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优秀传统文化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的渗透

2021-01-11薛小灵

青年文献·理论研究 2021年4期
关键词:传承与发展教学渗透传统文化

薛小灵

【摘要】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华民族有着上下五千年的璀璨文化。优秀的传统文化经久不衰,感染着每一个时代的中国人。作为民族希望的中学生,对文化进行学习和传承是必要的。而作为教师,在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去发现传统文化的意义,并将传统文化的知识渗透到课堂教学中,使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有更具体形象的了解和传承。以文化促教学发展,以文化固教学质量,对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程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传统文化  教学渗透  传承与发展

引 言

近几年来,改革教育形式不断发展,给初中教育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为弘扬中华传统文化,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实施意见》的文件精神,为加强对全校师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提高全校师生的思想道德素养,我校根据学校发展实质和学校教学特点提出了“以礼育德,和谐发展”的工作理念,并启动“推广落实传统文化系列教育工程”。

一、优秀的传统文化渗透到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的意义

1、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传统文化是民族特色、民族精神的代表,优秀的传统文化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即中国梦之本,也是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之基。传统文化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渗透和运用,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自主思考、观察、感悟传统文化的精髓,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2、有利于学生了解当今社会。传统文化是历史的产物,是先人的生活与学习经验总结,是在实践中得出了理论并能融入到社会日程生活的方方面面。当今社会的许多学习与为人处世的方法都是前人经验之谈,在道法课上对学生渗透传统文化,有助于了解社会习俗的来源,使学生更形象了解社会现象,能用辩证的方法看问题。

3、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精神。祖国是每个中华儿女的家,了解祖国的文化是每个学生的责任。传统文化与祖国的历史改革,社会发展进程紧密相连,因此学习传统文化,有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二、如何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渗入优秀传统文化

1、深入挖掘教材内容 ,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在初中教材中,蕴含着大量的传统文化内容,这就要求教师在做好教学工作的同时,还要对教材进行深入的挖掘,多了解、多掌握我国的传统文化,在平时注意搜集传统文化资料,加强相关知识储备。教师还可以在授课过程中,渗透与之相关的传统文化素材。比如我在教授八年级上册第四课《社会生活讲道德》时,我要求学生通过孔子名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了解理解他人,包容他人,尊重自己也尊重别人的传统文化。学生通过阅读杜甫的诗来分享心得体会,学会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此外,在教学过程中,还可以适当的引用一些成语故事、民间传说等,例如“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等名言谚语这些都是千百年来我们中华民族积累而来的文化精髓,饱含着前人的智慧。这些素材的引入,不仅能够调动起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还能深刻地影响学生的价值观形成,在潜移默化中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2、因材施教,培养学生爱学习的良好习惯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崇尚知识,喜欢钻研知识。《论语》《劝学》等文学经典篇章都有诸多好学上进的劝解。对于七年级的学生而言,他们升上初中,面对新学校新环境新挑战,往往容易出现难以适应的症状。很多七年级的新生会表现出“焦虑症”,对学习和交友充满了排斥和害怕。为此,讲授七年级上册第三课《发现自己》这一课时会有意识的请学生根据自身情况准备好稿上台演讲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接受自我,并让同学和老师了解自己,抒发自我的同时还能交上知心朋友,一石二鸟。在授课中,我會让学生提前画一幅有关校园一角的画为课前预习作业。学生在作画的过程中对校园有新的认识,并学会欣赏校园的美丽,建立对新校园的感情。

3、组织课外活动,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

在道德与法治教育中,爱国主义是最不容忽视的。无论是在课本教材当中,还是平时的课外活动中,我们都能感受到爱国主义的熏陶。我们每个人都应认识到,祖国利益高于一切,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也离不开中华传统文化的渗透。

(1)中学语文教材中,有诸多章节都讲得是爱国主义,再结合与之相关的传统文化经典,无不渗透着爱国主义思想内容,这些都是对学生最直接、最生动的爱国教育,蕴含着丰富的爱国情感。在教学中,教师应立足课本内容,适当引用历史上的爱国主义人物事迹,让学生从小就“知祖国、爱祖国”,形成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

(2)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观看爱国主义影片,进行“爱国”的养成教育。通过班级组织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向学生进行爱集体、守纪律的教育。

(3)在节假日期间,组织开展弘扬传统民族精神的活动,我国的传统节日都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比如:在每年的清明节,进行缅怀革命先烈的征文活动,让每一名学生都能意识到当今的幸福生活不是凭空得来的,是由无数先烈的牺牲换来的。组织学生观看展现国家发展建设成就的展览,深切的感受祖国的强大。在国庆节,组织学生观看庆国庆节目,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孩子们只有做到胸怀祖国,才能在思想领域开阔心胸,更加积极健康的成长。

4、百善孝为先,倡导孝道美德

“孝”是我国传统文化所最为推崇的品德,其贯穿于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所谓“孝”,是恭敬,是爱护。古人说“百善孝为先”,孝敬父母一直都是传统美德之首,是一个人做人的根本。“孝”绝不仅是简单的照顾父母,更重要的是要真切的奉献,给父母以心灵的抚慰,尤其是在生活条件不断改善的今天,“孝”的意义更显其价值。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是一种由小及大、由家及国的大孝,因此我们对“孝”的倡导,是爱心的表现,是每个人都应有的一份责任,是人与人之际的一种密切关系。无论付出的价值多少,也许只是一句温暖的问候,也许只是节日里的一束鲜花,但在“孝”的天平上,都是等值的。在道德与法治教育中,积极倡导“孝”的回归。

三 结语

总的来说,通过中华传统文化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的渗透,引导学生构建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使他们学会感恩、诚信、自立、自强等重要品质,在生活中做到与人和谐相处,在学习上做到与同龄人共同成长。这些都有利于学生在中学阶段逐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以及高尚的道德品质,同时也弘扬了我国传统文化,促进我们伟大民族精神的传承。

猜你喜欢

传承与发展教学渗透传统文化
浅谈贵州地区布依族舞蹈的传承与发展
中国武术文化传承与发展
民族音乐在小学音乐教材中的运用
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节约教育
数学文化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渗透研究
德育教育在初中体育教学中的渗透
浅谈情感教育在初中美术教学中的渗透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中国影视剧美学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