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数学课堂中互动活动的五种形式

2021-01-11庞兴惠

广西教育·A版 2021年10期
关键词:思维拓展数学课堂

【摘要】本文论述在小学数学课堂开展互动活动的五种形式:开展思维拓展活动,激活学生思维;开展游戏设计活动,活跃课堂形式;开展动手操作活动,丰富课堂内容;开展课外实践活动,让学生快乐学习;开展小组探究活动,促进学生合作探究。

【关键词】互动活动 数学课堂 思维拓展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1)37-0128-02

小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较差,尚且不能进行良好的自我控制,传统单一的教学方法很容易使学生出现走神、困倦的情况,不利于学生打好数学学习基础。在数学课堂上,教师应该开展课堂活动,以多种多样的教学方式,拉近学生与课堂的距离,形成以课堂带动学生、以学生影响课堂的双向互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开展思维拓展活动,激活思维

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由于年纪较小,视野不够开阔,看待问题时难免出现片面化的情况。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需要对学生进行引导,开展思维拓展活动,让学生尝试探索、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这样,学生在遇到问题时能够独立思考,发现学习的乐趣。

例如,在教学小学数学“算‘24点’”这一部分内容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引入道具的形式,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在课堂上,教师可以采用1~9这9张数字牌,让学生随机抽取4张牌,运用加减乘除4项基础法则进行运算。利用两个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这4张数字牌是否能构成24点?如果不能,那么它有几种计算途径,分别得到的结果是什么?如果可以构成24点,那么它的计算方式是什么,是逐个尝试,还是有其他更简便的方法?根据这两个大问题,学生进行“24点”的计算,同时记录卡牌及其计算过程。接着,学生与前后左右的同伴依次交换,按照上述问题继续进行操作。在课堂最后,学生互对答案,并且讨论自己计算时的思路,查看计算方法与思考方式是否正确。

这样在参加课堂活动过程中,学生不断尝试探究简便的计算方法,通过归纳验证自己的思路,形成系统的思维方式,同时提高计算能力、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二、开展游戏设计活动,活跃课堂

数学课堂中有许多有趣的内容值得学生去探索。教师可以将一些抽象的知识内容与生活实际结合起来,让学生参与游戏理解知识,在游戏活动中重复练习,加深记忆。这样,提高了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拉近了学生与教师、课堂的距离,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也能体验课堂学习的乐趣。

例如,在教学“确定位置”这一部分内容时,教师可以采用游戏设计的方式进行教学。“确定位置”主要引导学生对位置的了解以及对数的掌握。在上课时,教师可以通过发放号码牌的方式,让学生对自己的位置有了基本的了解。比如坐在第2排第3列的学生,教师可以给他发放2和3两张号码牌,让学生与前后左右的同伴自主进行说顺序游戏。接着,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按照顺序回答问题,问题的内容包括学生自己所在的位置以及好朋友所在的位置,可以采用快问快答的方式作答。在学生对自己的位置和其他学生位置有了基本了解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拿掉号码牌,并在无号码牌提示的情况下确认自己的位置;或是前后互问、快问快答,询问的内容可以包括全班学生的位置,让所有学生参与到这一游戏活动中;或者以竞赛的形式,按照回答问题时间的长短,或者在规定时间内以答对的个数作为评判标准。

在这样的游戏互动环节中,学生对课堂上学习的知识有了掌握;若是对记忆出现偏差,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也能及时改正。

三、開展动手操作活动,加深理解

数学是一门可操作性很强的学科。教师开展教学时应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将动手实践活动主动引入课堂中,与课堂内容联系起来,让学生通过亲自动手操作理解知识内容,加深理解记忆。

例如,在教学“钉子板上的多边形”这一部分内容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参与亲自动手操作的活动,从中学习相关知识。首先,教师可以将提前准备好的钉子板、皮筋和格子纸,以小组为单位发放给学生。接着,以问题引导的方式开展课堂教学。随着问题的深入,钉子的数量可以逐个增加,从1个增加到数个,让学生确认是否能构成多边形,得出最小可以构成多边形的钉子数,在操作过程中再次明晰多边形的概念。教师还可以规定区域,比如横着有4个钉子,竖着有3个钉子,提问:在其所构成的长方形区域中有几个长方形,它们的面积是怎样的?学生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探究,并对各自得出的答案进行讨论,确定正确答案。如果在钉子板上操作则较为复杂,可以将其转移到提前准备好的网格纸上,以格子的交点作为钉子板上的钉子,让学生尝试进行操作。

