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跨区域高质量发展研究
——发展边界视角
2021-01-12周勇
周 勇
(中国社会科学院 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北京 100732)
中国经济具有地方政府锦标赛的特征。在财政和政治的双重激励下,地方政府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源泉之一,但地方政府在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产生了许多负面效应,比如地方间恶性竞争会造成地方政府推动型投资过热和非理性投资、宏观经济波动、环境污染、地方保护主义、重复建设、区域发展不平衡、社会不公平等问题[1-4]。
2020 年7 月30 日,中央政治局会议释放出“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信号[5]。“双循环”体现了国家发展战略的转型,也是对国内基础条件和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国际环境变化的新适应。新的发展格局更多以国内经济为导向,在随后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和2020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内涵得到进一步深化,并在《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得到了落实,该建议以专门章节“形成强大国内市场,构建新发展格局”具体部署“双循环”[6]。接下来,在多重政策的影响下,国内企业、地方政府会更多地将经济的主战场移向国内,经济发展的新一轮区域竞争不可避免,地方政府间的锦标赛竞争将可能更加激烈。在此背景下,防止区域过度竞争、恶性竞争,促进区域间有序发展变得越来越重要。
区域发展的主题是竞争和合作,两者是辩证关系,防竞争就要促合作,要强化合作就要引入竞争。从区域角度来看,竞争和合作的核心要义是“边界”,每个地方的经济都有自己的边界。需要正确理解“双循环”背景下跨区域发展的“边界”内涵,以边界高质量建设推动区域高质量发展。
一、区域发展与边界
区域发展有其边界逻辑,经济主体之间的关系体现出基本的边界关系,包括区域边界关系;经济主体的发展往往伴随着边界的扩张与调整。
(一)相关发展边界文献综述
关于经济边界、企业边界,最经典的当数新制度经济学的相关研究,如科斯的交易成本理论和威廉姆森的专用性资产理论。科斯认为,企业内部没有价格信号,资源配置到哪个方面主要靠企业家的自我感觉、经验和判断,随着内部交易的扩大,各种生产要素的调配也更加复杂,经验和判断的失误也会增多,这就会使新增资源的使用效率逐渐降低,也就决定了企业不可能无限制地扩大,这就是企业的边界。威廉姆森认为,资产专业属性决定了一些经营活动只能在企业内完成[7]。
任何系统都存在着“边界”问题,不同性质的系统有不同的边界确定方法。《辞海》中,“边界”意为国家之间或地区之间的界线;在系统学中,“边界”属于基本概念,指“系统在与外界环境相互作用中,整体自我调整、控制作用的一定界限”[8]。产业边界是指由产业经济系统诸多子系统构成的与外部环境相联系的界面,其具有过滤、传感以及将外来压力、信息和能量内推、化解到产业内部各有关方面的能力[9]。当前,国内也有不少关于产业边界、企业边界、区域经济边界的研究。有学者根据传统产业分类的四个限制性假定条件,将产业边界分为技术边界、产品边界、市场边界和企业边界四种类型[10]。
解建立、齐守印认为,科学界定公共经济与民间经济活动边界对经济政治体制理论研究和深化改革社会实践都具有重要意义,公共经济与民间经济是国民经济这一矛盾统一体中既相互依存又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优化公共经济与民间经济的边界划分应考虑市场失灵原则、主体属性原则、内在属性原则、占比适度原则和历史性原则;要通过剖析现阶段我国公共经济与民间经济之间边界划分方面存在的问题,找出优化公共经济与民间经济之间边界划分或整体结构的路径[11]。
刘刊、王宏宇、白世贞基于厂商理论将区域作为市场经济中的生产主体,在考虑区域交易成本和生产要素成本的基础上,构建了区域产业边界模型和产业的最佳要素配置结构模型[12]。刘刊、杨楠、王宏宇将厂商理论与产业发展理论结合,构建要素成本与要素最优配置、产业边界的关联模型,发现资本和劳动力成本上升会继续扩大规模经济产业的生产边界,缩小不规模经济产业的生产边界。交易成本率上升会缩小规模经济产业的生产边界,扩大不规模经济产业的生产边界[13]。
