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保定城市团南展“三步走”发展构想

2021-01-12孟祥林

保定学院学报 2021年1期
关键词:三步走主城区保定市

孟祥林

(华北电力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北 保定 071003)

北京、天津与石家庄通过保定连接在一起,保定市成为京津石三角形中的重要节点,也是石保廊城市链上的重要节点,在冀中腹地内扮演着重要角色,前瞻性地思考保定市向腹地的拓展方式就具有重要的区域经济学意义。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1]为进一步完善河北省城市体系创造了条件,近京津的河北省地区会首先捕捉到更多优势资源和获得更多发展机会。优越的区位条件和较好的历史基础使得保定市很早就提出构建“大保定”的发展构想,在主城区的空间结构以及主城区与县级行政单元的空间联系方面提出战略设想。在主城区由“一城三星”[2]拓展为“一城五区”后,保定市主城区扩大,能够将腹地内更多的县域行政单元整合到以“一城五区”[3]为核心的城市体系当中来,为保定市进一步发展搭建了更高的平台。雄安新区设立后[4],原“大保定”格局下“城市向北”的发展思路进一步微调,在“城市向北”的基础上充分吸收雄安新区发展红利,构建大保定发展格局的平台进一步拓宽。与此同时,河北省提出以石家庄市为核心构建京津冀城市体系“第三极”的发展构想[5],石保廊城市链成为这种发展格局中连接京津大都市与冀中腹地的城市走廊和经济大动脉[6]。在这种发展背景下,保定需要前瞻性地思考城市发展格局问题,要在北拓、东接、西进和南展等四个方面做文章。北拓即以徐水区为触角,通过强化“定兴县—高碑店市—涿州市”城市走廊,强化保定主城区与北京市南端间的联系,并以“定兴县+高碑店市+涞水县+易县”整合在一起的区域构建起保定北拓过程中的缓冲区,与津保城市链高效呼应,在构建起保定向北和向东发展的承接区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东接即通过“徐水区+莲池区+清苑区”与“容城县+安新县”整合在一起[7],通过“徐水区—雄安新区—霸州市—胜芳镇”城市链与天津市主城区联系在一起;西进即以满城区为触角[8],并与顺平县整合在一起[9],成为保定主城区向西侧区域拓展影响力的支点;南展是保定主城区向南拓展并与省会石家庄连接在一起的发展举措。在京津冀协同发展大背景下,原隶属保定市的定州市和隶属石家庄市的辛集市都设立为省辖市,为以石家庄市为中心构建京津冀城市体系的“第三极”奠定了基础。“大保定”在如上四个发展方向上首先需要强化东接和北拓,这是将京津大都市和雄安新区的城市影响力融入保定市的基础[10],保定市据此可以强化西进和南展的强度。保定市和石家庄市是冀中腹地内发展基础较好的两个区域中心城市。石家庄市作为省会城市,具有更好的发展基础、更强的资源容纳能力和城市拓展空间,石家庄“第三极”发展构想的提出[11],为完善京津石三角形[12]提供了政策依据,也为加强石保廊城市链的建设奠定了基础,保定城市团在该城市链上将发挥重要作用。保定市作为石保廊城市链建设过程中不能错过的重要节点[6],借助石保廊城市链能够进一步拓展城市发展空间,南展应该成为构建大保定城市体系过程中的理想抉择。大保定南展与“一核+四星”的石家庄市北进相向发展[13],定州市成为将石家庄市与保定市整合在一起的连接点[14]。定州市具有较好的发展基础,设立为省辖市后具有更好的发展条件,在其影响下可将望都县、安国市等逐渐整合在一起,构建起石家庄市与保定市之间的定安片区。定州市北端通过望都县与清苑区连接在一起,南端通过新乐市与石家庄市的藁城区、正定县连接在一起。在这种情况下,保定市在进一步完善城市体系并与省会石家庄市进行协同发展过程中,主动构建南展发展格局就具有重要意义,保定据此可以在吸收雄安红利、京津辐射力的同时,积极承接石家庄市的影响,使得保定市在东、北、南三个方向上都能以较快的速度推进城市化,为进一步完善“大保定”的城市团空间构架夯实基础。

