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护理在宫缩乏力性产后出血患者的应用效果观察
2021-01-11张霞
张霞
摘要:目的:探讨宫缩乏力性产后出血患者的优质护理方法及其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8月~2016年9月期间收治的102例宫缩乏力性出血患者作为 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优质护理)和对照组(常规护理)各51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产后恢复效果及其对护理的满意度。结果:与护理前相比,两组患者的出血量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均显著降低(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护理后的出血量[(49.84±12.19)ml<(85.54±15.62)ml]和HAMD评分[(9.41±1.54)分<(15.06±2.76)分]相对更低(P<0.05),而对于护理的满意程度(92.16%>76.47%)相对更高(P<0.05)。结论:在宫缩乏力性产后出血患者的临床治疗中应用优质护理,能够帮助患者更快、更好的恢复宫缩,改善出血症状,提高其产后恢复效果。
关键词:优质护理;宫缩乏力性产后出血;产后恢复
【中图分类号】 R473.7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2107-2306(2021)17--01
产后出血是阴道分娩或剖宫产术后的常见并发症,主要受到宫缩乏力的影响,发生失血性休克、弥漫性血管内凝血以及肾功能衰竭的风险较高,对产妇的生命健康安全构成威胁[1]。为了帮助产妇更快、更好的恢复,需要做好产后护理的相关工作,着重加强对宫缩乏力性产后出血的预防,有效防控引起该并发症危险因素。本研究以我院收治的102例宫缩乏力性产后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探讨优质护理模式下的产后护理效果及其对产妇预后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
本组研究对象为我院2015年8月~2016年9月期间收治的102例宫缩乏力性出血患者,分别接受优质护理(51例)和常规护理(51例),行分组对照研究,前者为观察组,后者为对照组。观察组患者年龄22~39岁,平均年龄(28.4±3.1)岁。孕周37~40周,平均孕周(38.5±1.4)周。对照组患者年龄23~41岁,平均年龄(27.8±2.8)岁。孕周36~41周,平均孕周(38.7±1.6)周。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对照相仿(P>0.05),本研究具有可行性。
1.2方法
两组产妇在娩出胎儿后,需要密切监测其体征状态,观察出血情况,当出现急性大量出血或阵发性出血、血色暗红且有凝块等宫缩乏力性出血表现时,需要立即予以救治,准备好血源,使用卡前列素氨丁三醇或米索前列醇等宫缩剂,行子宫填纱、盆腔血流阻断或介入干预。
观察组则是在此基础上,配合以优质护理服务,具体如下:
①按摩子宫:采用正确、规范的按摩方法,持续对患者子宫部位进行按压,注意控制力度,用药促进宫缩的恢复。按摩子宫的过程中,应由多名护理人员进行轮换,能够持续数小时,并配合使用宫缩剂。随着患者宫缩的逐渐恢复,出血症状得到了有效缓解。
②心理护理:产妇在产后会出现紧张、焦虑和恐惧等负面情绪,尤其是受到产后并发症的影响,容易加剧宫缩乏力性产后出血症状。这就需要做好产妇的心理工作,加强健康教育和心理疏导,帮助其正确认识和了解宫缩乏力性产后出血,介绍其防治方法,并对产妇担忧和顾虑的问题,详细予以解答。可播放轻松、舒缓的音乐,调节产妇的心情,使其尽量保持平和的心态。为其提供良好的情感宣泄途径,增加母婴接触,婴儿吸吮母乳,能够刺激内源性催产素的分泌,其对于促进宫缩有积极的促进作用,进而有效控制阴道出血症状。
③生活指导:产妇在产后需要得到良好的休息,并合理膳食,食用桂枝山楂红糖汤、桃仁莲藕汤,起到溫经通脉、化淤止痛的效果,有助于促进其产后恢复。
1.3统计学处理
以SPSS19.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的处理和分析,应用(x±s)和(%)进行计量和计数,由t值和χ2检验,P<0.05代表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对于护理的满意程度
2.2两组患者的产后恢复情况
3讨论
宫缩乏力性产后出血是一种风险程度很高的产后并发症,极大的阻碍了产妇的产后恢复进程,严重则会危及其生命健康。宫缩乏力性产后出血发生后,需要尽快予以救治。根据患者的生命体征和出血量,准确判断其病因,有针对性的实施治疗和护理,改善患者的宫缩乏力症状,并有效予以止血。在药物(缩宫素、前列腺素)和手术(盆腔血流阻断、介入干预、次全或全子宫切除)的基础上,配合以优质的护理服务。按摩子宫,加快宫缩恢复,提高止血效果。通过心理护理和生活护理,患者的身心状态得以显著改善,帮助其尽快摆脱病痛,加快其产后恢复进程[2]。
综上所述,宫缩乏力性产后出血患者的优质护理,对于降低并发症风险和改善患者预后有着积极的影响。
参考文献:
[1]贺丽秋. 综合护理干预在宫缩乏力性产后出血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 中国医学创新,2015,12(16):94-96.
[2]林丽群,吴立芳. 优质护理服务模式在宫缩乏力性产后出血患者中的应用研究[J].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6,10(09):239-2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