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MRI诊断腕骨隐匿性骨折的效果

2021-01-12闻丽姣

中国伤残医学 2020年20期
关键词:隐匿性腕关节准确率

闻丽姣

(辽宁电力中心医院放射科,辽宁 沈阳 110006)

腕骨是一类短骨,共8块,由桡骨近端的舟骨、三角骨、豌豆骨、月骨以及掌骨远端的大多角骨、头状骨、小多角骨、钩骨共同组成[1]。当患者出现跌倒时多会选择手掌着地以支撑身体,此时腕关节支撑着全身重力,由于掌侧的韧带最坚韧,导致腕部的后伸动作较为局限,容易引起腕骨骨折[2]。腕骨隐匿性骨折患者损伤较小,患者腕部出现明显肿胀及疼痛,但是X线诊断显示为阴性,而腕部属于人体活动较为频繁的部位,若未得到有效治疗,可引起关节畸形,关节活动受限等并发症[3],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因此为探究更好的诊断隐匿性骨折的方法,本研究选择56例腕骨隐匿性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观察MRI诊断腕骨隐匿性骨折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1 一般资料:选择本院于2016年4月-2018年7月收治的56例腕骨隐匿性骨折患者,所有患者均经手术治疗确定为腕骨骨折,X线检查显示为阴性,但是患者存在明显的腕关节疼痛、肿胀、对掌无力以及活动受限症状,其中男32例,女24例,年龄22-67岁,平均(48.71±5.47)岁,左侧腕骨骨折21例,右侧腕骨骨折35例,跌倒患者23例,撞伤患者17例,坠落患者16例。

2 方法:对照组使用GE64排多层螺旋CT患者进行检查,指导患者采取俯卧位,头部先进入仪器,肘关节屈曲约90°左右,将手放于头顶侧方,腕关节保持中立位,以腕关节为中心,扫描腕关节、掌骨远端以及尺桡骨远端,使用各向同性扫描参数,设置视野大小为310mm×310mm,矩阵为512×512,准直为0.6mm,螺距为0.938,扫描结束后使用骨算法重建层厚为1mm的横断面图像,并将重建数据输入ADW4.6工作站,多向调整后获取平行于腕骨长轴的多平面重组图像,随后观察腕骨长轴各层面骨皮质的连续性,进行腕关节横断面平扫,在冠状面、横断面及矢状面上成像。观察组使用西门子1.5T共振扫描仪对患者进行冠状面、横断面的快速扫描,扫描内容包括自旋回波T1加权成像、脂肪抑制序列常规、梯度回波T2加权成像,所有患者均实施三维空间的平面扫描,最少进行2个方向的平面扫描,冠状面扫描应体现出腕骨间关系、三角纤维复合体的损伤程度、腕骨韧带以及尺桡关节状态,腕骨关节间的韧带比较弯曲且细小,在进行冠状位扫描时需采用1mm层距连续扫描,横断面扫描需体现腕管结构、尺桡关节、正中神经和腕横韧带状态,利于腕管综合征、腕部肿块及肿胀的诊断,此外对患者腕部进行矢状面扫描,能够显示腕关节不稳定结构、头骨、月骨间的关系,在磁共振成像检查过程中,需要以3个冠状面扫描为主,并辅以横断面及矢状面的扫描。

3 观察指标:以患者手术结果为参照标准,观察螺旋CT和MRI诊断腕骨隐匿性骨折的准确率。

5 结果:手术结果显示56例患者中长干骨骨折13例,小多角骨骨折6例,腕骨骨折37例;对照组的诊断结果显示长干骨骨折11例,小多角骨骨折5例,腕骨骨折30例,诊断准确率为82.1%;观察组的诊断结果显示长干骨骨折12例,小多角骨骨折6例,腕骨骨折35例,诊断准确率为94.6%,观察组诊断结果与手术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3.082,P=0.079),对照组诊断结果与手术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0.980,P=0.001),观察组的诊断准确率高于对照组(x2=4.264,P=0.039)。见表1。

表1 2组与手术结果诊断准确度比对(n=56)

讨 论

腕关节结构复杂,日常活动频繁,极易引起损伤,最常见的部位为桡骨远端近关节2cm处[4],多是由于发生跌倒时患者手掌着地引起。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钙流失加重,老年患者多会出现骨质疏松,导致活动不便,易发生跌倒,是腕骨骨折的主要人群。隐匿性骨折是X线片检查无法发现的一类假阴性骨折[5],按照临床发病机制分为衰竭骨折、疲劳骨折、隐性创伤骨折和隐性骨内骨折。对于骨折患者应做到早发现、早治疗,若诊断不及时可引起关节功能障碍、肌腱断裂等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临床医生主要是通过患者病史、腕部疼痛、肿胀以及活动受限程度联合影像学检查进行骨折诊断,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包括X线平扫、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和磁共振成像技术。