一、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保定南展的理论基础与实践基础

(一)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保定南展的理论基础

区域经济学理论认为,城市体系的建设需要突破行政区划限制,构建以区域中心城市为核心的城市体系,在此过程中要关注位于行政区划边界处的底层行政单元或者说是较低级别中心地间的联系。在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相邻行政单元出现发展差距的原因除了发展基础外,行政力量的影响是不能忽视的。在行政力量影响下,行政区划的边界成为了城市发展的边界,于是相邻行政区划边界的两侧出现发展不对等的问题,即一侧在过度发展的同时,另一侧会则发展不足。城市的发展过程就是资源聚集进而产生聚集效应的过程。随着资源聚集程度增加,城市规模不断扩大,但是在此过程中,既定空间内能够容纳的可变资源的量的能力逐渐降低。土地资源缺乏弹性的特点使得既定区位的地租水平不断上升,只有能够承受较高地租的经济资源才能够在距离城市中心区较近的区位上布局,更多的资源因不能承受较高的地租而向城市边缘转移,资源向城市边缘布局的过程就是城市规模扩展的过程。在条件具备时,距离中心城市的一定区位上就会出现能够分摊中心城市部分职能的子中心城市,于是在腹地内开始出现以区域中心城市为核心的多层次的中心地体系。在这个发展过程中,多层次的中心地之间的联系是以经济为纽带建立起来的,行政区划界线不应该成为在更大腹地内建构一体化的城市体系的障碍。中心地理论、中心外围理论、聚集经济理论、点轴理论等都在不同程度上论证了这一观点。以中心地理论为例,克里斯塔勒虽然在考虑行政、交通以及市场等多种因素下建构起了城市发展的正六边形模型,但只是在论证高级别中心地能够直接影响到的中低级别中心地的数量,从而阐明按照一定的数量对中心地进行配置进而形成按照一定秩序发展的城市体系,不同因素会在不同侧面对中心地体系的发展程度产生影响,但不应该对完善的城市体系的形成产生负面影响。区域经济理论为“大保定”城市团的构建以及保定南展提供了理论支撑,无论是对接京津、服务京津还是京津保协同发展,保定都需要处理好与周边行政单元的关系,也需要在行政力量的影响下,通过对中心地有序布局使彼此间的联系更加通畅,提升资源配置效率,推动全域城市化水平提升。

(二)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保定南展的实践基础

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保定在城市体系的建构方面很早就提出了“大保定”发展格局的构想,提出了“工业西进、城市向北、对接京津、‘一城三星一淀’”的发展设计。在保定主城区的行政区划进行调整后,主城区的面积扩大到原先面积的8倍,为承接从京津大都市疏解出来的职能在发展空间层面作出了准备。在“大保定”的发展战略中,发展的主导方式是“城市向北”。雄安新区设立后,保定周边的发展环境发生着变化,保定为了更好地融入首都城市圈,在“城市向北”发展的同时在“对接雄安”方面需要作出充分准备,东接和北拓同时成为“大保定”发展的主导方向。津保高铁开通后保定与天津的交通更加便捷,徐水区成为保定主城区东接的重要节点。东接与北拓相互支撑,为“大保定”发展格局营造更加宽松的发展环境。

1.定安片区成为保定与石家庄连接在一起的承接点

在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提出后,原隶属保定行政区划的定州市和隶属石家庄行政区划的辛集市很快就设立为省辖市,为尽快形成以石家庄市为核心的京津冀城市体系的“第三极”创造了条件。辛集市和定州市分别成为石家庄市向东拓展和向北拓展的触角。石家庄市“第三极”构建战略的提出,不仅为“大石家庄”城市体系的形成拓展了空间,也为省域腹地内更多区域中心城市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条件。从图1可以看出,定州市位于石家庄市与保定市连线的中点上,成为石家庄市与保定市连接在一起的纽带。定州市发展基础较好,在设立为省辖市前已经成为保定市南端城市发展最快的地方,也是“大保定”城市体系建构过程中“一分为五”[15]发展格局下的南侧增长点。定州市设立为省辖市后进入发展快车道,依托既有发展基础能够进一步完善行政单元内的城市空间布局。定州市行政单元内的清风店镇、东亭镇、叮咛店镇和周村镇等分别成为腹地内的次级中心地,成为定州市向北拓展与望都县整合在一起以及向南拓展进而与新乐市、无极县整合在一起的节点。定州市设立为省辖市,其行政范围不会永远保持该种状态,随着城市体系不断完善和城市影响力进一步扩大,为了强化定州市在石家庄市与保定市之间的承接作用,定州市与望都县、安国市整合在一起构建跨行政区划的城市团的条件会更加成熟,定州市也会逐渐向南拓展提升与新乐市和无极县的整合程度。在这种发展思路下,定州市主城区变为“定州市+望都县+安国市+新乐市+无极县”(“一城+四县”),能够更好地在“一城+五区”的“大保定”[2]与“一城+三区+一县”的“大石家庄”[16]之间发挥承接作用。“一城+四县”的定州市成为了石家庄市北进与保定市南展的交汇点,定州市在南北两个区域中心城市的影响下,发展速度会进一步得到提升。根据如上发展思路,保定市在东接与北拓的过程中需要前瞻性地安排好南展的发展秩序,瞄准定州城市团未来发展格局,从而能够前瞻性地在城市之间实现高水平对话,否则保定城市团在进一步完善过程中,就会逐渐失去向南发展的机会,保定市在南展过程中需要有更多的危机意识。