高自省认为,由于区域产业发展的局限性、不完整性、不稳定性等特点,区域行业技术路线图产业边界范围界定就成为一个复杂的问题,因此要在灵活掌握适用“模块化”“完整性”“稳定性”等基本原则的同时,着重考虑产业发展战略和产业愿景目标、区域资源状况、区域产业发展现状、区域产业发展趋势、市场需求等重要因素,方可科学合理界定区域行业技术路线图产业边界范围[14]。
卢宏亮、王冰将理性信息补充价值、人际交往价值、年轻化水平以及主观规范等作为前因变量,以边界管理绩效为结果变量,构建了社交媒体使用的前因及结果模型。实证结果显示:四个自变量均对社交媒体使用有正向影响;社交媒体使用也会正向提升边界管理绩效;个体创新性正向调节理性信息补充价值和人际交往价值对社交媒体使用的关系,而对年轻化水平以及主观规范与社交媒体使用关系的调节作用不显著[15]。
桑彬彬认为,由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构成的旅游资源是旅游产业发展的基础,而从资源到产品,需要运用技术对资源进行加工、开发,于是旅游资源开发技术构成了旅游产业的技术边界;以旅游者需求为导向,旅游资源被开发成一系列的旅游产品,与此同时,旅游产品和服务被以一定的标准提供给旅游者,各项旅游产品和服务就构成了旅游产业的产品边界;旅游产品通过各种途径实现交换和消费,为旅游产业的发展提供运营空间,形成了旅游产业的市场边界;无论是旅游资源的开发,还是旅游产品的销售,都要依托旅游企业来实现,作为产业主体的各类旅游企业则构成了旅游产业的企业边界[16]。
郭鸿雁认为,产业融合是信息时代产业发展的特殊现象,是信息化进程中的新型产业发展形态;产业边界漂移是产业融合的重要标志;运用自组织理论、耗散结构理论和系统经济学观点,可以剖析产业边界漂移的动因;还可以从技术融合、业务融合等角度探讨信息产业合作竞争过程中的产业融合现象[17]。
刘建国、佘元冠从交易经济性、资源优势和不确定性角度分析了企业纵向边界决策风险,从业务间关联、共享和协同的角度分析了企业横向边界决策风险,探讨了在不同决策取向下企业在边界内外经营平衡的比较及其形成的战略性风险[18]。
相关研究虽然较少专门从区域发展的角度涉入边界研究,但给区域发展边界以很好的启示。本文认为,区域发展边界是区域分工的结果,区域边界战略事关各地经济发展。
(二)区域发展边界是区域分工的结果
各地因为区位、人口要素、资源禀赋条件、产业状况、发展阶段不同,在一国经济循环体系中所扮演的角色也不同。国家发展以区域分工为基础,比如我国改革开放初期实行的就是让部分地区先发展起来的区域分工原则。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同志在总结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经验时指出:我们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根本目标是实现共同富裕,然而平衡发展是不可能的,过去搞平均主义,吃“大锅饭”,实际上是共同贫穷,我们就是吃了这个亏。他提出,一部分地区有条件先发展起来,一部分地区发展慢点,先发展起来的地区带动后发展的地区,最终达到共同富裕[19]。邓小平的区域经济理论成为中国制定区域发展战略的思想基础。在这种思想指引下,我国形成了东、中、西经济分工格局,也造成了分明的区域经济边界形态。21世纪以来,我国从区域重点发展进一步过渡到平衡发展,努力缩小区域发展差距,提出了中部振兴、西部大开发战略。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要“推动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推动东北振兴取得新突破,促进中部地区加快崛起,鼓励东部地区加快推进现代化。支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加快发展,加强边疆地区建设,推进兴边富民、稳边固边。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打造创新平台和新增长极。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高标准、高质量建设雄安新区。坚持陆海统筹,发展海洋经济,建设海洋强国”[6],这可以看作对我国当前区域发展边界的战略描述。
(三)区域边界战略事关各地经济发展
