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指向审美素养提升的阅读教学探微

2021-01-11潘伟容

广西教育·A版 2021年10期
关键词:审美素养阅读教学

【摘要】本文论述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审美素养的方法:营造良好情境,奠定美的基调;关注文本细节,提升审美素养;提炼审美话题,促进深度体验;链接学生生活,迁移审美体验。

【关键词】统编语文 阅读教学 审美素养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1)37-0026-02

核心素养是基于新课改背景下提出的全新的育人目标。语文核心素养这一概念的提出要求小学语文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从语言运用与建构、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发展四个方面对学生进行培养。其中,审美鉴赏与创造主要是指学生通过自己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体会文本美感,增强对文本中美学元素的感知与理解等,是学生审美素养的重要体现。笔者认为,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不仅有助于学生建构与运用语言,而且还可以让学生在主动吸纳和运用语言的过程中获得良好的审美体验。

一、营造良好氛围,奠定美的基调

审美体验具有感性的特点,要想让学生获得深刻的审美体验就离不开良好的学习氛围。在良好的学习氛围中,学生更容易进入文本中人物的内心世界,感受人物的情感,使情感得以熏陶。因此,在课堂上教师要辅以恰当的身体语言,如手势、眼神、表情、动作姿势等,创设有助于激发学生情感的学习情境,通过师生间的感情培养和教师本人的情感魅力打造情感优势,从而为学生获得良好的审美体验做好铺垫。

如统编语文五年级上册《桂花雨》一文,作者主要以对桂花的喜爱来表达自己对童年生活的怀念。教师应该如何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从中感受到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呢?教学时,笔者先用和风细雨般的语言娓娓道来:“每个人心底里都会有一样特别喜爱的东西,这个东西可能寄托了你对某些事情的回忆和怀念。谁能说说自己最喜欢的东西?为什么?”由此让学生打开话匣子,说出自己喜欢的东西,喜欢的理由是什么。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下,自然而然地展开课文教学,鼓励学生谈一谈自己阅读课文后的感受是什么,以此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作者对桂花的喜爱以及文本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情感,从而获得深刻的审美体验。桂花对学生来说并不陌生,但是认真观察过桂花的却很少,对于桂花的形态、香味、数量等更是鲜有学生能够回答上来,这并不利于学生审美体验的获得,为此笔者通过多媒体把桂花真实的生长状态的图片和视频资料播放给学生看,以促进学生直观地观察桂花,了解作者喜爱桂花的原因。借助教师播放的视频资料学生可以清楚地感受到“桂花雨”是因为桂花的花瓣不像玫瑰、海棠那样硕大与张扬,桂花落下的样子真的像是在下雨一样。在此基础上,笔者让学生结合文中作者抱着桂花树摇的画面想象,并说说自己从中体验感受到了桂花的哪些美。随着教师精心创设的教学情境,学生逐渐体验到了桂花的迷人香味,以及作者对桂花沉醉、久久忘不了的原因。作者对桂花的喜爱就是对童年、对家乡的怀念。

二、关注文本细节,提升审美素养

一些文学作品主要通过细节刻画来表现人物特点。教师如果能引领学生细细挖掘这些细节之处,就会使其成为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因此,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关注文本细节的习惯,以提升学生的细节品味能力,使学生在文本细节之美与整体之美的影响下提升审美素养。

如统编语文五年级上册《父爱之舟》一文主要通过与父亲相处时生活的回忆来表达作者对父亲深深的感激与怀念之情。本单元的人文主题是“舔犊情深”,单元语文要素是“体会描写的场景,细节中蕴含的思想感情”。教学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从文中描写的小事入手,引导学生感受文本蕴含的深厚感情,这种感情就是人性之美,是舔犊情深之美。从选材方面来看,文章所写的都是一些微不足道的生活琐事,如父亲送“我”上学、带“我”逛庙会、给“我”买豆腐脑等平凡小事,但是在作者的娓娓道来中却给人一种小中见大的感觉。事情愈小所表现出来的爱愈深刻。透过这些小事让读者不由联想到就连最细微之处都替儿子着想的父亲,他对儿子的爱是多么地伟大和深沉。文中作者把父亲对自己的爱融于笔尖,饱含深情,感人至深。教师可让学生从文中所描写的小事入手,说说最能打动自己的是哪件事,这件小事中父亲的哪个细节最令自己难忘,是父亲佝偻着身子为“我”缝补衣服还是父亲背“我”上学,还有课文结尾处写的“醒来,枕边一片湿”表明了什么。教师从文本所描写的小事以及与这些小事有关的细节之处引领学生品读感受,可以让学生真正感受到父爱之深沉,这种“爱”已经深入骨髓,令人难忘,有助于学生审美素养的提升。

