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复治疗对脑血管病神经功能缺失的疗效研究
2021-01-12王聪明
王聪明
(忻州市第二人民医院,山西 忻州)
0 引言
脑血管疾病是脑部血管各类疾病的总称,该类疾病若得不到有效治疗,均可致患者脑组织因出血与缺血性意外,引发患者残疾或者死亡[1]。该类疾病因其起病急、病情发展迅速、病情严重等特点,患者一旦发病后,通常会出现认知、语言、运动等神经功能缺失障碍[2]。目前临床对于该病症的治疗主要是通过康复治疗,促其神经功能及肢体功能改善。本文探究分析给予脑血管病神经功能缺失患者施以康复治疗对其临床疗效的影响及应用意义。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择取的64例临床资料为本院2019年7月至2020年7月收治的需行治疗的脑血管病神经功能缺失患者,将其以每组32例均分为常规治疗组与联合治疗组。两组患者临床资料基本情况,见表1,无统计学差异(P>0.05)。
表1 两组患者临床资料基本情况
1.2 方法
常规治疗组仅给予患者行神经内科常规治疗方案,联合治疗组则给予患者行神经内科常规治疗联合康复治疗方案。
常规治疗组[3]:给予患者实施颅内降压脱水,以确保其血压水平能够保持在稳定状态;若患者同时伴有脑梗死症状,则需及时予其抗血小板抗凝、聚集,改善其血液循环,促其脑细胞代谢等常规神经内科治疗。
联合治疗组:一是所行神经内科常规治疗同常规治疗组患者一致。二是予患者康复治疗[4,5]:①护理人员在患者患病早期需嘱其体位及肢体摆放良好,并辅助患者进行翻身、肢体被动活动、床上坐起训练,同时,给予患者每日2次,每次20min的坐位平衡练习与桥式练习。②护理人员待患者有一定恢复后,则需指导患者进行每日2次,每日40min的强化步态练习、日常生活训练,甚至上下楼梯练习。③护理人员待患者恢复较大程度时,则可以指导患者进行日常生活训练与社交能力等方面的家庭康复治疗与社区康复治疗,同时,护理人员需定期上门指导,患者也可由家属陪护每周1次至医院进行康复治疗。
1.3 观察指标
分析评估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缺失情况。主要评估指标涉及患者意识、言语、凝视、面瘫以及上肢与下肢肌力情况、步行能力等方面;评估标准:通过NIHSS量表对患者神经功能缺失情况进行评估,患者神经功能恢复越好评估分数越低[6]。
1.4 统计学分析
本次分析中所涉及观察指标数据均经软件SPSS25.0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用(±s)表示,若组间对比结果经t检验,P<0.05,则表明存在有统计学差异。
2 结果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缺失情况对比,见表2,治疗前,组间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经治疗后,临床症状均有所改善,联合治疗组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常规治疗组,且组间指标数据对比结果经t检验,P<0.05,有统计学异。
表2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缺失情况对比(±s,分)
表2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缺失情况对比(±s,分)
组别 例数 治疗前NIHSS评分 治疗后NIHSS评分常规治疗组 32 32.04±3.01 6.54±2.16联合治疗组 32 31.43±3.17 2.31±1.05 t-0.8673 11.0408 P->0.05 <0.05
3 讨论
脑血管病在临床上属于严重疾病,具有较高的致残率与致死率,如何开展有效治疗,始终是临床研究的重要课题[7]。由于该病症导致患者预后多会遗留多种功能障碍,因此,低下的生活自理能力,严重的影响患者正常生活与生活质量。临床研究表明,人体脑部具有较高的可塑性与功能重组性,这也是康复治疗的基础。近年来,在传统治疗的基础上,再予患者康复治疗,临床疗效较好,且患者的接受度较高,对于其功能重建及脑组织恢复作用显著[8]。
通常情况,针对脑血管疾病患者神经功能缺失的临床治疗多为急性期治疗,缺乏规范化与系统化的康复治疗,尤其是在恢复期及其后期,针对患者的康复训练并未得到重视,这也是导致大多数患者经救治后,出现功能障碍遗留症的主要原因之一。本次分析评估结果显示,患者接受神经内科常规治疗联合康复治疗后,其NIHSS评分明显降低,表明患者神经功能恢复较好,且较于单纯的常规治疗效果明显更优。结果提示,一是常规治疗方案对于缓解与控制患者神经功能缺失临床症状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无法从根本上改善患者神经功能障碍[9]。二是在予患者常规治疗基础上,再予其康复治疗,可以通过针对患者神经功能缺失病症恢复进程,逐步施以有针对性的坐起、坐立、站立、原地踏步、助力下行走、独立行走,甚至上下楼梯训练等,同时,再配合日常生活训练,将对患者神经功能恢复作用至关重要[10]。
综上所述,给予脑血管病神经功能缺失患者施以神经内科常规治疗联合康复治疗,获得良好的临床疗效,较于单一的常规治疗,该治疗方案疗效更加确切,治疗安全性更高,更利于患者神经功能有效改善[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