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区域优势,同时,每个地方都在强调自己的区域优势。比如河南为“中原之地”,提出了自己的中原城市群发展战略。河北为“燕赵之地”,积极参与京津冀协同发展国家战略。湖北为“九省通衢之地”,发力运筹长江中游城市群建设。四川、重庆为“天府之地”,依托广袤的西部正努力建设中国经济增长“第四极”。如同古时兵家“攻城略地”,区域经济的合作和竞争也在上演“纵横捭阖”。实践证明,恰当的区域发展策略助一地经济腾飞。比如21世纪第一个十年中,长株潭城市群建设对于推动湖南经济快速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老合肥和巢湖合并成新合肥市对于提升经济增长极能级,带动安徽全省发展发挥了关键性作用。同时,不恰当的区域发展策略也阻碍或者迟滞了一省经济发展,比如湖南在“十三五”规划中将南边的郴州和西边的怀化定位为副增长极,此举并没有对湖南发展形成积极的推动,两地市因为实力弱,远离省域增长极,形不成城市发展的良性互动。进入21 世纪第二个十年后,湖南发展有所减缓,与没有找到新的区域经济增长点有关。为此,在《中共湖南省委关于制定湖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湖南提出了岳阳、衡阳副中心城市规划建议。
二、区域发展边界的核心要义和具体形态
区域发展有其深刻的边界内涵。从具体形态来看,区域高质量发展边界既包括以行政区划为特征的地理边界,也包括以市场交易为特征的经济边界、以资源互补为特征的资源边界、以环境共治为特征的环境边界、以社会交往为特征的文化边界、以政府间协调为特征的行政边界等。
(一)区域发展边界的核心要义
区域发展的主题是竞争和合作,两者是辩证关系,防恶性竞争就要促进合作,要优化合作就要引入竞争。更进一步分析,从区域角度来看,竞争和合作的核心要义是“边界”。各地要做好区域经济循环,需要把握好核心的区域发展边界,既有守也有攻,既有扩张也有收缩,既有进也有退,其中的要义就是把握“边界”。合作是共享边界,竞争是独占边界,合作与竞争的过程就是边界重新划定或者稳定的过程。在数学中有各种空间,如线性空间、赋范空间,范数的大小就表达了竞争或者合作的“距离”,各层次空间以边界为特征。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要“畅通国内大循环。依托强大国内市场,贯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打破行业垄断和地方保护,形成国民经济良性循环”[6]。区域是经济发展的载体,产业和项目也立足于一定的区域,经济天然附着在一定的地域;特别是与财产权相联系,区域经济就具有了区域产权特征。区域产权的本质特征是拥有或者依靠区域的“人”拥有的与区域相关的财产权利。比如说某地经济、某地产权,更确切地说是某地方的人拥有的当地经济、当地产权。为什么会有地方“保护”,就是为了要保护某地方人的财产权利。区域财产权利相当于以区域为界划分了不同地方人的财产权利。要畅通大循环,打破保守的地方保护,就必须让各个地方的人、资源、要素、产业、项目能够跨界流动,在共享中才能打破因地方封闭保守而带来的区域分割。但由于资源禀赋条件、发展水平的差异,强者更喜欢跨界流动,弱者在一定时期不一定从跨界条件改善中获益,所以跨界流动意愿低。这也是近代以来,为什么西方携工业革命之强势,更愿意全球化、贸易开放的原因,同时也是近年随着东亚崛起、发展中国家发展水平越来越高,西方发展日见颓势,从而刮起一股逆全球化“逆风”“歪风”的原因。
畅通区域经济循环是畅通国内大循环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区域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如同基础设施改善对不同地区、同一地区不同时期的经济社会影响不同,一地从畅通中既可能有所得,也可能有所失[20]。在区域循环畅通中,各地需要基于不同的区情制定恰当的经济循环策略。具体而言,就是要确定好自己的发展边界。此外,经济大循环是大势所趋,任何封闭发展的思路都不合时宜,但开放不等于不要自我保护,既要防止畏首畏尾、错失发展良机,又要谨慎防范不自量力、盲目走出去。
(二)区域发展边界的具体形态
边界不仅仅有抽象的内涵,更有具体的形态。每个地方的发展都有自己具体的边界形态。
1.地理边界