在《父爱之舟》一课的教学中,教师还可以让学生说说从文本细节描写中自己还读出了怎样的情感,最令自己动容的是哪些地方,这样有意识地从文本中的细节入手引领学生品析感受,可以增强学生对情感美的感知,促进学生审美素养的提升。

三、提炼审美话题,促进深度体验

话题与问题不同,与问题相比较,话题一般显得比较大、比较广。问题需要学生回答,话题需要学生谈论、讨论。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依据文本内容提炼出有价值的话题供學生研讨,可以深化学生的审美体验,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在语文教学中,要想让学生获得深刻的审美体验,审美话题的营造就显得尤为重要。审美话题可以帮助学生打开话匣子,有助于学生真正走进文本中的情感世界,使学生获得对文学作品、世界、人生的深刻感悟,增强阅读体验。

如统编语文五年级上册《白鹭》一文主要从白鹭的颜色、身段的精巧以及白鹭觅食、飞行、栖息的韵味来表达作者对白鹭的喜爱与赞美。对学生来说,文章并不缺乏美,缺少的是发现美的眼睛。白鹭一文中字里行间都给人一种美的感受,怎样才能让学生体验到这种美呢?根据文本内容的特点,教师可设置探究性话题,帮助学生获得对文本内容的深刻体验:为什么说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你是从哪些地方感受到的?在话题的引领下,学生从白鹭色素的配合、身段的大小都很适宜中感受到了作者为什么说白鹭是一首诗。当学生回答以后,教师再让学生用文中的话来说说白鹭的色素和身段是怎样的适宜?(那雪白的蓑毛,那全身流线型结构……增之一分……减之一分……素之一忽……黛之一忽……)对于文中诗一样的语言教师要引导学生用充满诗意的情感来朗诵,以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作者对白鹭诗意的赞美,从思想上受到美的陶冶与熏陶。除了外形,教师还让学生就文中白鹭的活动进行交流,以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到白鹭的诗性之美。这样教学,可以使学生的审美素养得到极大提升。

四、链接学生生活,迁移审美体验

迁移运用是学生语文学习的终极指向。在语文教学中,使学生获得对文本内容深刻体验的学习方式就是运用,教师要善于根据所学内容与生活之间的联系,注重对文章表达方式的指导,以使学生习得表达方法,并能够结合这种表达方式进行表达,最终走进阅读的深处,获得深刻的审美体验。

如统编语文四年级上册《走月亮》一文主要以优美的语言、欢快的笔调,描写了“我”和阿妈走月亮时的所见所闻。读着文中的句子,就仿佛随着作者走进了一个如诗如梦,如世外桃源般的美画卷之中:明亮的月光下,“我”和阿妈手牵手,走过村头,走过大道,走过小溪与水塘……这样的语言给读者一种温馨甜美的感受。本文语言表达精妙,充满着诗情画意,教学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联系学生生活,引领学生感受文章中的景美与“我”和阿妈间浓浓的亲情之美,由景触情。比如,先让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并说说随着朗读自己的脑海中浮现出了怎样的画面,哪些画面给自己的印象最为深刻,从读中自己感受到了什么;再让学生回想在自己平时的生活中,在月光下和自己的妈妈做过哪些有意义的或者令自己感到难忘的事情,自己当时最大的感受是什么。最后,让学生把当时月光下发生在自己和妈妈之间的事情写一写。这样教学,可以深化学生的情感体验,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

阅读是吸收,写作是迁移,是巩固。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不光要引导学生发现文本中的美并感受美,还要让学生学会用自己的笔来表达美,通过这样的读写训练唤醒学生对生活的理解,对生活中的事物以及与这些相关事物的情感。这样写下来的美景,让人感受到的是爱和怀念。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审美体验,并能够采取多种方式来帮助学生获得深刻的审美体验,以促进学生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能力,最终提升语文核心素养。

【作者简介】潘伟容(1979— ),女,广西玉林人,大学本科学历,一级教师,现就职于玉林市福绵区石和镇平坡小学,研究方向为小学语文教育教学。

(责编 黎雪娟)

猜你喜欢

审美素养阅读教学
“认知-迁移”教学模式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论动画片的审美因素及对幼儿审美素养提升的价值
探析小学美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
中小学剪纸教学“三步曲”
谈阅读教学中的快乐
运用影视音乐资源 提高学生审美素养
谈高中研究性阅读教学
语文阅读教学中要加强读与写的结合
如何进行初中英语阅读教学
阅读教学中的“追问”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