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家校协同实施初中劳动教育的实践研究

2021-01-12赖进铭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0年31期
关键词:家校劳动价值观

赖进铭

(顺德区伦教翁祐中学 广东·佛山 528308)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若只有学校而没有家庭,或只有家庭而没有学校,都不能单独承担起塑造人的复杂任务”。对于劳动教育同样需要整合学校和家庭的教育力量,采取新颖、多样的教育形式,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劳动,树立劳动价值观。

1 家校协同实施初中劳动教育的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以劳动托起中国梦,积极引导中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通过提高学生劳动意识以呼应立德树人的要求。而要真正实现立德树人,仅凭学校单方面的努力远远不够,需要家校通力合作,构建家校协同的教育模式,相互配合开展包括劳动教育在内的各种教育,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要求,“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形成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活动的有效形式和长效机制,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党的教育方针明确了劳动教育的重要性。同时,劳动教育由于其长期性,融合性和历史性的特点,与核心素养的持续性,整体性和时代性相契合,决定了劳动教育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家校协同有利于为学生营造一个完整的劳动教育氛围,能够最大程度的锻炼学生的劳动技能,提升劳动获得感,让劳动教育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 初中劳动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劳动教育是一项长期的育人工作,根据笔者的调查发现,现阶段初中劳动教育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2.1 不能正确认识劳动教育价值

由于受升学压力等因素的影响,部分学校将理论知识的教学置于首要位置,从而也形成了“重智轻德”的教育观念,导致部分教师和家长不能真正认识到劳动教育价值,限制了劳动教育的开展。

2.2 家校劳动教育理念不统一

新时期,教育部要求中小学积极落实《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开设一定的劳动课程,开展以劳动为核心的主题活动,推动劳动教育实践发展。但实践中发现部分家长对学校开设劳动课程存在疑议,甚至有家长觉得:“孩子去学校是为了学习知识,不是去干活”。还有部分家长不尊重学生劳动成果,消极对待劳动教育,极大的挫伤了学生的劳动积极性。这主要是因为很多孩子是家中的“独苗”,家长怀着“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美好愿望,希望孩子能够一心认真学习,成为国家栋梁,不愿意让孩子将精力“浪费”到劳动中去。家长持有“劳动不属于学习”的观念,使得劳动教育只剩下学校自己唱“独角戏”,教育效果并不理想。

2.3 劳动教育缺乏连续性

由于不同的教育阶段,学生劳动教育的内容和要求有较大差异,从而需要家庭和学校建立一个完整的劳动教育体系。但在实施过程中,由于中小学文化、理念的差异,导致对劳动教育的认识不统一,难以很好的进行中小学劳动教育的衔接,从而无法保障劳动教育的效果,影响学生正确的劳动价值观的形成。

同时,学校和家庭对劳动教育的理念、标准和评价方式的差异,导致家校的劳动教育缺乏连续性,无法形成有效合力,甚至出现“5+2=0”(在校5天,周末在家2天,效果却为零)的现象。

3 家校协同实施初中劳动教育的实践

家校协同实施初中劳动教育过程中,首先要从劳动教育的现状中认识到其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并针对劳动教育的现状,探索多元化的劳动教育的实践方式,切实提高劳动教育整体效果。家校双方应摒弃传统“分数至上”的观念,做好学生的榜样,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念,从而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

3.1 建立共同教育的合作体系

在劳动教育方面,学校和家庭不是对立的关系,双方要保持行动一致,对学生提出统一的要求,彼此坚定信念,始终以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为核心目标。

学校方面,需开设丰富多彩的劳动课程,加强劳动教育师资队伍建设,促使教师全面、准确的认识劳动的育人价值。同时,教师要成为学生的榜样,将积极工作、热爱生活的优秀形象展现给学生,成为学生劳动教育的领路人。

家庭方面,家长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家长的言传身教对初中学生的影响是深远的,教育效果是后期社会教育无法与之相比的,所以家长要和教师通力合作,共同做好学生的劳动教育启蒙。在生活中,家长需及时响应和配合学校的劳动教育工作,对学校劳动教育进行拓展和补充,并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劳动实践机会。引导孩子积极投身劳动,在劳动中磨炼意志,提升核心素养。