图1 保定市南展①文中涉及地名和行政轮廓线的图片均是作者参照实际地图制作的示意图,并非标准地图,为了使相应文字内容表达更为直观而制作,特此说明。

2.石保廊城市链成为石家庄市“第三极”向北拓展的通道

为了提升冀中南地区与京津大都市的协同发展程度,构建石保廊城市链提升到议事日程,该城市链沿“石家庄市—保定市—廊坊市”一线建立起来,保定市成为城市链上的重要节点。虽然在城市链的建设方案上更多地是停留在学术探讨阶段,但在“石保廊城市链建成后会成为连接冀中南与京津大都市的经济大动脉”这一点上成为学界共识。很多文献在探索石保廊城市链的发展轨迹问题,即石保廊城市链是通过保定市主城区建立,还是从保定市主城区东南缘经过由“高阳县+博野县+蠡县”整合在一起形成的高蠡博区建立,已经成为学界的热议问题。前一种方案因通过保定市主城区建立而使得城市链的空间跨度变短,并且依托既有交通线建立起来而能够尽量降低建设成本;后一种方案虽然不通过保定市主城区,但能够带动保定主城区东南侧较多县级行政单元发展,这种建设方案虽然需要承受较高的建设成本,但因能够带动更多县域腹地发展,从构建分散发展[17]的城市体系的大格局角度出发,能够让石保廊城市链以及“大保定”城市体系展现后发优势。保定市作为石保廊城市链上的重要节点,需要在东接和南展方面作好充分准备。从图1可以看出,石家庄市在与天津市建立联系从而完善京津石三角形的津石边过程中可以作出两种选择:其一是沿“石家庄市—定州市—安国市—高蠡博区—雄安新区”一线与天津建立联系,这条链上需要在定州市和安国市两处发生拐折,成为构建石保廊城市链的备选方案;其二是沿“石家庄市—藁城区—晋州市—宁安片区—高阳县—雄安新区”一线与天津建立联系。如上两条城市链中,后者虽然偏离保定市主城区,但能够通过宁安片区将石家庄市与保定市连接在一起,需要前瞻性地强化宁安片区发展,使其在冀中腹地内成为保定市、石家庄市、衡水市和沧州市连接在一起的纽带,将城市洼地变为城市隆起。在这种情况下,保定更需要作出南拓的安排,使其能够同时与定安片区[18]、宁安片区[19]建立联系,为远期发展创造条件和预留空间。