许多省区市的区域发展范围超出了本省区市地理范围,如上海对长三角经济的带动,香港、深圳、广州对珠三角经济的带动。与此相反的是,既然有超出区划范围发展,就会有区域划范围被限制的发展,特别是对于某些落后、欠发达省区,其核心增长极主要以省会城市为代表,发展能力较弱,只能控制周围有限的地理范围,其远离省会的边远地区往往跟着相对更发达地区的经济“跑”,整个省域的经济凝聚力不高。以中原城市群为例,根据国务院2016 年12 月28 日批复的《中原城市群发展规划》,中原城市群包括河南省的郑州、开封、洛阳、南阳、安阳、商丘、新乡、平顶山、许昌、焦作、周口、信阳、驻马店、鹤壁、濮阳、漯河、三门峡、济源,山西省的长治、晋城、运城,河北省的邢台、邯郸,山东省的聊城、菏泽,安徽省的淮北、蚌埠、宿州、阜阳、亳州5省30座地级市,面积28.7万平方公里[21]。中原城市群的崛起,意味着河南周边山西、河北、山东、安徽等省部分区域更多地朝向河南抱团发展。
2.资源边界
一个区域的资源边界往往是跨区域的,比如中国东部沿海地区吸引了中西部地区众多的劳动力资源,其劳动力资源边界是全国性的。又如中国作为世界制造工厂,需要从全球各地获取能源、矿产,因此其自然资源边界是全球性的。与此相应,一地资源可能不属于本地,最典型的是某些中西部地区高校虽然培养了大批大学生,但因为经济欠发达,仅能吸纳少量大学生就业,大多数大学生因为在本地找不到工作,纷纷外流,因此所培养的大学生资源并不属于教育培养地,本地人才边界其实很狭窄。
3.环境边界
环境具有典型的外部性,改革开放前期的北京因为片面强调经济发展,大量污染密集型产业集聚,其环境污染范围不仅仅限于北京,更远及京津冀大区域;同一时期河北很多环北京地区工业并不发达,但污染严重,清洁环境边界失守。从一般环境情况来看,许多发展区域横跨多个气候带,比如安徽南北纵跨长江、淮河,南北气候差异大;河南也呈南北长条形,从南到北气候条件显著不一样。气候条件对经济的影响显著,处于不同气候带的区域经济较难整合,我国最典型的是南北经济较难整合,一直以来南方发展快、北方发展慢,造成巨大差异的重要原因是气候边界不一致。典型如东北,因为太阳光几乎直射南方,而斜射东北,每天平均接受的太阳能量东北远远少于南方,南方更偏向于亚热带,东北更偏向于季风性的温带,夜晚南方城市彻夜不眠,GDP 创造24 小时不停歇,东北天还没有黑人们就窝在室内极少外出,一天几乎很早就陷入了“经济停摆”,有效经济时间较少。
4.文化边界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大发展,各地往来密切,我国省区市之间的文化差异越来越小,地方文化造成的显性经济障碍越来越少。但从深层次动力基因来看,各地还是有差异,比如浙文化有其典型的勤勉、务实、外向型的边界特征,直接促成浙江经济异于其他省份的发展形态,比如精于商务,从传统的小商品买卖到当前的电子商务。浙江经济除省域范围之内的浙江经济之外,还有省域范围之外的“全国”浙江经济、“海外”浙江经济。而有些地方的文化较少向外开拓,其文化边界和地理边界较为重合,比如山西人较少外出打工,企业家也较少异地发展,山西经济就是山西省内的经济,人们较少谈及“全国”的山西经济。
5.经济边界
经济边界简言之,就是本地产业或者企业的活动范围。一些发达地区的产业和企业经济活动范围远超本地,小地方可能有全国性产业或者世界性产业,当地企业可能是区域大企业、全国性企业、跨国公司。而一些落后、欠发达省区的产业甚至连本省的经营范围都达不到,最典型如某些西部省区的产业,因为交通不便、路途遥远,经营涵盖范围相当狭窄,大多数脱不开地级市的范围。
6.行政边界
以行政区划为基础,一地的行政边界往往止于地域边界。在很多省区市交界地带,一条河或者一座山较为形象地刻画了这条行政边界。如果两地管制措施不一致或者缺乏协调,可能发生一地严打追逃而止于边界的情况。还有发展政策不一样,也会造成发展差异,相邻的一地设施条件好,比如处处道路硬化;另一地设施条件差,比如道路坑坑洼洼,断头路多。还有,一些经济行为有些地方不允许,而在另一地则可能相对宽松。
三、区域高质量发展边界的形成
需要正确理解跨区域高质量发展的经济边界衔接内涵,在新一轮政策背景下做好“双循环”,必须以区域一体化合作为基础,以有序竞争为前提,各个地方政府和经济主体科学、合理地谋划各自的发展边界。区域发展的高质量边界应能够体现“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有利于区域创新发展,能够解决发展动力问题;有利于区域协调发展,能够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有利于区域绿色发展,能够解决人与自然和谐问题;有利于区域开放发展,能够解决内外联动问题;有利于共享发展,能够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