3.2 做好劳动教育的衔接工作

培养学生劳动价值观并非一朝一夕之事,此工作漫长且艰难,需保持连续性,将劳动教育贯穿到学生成长的各个时期。有学者研究发现,学生3-6岁是“主动对内疚冲突”阶段,学生愿意主动帮助家长做家务,此时若对学生给予鼓励和引导,易让学生形成主动性,有助于增强学生责任心,培养其创造力。超过6岁后,学生进入“勤奋和自卑的冲突”阶段,如果引导或者评价不当,容易引起学生对劳动产生厌恶情绪。因此,需注重保持劳动教育的连续性,小学和初中之间、家长和学校之间、家庭成员之间在劳动教育目的和评价标准等方面相互统一,保证学生劳动教育有效衔接,并能够根据学生性格和能力特点,建立成长档案,确保家长和老师能够及时调整劳动教育的策略,实现因材施教。

3.3 家校协同搭建劳动的舞台

为了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学校和家庭应该努力为孩子搭建实践和成长的舞台,有计划的传授劳动方法,培养劳动技能。

学校作为学生教育的主战场,具有专业的教师队伍和科学的教学计划,因此,在劳动教育方面,学校需要设置合理的劳动课程,组织有效的实践活动,让学生能够真正体验劳动的快乐,收获劳动的成果,明白劳动的价值,从而形成热爱劳动、善于劳动的优良品质。首先,学校可以开发学生社会实践课程,帮助学生引导学生积极融入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中提升技能,感受劳动的魅力,如我校的“五个一社会实践活动”就是一个非常好的载体(详见表1)。

表1:“五个一社会实践活动”简介

学校引导学生走出校园,零距离感知社会,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劳动的重要性。每个实践活动结束后,学生将通过研究报告、总结等形式对本次实践进行深入的反思,并在年级范围内进行分享、交流。此时,教师适时引导,促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

其次,学校可以举办劳动与创新结合的活动或者比赛,如“垃圾分类知识竞赛”、“校园绿化设计大赛”、“劳动工具小发明”等活动,通过丰富多彩的比赛,让学生体验体力与智力的完美融合,不仅感受了劳动之美,更体会了知识的力量。

最后,学校每天的校园清洁活动也是培养学生劳动能力的舞台。实行个人卫生区域的承保责任制,开展劳动效果评比,树立学生的责任意识,提升学生的劳动技能。

家长作为孩子人生中的第一任老师,也是孩子生命中最重要的引路人,在孩子劳动价值观形成过程中具有不可取代的作用。首先,为了更好的培养孩子的劳动能力,家长切勿“全包”家务,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劳动教育需求,为其留出足够的劳动实践机会。其次,家长可以带着孩子积极参加社区义工服务,让孩子们在帮助他人的过程中,收获成长和快乐,感受劳动带来的幸福感和获得感。最后,家长要鼓励和支持孩子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让孩子们从不同的角度感知社会,体验生活,从而更好的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

3.4 尊重学生取得的劳动成果

初中生正处于叛逆期,他们希望得到父母和老师的认同、尊重和肯定。在劳动教育方面,笔者认为老师、家长要持有开放的态度,鼓励学生敢于“尝试与错误”,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体验劳动的真正意义和价值。学生所取得的劳动成果,老师和家长应该给予充分的肯定,同时真正分享学生在劳动中获得的快乐,体会他们内心得愉悦,以此得到孩子的认同。而对于劳动过程中存在的不足,老师和家长可以以朋友的身份与学生进行交流,引导他们客观认识自身存在的不足,并进行合理归因。同时,学校可以借助班级、年级、学校等集体展示的平台,树立典型,鼓励先进,让学生的劳动成果得到肯定和推广,进而最大程度激发学生的劳动热情,让爱劳动、会劳动成为一种风尚。

3.5 制定统一的劳动评价标准

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科学、全面的评价体系能够促进学生积极参与劳动,确保劳动教育的效果。这就要求学校和家长要全面协商,达成劳动教育的共识,制定统一的劳动评价标准,确保家校劳动教育目的、要求和评价标准保持一致,从而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初中劳动教育教育过程中仍存在诸多问题,如家校未正确认识劳动教育的价值、家校劳动教育标准不统一、家校间及小初学校间劳动教育衔接不连续等问题。笔者从家校协作的角度提出了相应的措施,以期能够帮助初中学生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

猜你喜欢

家校劳动价值观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Home-school Cooperation Makes Our Party Branch Activity Colorful 家校共建为党庆生
热爱劳动
价值观就在你我的身边
家访是家校联系的"润滑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