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司空曙涉佛诗述论

2021-01-11韩春睿

美与时代·下 2021年12期
关键词:分类

摘  要:司空曙是“大历十才子”的代表之一,存诗数量相对较多,但是学术界对司空曙的研究却较少,尤其缺乏对司空曙作品中涉佛诗的研究。司空曙在经历了安史之乱的时代背景下,在全社会尊佛的生活环境中,在缓解内心苦闷的情况下,将目光锁定于佛禅世界,创作出带有时代烙印的涉佛诗,来表达自己对清净安逸生活的向往,对佛门净地的羡慕。但是司空曙诗歌中对佛理的阐释和讨论鲜有涉及,涉佛诗只为表达自己的佛心,人为世俗人,心为佛门心,是司空曙涉佛诗中要传达给友人与后人的主要观念。有关司空曙涉佛诗的分类,根据分类标准的不同,可能会有争议,存有探讨的余地。

关键词:司空曙:涉佛诗:分类:产生背景

司空曙,字文明,又字文初,生卒年不详,广平(今河北邯郸)人。对于司空曙生卒年的争论,学术界一般认为司空曙生于唐玄宗开元二十八年(740),卒于唐顺宗永贞元年(805)以后。司空曙是“大历十才子”的成员之一,一生经历了由盛唐到中唐的时代巨变。司空曙是“大历十才子”中存诗较多的一位,《全唐诗》存诗两卷,共174首,《全唐诗外编》收录两首。以文航生先生的《司空曙诗集校注》为文本,粗略统计出诗题或诗歌内容中涉及佛教的诗歌共有39首(除去疑似耿诗《废宝光寺》一首),这些诗歌是研究司空曙佛学思想的重要资料。本文仅从涉佛诗的分类以及涉佛诗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来研究佛教对司空曙的影响。

一、涉佛诗的分类

由于时代的原因,司空曙诗歌体裁较为狭窄,大致可分为送行伤别、交游唱酬、写景咏物、咏史怀古和其他杂咏诗歌五类。其中交游酬唱有60首,送行伤别有55首,写景咏物有40首,这三类诗歌所占比重较大。司空曙共有39首提到或者涉及佛教的诗,他的涉佛诗主要分布于占比重较大的交游唱酬、送行伤别、写景咏物三类诗歌中。

(一)交游唱酬中的涉佛诗

司空曙一生宦海沉浮,交友广泛,对象多是达官贵族、亲朋好友和僧人道士。交游唱酬中的涉佛诗有对自己人生经历的慨叹,有对亲朋好友倾诉自己内心的真情實感,有对佛道生活的向往。交游唱酬中的涉佛诗包括《酬李端校书见赠》《闲居寄苗发》《寄卫明府常见短靴褐裘,又务持诵是以有末句之赠》《闲园即事寄公》等18首。

司空曙涉佛诗中与朋友的交游唱酬之作,多是与朋友互诉衷肠,表达诗人内心的真情实感,如《寄卫明府常见短靴褐裘,又务持诵是以有末句之赠》:

柴桑官舍近东林,儿稚初髫即道心。侧寄绳床嫌凭几,斜安苔帻懒穿簪。

高僧静望山僮逐,走吏喧来水鸭沉。翠竹黄花皆佛性,莫教尘境误相侵。[1]174

这是诗人被贬长林县丞时,写给他的上司长林县令卫象的诗歌。卫象是他的上司,更是诗人的朋友。“我”生活的地方在东林寺附近,保持着孩童一般的心态;睡着绳床,不梳发髻,生活安逸。得道高僧静望着追逐打闹的小孩,来来往往的人喧哗着,水鸭仿佛被惊扰,沉入水底,躲避喧闹;翠绿的竹子,小小的黄花,仿佛都有佛性,安静祥和,不要让尘世的浮躁喧哗打扰了佛家的安静。此时的诗人被贬于长林县,没有了年轻时的积极进取入仕之心,加之被贬,内心的郁闷之情,只能寄托于佛理中。卫象虽在任职,但却经常穿着褐裘,念着佛经,沉浸在佛教世界中,以寻找内心的宁静。司空曙和卫象有着共同的生活兴趣,都有淡泊生活的性格,热衷于研究佛理。诗中表达的便是诗人内心对尘世的真实感受,尘世喧嚣,佛理宁静,使人充满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同时,也反映出诗人仕途上的失意,无处排遣,只能在佛理中寻找安慰。