(一)“破界”发展是增量
“破界”发展是指各地要善于打破已有区域发展思维定式,更加开放性发展,在产业创新的同时走区域创新之路。《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要“形成强大国内市场,构建新发展格局”[6]。这势必强化区域资源要素流动、产业转移,引起区域经济的再一次组合发展,重新“洗牌”。关起门来搞建设,故步自封,满足现有的发展成果肯定不合时宜,应积极寻求破界机遇,突破现有发展格局,在变局中求发展。新时代不管是强势区域如“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还是正在崛起区域如成渝经济圈、长江中游城市群、中原城市群,抑或后发区域如东北地区、陕甘青宁、环西藏周边区域,都需要在破界中破局,继续发展或者迎头追赶。双循环是系统的经济形态,习近平同志指出,“全面深化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加强顶层设计和整体谋划,加强各项改革关联性、系统性、可行性研究”“改革越深入,越要注意协同,既抓改革方案协同,也抓改革落实协同,更抓改革效果协同,促进各项改革举措在政策取向上相互配合、在实施过程中相互促进、在改革成效上相得益彰”[22]。系统就是在边界不断变动中生成、发展的。良好的系统架构决定系统稳定性,同时有效的系统变动决定系统潜力。区域需要在互补系统中发展,破界发展是区域架构的重要创新。建设国内大循环的重点应是搞好区域之间的经济循环,让各个区域经济的小循环、弱循环、断循环、虚循环向大循环、强循环、通循环、实循环发展,在区域大循环中大量发展机会得以在各地孕育。对各个区域而言,谁得区域经济循环通路,谁就可能在区域竞争格局中胜出。
(二)“越界”发展越来越受限
“越界”发展是指各地对自己或者其他地区做不应该做的事或者自己干不了的事。做不应该做的事是因为违反道德、法规规范,做自己干不了的事是因为超能力所及或者做了不明智的选择。当前,我国经济不再是局部发展而是全面发展,同时区域发展的平衡性越来越受到关注,这对发展越界造成双重制约。一则各地应谨防破坏性越界,在严格的规制下,破坏性越界的空间越来越小。各地都有发展要求,也有发展权利,违背规则、扰乱秩序、造成破坏的越界行为是无视他人要求,对其他地区权利的损害。区域与区域之间应尊重彼此关切,正确处理发展矛盾,妥善化解跨界区域纠纷,比如水源、草场、采矿等问题。二则各地发展越来越饱和,产业水平均有大幅提高,区域越界发展的机会相对减少。一方面,中国的区域发展总体上是全局性的,东中西部平衡一直受到国家关注,只是各个时期平衡的主题不同,如计划经济时期的“三线建设”和改革开放以来的“西部大开发”。特别是21 世纪以来,各地都在大发展,尽管发展规模和成效有差别。当前,区域进入的难度越来越大,不仅面临本地的竞争,还有来自其他区域进入者的竞争。另一方面,全局发展战略也有调整,计划经济时期的“以农补工”,改革开放以来“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先富带动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两者都是“有重点和先后”的平衡战略,但当前为了双循环发展,国家更重视全面布局,让各地充分释放增长潜力,让整个经济循环流动起来。这种战略调整也是发达地区产业转型升级受阻,需要发挥欠发达地区经济追赶潜力的必然结果。近10年,中国经济呈现出东部发达地区平稳增长,中西部地区发展增速的势头,尤其像西藏这些欠发达地区,2008 年世界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在世界经济低迷、国内经济上升势头减缓的背景下,10多年来仍然保持了经济连续两位数的增长。当前,东中西部虽然仍存在差距,但差距在缩小,发达地区向欠发达地区、欠发达地区之间经济越界的机会越来越少。
(三)“守界”发展是责任
“守界”发展是指各地既做好自己的基本事务、必要事务,也帮助其他地方做好基本事务、必要事务。也即贯穿“底线”思维,不碰触“红线”。从本地来看,社会稳定、基本民生、生态保护等红线不能突破,自己不能进行突破这些红线的投资和经营活动,即应守好自己的“界”。从异地来看,各地资源总量有限,一方面应互利互惠,大家共同发展;另一方面应尊重彼此的“小空间”,大家共享发展。特别是在产业转移的过程中,各地不能搞污染转移,把环保不达标的产业环节移向其他地方,只管自己“绿色发展”。在城乡关系处理中不搞社会负担转移,如某些大城市无视农民工、外来人员利益,需要时招之即来,不需要时挥之即去,把收益留给自己,把负担交给其他地方和农村。重视弱势方的“生命线”,比如对落后贫困地区,应更多予以扶持,不以经济利益最大化为追求;落后贫困地区的“界”是稳定和基本生存、生活,甚至还有传统价值和生活方式的保持,外来投资者不应碰触这条红线。遵守规则,守好自己的边界是一种责任,同时不损害其他区域,也是帮别人守好边界,在协调发展背景下,也更是一种责任,而且推己及人,后者层次和境界比前者更高。经济循环需要在协作中进行,互相帮助对方守界应成为协作机制。