3.冀中腹地成为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城市发展的新高地

京津两个直辖市被河北省包裹了起来,在这样的行政区划格局下,冀东地区、冀北地区不易与冀中、冀南地区构建起一体化的城市体系。因此京津冀协同发展也需要按照“分步+分区”的方式逐步进行,“分步”即在城市化进程问题上安排出发展步骤和区分出轻重缓急,“分区”即根据冀东、冀北、冀中和冀南的具体情况,以京津大都市为核心形成与京津协同发展的举措。河北省行政区划南北狭长,冀南地区距离京津大都市较远,但通过石保廊城市链和构建石家庄“第三极”的方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该问题,石保廊城市链可以促进京津石三角形进一步得到完善。在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下,在“北京市—天津市—沧州市—衡水市—石家庄市—保定市”围成的区域内,因具有较好的发展基础和交通通达性程度较高而会保持较高的发展速度。前文论及,在该区域内除了雄安新区外,定安片区、宁安片区以及高蠡博区都会成为新的增长点:定安片区会成为石家庄市与保定市之间的连接点,宁安片区会成为石家庄市与沧州市、衡水市之间的连接点,构成宁安片区的三县目前虽然没有呈现较高的发展速度,但因成为连接保定市、沧州市、衡水市、石家庄市的重要节点而在冀中腹地内显得非常重要。在构建以石家庄市主城区为核心的京津冀城市体系“第三极”过程中,需要重新认识宁安片区的重要性,并对其尽早开发,以其为节点将周边的区域中心城市连接在一起。宁安片区既是将周边的区域中心城市连接在一起的纽带,也是冀中腹地内在各区域中心城市影响下发展较快的节点。在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背景下,与宁安片区提前建立联系通道就能够更好地打通与其他区域中心城市间的联系,这自然也就成为保定南展的实践依据,在图1中,保定南展除了沿石保廊通道通过定安片区与石家庄建立联系外,另外一条重要通道就是通过“清苑区—博野县”与宁安片区建立联系,通过安平县与宁安片区联系在一起。根据以上分析,宁安片区会成为冀中腹地的城市发展新高地,提前与这样的未来高地建立联系就能把握住更多机会,同时也为腹地内不同层次的中心地[20]的深度发展创造更多机会。

二、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保定南展“三步走”发展构想

保定城市团南展是“大保定”发展格局下与保定东接、北拓和西进等空间扩展策略协同共进的重要举措,与东接和北拓相比较,南展和西进力度相对较弱,但与西进相比较,南展具有较大发展后劲,这不但取决于保定主城区对腹地影响的整体安排,也取决于保定主城区吸收雄安红利的程度。保定南展有两条通道:其一是向西南方向发展,与望都县整合在一起,进而与定安片区整合在一起;其二是向南发展,进而与博野县整合在一起,构建起与宁安片区连接在一起的通道。按照这样的发展思路,首先需要进一步完善清苑区的城市体系发展构架,其次要构建起“清苑区+望都县”“清苑区+博野县”的跨县域城市团,为保定市南展拓展空间。

(一)保定南展第一步:“一核+五子片区”发展格局的清苑区城市团

清苑区是保定南展的节点,通过清苑区将保定市主城区与博野县、安国市东侧连接在一起,进而与宁安片区建立联系。在此过程中,清苑区不仅需要进一步完善行政区划内的城市布局,还需进一步完善既有交通网络,沿臧村镇、望亭乡、何桥乡、大庄镇、东闾乡、张登镇、冉庄镇、清苑区主城区构建起城市环,并将臧村镇、大庄镇、张登镇、冉庄镇发展成为能与清苑区主城区高效互动的次级中心地,使得次级中心地与清苑区主城区高效互动,推动清苑区全域城市化水平的提升。根据图2,清苑区需要分为5个子片区:其一是臧村镇子片区,以臧村镇为核心通过整合“阎庄乡+孙村乡+望亭乡”形成,该子片区与安新县的寨里乡、安州镇和老河头镇邻近,而寨里乡是雄安新区“一城+五辅”格局中的“五辅”之一,也是将清苑区与雄安新区主城区即“三台镇+大王镇”联系在一起的节点,因此臧村镇城市团既是保定东接的节点,也与南展存在紧密联系,成为将保定市和雄安新区的影响力向南拓展的连接点;其二是主城区子片区,以清苑区主城区为核心,通过将“石桥乡+北店乡”整合在一起形成,并与莲池区的五尧乡、南大园乡和焦庄乡等整合在一起,与莲池区之间建立起便捷的连接线,“莲池区+清苑区”共同成为保定市南展的动力源;其三是大庄镇子片区,该子片区通过整合何桥乡、东闾乡形成,该子片区是保定市主城区与高阳县连接在一起的直接通道;其四是张登镇子片区,以张登镇为核心通过整合温仁镇、北王力乡形成,成为清苑区与博野县连接在一起的直接通道,莲池区和清苑区共同成为保定市南展的动力源;其五是冉庄镇子片区,以冉庄镇为核心通过整合“白团乡+魏村镇+阳城镇+李庄乡”形成。

