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封家书,让这个春节更有爱
2021-01-11祁建
祁建
“老味道”依旧藏在人们心中,只是人们还不能在新时代“书信”中具体的表达出来,不妨在春节即将到来之际,我们都写一封具有“老味道”的书信,对亲人说出心中想说的话,不论是短信、微信还是微博,只要我们愿意这样去做,字里行间满满的爱就是给亲人们送上的最好的新年礼物,这个春节也会因为我们每个人的书信而变得更加有爱。
当我们离开父母在外漂泊时,有多少人还会给父母寄家书?
当我们遇到艰辛渴望安慰时,有多少人会悄悄咽下苦和泪?
当我们想跟父母说声爱你时,会不会为他们仍能听见感到庆幸?
这个春节,给父母寄一封声音家书吧,告诉爸妈“我爱你”,为爸妈唱一首歌吧,就像儿时那样放声高唱。无论你唱得是否好听,他们都会欢乐开怀。
在通讯工具还不发达的年代,人与人之间的沟通联系只能靠书信来往,“飞鸽传书”、烽火台等就成为其中最快、最便捷的方式。多少年来,书信无疑成了沟通两地和双方互相传递消息、传递思想、增进情感、相互交流的最好使者和最重要的实用工具。
一封封家书中倾听着万里之外游子的每一次心跳,寄托着家人亲人的无尽牵挂和想念。关于书信的记载,现在保存下来的最早的书信是《左传》、《战国策》、《史记》等史书中记载的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些书信。尤其是《曾国藩家书》,为今人所津津乐道和大加赞赏。如今,在现代移动通讯科技发达的年代,移动电话早已普及,互联网、手机微信等为公众的交流沟通提供了更多的方便。昔日的家书、书信早已经风光不再,也少有人问津,更少人去写家书,感觉有那么一丝丝的遗憾。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对中国人来说,家庭是传输与接受传统文化、传统价值观念的第一个实践场所,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所谓的家风如何,起决定作用的其实是私密化的家训:家训好,则家风正;家风正,则子弟优;子弟优,则家业兴;家业兴,则天下治。当面教子是家训,后辈远游,传递亲情、提点指教就只能靠家书了。可以说,家书是中国人独有的文化符号,是传承千年的文化瑰宝。
在如今的互联网时代,当手机与各种联系方式让人与人之间实现了即时通讯后,再让大家回到传统的手写家书时代显然不现实,但是通过阅读别人的家书、家训,像《曾国藩家书》《傅雷家书》,重新唤起人们对传统文化的重视,以中國传统文化中蕴藏的核心价值观作为自己的立身行事之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无疑是非常有必要的。
在越来越怀旧的年代,在春节佳节即将到来之际,相信家书能伴随大家度过一个愉快的假期。
孔子第79代嫡孙、至圣孔子基金会会长孔垂长先生讲述了孔家传承的家书文化、孝道文化,展现了儒家文化的孝悌信义之道,同时也表达了他对故乡山东的浓浓思乡之情。他说,“家书在中国人心目中有很重的分量,因为家书有热度,有深度,不但有着深厚的亲情,也有为人处世方向上的指引,家书是长辈的殷殷叮咛,如同家训般要我们懂得孝悌忠信的重要。因此,家书可以说是中华文化延续五千年的重要载体。”在孔垂长眼里,家书如此重要,对久已不写家书的人们来说,为亲人写下一封家书又会有何感受呢?
