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汗腺汗孔癌1例

2021-01-12孟威威王丽赵巍

皮肤性病诊疗学杂志 2020年6期
关键词:汗腺鳞状真皮

孟威威, 王丽, 赵巍

(河南省中医院皮肤科,河南 郑州 450003)

1 临床资料

患者女,56岁,头部结节30余年,破溃、渗液2个月。患者30年前头部开始出现米粒大小结节,无痒痛等不适,未予重视,未至医院就诊。结节缓慢增大至黄豆大小。7年前在外院行激光治疗,激光治疗半年后,原处再次出现米粒大小结节,无痒痛等不适,患者未至医院就诊。半年前结节明显增大至蚕豆大小,2个月前开始出现破溃、少许渗血、渗液、结痂,伴轻微瘙痒,遂至我院皮肤科就诊。患者既往体健,否认药物及食物过敏史。家族中无类似病史。体格检查:一般情况好,各系统检查无异常,全身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皮肤科检查(图1):头顶部可见1 cm×2 cm大小结节,高出皮肤约0.3 cm,表面粗糙,少许渗液,结黄色痂,质硬,轻微压痛。皮损组织病理检查示(图2A、2B):真皮内可见大小不等的瘤细胞团呈巢状分布,瘤细胞巢周围有明显裂隙,部分瘤细胞巢与表皮相连,呈片状向真皮下延伸。瘤细胞以不典型嗜伊红鳞状细胞样细胞为主,细胞核大,深染,形态不规则,核分裂相增多,部分区域可见细胞间桥,瘤细胞巢内可见管腔样结构。免疫组化(图3A、3B):CD10间质阳性,Ki- 67 50%阳性。诊断:小汗腺汗孔癌。门诊予扩大手术切除,现定期随访中。

图1 小汗腺汗孔癌患者临床图片Fig.1 Clinical image of the patient with eccrine porocarcinoma.

图2 皮损组织病理 2A:真皮内可见大小不等的瘤细胞团呈巢状分布,瘤细胞巢周围有明显裂隙,部分瘤细胞巢与表皮相连(HE,40×);2B:瘤细胞以不典型嗜伊红鳞状细胞样细胞为主,细胞核大,深染,形态不规则,核分裂相增多(黄色箭头),瘤细胞巢内可见管腔样结构(红色箭头)(HE,400×) 图3 免疫组化 3A:CD10间质阳性;3B:Ki- 67 50%阳性

2 讨论

小汗腺汗孔癌(eccrine porocarcinoma)又称恶性小汗腺汗孔瘤,是一种较罕见的汗腺来源的恶性肿瘤,由Pinkus 和Mehregan于1963 年首次以“亲表皮性小汗腺癌”为病名报告[1]。该病约占外泌汗腺癌的50%, 大部分继发于存在时间较长的良性小汗腺汗孔瘤, 开始即为恶性者比较少见[2]。该病转化为恶性的标志有自发性出血、瘙痒、溃疡、疼痛和短期内增大明显。本病多见于60岁以上老年人,男女发病率无明显差别,死亡率达7%~11%[3]。皮损多发生于四肢和头皮,常单发,呈结节状或斑块状,部分可呈疣状,容易破溃,常沿淋巴管扩散或远处内脏转移,也有广泛转移的病例报道[4]。

本病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主要依靠组织病理学检查做出诊断,其组织病理主要有伴和不伴汗孔瘤两种改变, 前者组织中除有明显的恶性改变外, 可见汗孔瘤的组织学特点, 后者组织中则没有明显的汗孔瘤改变[5]。肿瘤可仅局限于表皮内,但大部分常伴有真皮内侵袭性生长,肿瘤低分化区,由不典型嗜伊红鳞状细胞样细胞和基底样细胞组成,前者最常见,瘤细胞核大,深染,形态不规则,可见到多核形成或瘤巨细胞,病理分裂象多见,细胞质内富含糖原,PAS染色阳性。瘤巢内可见充分发育的导管,因末端汗管瘤细胞为亲表皮性,所以上方表皮常受侵犯,表皮内瘤细胞巢大小不一,呈Paget病样,周围绕以增生的鳞状细胞,真皮扩张淋巴管中有瘤巢,提示淋巴管转移,肿瘤细胞表达EMA、CEA和p53[3]。

本病在临床和组织病理学上应与汗孔瘤、鳞状细胞癌、基底细胞癌、Bowen病、脂溢性角化病、Paget病、化脓性肉芽肿、无色素性黑素瘤、转移癌等相鉴别。本病与侵袭性基底细胞癌的鉴别是前者有细胞间桥,周边细胞不呈栅栏状排列,而侵袭性基底细胞癌癌团周边细胞排列呈栅栏状,与正常组织间有裂隙形成;与鳞状细胞癌的鉴别是鳞状细胞癌细胞体积较大,呈多边形或不规则形,胞质丰富,无导管分化和管腔形成,而本病出现导管分化和管腔形成,细胞较小;脂溢性角化病可形成巢状,但无导管分化现象。

本病治疗上应尽早行手术切除。本例患者在皮损边缘正常皮肤2 cm处切除,经组织病理学确认肿瘤组织切除干净,术后半年无复发,现仍在随访中。

猜你喜欢

汗腺鳞状真皮
中国皮革协会重磅推出真皮标志宣传片
“真皮星尚我做主”微视频大赛正在火热进行中
关于子宫颈鳞状上皮细胞异常ICD-10编码的建议
端粒酶相关蛋白1在宫颈鳞状上皮病变中的表达*
足部小汗腺汗管纤维腺瘤1例并文献复习
汗藏哪儿了
别给真皮汽车座椅穿“马甲”
天热时,为什么狗会吐舌头?
汽车内饰用浅色耐污真皮的开发
长期吸烟容易患肺癌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