图2 清苑区城市团

(二)保定南展第二步:构建“清苑区—望都县”和“清苑区—博野县”城市链

望都县和博野县与清苑区相邻,分别是保定市南展与定安片区、宁安片区建立联系的节点,保定市南展需要以清苑区为节点,构建起将望都县、博野县连接在一起的城市链,同时要将安国市考虑进来。根据前文,清苑区按照“一核+五子片区”的发展格局,冉庄镇和张登镇都将成为子片区的中心,因此保定市在依托清苑区南展过程中,需要构建“清苑区—望都县”城市链、“清苑区—博野县”城市链。如图3所示,需要在清苑区、望都县、安国市、博野县之间形成曲边三角形,将四个中心地连接在一起。冉庄镇和张登镇整合在一起的区域在呼应清苑区主城区发展过程中,会成为保定市主城区南展的副中心,也会成为保定市主城区南展的重要支点。以如上论及曲边三角形为基本构架,在图3所示的区域内形成如下几条城市链:一链是“望都县—清苑区”城市链,即“望都县—赵庄乡—魏村镇—白团乡—清苑区”城市链,将望都县与清苑区连接在一起;二链是“清苑区—博野县”城市链,即“清苑区—北店乡—张登镇—温仁镇—小店镇—博野县”城市链;三链是“望都县—安国市”城市链,即“望都县—中韩庄乡—贾村镇—西佛落镇—北段村乡—安国市”城市链,安国市主城区与博野县主城区逐渐整合在一起;四链是“望都县—张登镇”城市链,即“望都县—高岭乡—阳城镇—冉庄镇—张登镇”城市链,在望都县主城区与清苑区南端建立联系;五链是“白团乡—程委镇”城市链,即“白团乡—冉庄镇—李庄乡—北王力乡—北杨村乡—博野县—南小王乡—程委镇”城市链,该城市链将冉庄镇与博野县即博野县东南端联系在一起,是图3所示区域内最长的一条城市链,可以将清苑区主城区与博野县广大腹地联系在一起,为保定市南展增加了一条通道;六链是“张登镇—郑章镇”城市链,即“张登镇—温仁镇—北王力乡—西佛落镇—北段村乡—郑章镇”城市链。六条城市链将清苑区、望都县、安国市和博野县等中心地连接在一起,并在四个中心地之间构建起两个连接点:北节点是“冉庄镇+张登镇”,南节点是“北王力乡+城东乡+贾村镇+西佛落镇”。如上两个连接点将由一链、二链和三链组成的曲边三角形的三条边与三角形围成的区域整合在一起。北节点是四链、五链和六链的交汇点,同时与三角形的东北顶点即清苑区呼应;南节点是三链、五链、六链的交汇点,同时与博野县、安国市呼应。随着保定主城区南展,清苑区—北节点—南节点—博野县—安国市会成为保定市主城区向南拓展的城市走廊,并与定安片区与宁安片区连接在一起,使得保定市尽早融入以石家庄为核心的京津冀“第三极”的城市体系中。

图3 保定市南展“第二步”

