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李白:文字国度的王者

2021-01-11王彬

中关村 2021年12期
关键词:长安李白

王彬

在文字的国度里,他是王者;在诗歌的殿堂里,他有足够的资本俾睨天下。

作为继屈原之后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其诗风豪迈奔放、清新飘逸、想象丰富、意境奇妙、語言奇妙、立意清晰。

他的七绝和“七绝圣手”王昌龄不分伯仲,达到后人无人企及的高度。

长安元年(公元701年),唐剑南道绵州(巴西郡)昌隆(后避玄宗讳改为昌明)青莲乡。在一家透着如豆灯光的房间里,传来一阵婴儿的啼哭,唐朝最伟大的诗人——李白诞生。

四川的山清水秀和成都的繁华给了诗人非常大的影响。李白后来有许多的诗篇都表示了对蜀中的怀念,“三春三月忆三巴”,“朝忆相如台,夜梦子云宅”,都充满了其对四川的怀念。

从五岁到十五岁,是李白在家里读书学剑的时期,教他的是他父亲。他曾说:“余小时,大人令诵《子虚赋》,私心慕之。”又说:“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据王琦的考证,现在李集中的《明堂赋》就是他十五岁时所作。从他诗文中所引的词章典故看更是囊括了中国的经子古籍、佛经、道书等等。

李白击剑的技术也是在这时期学的。一生几乎和剑没有分离过。诗中和剑有关的诗很多,“高冠佩雄剑”、“锦带横龙泉”、“醉来脱宝剑,旅憩高堂眠”、“抚剑夜吟啸,雄心日千里”、“长剑一杯酒,男儿方寸心”、“三杯拂剑舞秋月、忽然高咏涕泗涟”、“抽剑步霜月,夜行空庭遍”……。

二十岁以后,武能用剑,文可赋诗的李白开始在蜀境以内游览。

李白对于故乡四川是怀有浓厚的感情的,其后来的多篇诗歌中出现了四川的地名和物,诸如峨眉、山月、子规鸟、杜鹃花、司马相如台、扬雄故宅等。

唐玄宗开元十二年(公元724年),李白二十四岁。离开故乡而踏上远游的征途。再游成都、峨眉山,然后舟行东下至渝州(今重庆市)。

从此开始了其仗剑走天涯的后半生。

唐玄宗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李白出蜀,“仗剑去国,辞亲远游”。他在《上安州裴长史书》中说:“以为士生则桑弧蓬矢,射乎四方,故知大丈夫必有四方之志,乃仗剑去国,辞亲远游。”他希望自己“虽长不满七尺,而心雄万丈”的愿望能够实现,他认为自己有朝一日也能够和大鹏一样扶摇直上九万里。

次年,二十六岁的李白前往扬州(今江苏省扬州市)。秋,病卧扬州,写下了那首思乡的诗《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年冬,李白离扬州北游汝州(今河南省临汝县),至安陆(今湖北省安陆县)。途经陈州时与李邕(同雍)相识,并结识了另一位大诗人孟浩然。

开元十五年(727年),二十七岁的李白游历到湖北的安陆,娶妻唐高宗时当过宰相的许圉师的孙女,并在此度过长达十年的岁月。

开元十八年(公元730年),初夏,李白往长安,拜谒宰相张说,并结识其子张垍,一度寓居终南山玉真公主(玄宗御妹)别馆,又曾谒见其它王公大臣,均无结果。遂产生厌世的情绪。

这一年李白的忘年交杜甫刚刚十九岁,还在过着自在逍遥的漫游生活。

天宝三载(公元744年,注:天宝三至十五载、至德年号期间称“载”而不称“年”)夏天,李白到了东都洛阳。如果在东都洛阳有什么让李白觉得开心的事情,莫过于他遇到了杜甫。

这时的李杜都值壮年,两人在创作上的切磋对他们今后产生了积极影响。秋天离别的时候,杜甫写了一首《赠李白》:“秋来相顾尚飘蓬,未就丹砂愧葛洪。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

第二年秋天,李白与杜甫在东鲁第三次会见。短短一年多的时间,他们两次相约,三次会见,知交之情不断加深。

以至于后来两人多有诗歌相互赠答,如《沙丘城下寄杜甫》诗:“我来竟何事,高卧沙丘城。城边有古树,日夕连秋声。鲁酒不可醉,齐歌空复情。思君若汶水,浩荡寄南征。”

在东鲁漫游期间,路过兰陵的李白作《客中作》:“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该诗一反游子羁旅乡愁的古诗文传统,抒写了诗人身虽为客,却乐而不觉身在他乡的乐观情感。这也是李白豪放的一种表现。