(四)“依界”发展是基础
“依界”发展是指各地做好自己各方面的事情,也即不存在短板,全面发展、平衡发展。这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高质量发展,推进全面发展,这相当于各地要设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边界。二是保持战略定力,以“静”制动。“静”就是要凭借已有边界,应对可能的边界变动,在激烈的区域角逐中,做实自己的事情,坐稳自己的“位子”,搭好区域共建的“台子”。在复杂的国际形势下,不随波逐流,坚持战略思维,以不变应万变。坚持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依托我国巨大市场优势,促进国际合作,实现互利共赢[6]。在新发展格局下,区域竞争态势不断演变,开放协作是发展趋势,竞争不可避免,各地应坚定信心,迎难而上,但也应量力而行,不跟风,不一哄而上,无论是“强强联合”“强弱互补”,还是“弱弱抱团”,都应以专注做好自己的基本事情为基础,以增强区域发展主动性为目标。各地只有自己的事情做好了,不留短板,才能与人合作,帮助别人,或者有效获得别人的帮助。要防止好高骛远,不顾自己的产业基本盘,不切实际搞地区扩张,向不熟悉领域盲目投资。
(五)“并界”发展仍是主题
“并界”发展是指各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做好大家的共同事业。也即抱团发展,通过一体化协作提高经济效益。新的经济双循环模式是在跨区域、并界中形成和发展的,因此并界应是区域发展的核心战略导向。当前我国经济发达区不断打破地域和城市界限,走向都市圈、城市圈、经济带发展。原有的行政界限、社会保障界限,甚至人员和文化界限在不断被打破,通过交通、网络等基础设施联结,政策和社会服务对接,很多城市间实现了同城化,地域边界越来越模糊。要让国内经济循环流动起来,必须改革区域合作模式,尝试新的产业对接点,发现新的区域工作契合点,创新区域资源利用方式。同时并界也是国家的政策导向,政府系列财政、金融、投融资、产业、项目政策都将更多向跨区域、促进区域经济循环流动倾斜。长三角经济发展水平之所以高,与其一体化政策改革高效有关,各地做了大量有关区域“并界”协作的成功探索。比如江苏省坚持市场主导、政府推动、利益共享,引导相关优势产业和加工制造业环节向中西部地区有序转移,进一步优化完善产业链。积极创建长江经济带国家级转型升级示范开发区,鼓励省内外开发区、大型企业合作共建园区,支持有条件的长江中上游城市和企业在江苏省开发区设立“区中区”“园中园”。开展技术合作、战略联盟、外包等非产权合作,拓宽地区间开放互动发展新路径[23]。
(六)“固界”发展是核心
“固界”发展是指各地要做好自己的大事、要事,这里的“事”是指优势资源、高端要素、优势产业、优质产品、名优品牌、先进技术、充分的内需。也即培养自己的核心能力,保持和发展自己的竞争优势。从国家层面来说,区域固界发展是要加强我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解决一系列卡脖子问题,增强国民经济的主动性和产业安全性。尤其在产业方面,要“坚持自主可控、安全高效,分行业做好供应链战略设计和精准施策,推动全产业链优化升级”[6]。从区域竞争层面来看,区域固界发展就是建立自己的资源边界,即专注自然资源涵养、贮藏、开采,保证充分供给,通过优化供应链确立自己的资源竞争力。要建立自己的要素边界,即专注人力资源等生产要素的培育和开发,通过要素水平提高为经济水平提高提供支撑。要建立自己的产业边界,即专注自己的产业链,建立广泛的产业链分工协作体系,通过强化、延伸、调整产业链不断推进产业转型。要建立自己的产品边界,即专注特定产品生产,通过核心产品线提高自己的生产竞争力。要建立自己的品牌边界,即培养区域品牌,通过核心概念牢固自己的文化竞争力。要建立自己的技术边界,即有自己专属或者擅长的技术领域,通过创新链确定自己的技术竞争力。要建立自己的终端消费边界,即在特定市场深耕细作,占有特定消费群体,通过核心消费稳固和发展自己的需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