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恋这把土
——“寻砂问陶”组壶的创作体会
2021-01-12瞿华娣
瞿华娣
(宜兴214221)
生活一半是烟火,一半是诗意;人生一半是机遇,一半是勤奋。在2020年国庆喜逢中秋之际,自己创作的“寻砂问陶”组壶(见图1)在第三届江苏省陶瓷艺术评比大展中荣获设计创新类一等奖。
图1 寻砂问陶组壶
灿若星辰的紫砂艺术,早就融和在人们的物质生活与精神世界里。在雅好、鉴藏之士的眼中,紫砂壶都是有灵性、有生命的活体,它温润如玉的独特品质赢得了“紫玉金砂”的百世盛誉。多年来我耕耘在紫砂艺苑,心摹前辈大师的技艺,在传承中创新,营造自己的紫砂艺术天地。寻砂问陶,不忘初心使命;研砂艺陶,励志前行圆梦。最近的十几年,我在全国和省、市的陶艺评比中撷取16项大奖和6项国家专利。结缘紫砂,实现了自己的情感寄托,也赋予紫砂的唯美、抒情、精致的韵格。为什么?我的答案是:就恋这把土。
宜兴紫砂是土的艺术、火的升华,而紫砂壶所具有的个性特色和人文情趣,是区别于其它手工艺品的一个重要美学因素。“寻砂问陶”组壶的神奇之处,在于壶、杯的不同呈色,并非是砂泥的色泽不同,恰恰是用同一种紫砂团泥制作,在不同窑炉、不同窑温的烧造中产生的变化和效果,其中也付出了从寻砂、问陶到研砂、圆梦的辛勤劳动。
世上独一无二的宜兴紫砂泥具有的矿物成份、物化性能与内部结构,及其品种的多元性、颜色的多样性,给紫砂艺人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空间。几年前我开始对紫砂原料的多样性、多变性进行关注和研究,黄龙山紫砂矿不是简单概念上的紫泥、红泥、本山绿泥……还可以在材料学的角度对其深入探索。通过对本山绿泥和团泥、石黄泥作一次又一次的试验,在不同窑温和烧成气氛下出现巨大的差别,有着不可思议的神秘效果,仿佛是“别样的紫砂”。“寻砂问陶”组壶就这样带给我们不一样的视觉感受和审美趣味。这壶、这杯、这罐,尽管颜色各异,却是用同一种紫砂泥捏制,不得不让人惊讶紫砂之奇、砂土之妙。在创新设计中我融进了传统文化,融进了时代气息,也融进了艺术追求。“寻砂问陶”组壶用紫砂光器的表现手法,又以荷瓣形态作为局部装饰,洋溢着仿真的意境、禅学的内涵,充盈了紫砂特质所营造的文创精神,再通过这颗莲蓬香熏,进一步传扬莲的圣洁瑰丽和佛在心中的那份虔诚。作品以莲喻佛,构成了自身的丰富内蕴,流露“一方水池一心莲,半似开敷半是眠。不蔓不枝亭亭立,出泥不染净尘缘”的诗情画意,展示砂壶“莲韵禅心”的典雅与澄明。
林语堂先生曾经说过:“一把宜兴紫砂壶,将人生煎熬到极致,剩下的都是精华。从这壶流出的都是中华民族的儒、释、道,儒家的文气、佛家的大度、道家的超然……”“寻砂问陶”组壶简约素雅,将“茶禅一味”与佛学思想合二为一。涤尘净心,茶道之本,也是佛道之途。品之以茗,闲则百变有序,也符合佛教清净之器的要求。“寻砂问陶”组壶无言地释放佛学雅韵,默默地给人以启迪,如同茶叶苦涩中的清香,是笃信的、谦逊的,让茶、禅、器依存共荣。
我依靠自己的个性化造型,诠释紫砂壶的材质研究成果和创意构想,展现出了“寻砂问陶”组壶的艺术特色和个性风格。我曾经多次说过:“向泥土致敬,感谢上苍赋予我们这把土。我们要以敬畏之心向大自然学习,尽可能去研究、探索、揭示大自然赋予我们的这把神奇之土,尽可能让我们去展示它的美,运用好它,表达我们的心声。”紫砂人向来聪颖伶俐,总是坚韧不拔,运用紫砂“五色土”最根本、最纯化的语言,使之成为新颖性、创造性的具体体现,烘托出壶艺之外的境界和内容。我沿着前辈们已经开拓出来的艺术之路走着,一个足印就是一份辛劳,一个褒奖就是一种肯定。
《阳羡砂壶图考》中说:“茗壶为日用必需之品,阳羡砂制,端宜论茗,无铜锡之败味,无金银之奢靡,而善蕴茗香,适于实用,一也。名工代出,探古索奇,或仿商周,或摹汉魏,旁及花果,偶肖动物,或匠心独运,韵致怡人,几案陈之,令人意远,二也……”愿所有紫砂人在寻砂问陶之途上为之倾情,用激情摧生壶艺新品,用研砂开拓技艺领域,成为当代的紫砂寻梦人,追求卓越,攀登高峰。我想,这个过程是艰辛的,也是幸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