漫游的李白再度来到金陵,六朝古都的灯红酒绿让他暂时忘却了在武汉的不愉快,在登临凤凰台的时候,眼前的景象和在黄鹤楼所见之景简直是相差无几,豪气干云的李白提笔写下《登金陵凤凰台》:“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大有和崔颢的《黄鹤楼》一争高下之势,但遗憾的是千百年来纵使李白留下的佳作不计其数,但是这首诗依然未能超越崔颢的《黄鹤楼》。

赐金放还八年后,李白与友人岑勋、元丹丘登高宴饮,纵情放歌。但每每回忆起长安的丽人和美酒,依然抑制不住心中的相思。在酒精的作用下,李白仿佛回到了年轻时,忘掉了这几十年间的悲喜离合,抛开俗世的纷纷扰扰,唱出了千古名篇《将进酒》:其中的“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消万古愁。”皆是千古名句。

天宝十四载(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李白与妻子宗氏一道南奔避难。

“安史之乱”成为其命运的又一个转折点。

投奔永王的李白在其兵败后,在浔阳入狱。

乾元元年(公元758年),五十八岁李白开始长流夜郎。乾元二年(759年),李白经过长期的辗转流离,流放的路上李白病了,这场病也让其因祸得福,最终免去了夜郎之舟车劳顿,终于获得了自由。他顺着长江疾驶而下,写下那首著名的《早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最能反映他当时的心情。

两岸的猿声掩盖不了李白望山望水的轻松惬意,轻舟已过万重山。那一刻的他是如此的欣喜若狂。

唐肃宗上元元年(公元760年),李白遇赦后从江夏(今湖北武昌)往浔阳(今江西九江)重游庐山时,作诗《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此诗自然而然的成为了描写庐山的千古绝唱。

上元二年(公元761年),已六十出头的李白因病返回金陵。在金陵,他的生活相当窘迫,不得已只好投奔了在当涂做县令的族叔李阳冰。次年李白病重,在病榻上把手稿交给了李阳冰,赋《临终歌》:“大鹏飞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济。馀风激兮万世,游扶桑兮挂石袂。后人得之传此,仲尼亡兮谁为出涕?”短短的六句话,表达出了李白慷慨悲壮的情怀,人生感慨和况味都在这短短的六句诗里得以表述,写完《临终歌》不久李白与世长辞。

牛渚矶上,有月,有酒,遗憾的是没有人陪李白再喝一杯,可叹的是他的影子和舞步是那么的凌乱。

“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短短的十八字为诗人放荡不羁,而又不得志的一生做了最好的诠释,结束其仗剑走天涯的一生。我想那晚的月亮应该是哭泣的,那晚的江水应该是呜咽的……

不知道此时的诗人是想起了昨夜还入梦的老杜,还是江南采莲的女子,河边浣溪沙的人是否也向自己这样,月夜里孤单,灯影下踟蹰?

一袭白衣,一匹白马,辗转天涯。

开元十九年(关于731年),李白三十一岁,初入长安,穷愁潦倒于长安,自暴自弃,与长安市井之徒交往。初夏,离长安,经开封(今河南省开封市),到宋城(今河南省商丘县)。

每一个文人都希望混个一官半职,光耀门楣、成就济世之梦,开元二十二年(关于734年)正月,心有不甘的李白为玄宗献上著作《明堂赋》,赋云:“穹崇明堂,倚天开兮。”又云:“四门启兮万国来,考休征兮进贤才。俨若皇居而作固,穷千祀兮悠哉!”此赋盛赞明堂之宏大壮丽,写尽开元盛世的雄伟气象以及作者的政治理想。其写作目的是为了谋求官位,遗憾的是未能成功。

次年,玄宗又一次狩猎,正好李白也在西游,乘机献上《大猎赋》,希望能博得玄宗的赏识,同样未得赏识。幸运的是李白这次在长安结识了贺知章。贺知章颇为欣赏《蜀道难》和《乌栖曲》。李白瑰丽的诗歌和潇洒出尘的风采令贺知章惊异万分,竟说:“公非人世之人,可不是太白星精耶?”贺知章称他为谪仙人。谪仙的称谓由此而来。

在长安混迹三年后,开元盛世的大唐,却没人愿意给李白阶前盈尺之地。

长安一片月,抖落一地苍茫,此时已是夜深人静,诗人独自一人在月夜下徘徊,举杯邀明月,也只不过和影子一道仅仅三个罢了。

天宝元年(公元742年),李白已四十二岁,由于玉真公主和贺知章的交口称赞,玄宗看了李白的诗赋,对其十分钦慕,便召李白进宫。得到唐玄宗召他入京的诏书后,李白异常兴奋。他满以为实现自己政治理想的时机到了,立刻回到南陵家中,与儿女告别,并写下了《南陵别儿童入京》:“白酒新熟山中归,黄鸡啄黍秋正肥。呼童烹鸡酌白酒,儿女嬉笑牵人衣。高歌取醉欲自慰,起舞落日争光辉。游说万乘苦不早,著鞭跨马涉远道。会稽愚妇轻买臣,余亦辞家西入秦。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这首激情洋溢的七言古诗。其中以“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最为人所熟知。