“家书”,那些年人们最为熟悉的东西,如今却慢慢变成了尘封的回忆。说起家书,很多人就有说不完的话,有的甚至会哽咽、流泪,毕竟那些一页页泛黄的纸张寄托了对亲人的思念,情到深处,难免有真情流露。然而,随着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互联网、手机等逐渐取代了传统的通信方式,成为人们主要的沟通交流手段。与传统“家书”比起来,互联网、手机等通信方式不受地域、时间的限制,随时都能与家人取得联系,表达的方式也更为多样,不仅仅只在字里行间中能够表达感情,在照片、视频、音频中也能有我们的感情寄托,较以前也更加的方便快捷。
以前,纸张就是我们唯一表达的平台,但句句真心、句句发自肺腑,才有了“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开拆远书何事喜,数行家信抵千金。江水三千里,家书十五行。行行无别语,只道早还乡。”等经典名句。今天,绝大部分人都不写信了,因为我们在与时俱进,在顺应时代潮流发展,于是我们通过电话、短信、QQ、微信、邮件等平台直接给亲人发送信息,速度快了,但速度的快捷并不能取代我们对亲人关心和思念之情。快捷让很多人在感情表达上显得随意,甚至有淡漠亲情的表现,所以才有了人们对“常回家看看”的呼吁,如果缺乏了感情,即使我们发送千条万条的信息,也不如传统家书中的一句深情问候。在这里并不是要强调新时代的通信方式不好,更多的是想要说明人们在这些通信中的感情表达仍然存在很多不足,比起以往的“家书”,我们仍然要思考很多,要做的也很多。
传统意义上的“家书”已经一去不回,很多被当作纪念之物被收藏得严严实实,这些“老古董”应当被收藏,也值得人们收藏。而在收藏的同时也要记得要将那份对亲人满满的爱,继续传承下去,尽管如今交通很便利,通信很快捷,但对亲人的爱不应随着外在条件的变化而有丝毫减弱。曾几何时,我们都忘记了给父母亲人写上一段“书信式”的祝福,对书信已经颇感陌生的我们,不知还能不能写出以前的“老味道”。
“复恐匆匆说不尽,书作家书意万重。”我们的传统节日春节就要如期而至了。对于那些不能团聚的游子,能写一份家书回乡给父母和父老乡亲们拜个年,这何尝不是一件表达情意又为我们的年俗文化增色的好事?
虽然时代早已经进入了全媒体时代,电话、手机、电子邮件、电子贺卡、视频等快捷又便利,但是我们同样不能忽视,家书依然是传递真情的一个重要载体,它的里面蕴含的特殊情意,以及特殊的纸质功能也利于收藏,能为我们所处的时代留下珍贵的文献凭证,其作用是电子拜年所无法替代的。不同年代里一封封不同笔迹、不同个性的家书,不仅见证了我们的家风家训的形成,更见证了我们时代的发展历程。
开拆远书何事喜,数行家信抵千金。见字如见人,谁说远道不可思。带着我们一笔一划用心写成的家书,同样是我们的一片心,能在快节奏的年代,静下心来,提笔向我們的家乡、亲人汇报一年来的收获,表达自己对亲人的思念,这份静谧中的凝思,指尖、笔尖、心间三者同步,万语千言,心潮呼之而出,信中的真情真意,万语千言道不尽相思相忆。这份家书,让父母向我们的时刻,拿起来读读,难道不是给他们慰藉的一种有效载体?