(三)保定南展第三步:前瞻性地对接冀中腹地内的定安片区与宁安片区

定安片区和宁安片区分别由“定州市+望都县+安国市”“肃宁县+饶阳县+安平县”整合而成,前者是石家庄市“第三极”城市体系建设过程中保定市与石家庄市连接的节点,后者是在石家庄市“第三极”城市体系建设过程中将保定市、沧州市、衡水市、石家庄市等连接在一起的节点。图4展示了保定市南展的“第三步”。“第三步”是在“第二步”基础上的拓展,这是保定市向南拓展与石家庄市向北拓展的交汇地带。定安片区和宁安片区通过图4中的月牙形阴影区域连接在一起,月牙区域即“定州市—贾村镇—城东乡—博野县—安平县—马店镇—安国市—东亭镇—定州市”围成的区域。安国市成为定安片区和宁安片区的结合点,在“宁安片区+定安片区”整合在一起的区域内要形成七条城市链,在强化两个片区整合程度的同时,在保定南展与石家庄北进的结合地点形成一个发展速度较高的城市团:第一条是“望定链”,即“望都县—固店镇—清风店镇—北城区”城市链,将望都县和定州市联系在一起;第二条是“望安链”,即“望都县—中韩庄乡—留早镇—西佛落镇—北段村乡—祁州药市—安国市”城市链,将望都县与安国市联系在一起;第三条是“定安链”,即“定州市—杨家庄乡—东亭镇—东旺镇—安国市”,将定州市与安国市联系在一起;第四条是“安肃北链”,即“安国市—博野县—东墟乡—蠡县—鲍墟乡—付家佐乡—肃宁县”城市链;第五条是“安肃中链”,即“安国市—石佛镇—程委镇—北埝头乡—师素乡—肃宁县”城市链;第六条是“安肃南链”,即“安国市—马店镇—安平县—西两洼乡—饶阳县—大官亭镇—肃宁县”城市链,将安国市、安平县、饶阳县、肃宁县连接在一起;第七条是“月牙弧链”,即“定州市—大鹿庄乡—贾村镇—西佛落镇—城东乡—北杨村乡—博野县—南小王乡—程委镇—安平县”城市链。如上七条城市链中,望定链、望安链、定安链组成三角形构架,该三角形的东侧顶点即安国市,成为将定安片区与宁安片区连接在一起的纽带。从图4中可以看出,这七条城市链中五条城市链在安国市汇聚。安国市中心地到望都县、定州市、安平县、蠡县等的距离相当,在保定市南展的“第三步”中,安国市是定州市腹地内能够将邻近县级中心地整合在一起的最具发展优势的中心地,在保定市南展过程中,需要前瞻性地认识到这一点,并且强化安国市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安肃北链和安肃南链上均有四个县级中心地,也是前文论及的城市链中连接县级中心地最多的城市链,但两条城市链间的空间跨度较大,除了通过月牙弧链的“博野县—南小王乡—程委镇—安平县”段城市链将博野县和安平县连接在一起外,还要逐渐在“蠡县—南庄镇—北埝头乡—饶阳县”之间完善城市链(“蠡饶链”),使得安肃北链与安肃南链增加一条连接通道,北埝头乡处于蠡饶链与安肃中链的交汇点上,并与博野县南端的程委镇整合在一起,在宁安片区的北端形成“程委镇+北埝头乡”节点,在安肃中链的中间区域内构建城市化的隆起,更好地将安国市和肃宁县连接起来。

图4 保定市南展“第三步”

三、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保定南展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保定城市团南展是“大保定”格局下的重要举措,但是南展不能孤立进行。京津是京津冀城市体系的核心,只有将向北和向东作为主导发展方向,保定才能够在“大保定”格局中赢得更多发展机会,也能为保定南展创造更大空间。因此保定南展需要与北拓、东接和西进协同进行,需要在各个方向上进行战略安排。“城市向北”和“向东吸收雄安红利”是构建大保定的基础。在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石家庄市是京津冀城市体系的“第三极”,前瞻性地安排与石家庄向北发展的关系,就显得非常重要。

(一)正确定位保定城市团南展的主导方向

保定南展存在两个方向:其一是“保定市→定州市→石家庄市”方向;其二是“保定市→博野县→安平县”方向。前者通过定安片区与石家庄市主城区连接在一起,后者与安国市、博野县与宁安片区连接在一起。虽然宁安片区在京津冀腹地内会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但目前仍然没有成为重点发展区域,因此在保定南展过程中,与宁安片区建立连接应该作为远景战略安排。就目前情况而言,应该将南展的主导方向定位在通过定安片区与石家庄建立联系这条通道上,这条通道也是石保廊城市链的重要段落。清苑区是这条通道上的主要节点,因此保定南展主导通道的选择需要与清苑区城市团的建设结合在一起,以冉庄镇和张登镇为核心构建子城市团的发展举措应该放在发展顺序的前面。

(二)保定南展需要与石家庄北进对接

以“一城+五区”为核心构建“大保定”的发展格局,需要在京津冀协同发展大背景下进行考虑,保定在空间格局上不但需要前瞻性地思考与京津大都市协同发展的问题,也要考虑与石家庄市协同发展的问题,要融入石家庄“第三极”城市体系,因此保定南展一定要与石家庄北进结合在一起。定州市和辛集市是“大石家庄”城市发展格局下的两个触角。保定市目前的主导发展方向虽然是向北和向东,但南展的两条通道需要提前形成,保定市不但要与定安片区和宁安片区连接在一起,而且要为宁安片区和定安片区的发展创造更好的发展空间。在南展的两个方向上,一方面要尽快融入定安片区城市团,另一方面要通过博野县和安平县与衡水市建立联系。“保定市—衡水市”城市链是“保定市—石家庄市—衡水市”三角形和“保定市—沧州市—衡水市”三角形的公共边,在保定市南展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三)以乡镇中心地为支撑构建起次级城市团