李白四十三岁那年诏翰林院,封翰林学士。从古至今,自负都是文人的通病,在李白身上更是彰显无疑,更是常常醉酒入朝。

二入长安的李白,一个没有参加科举而能被皇帝宠幸的诗人,最终因为酒和傲气而被皇帝赐金放还。

在仕途这片汪洋大海里,诗人如一叶轻舟,更像是一叶浮萍,总会被雨打风吹去,是那样的与众不同,更是那样的格格不入。短暂的供奉翰林之后,李白第二次离开长安。

李白的乐府、歌行及绝句成就为最高。其歌行,完全打破诗歌创作的一切固有格式,空无依傍,笔法多端,达到了任随性之而变幻莫测、摇曳多姿的神奇境界;绝句自然明快,飘逸潇洒,能以简洁明快的语言表达出无尽的情思;诗则雄奇飘逸,艺术成就极高。

李白的诗具有“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艺术魅力,这也是他的诗歌中最鲜明的艺术特色。常将想象、夸张、比喻、拟人等手法综合运用,从而造成神奇异彩、瑰丽动人的意境,这就是李白的浪漫主义诗作给人以豪迈奔放、飘逸若仙的原因所在。

李白诗的艺术成就,在中国诗歌传统中,可以说已到达了顶峰,那种“黄河之水天上来”的豪放的气魄,那种“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自然单纯的风格,都对后来发生了很大的影响在文学史上,也只有屈原、陶渊明、杜甫等少数几个人可以和他并称。

在李白的诗里,诸多边塞题材的诗篇,如《塞下曲(六首)》、《从军行(二首)》、《关山月》《子夜吴歌》、《北风行》等,其中以《关山月》:“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戍客望边色,思归多苦颜。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和《子夜吴歌》中的《秋歌》:“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也是颇为有名。

这样一个诗歌集大成者,同样因为《忆秦娥·箫声咽》和《菩萨蛮·平林漠漠烟如织》一起被誉为“百代词曲之祖”。

我们来看这首词《忆秦娥》:“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评述:“太白纯以气象胜。‘西风残照,汉家陵阙’,寥寥八字,遂关千古登临之口。后世唯范文正之《渔家傲》,夏英公之《喜迁莺》,差足继武,然气象已不逮矣。”

另一首《菩萨蛮·平林漠漠烟如织》:“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也是同样精彩。

对于这个文字王国的国王,其后人的评价自是非常精彩

韩愈在《调张籍》中这样评价:“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唐朝文宗御封李白的诗歌、裴旻的剑舞、张旭的草书为“三绝”。

现代著名诗人余光中更是称:“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

他是太白,他是长庚,他是启明。

或许他自己都没有想到,此后的日子里,他的诗和歌,他传奇的一生真的成为一颗长庚星,在诗歌的殿堂里照耀着无数人的心境,像一颗启明星,启智着无数人的思维和智慧,我在想如果当时李白真的入了仕途,会为中国的诗歌史留下多大的遗憾,当年的盛唐和诗歌会不会是另一番景象?

生活就是这样,上帝关上一扇门,必将开启另一扇门,如果真有玉帝,也应该知道自己不是做官的料,惟有在文字的国度里,李白才是真正的王者,俾睨天下。

他的生命是一场纯粹的漂泊,洞庭湖的烟波留不住,赤壁的风云留不住,蜀道两岸猿啼声留不住,风情万种的月亮在他醉酒后成为大唐一处绝美的风景。

我们都是生命长河里的一朵孤独浪花,有的漾起美丽的涟漪,有的静水流深,合着月光一同起飞,我也会在孤独的夜晚“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当时光远走,当繁花落尽,当所有的一切都离自己远去的谁时候,他的诗依然飞在风里,长出翅膀驾着五彩祥云闪耀在文字的王国。

我也会在孤独的夜晚整理散乱的诗囊,持着李白的剑,寻找最后一片闲适的风景,和其在文字的国度里相约,共酌“花间一壶酒”。

猜你喜欢

长安李白
长安长安
我们长安
水VS火
李白:在兼济天下与独善其身之间
“长安号”:一路驰骋
纸上的李白(三)
纸上的李白(二)
纸上的李白(一)
西游新记 2
倒下的那一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