这样教学,增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学生亲身实践,检验课本中出现的内容,及时发现自己存在的问题,寻求教师和同学的帮助,有效地加深了对知识内容的理解和记忆。

四、开展课外实践活动,快乐学习

数学是一门生活化的学科。教师在进行数学教学的过程中,要将数学与日常生活相联系,积极地开展课外实践活动,让学生真正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这样,学生才能在日常生活中乐于运用学到的数学知识去解决问题,主动思索和探究,将其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建立起数学学习的浓厚兴趣,在实践中收获知识,在快乐中探索学习。

例如,教学小学数学“蒜叶的生长”这一部分内容,主要通过观察记录蒜叶的生长情况,直观地了解统计图的知识。教师利用课外实践的方式,要求学生各自栽下一颗蒜,观察记录蒜叶在不同时间段的生长变化情况。在观察蒜叶时应注意以下问题。首先,观察的时间点、时间间隔应当固定。比如,观察的时间可以安排在每天17时,这样保证了蒜叶的生长观察记录更为客观、真实。接着,对蒜叶长度的测量应该有一定的规范。比如,对长度的测量可以是蒜叶根部到尖部的位置,不可以一天一个测量标准,导致蒜叶的长度出现偏差。最后,在蒜叶的生长周期结束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按照记录的数据完成统计图的绘制,直观理解统计图的知识。

这样教学,学生对课堂上讲授的知识有了直观的掌握,对数据的收集也有了初步的了解,明确了数据收集的科学性及规范性。同时,学生在观察蒜叶的实践中发现了生活的乐趣。

五、开展小组探究活动,合作探究

小学阶段的学生需要与同伴积极交流,合作共进。通过与同伴交流,学生可以借鉴他人有效的学习方式,及时改正自己的一些不良行为。学生之间相互交流,还能建立起良好的同窗友谊,对身心健康发展有着积极影响。因此,教师在课堂中应积极开展小组合作探究活动,活跃课堂,促进学生之间形成亲密的伙伴关系。

例如,在教学小学数学“观察物体”这一部分内容时,教师可以将学生每6人为学习单位进行分组,要求学生制作出规格相同的6个正方体,并相互交流快速制作出正方体的方法。接着,教师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随机地将这6个正方体进行拼接,从正面、侧面、顶部观察图形,并记录观察得出的正面图等。记录结束后,小组成员之间进行交流,相互查看观察结果。如果结果一致,可以讨论自己的思考方式;如果不一致,则说说哪一个是正确的,错误的原因是什么。学生也可以对制作的正方体进行涂色,按照上述步骤继续观察,对观察错误的学生,小组成员及时指导其加以改正。学生分享自己的观察方法,并适时地对同伴进行指导。这样教学,学生掌握了有效的学习方法,学生之间的交流合作更为频繁。

总而言之,教师将数学课堂与互动活动有机结合,引导学生尝试独立思考,主动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从参与课堂到引导课堂,让互动活动促进学生自由快乐地成长。

【参考文献】

[1]谢小英.巧用“错误资源”打造小学数学高效课堂[J].考试周刊,2021(9).

[2]高香琴.浅谈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渗透建模思想[J].考试周刊,2021(10).

[3]杨玉莲.探究如何利用思维导图提升小学数学的教学质量[J].天天爱科学(教育前沿),2021(3).

【作者简介】庞兴惠(1978— ),女,广西合浦人,大学本科学历,一级教师,现就职于玉林市玉州区长望小学,主要从事小学数学教学与研究。

猜你喜欢

思维拓展数学课堂
初中作文教学的思维拓展与创新分析
思维培养在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的应用
数学课堂信息化中的“三适”探究
高中地理教学的有效问题导学
传统做法,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