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风湿关节炎诊断中免疫学检验联合检测的应用
2021-01-12杨莉
杨莉
(四川省绵阳市中心医院,四川 绵阳)
0 引言
类风湿关节炎是一种炎性滑膜炎疾病,常以对称性发病为特点,患者表现出多关节肿痛、晨僵、关节畸形等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类风湿关节炎的发病率呈现逐年上升趋势,且好发于女性[1]。尽早确诊和治疗,能够明显降低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关节不可逆损伤率,改善患者生活质量[2]。此次研究主要是探讨分析类风湿关节炎诊断中免疫学检验联合检测的应用价值,现将此次研究作如下汇报。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8年11月至2019年11月收治的300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及同期来本院体检的300例健康者。
1.2 方法
两组人员均在晚餐后禁食禁饮,空腹状态持续时间大于8h。次日晨间采集3ml静脉血液,于每分钟3000r条件下进行离心处理,时间控制为20min。待至血清分离后待测。两组人员血液样本检测都必须早采集,当天完成。
应用特定蛋白分析仪检测免疫球蛋白C、补体C3和C4,并且采用免疫比浊法检验,严格按照说明书操作。补体C3正常值为0.9-1.8g/L,C4正常值为0.1-0.4g/L,免疫球蛋白C正常值为7-16g/L。应用免疫散比浊法检验类风湿因子,当类风湿因子(RF-IgM)浓度大于20IU/ml时,则为阳性结果[3]。应用化学发光仪检测抗环瓜氨酸多肽抗体,当检验结果大于17IU/ml时,则判定为阳性结果。
1.3 观察指标
观察和比较研究对象的抗环瓜氨酸多肽抗体、类风湿因子、免疫球蛋白等指标。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专业统计学软件SPSS20.0处理和分析所有患者数据资料,采用χ2检验计数资料,并且使用百分比表示,采用t检验计量资料,并且使用均数±标准差表示,P<0.05为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一般资料对比
在性别、年龄方面,两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1。
2.2 两组人员抗环瓜氨酸多肽抗体、类风湿因子检测结果比较
检测结果显示,疾病组患者在抗环瓜氨酸多肽抗体、类风湿因子检测结果上均明显高于健康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详情见表2。
表1 两组一般资料对比
表2 两组人员抗环瓜氨酸多肽抗体、类风湿因子检测结果比较
2.3 两组人员指标检测阳性率比较
对两组人员指标检测阳性率进行比较分析,疾病组患者抗环瓜氨酸多肽抗体、类风湿因子检测阳性率均明显高于健康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详情见表3。
表3 两组人员指标检测阳性率比较
2.4 两组人员免疫球蛋白G和补体C3、C4指标比较
疾病组患者免疫球蛋白G检测结果为(16.32±4.68)g/L、补 体C3水 平 为(0.62±0.11)g/L、C4指 标 水 平为(0.18±0.05)g/L;健康组人员免疫球蛋白G检测结果为(9.25±3.04)g/L、补体C3水平为(1.03±0.24)g/L、C4指标水平为(0.27±0.12)g/L。结果显示,两组人员在免疫球蛋白G和补体C3、C4指标检测结果上存在明显差异,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类风湿关节炎如不及时治疗,会导致明显的关节肿痛畸形,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因此必须及时给予患者正确的诊断和治疗,改善患者预后。目前常用的检测指标是类风湿因子,但除类风湿关节炎以外,其他结缔组织病等也可出现类风湿因子阳性[3]。当前,在类风湿关节炎早期抗体检查中,将抗环瓜氨酸多肽抗体纳入到诊断标准中,并且作为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免疫学检验联合检验方式,以此降低临床误诊率和漏诊率。
由于该疾病属于免疫性疾病,因此临床上在诊断时多应用免疫学指标。在类风湿关节炎诊断中,类风湿因子为自身抗体,特异性较低。按照最新研究报道显示,抗环瓜氨酸多肽抗体能够准确诊断类风湿关节炎。抗环瓜氨酸多肽抗体在疾病诊断中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免疫球蛋白G是人体内重要免疫抗体,可以真实反映出患者体液免疫情况,且通过补体C3、C4可以评估患者免疫水平。国内学者研究报道显示,体液免疫在类风湿关节炎发生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且密切关联于患者免疫性疾病。根据国内外相关研究结果能够看出,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免疫球蛋白和补体水平与健康者之间存在显著差异,有部分学者认为,该症状的发病机制可能是由于致病因素入侵机体之后,使辅助性T细胞功能异常活跃,降低了抑制性T细胞功能,辅助性T细胞会出现一系列细胞因子介导炎症反应[4,5]。根据此次研究结果能够看出,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在抗环瓜氨酸多肽抗体、类风湿因子、指标检测阳性率、免疫球蛋白G和补体C3、C4指标上均明显高于健康群体,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6,7]。
综上所述,给予类风湿关节炎诊断中免疫学检验联合检测具有显著效果,有助于提升临床确诊率,降低误诊率和漏诊率[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