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护理对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患者的干预效果
2021-01-12陈艳美王梅
陈艳美,王梅
(江苏省徐州市中医院消化科,江苏 徐州)
0 引言
随着人们饮食结构多元化改变,精神压力、生活作息等因素,导致慢性胃炎发病率呈逐年递增趋势,成为危害人民身体健康的主要公共卫生问题之一,受到社会各界高度关注。幽门螺杆菌是广泛存在于口腔、胃肠道、十二指肠的主要致病菌,细菌侵袭与胃炎发病率、预后转归具有直接关联性,严重危害患者机体健康[1]。幽门螺杆菌相关胃炎发病率较高,病情进展较快,具有较高病残率,严重危害患者日常生活,当机体继发感染后,严重影响患者免疫功能,呈慢性进展性,探究适配治疗方案尤为重要。临床针对幽门螺杆菌相关胃炎主要采用联合治疗方式,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降低胃溃疡、癌变发生,缓解炎症,初始粘膜恢复,于临床治疗期间,影响因素较多,与患者精神状况、饮食状况具有直接关联性,于疾病治疗期间,探究适配的护理对策尤为重要[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共采纳96例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患者为分析对象,病例筛选时间为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依据数列分布随机抽签划分小组,48例设为一组,对照组男26例,女22例,年龄范围19-67岁,年龄中数(36.82±1.18)岁;中医组男27例,女21例,年龄范围21-65岁,年龄中数(36.73±1.20)岁;统计分析两组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患者基线资料,差异满足研究比对指征(P>0.05)。
1.2 方法
两组患者对采用传统四联疗法,给予患者兰索拉唑、阿莫西林、枸橼酸铋钾、克拉霉素等;对照组患者药物治疗期间辅以传统护理指导,遵医嘱给予患者用药干预,针对药物使用情况、使用方式、储存等情况对患者进行讲解,提高患者管理能力,避免药物使用错误,诱发不良反应,针对年老患者,需针对药物使用情况详细告知,避免因老年患者记忆力减退导致药物不良反应,加强生活指导,考虑疾病与患者饮食习惯具有直接关联性,依据患者机体免疫机制,为患者制定针对性的饮食方案,采用维生素含量高、粗纤维食物为主,以加速机体肠道蠕动,促进新陈代谢,加速炎症吸收;告知患者日常作息规律,养成早睡早起的习惯,注意劳逸结合,避免精神过度紧张,养成科学的作息方式[3]。
研究组患者开展中医中综合护理对策:(1)特色疗法:采用耳穴贴压方式,选取耳穴对应穴位,主要包括皮质下、胃脾、神门、交感等穴位,起到疏肝解郁,调节阴阳,舒经通络,通调脏腑等作用效果,将王不留行籽贴敷于耳部穴位,对耳部穴位进行消毒,并叮嘱患者日常生活中不时进行按压,持续治疗14d;穴位贴敷,依据患者胃炎临床症状,选取针对性治疗药物,基础药物组成包括干姜、白芥子、细辛、吴茱萸等,将药物年磨成粉末,混合姜汁调配成膏状,选取患者关元穴、气海穴、太冲、阴陵泉等穴位进行贴敷,每日贴敷1次,每次贴敷2h[4];(2)依据患者机体状况开展辨证施治的方式,选取针对性食疗对策,针对脾胃虚寒多给予患者食用山药、薏苡仁等,以起到温补驱寒的作用效果,加强健脾温中、养血止血的疗效;针对气血不足患者,多给予患者食用鸡蛋、鱼肉、猪肝、红枣、桂圆等,起到益气补血的疗效,针对肝郁气淤患者,多食用玫瑰花、陈皮、佛手等行气药物,以起到疏肝理气的作用效果,告知患者日常生活中不要生气,自我调节内心状况;针对脾胃湿热型患者,多给予患者食用藕粉、绿豆汤、黑木耳等,以起到清热燥湿、凉血止血的疗效[5]。
1.3 评价标准
分别于护理前后借助中医症候积分量表对患者反酸嗳气、纳呆、腹胀、胃脘痛等临床症状进行量化评估,分数与临床症状呈负相关。
1.4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两护理前后两组患者临床症状积分统计
护理前两组患者反酸嗳气、纳呆、腹胀、胃脘痛等临床症状积分具有一致性,护理后,中医组反酸嗳气、纳呆、腹胀、胃脘痛等临床症状积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护理前后两组患者临床症状积分统计(±s/n=48)
表1 护理前后两组患者临床症状积分统计(±s/n=48)
组别 时间 反酸嗳气 纳呆 腹胀 胃脘痛中医组护理前 2.86±0.52 2.77±0.49 2.91±0.61 3.04±0.72护理后 1.72±0.43 1.53±0.39 1.70±0.50 1.86±0.51 t 6.862 6.917 6.873 7.618 P 0.001 0.000 0.001 0.000对照组护理前 2.85±0.55 2.81±0.53 2.89±0.63 2.99±0.73护理后 0.67±0.27 0.70±0.38 0.83±0.29 0.91±0.38 t 8.855 8.791 8.569 8.771 P 0.000 0.000 0.000 0.000
2.2 两组患者hP根除率及复发率统计
中医组HP根除率高于对照组,疾病复发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hP根除率及复发率统计(n/%)
3 讨论
幽门螺杆菌作为广泛存在机体胃黏膜革兰阴性微需氧菌,为临床常见致病菌,易导致胃黏膜炎症发生,若没有及时给予治疗,极易导致慢性胃炎、胃粘膜病变等情况发生;经临床流行病学研究显示[6],幽门螺旋杆菌相关性胃炎具有癌变概率,严重危害患者生命安全,临床学者依据幽门螺杆菌致病机制,认为HP感染为疾病诱发的主要因素,采用控制临床症状、延缓胃萎缩肠化癌变治疗对策,多采用四联疗法进行针对性治疗,有效协调机体内有害菌及有益菌的含量,以提高机体耐药性,进而促使炎症吸收,以提高临床质量有效性[7]。
我国传统医学没有幽门螺杆菌相关胃炎命名,主要将其纳入到胃脘痛范畴,认为疾病诱发因素与脾胃不足、脉络瘀阻、外邪侵袭相关,导致胃粘膜充血、水肿、糜烂;因疾
病呈慢性进展型,随之疾病不断进展,导致寒热湿毒郁结,故导致便溏、肢体乏力、纳呆、少食等症状。本研究于传统护理基础上引入中医护理对策,借助中医特色耳穴、穴位贴服、辩证食疗等手段,以帮助患者改善机体免疫力,通调脏腑功能,调节阴阳,以加强胃肠道功能,提高机体免疫机制,进而促使炎症吸收,有效改善经络失调等症状,可有效起到温经通络、疏肝解郁、祛风散寒的疗效[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