变性”的科学[7]。其中“联立置换”是指用任何具体科学的相应命题同时替换某一哲学原理(“联立”两字来自联立方程组)。这个定义反映了我们对哲学命题(哲学概念与原理)的如下观点:(1)最广的跨域性(任何具体学科);(2)最高的普遍性(任何具体学科相关内容);(3)可操作性(联立置换);(4)可检验性(置换下的不变性)。

以辩证法的量变质变规律为例,用力弯曲一根竹竿,随着力的加大,竹竿弯曲程度也加大,这是量变过程,当达到屈服极限时,竹竿会突然断裂,这是力学领域的量变引起质变。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给一锅水加温,当水温达到100°C时,水由液态变为气态,这是物理意义上的质变(称为相变)。水在通直流电或加高温的条件下,可以分解成氢气和氧气,这时水由灭火性变成了易燃性,这是化学意义上的质变。在一定的诱变条件(如化学诱变剂)下,基因可以发生突变,这是生命领域的质变。在社会领域中,某些社会矛盾的积累、激化会引发重大事件、起义或革命,这是社会领域的质变(或部分质变)。在思维领域中,在一定外部因素触发下,由“百思不得其解”到顿悟、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是思维领域的质变,等等。这里,哲学命题是“量变质变规律”,而各个学科的“相应命题”都是涉及各个领域具体事物的量变质变的事实,用这些事实替换量变质变规律,哲学命题都成立,这就是置换下的不变性。它表明哲学命题普遍适用于各个学科的相应具体命题,具体学科的相应命题是哲学普遍命题的具体表现形式。

把哲学定义为“任何具体科学相应命题置换下的不变性的科学”,有几点需要说明。

第一,它是一个原始概念,不需要逻辑证明。这个定义是经过各门具体科学与哲学命题相关事实的检验的,或者说,它是各门具体科学相关事实的概括和总结,作为学科名称,不需要逻辑证明。这正如数学、物理学、化学等学科名称不需要逻辑证明一样,它们都是自己研究内容的概括和总结。列宁当年批评普列汉诺夫把哲学原理作为“实例的总和”[8]的说法不在此列,因为列宁讲的是具体哲学原理,而不是学科名称。

第二,这个定义表明哲学是个开放系统,各门具体学科的发展不会动摇它的根基。各门具体科学的发展是无限的,而且会不断地涌现新的学科。但哲学的基本原理不会因科学的具体发展被推翻,它只会适应科学的新发展而发展新原理或展现新的表现形式。例如辩证法的量变质变规律就由于微积分、门捷列夫的元素周期律等的发现而展现了新的形式。这和自然界的普遍规律与具体科学的发现一样,譬如,质量守恒定律或能量守恒定律是自然界的普遍规律,它们在不同的学科中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例如,前者在水力学中表现为连续性方程,后者在热力学及水力学中表现为热力学第一定律和伯努利方程等,但二者作为自然界的最基础、最普遍的原理,从来没有被推翻过(例如已经知道,在相对论和量子力学中,这两个定律仍然有效)。

第三,这个定义与现代科学的定义一致。在现代科学中,科学这个概念是与不变性联系在一起的。例如,所有的几何学(欧氏几何、罗氏几何、黎氏几何、射影几何、仿射几何、拓扑几何等)、所有的物理学(牛顿力学、狭义相对论、广义相对论、量子力学等),都是某种变换下不变性的学科,原因是不变性代表的是某种客观性,即在同一种观察控制条件下,任何人或任何次的观控结果一致(不变性),这体现的正是列宁所说的“通过人的意识而又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的思想。由于科学就是研究客观性的,因此任何科学都是研究一定观控方式下的不变性的。如果把哲学看成科学,它也一定是研究一定观控方式下不变性的,只是我们具体给出了哲学“不变性”的条件。

第四,这个定义只适合“科学的”哲学。很少有哲学流派或哲学家认为自己的哲学不是“科学的”,因此有必要界定一下“科学的”含义。按照本文的思想,“科学的”哲学就是在具体科学(包括具体社会科学)相应命题置换下具有不变性的哲学理论,它的背景意义就是哲学理论与具体科学成果的一致性。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论是典型的范例,马克思主义哲学背景下的“二级哲学”(如历史唯物论、自然辩证法、辩证逻辑学等)在各自适用的范围内也是典型的范例。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导下的“三级哲学”(如数学哲学、物理哲学、化学哲学、工程哲学等)在自己的适用范围内亦如是。其他哲学,按照此标准的分析、抽象或改造,也可以成为“科学的”哲学。例如中国儒家哲学剔除其封建伦理成分,保留其“礼制”的合理内核(如一般的等级秩序性),可以成为适合一般伦理道德的伦理哲学。又如,实证主义哲学如果把狭义的实证原则改造成广义的可证实原则(如间接可证实原则),逻辑实证主义把对逻辑的过分推崇(把哲学的本质归结为逻辑)看成一种重要的方法论,它也变成了“科学的”哲学,等等。