交游唱酬中的涉佛诗表达的是与朋友交往时诗人的内心情感,如诗人写给朋友李端的诗歌《赠李端》《深上人见访忆李端》《过坚上人故院与李端同赋》《残莺百啭歌同王员外耿拾遗吉中孚李端游慈恩》等,均表达了自己仕途的失意和郁闷的心情。写给僧人的诗歌则表达自己对佛家安宁生活的向往,如《闲园即事寄公》,诗人面对生活的不顺,想要追随公遁入空门,却无奈儿女较小,尘世中的杂务无法摆脱。诗人只能羡慕公清静无为的生活,内心的无助与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形成鲜明的对比,直接表达出诗人内心的煎熬。交游唱酬中的涉佛诗由于写作对象的不同,诗人所倾诉的内心情感也有细微的差别,诗歌内容主要表达的是对官场失意的无奈和对佛家安宁生活的向往。

(二)送行伤别中的涉佛诗

古时车马慢,朋友之间分别后要很久才能再次相见,因此每次告别或许就是此生的永别。因而古人看重离别、重视朋友间的友谊,离愁别恨也就成了文学上最常见的题材,送别成为一个经久不衰的主题。司空曙的送别涉佛诗,送别对象多是他的友人和僧人。在涉佛诗中出现的有皋法师、僧无言、坚上人等佛僧。送别涉佛诗主要描绘的是司空曙送别友人时的依依不舍之情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送行伤别中的涉佛诗包括《送僧无言归山》《送皋法师》《赠送郑钱二郎中》《送况上人还荆州,因寄卫侍御象》等10首。

送行伤别的作品中,多数表达的是离别时对朋友的不舍之情,或是表达对同僚的劝勉之意,或是表达对佛教圣地的向往,对僧道安宁生活的羡慕,或是表达自己怀才不遇,遭遇贬谪的悲凉处境。如《送僧无言归山》:

袈裟出尘外,山径几盘缘。

人到白云树,鹤沉青草田。

龛泉朝请盥,松籁夜和禅。

自昔闻多学,逍遥注一篇。[1]248

无言身着袈裟,在蓝天白云下,走向盘山小径,走向青草绿水,走向安静的佛家圣地。诗人送别僧人无言后返回山寺,慨叹自己被生活世俗所困。颔联和颈联描绘了一幅白云悠悠、青山碧水,鹤飞林静的安宁的画面,展现出僧人无言无拘无束的生活,如闲云野鹤般自由。诗人多想自己可以像无言一般自由,多想自己能在安逸、无忧无虑的环境中来潜心研究佛学。此诗表达出诗人送别无言时,对无言的不舍以及对无言无拘无束的生活的向往,使人内心生发出归隐学佛的愿望。

送别不止有伤感分离,亦有对朋友的劝勉安慰,以及向朋友倾诉自己被贬谪的处境,如《赠送郑钱二郎中》:

梅含柳已动,昨日起东风。惆怅心徒壮,无如鬓作翁。

百年飘若水,万绪尽归空。何可宗禅客,迟会歧路中。[1]48

梅花含苞待放,柳树抽出嫩芽,春风拂面,在这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季节,诗人和友人分离,更衬托出分别时的伤感。时光飞逝,鬓边已经添了白发,但此时的“我”却“百年飘若水,万绪尽归空”,漂泊不定,功业未成。在这样的现实中,“我”不知道是否还能完成自己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能不能实现自己的抱负。诗人此时不知道自己前方的路走向何方,于是将目光投向了空门,意图在佛理中寻找人生的追求。

(三)写景咏物中的涉佛诗

景,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的景象和物象,诗人将情感寄托于一草一木、一寺一院。这类诗歌一般采用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的手法,将内心的情感寄托在外在事物上。写景咏物诗不仅仅是写景,更重要的是要表达内心情感。司空曙写景咏物中的涉佛诗包括《题上人院》《雪二首》《风筝》《题凌云寺》等11首。

时代的变化和个人的遭遇,使司空曙的内心十分苦闷,于是,诗人一方面向朋友倾诉,另一方面也在山水中释放自己的情绪,表达自己的不满,以及畅想自己所想要拥有的生活,如《咏古寺花》:

共爱芳菲此树中,千跗万萼裹枝红。

迟迟欲去犹回望,覆地无人满寺风。[1]124

寺院中的一棵树上开满了人们喜爱的花朵,千朵万朵的鲜花开满枝头。“我”因欣赏美景迟迟不愿离去,在将要离开之时还不停的回头望。一阵风吹来,花落满地,如此美好的景色却无人欣赏。诗人看似是在写寺院里的花无人欣赏,实则是在写自己拥有才华却不被赏识,表达自己不受重用的伤感之情。

司空曙仕途失意后,渴望清静安宁的生活,受佛学思想的影响,开始在佛教中寻找寄托,并创作出寄托自己情感的写景咏物作品,借助景物表达自己。如《风筝》,和高僧欣赏风筝音乐,感受佛理。又如《题凌云寺》,描写乐山凌云寺、大佛阁和乐山大佛的壮观景象。凌云寺位于高山、水流环绕之处,乐山大佛身姿雄伟。在凌云寺,落花飘零,僧人坐禅,环境清幽。司空曙发出想和僧人研习佛法的慨叹,表现了诗人对在凌云寺研究佛法之人的羡慕与自己无法摆脱现实的无奈。

写景咏物不仅是在写景色,更多的是表达诗人的情感。在时代巨变下,诗人的仕途失意,豪情壮志在现实中被磨灭,只能借助景物抒发自己的感慨。司空曙的写景咏物涉佛诗主要是借景物来表达自己生活的艱辛、对自己不幸遭遇的无奈以及对僧道生活的向往。

二、涉佛诗的产生背景

(一)制度原因

佛教产生于印度,两汉时期传入中国,唐朝时佛教发展进入鼎盛时期。唐朝统治者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地位,大力发展佛教,希望佛教能够起到教化民众的作用。在统治者的大力倡导下,整个社会都充满了学佛的氛围,唐朝的文人或多或少也受到了佛学思想的影响。尤其是出生于盛唐时代,却经历了“安史之乱”巨变的士大夫,在内忧外患的现实中,无法排遣内心的忧愁和烦闷,于是,他们将目光投向宁静的佛理世界,以求慰藉。与此同时,佛教本土化得到了快速发展,禅宗的出现,为文人士大夫提供了一个释放的精神世界。

(二)个人原因

社会环境对一个人的影响地是巨大的,司空曙年幼时经历了盛唐的繁荣时期,但“安史之乱”打破了他平静的生活,与他同一时代的诗人都经历了这一时代变化。在由上而下的佛教思想的影响下,文人的思想也发生了变化,他们不再是盛唐时期积极向上的乐观与豁达,而是沉浸于生活的不如意之中,更多的作品不再是盛唐时期充满魏晋风骨的慷慨激昂,而是转向了关注诗人自己,抒发自己的失意与内心的苦闷,渴求在佛禅中寻找慰藉。于是,佛教便成了他们精神上的安慰,此时期涉及佛教的文学作品也层出不穷。司空曙涉佛诗的出现不仅和时代有关,也与司空曙自身对佛教的理解与接受有关。司空曙在与僧道交往时,流露出的对僧人无拘无束的生活的向往,对安逸生活的羡慕,使佛门净地成为诗人虽未皈依却心之所向的地方。

三、结语

概言之,司空曙在经历了安史之乱的时代背景下,在全社会尊佛敬佛的生活环境中,在缓解内心苦闷的情况下,将目光锁定于佛禅世界,创作出带有时代烙印的涉佛诗,来表达自己对清净安逸生活的向往和对佛门净地的羡慕。但是,司空曙诗歌中对佛理的阐释和讨论却鲜有涉及,他的涉佛诗只为表达其自己的佛心。人为世俗人,心为佛门心,是司空曙涉佛诗中要传达给友人与后人的主要观念。有关司空曙涉佛诗的分类,根据分类标准的不同,可能会有争议,存有探讨的余地。

参考文献:

[1]司空曙.文航生,校注.司空曙诗集校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1.

作者简介:韩春睿,安徽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

猜你喜欢

分类
垃圾分类的困惑你有吗
垃圾分类我能行
我给资源分分类
按需分类
教你一招:数的分类
说说分类那些事
无图问题细思考,位置不明需分类
清晰的条理来自于分类
分类,正确求解的好帮手
给塑料分分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