在保定市南展过程中,连接县级中心地的节点均是乡镇中心地,县(区)城市团的发展质量对于保定市南展的状态会产生影响。县(区)级中心地的空间跨度较大,因此需要在相邻的县(区)级中心地之间以发展基础较好和区位优势较为明显的乡镇中心地为核心构建起次级城市团,与县(区)城市团呼应,邻近的县域行政单元间一定要突破行政区划限制构建起跨行政区划的城市团,行政区划边界处的乡镇中心地之间需要加大整合力度。清苑区内的冉庄镇、张登镇、大庄镇和臧村镇等成为与清苑区中心地互动的四个子中心,在清苑区内形成分散发展的城市团格局。根据这样的发展思路,定安片区以及宁安片区内,在将县级中心地联系在一起的同时,也要在乡镇中心地之间建立联系。进一步完善交通网络和加强行政力量引导就成为构建次级城市团的关键。安国市是宁安片区和定安片区之间的节点,进一步完善安国市城市团过程中,石佛镇、西佛落镇、郑章镇和五仁桥镇等会成为安国市在腹地内扮演节点角色的支点。

(四)强化保定城市团南展步骤中的“第二步”

前文论及的保定南展的三个发展步骤中,“第二步”是对“第一步”进行拓展并连接上“第三步”的纽带,对该步骤进行前瞻性设计能够展现“大保定”南展的发展格局。该步骤中涉及清苑区、博野县、安国市、望都县等四个县级中心地,安国市是将定安片区和宁安片区连接在一起的节点,但只有在进一步完善“清苑区—安国市”城市链的前提下,安国市在两个片区之间的节点角色才更加有意义。望都县和博野县两个县级行政单元的区域较小,紧紧贴在清苑区外侧,应该作为保定市南展的两个支点。在保定主城区行政区划变更后,望都县和博野县都成为保定主城区外围的郊区县,完善两个县级行政单元内乡镇中心地之间的联系以及乡镇中心地与县级中心地间的联系,能够拓展保定主城区向南的发展空间,完善定安片区与宁安片区间的联系通道。因此保定南展“第二步”的发展质量直接影响保定主城区向南拓展影响力的强度,也影响着保定持续南展的可能性,需要前瞻性地加强清苑区与望都县、博野县间的联系,才能夯实“第二步”的发展基础。

四、结论

保定市主城区南展需要与西进、北拓和东接紧密联系在一起,在南展过程中需要充分利用石保廊城市链这个有利条件。保定南展需要按照“三步走”方式逐步推进:第一步是清苑区,在完善清苑区城市团过程中,要以清苑区主城区为核心,带动腹地内的臧村镇、大庄镇、张登镇和冉庄镇发展,在整个行政单元内形成“一主+四次”的发展格局。臧村镇和大庄镇在保定东接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张登镇和冉庄镇则在南展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第二步是“望都县+博野县”。望都县和博野县紧贴清苑区外侧,是保定市主城区南展过程中的两个重要支点。望都县将清苑区与定安片区连接在一起,也会成为定安片区中的重要成员,第二步的发展质量直接影响保定市主城区与定安片区和宁安片区的整合程度。第三步是“定安片区+宁安片区”。定安片区以定州市为核心通过整合望都县和安国市形成,成为将保定市与石家庄市连接在一起的节点,也是石家庄“第三极”城市体系向北发展的重要增长点。宁安片区位于冀中腹地,是将保定市、沧州市、衡水市和石家庄市连接在一起的纽带,在京津冀协同发展进程中会成为冀中腹地城市发展的增长点。保定南展过程中,“张登镇+冉庄镇”会成为清苑区的副中心,为保定南展提供支撑,也是“清苑区—望都县—安国市”三角形北侧顶点的发展支撑,“北王力乡+城东乡+贾村镇+西佛落镇”成为“清苑区—望都县—安国市”三角形南侧顶点的发展支撑。在保定市南展过程中,除了需要继续强调县级中心地的核心作用外,要重视以乡镇中心地为次级中心整合腹地内的其他乡镇中心地在腹地内构建起次级城市团,在由县级中心地连接在一起的城市链上扮演节点角色,加强县级中心地之间的联系,推进保定南展过程中腹地内全域城市化水平的提升。

猜你喜欢

三步走主城区保定市
游圆明园有感
If I were a mayor
Advantages of reading
Reading and Life
成都城市空间形态动态特征分析
杭州主城区中职生体质健康水平的现状及对策研究——以2014年抽测数据研究为例
重庆主城区首次购房按揭财政补助政策延长5年
中国创新“三步走”令人着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