秉持审美与实用的壶艺法则
——简谈紫砂“匏瓜壶”的吉祥意韵
2021-01-12沈倩
沈 倩
(宜兴214221)
紫砂壶自实物问世以来的五百多年间,以光货、花货、筋瓤货为艺术形式的品种,组成了宜兴紫砂艺苑中风光无限、各领风骚的三大形象特征。其中,光货壶类成为了主流品种且一直传承有序,历代名人的经典传器及社会各阶层使用和收藏的作品数量也最多,究其因,光货壶的形制加上陶刻书画装饰,赋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吉祥寓意,为作品增添了文化元素和艺术魅力。“匏瓜壶”(见图1)从造型设计到装饰定位,坚持了审美与实用的壶艺法则。
图1 匏瓜壶
1 传统文化为壶艺设计提供了借鉴
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紫砂壶作为民间传统工艺,它的发端、发展轨迹,既为茶文化的兴盛提供了实物支撑,又为文人雅士参与陶刻书画提供了载体选择,而更多的选题是撷取人们喜闻乐见,寓意吉祥如意、祈福禳灾、岁月平安、社会和谐、生活幸福等题材,从精神与物质两个层面服务于大众,满足人们心理与生活的需求。
“匏瓜壶”的设计创意,反映在壶艺造型与装饰主题上的借鉴与定位。首先是造型,它选择瓜果类中独特的匏瓜,历代造壶名家在作品中常设计此类造型,通俗地说,匏瓜是葫芦的一种,它与人们日常生活的关系并不很大,瓜熟后对半剖开,可用作舀水的瓢,但从历史文化的积淀看,民间流传的神话小说、杂剧、人物画像中,对匏瓜的形象已提升到思想认识上的一个新高度。如《列仙全传》中记载的道教八仙之首李铁拐,身背的大葫芦里有灵丹妙药,专门在民间治病救人,在民间影响很大;又如国家改革开放之初的1979年,北京工艺美术厂组织专家编绘出版过一套《工艺美术参考图谱》人物集,其中“夸父追日”、“骑羊子”、“跨虎入山”、“桔中戏”、“李时珍”、“围棋”等图谱中的主要人物,腰间都束有一只葫芦,“葫芦里到底卖的什么药”一说也许就是道教文化济世助人的一种解读。因而,“匏瓜壶”造型艺术与优秀的民俗文化相融也在情理之中。在陶刻装饰字画上,同样选择民间喜欢的传统吉祥题材,如主图麒麟,检索《辞海》对麒麟条目的释义:“古代传说中的一种动物。其状如鹿,独角,全身生鳞甲,尾像牛。多作为吉祥的象征。亦简称‘麟’。《礼记·礼运》:‘山出器车,河出马图,凤凰麒麟,皆在郊棷。’‘棷’同‘薮’,沼泽。又:‘麟凤龟龙,谓之四灵。’亦借喻杰出的人。”历代流传的麒麟图像可说意象万千,令人喜爱。麒麟献瑞、麒麟送子、麒麟百福等俚语,则是对其心灵的寄托和推崇。简而言之,“匏瓜壶”艺术形式源于传统文化的赐予,体现在设计构思中道法自然的理念。
2 秉持审美与实用的价值取向
紫砂壶作为民间传统工艺中的杰出代表,历来受到茶人、壶人、藏家、玩壶者的青睐,文人、书画家参与创作,从作品的实用性逐步融入了独特的紫砂文化,增添了美轮美奂的壶艺魅力。期间,壶为茶而生、茶为壶所用的发展脉络,又为壶文化和茶文化的相融互动起到了珠联璧合、不可分离的作用。
“匏瓜壶”秉持审美与实用的价值取向,在造型设计和陶刻书画的融合上,即造型美、装饰美,适应今人休闲、品壶的审美情趣。首先,选用陶都特有的黄龙山原矿中呈象牙黄色的段泥,配比加入颗粒细润的白、紫、红三色砂粒拼制成调砂泥,以增强泥质的肌理质感和泥色厚重的视觉效果;造型设计上,主体身筒呈匏瓜直立状,一捺底,扁圆压截盖与壶颈相切,精湛而匀润。盖钮双层对应似瓜之结蒂,一弯嘴与圈把前后呼应、张力弥满,整器造型体现了浑圆、宽底、稳重之特色。再就是陶刻书画装饰,壶身正面是主图刻绘麒麟,昂首腾云、双目炯炯、直视人间,似乎向神州子民传递春天的消息,画面布局满当、以彰气势;壶身背面用篆书陶刻“春融瑞气浮”之句,与主图意象贯通、韵味悠长,从传统底蕴中返本开新,喻意当今新时代人们对小康社会的憧憬与追求。
道家云:“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道者,器之体;器者,道之用。”紫砂壶自明代发端以来,经历代艺人的传承与创新,在造型与装饰艺术上,其主题和形式无不与传统文化尤其是民俗文化紧密相融,且日益融于生活习俗、思想观念中,愈见其厚重内敛而不张扬之本性。“匏瓜壶”在设计制作中坚持以壶艺审美为重、品茗实用为本,从视觉美感中体味触摸之美,即赏用皆优的艺术特质,这也是中华传统文化在壶艺中展现的魅力所在。
3 结语
紫砂壶是宜兴传统陶瓷艺术门类中别具一格的一大品种,以造型千姿百态、装饰美轮美奂、赏用历久弥坚而独领风骚,这得益于传统文化的古为今用,得力于当代社会发展变革的与时俱进。传承、创新、发展、弘扬已成为了紫砂人的责任担当,也是艺术品市场发展的主旋律。遵循紫砂壶艺的发展规律,宜兴紫砂必将在新时代破浪前行,绽放出更加亮丽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