X线是一种波长很短的电磁波,是一种光子[6],在均匀、同性的介质中可直线传播。X线不带电荷,所以其不受外界电场或磁场的影响;X线而且线波长很短,能量较高,具有很强穿透作用,对于人体不同组织的穿透力不同,对于含钙化的组织如骨等,X线不易穿透,X片上显示为高密度的白影,对于肌肉、软组织脏器以及液体穿透能力稍强,在X片上显示为中等密度的灰影,对于空气与脂肪的穿透力最强,在X片上显示为低等密度的黑影,对于不同厚度的组织,其显示也有一定的差异,因此常用检查纵膈、心脏、肺部胸膜、大血管病变以及四肢骨骼等密度差异较大的组织或器官,能够对病变组织进行定位及定性诊断,同时可了解病变的大小、范围及数量,临床诊断中使用的X线波长为0.08-0.31埃。由于X线属于放射线,可对人体造成一定损害,导致人体免疫力下降,引起胎儿畸形,还可诱发癌症、白血病等疾病,人体甲状腺、胸腺以及性腺等部位对放射线较为敏感,因此X线检查应严格控制照射时间,敏感部位及组织照射前需采取一定的防护措施,儿童及孕妇不宜做X线检查。X线检查时,同一平面的组织可相互遮挡,而四肢、胸腔以及盆骨等部位的骨骼较多,导致临床诊断率较低,漏诊率和误诊率均较高,而且X线平片检查的影像形成后无法再改变,其影像分辨率较低,对未出现移位及移位较少的隐匿性骨折无法发现。多层螺旋CT是具有多排宽探测器结构、球管1次曝光便可同时获得多个层面图像数据的成像系统[7]。CT的成像原理与X线相同,但是其采用准直X线束扫描特定部位的特定层面,使用检测器记录该层面的衰减信息,其衰减程度与人体组织密度相关,解决了X线检查中的组织重叠问题,提高诊断准确率;而且多层螺旋CT扫描人体组织呈螺旋状,可以获取多个方向的衰减信息,这些信息共同组成数据矩阵,使扫描影像更加直观化与详细化,易于发现微小病变,但是CT对软组织的分辨率仍然不高,其成像容易受到容积效应的影响,导致其对隐匿性骨折的漏诊率较高。MRI是一种核物理现象,依据原子核在物质内部的不同结构、不同环境中的衰减程度不同,通过加入强磁场来检测其所发出的电磁波,从而对该物质进行定位与定性,并依此绘制物体内部结构图像。人体成像最常用的核种为氢核,这是因为人体各组织中富含大量的水与碳氢化合物,因此氢核的核磁共振用于人体检查中的信号强、灵活度高。其检查原理为施加射频脉冲信号时,氢核能态则相应的发生变化,射频过后,氢核重新返回初始能态,期间共振产生的电磁波便发射出来,磁共振信号强度和样品中的氢核密度相关,人体中各组织间的含水量不同,含氢核数存在差异,继而导致磁共振信号强度发生差异,通过信号强度的差异分辨人体各组织,形成不同的氢核密度,原子核振动的微小差别即可被精确检测到,通过计算机的进一步处理,获得反映组织化学结构组成的的核磁共振图像,得到人体组织中的水分差异和水分子运动信息,从而掌握人体组织的病理变化。体内水分约占人体总重量的2/3,许多疾病的病理过程都会导致人体水分形态发生变化,可以通过磁共振成像技术反应出来,因此磁共振成像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医学诊断中;MRI获得的影像非常清晰,可有效提高临床医生的诊断效率,大大减少了剖胸、剖腹等创伤性检查;而且MRI未使用X线等对人体有害的射线以及容易引发过敏反应的造影剂,相比X线与CT检查更加安全;腕骨隐匿性骨折患者多表现为软组织损伤、水肿,MRI用于腕骨隐匿性骨折患者检查中,可清晰显示骨折部位的软组织损伤、水肿现象。本次研究结果显示,56例腕骨隐匿性骨折患者中长干骨骨折13例,小多角骨骨折6例,腕骨骨折37例,使用螺旋CT检查的诊断准确率为82.1%,与手术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使用MRI检查的诊断准确率为94.6%,与手术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RI诊断准确率高于螺旋CT诊断准确率(P<0.05),表明 MRI 用于腕关节隐匿性骨折诊断中,具有较高的诊断准确率。但是在临床实践应用中需注意MRI的分辨率高低与视野大小、层厚及矩阵有关,矩阵越大,MRI分辨率则越高,其移动伪影也相应增多,因此在临床应用中在满足诊断需求的情况下,应尽量减小矩阵。

综上所述,MRI 可敏感反应软组织损伤,用于诊断腕骨隐匿性骨折的准确率较螺旋CT高,推荐临床应用。

猜你喜欢

隐匿性腕关节准确率
乳腺超声检查诊断乳腺肿瘤的特异度及准确率分析
不同序列磁共振成像诊断脊柱损伤的临床准确率比较探讨
2015—2017 年宁夏各天气预报参考产品质量检验分析
雷公藤多甙联合降糖治疗成人隐匿性自身免疫性糖尿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分析
研究多层螺旋CT联合核磁共振成像应用于腕关节损伤的影像诊断价值
颈椎病患者使用X线平片和CT影像诊断的临床准确率比照观察
警惕隐匿性肾炎
1.5T与3.0T核磁共振对腕关节软组织损伤影像诊断探讨
腕部外伤别只看骨折不看脱位
对王维山水田园诗“隐匿性”描写的参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