三、对哲学概念重新界定的重要意义

在哲学史上,对于什么是哲学,有上百个定义,但把哲学概念界定为“在任何具体科学相关命题联立置换下的不变性的科学”,确是第一次,在哲学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第一,它首次提出了哲学的观控方式是“所有具体科学的联立置换”。这里的观控方式即广义的观察和控制方式。人们知道,每门具体科学都有自己特定的观察控制方式。简单地说,每门自然科学的观控方式就是适合于该门学科性质的观察和实验。例如力学的观察和实验、化学的观察和实验、生物学的观察和实验,等等。社会科学面对的现象虽然复杂,但也需要一定的观察方式、试验或实验方式。例如,军事上的侦察方式(其中火力侦察是“观”与“控”的结合),社会学上的调查方式,思想政治教育学上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等,都是广义的观控方式。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与现代西方经济学的本质区别之一,就是马克思是从劳动价值论的视角(观控方式)考察商品背后人与人关系的,而现代西方经济学是从效用价值论的视角(观控方式)研究商品的。如上所述,哲学与各门具体科学的最后区别是它的最高普遍性和最广跨域性,因此它没有自己特殊的观控方式,只能是所有具体科学成果的“联立置换”[9],即哲学的原理在所有具体科学成果的替换下仍然成立。

第二,它使哲学的概念和原理具有了可检验性。无论是老的实证主义还是逻辑实证主义都坚持可证实性原则,它们认为,科学是能够被证实的,因为科学问题可以和经验事实相对照,可以在经验事实中得到检验。例如海王星的发现就是理论推算与经验观察相比较的结果。而哲学问题超出了经验事实范围,不能和经验事实相对照,因此哲学不是科学。实证主义的根本缺陷在于它只承认直接的经验事实的检验,否定了间接事实的检验,因此是一种狭隘的科学观。在逻辑上,每一门科学都经历了经验事实的检验,那么所有科学也就经历了经验事实的检验,当所有的科学事实都证实了某一哲学命题时,该命题也就经历了间接的(通过了各门科学这个中间环节)经验事实的检验。这就是广义可证实性或广义可检验性。如前文所述,当用各门科学事实去置换量变质变规律时,该规律均成立,就是用间接的经验事实检验了该规律。同样,当用各门科学事实去置换对立统一规律时,该规律均成立,等等。因此,我们把哲学界定为“在任何具体科学相关命题联立置换下的不变性的科学”,正是揭示了哲学概念和原理的可广义证实性或可检验性。

第三,它给出了哲学概念和原理正确性的判据。顾名思义,判据即判断的依据。在自然科学中,判据一般是指物质处在临界状态下判断某一性状(如某一材料的弯曲或断裂)是否会发生的一定的数值。例如材料力学中的强度极限或屈服极限(当然不同的材料有不同的强度极限或屈服极限)等。在法学中,要判断某种行为处在某个区间(如自由裁量权的区间)等。但在哲学认识论的层面上,是要判断某一哲学概念、原理是否与相应的事实(由于哲学概念、原理的普遍性,这类事实也是无限的)符合。这里没有数据关系,甚至也没有具体的数量区间。这时,数据或区间的概念就失去了意义。因此,我们只能谈广义的判据。定性地说,主观符合客观的广义判据就是,在同一种观控方式下,对于同一种事物,任何人或任何次的观控具有不变性。如上所述,在现代科学中,不变性是与客观性联系在一起的。例如物体的刚性(一种客观属性)就是在平移、旋转下的不变性,它对应着运动变换下的不变性。在宏观低速条件下,物体运动规律(牛顿力学规律)的客观性对应着伽利略变换下的不变性。而电磁场这种高速物质运动规律(麦克斯韦方程组)的客观性,则对应着洛伦茨变换下的不变性,等等。在概括了大量的科学事实后,我们提出了“一切科学都是研究一定观控方式下不变性的”结论[5]239-241,只是这里的“不变性”代表着客观性。当然,在具体科学中观控方式也是具体的,如欧氏几何的平移、旋转,牛顿力学的伽利略变换,狭义相对论的洛伦茨变换,遗传学的DNA 鉴定,等等。只是由于哲学的最高普遍性和最广跨域性的特点,它的观控方式才成为“所有具体科学相应命题的联立置换”,这种观控方式下的不变性才是哲学要找的最一般的客观性,从而使得它成为哲学之所以为科学的广义判据。

四、结语

本文选择并分析了哲学的“意识形态说”“社会科学说”“反思说”等流行观点,其中,“意识形态说”不能解释哲学原理不随经济基础的变更而变更的事实,“社会科学说”混淆了哲学与各门具体社会科学的一般与特殊的关系,“反思说”不了解任何科学都是在反思中进步的事实。这些学说以及其他学说(如“人学说”“实证主义学说”等)都无法把哲学与具体科学区别开来,能够把它们区别开来的或者说它们之间的最后界限,只能是哲学的概念和原理具有“最高的普遍性”(内涵)和“最广的跨域性”(外延)。为了使哲学的这两个特性具有可检验性和可证实性,我们提出了哲学的新定义,即哲学是研究任意科学相关命题置换下不变性的学问。本文通过对这一定义的系统分析和展开,论证了它的科学性及其理论意义。

猜你喜欢

结构主义命题哲学
菱的哲学
小包哲学
结构主义文论回望与再探
《从街角数起的第二棵树》的结构主义解读
结构主义教育思想对现代教育的启示
意义理论对外语学习的启示
2012年“春季擂台”命题
2011年“冬季擂台”命题
2011年“夏季擂台”命题
晾衣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