往来一万三千里。写得家书情满纸!虽然我们主张孝道、主张文化与时俱进,但是对于我们传统的有价值的表达情感的书信还是要提倡传承并发扬光大。方块字,不仅凝聚了我们中华祖先最伟大的智慧结晶,很多人由于电脑的普及,对于好多字写起来有顿忘的感觉。私底下还自嘲都是电脑惹得祸。笔者觉得,如果你远离家乡,远离亲人,一时半会无法回去和他们团聚,我们不妨抽点时间、提笔凝思,将我们的真情附注纸端,写上一封家书回去拜年。让我们传统的春节,我们的亲人有了您的书信,而更加珍惜亲情,珍惜我们的民族文化,珍惜我们今天拥有的幸福生活。
快过年了,一起来写封家书吧
春节,家家户户张灯结彩,阖家团圆。然而,总有这样一些人,为了让更多的人能过上一个欢乐祥和的春节,放弃与家人团圆的机会,坚守在工作岗位上。他们将自己的思念化为书信,寄向远方,只言片语却蕴含着真情,字字句句都蕴藏着故事。
传统文化不能丢、不可丢。家书作为我国古老的一种传递信息和交流的重要工具,应继承和弘扬。记得多年前,李春波的《一封家书》唱红大江南北,多少人为之感动和落泪。记得那些年,我们一起写过的家书,让人感到幸福和温馨。
每逢佳节倍思亲。快过年了,一起来写封家书吧,表达对家人的思念,对亲人的祝福。
历经上千年的历史积淀,春节已经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象征和凝聚民众情感的重要纽带。历史上的名人们往往对春节怀有特殊的感情和记忆。
唐朝诗人贾岛以刻苦认真著称。《唐才子传·贾岛传》记载,每年年底除夕之时,贾岛会拿出自己过去一年间呕心沥血创作的诗歌放置到案几上,焚香而拜,以酒浇地,说“此吾终年苦心也”,然后举杯痛饮并放声大歌。贾岛这种庆祝新年方式显得别开生面,他苦吟不辍的精神着实令人钦佩。
春节在梁实秋的笔下,无疑是很辛苦的。除夕要守岁,十二点之前是不允许睡觉的,这对于习惯早睡的梁实秋来说是相当的煎熬。春节期间,梁家前庭后院挂满了灯笼,既有宫灯,又有纱灯。相比于其他爱闹的孩子,梁实秋却是害怕放鞭炮,别人放鞭炮他要躲在屋里捂耳朵。梁家的年夜饭是极为丰盛的,因为大过年的不动刀的缘故,所以年菜都是大锅菜。菜品有大锅炖肉加粉丝、蘑菇;大锅炖鸡加冬笋、番薯,此外还有芥末堆儿、素面筋、十香菜等等。
冰心因为父亲是海军军官的缘故而在烟台住过八年,在她的笔下那是段幸福而又快乐的童年时光,“过年”是其中最隆重的节日。每年过年的前几天,冰心的母亲都会忙着打点她们过年穿的新衣鞋帽,继而在厨师和余妈的帮助下准备一家子半个月吃的肉,还会蒸上好几笼屉的红糖年糕。冰心的父亲则为她和她的众多表亲哥哥们安排新年的娱乐活动。大年初一早起后,孩子们换上新衣新鞋,先拜祖宗再拜父母亲和长辈。冰心拿到的红纸包着的压岁钱,大多是锃亮的墨西哥银元,便都请母亲代为保管。
在胡适的记忆中,春节别有一番风味。他的大哥是个败家子,吸大烟赌博,到处欠下烟债赌债。于是每年除夕他家中总会聚集一大群讨债的人,每人一盏灯笼,坐在大厅上不肯离开。此时他大哥早已避出去了,大厅的两排椅子上满当当的都是灯笼和债主。胡适的母亲就当看不见,自顾自地料理年夜饭,谢灶神,压岁钱等事。将近半夜了,他母亲请一位邻居本家过来为每一家债主发一点钱,好歹劝走他们。因为这是新年,要的是喜庆与和谐,胡适母亲脸上从不露出一点怒色。像是这样的春节,年幼的胡适过了六七次。
除夕之夜是阖家团圆的时刻,古人所谓“达旦不眠,谓之守岁”。它有两种含义:长者守岁为“辞旧岁”,表达对光阴的珍爱;年轻人守岁,则是为延长父母寿命。民间有谚语称为“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唐人董思恭作《守岁》诗“冬尽今宵促,年开明日长”;孟浩然有诗句“续明催画烛,守岁接长筵”;大文豪苏东坡描述守岁的情景是“儿童强不睡,相守夜欢哗”。自古以来,文人墨客对除夕守岁诸如此类的描述不胜枚举。
让家书永不退色,让“我们的节日”更有味儿
“家”在中国文化中占有无与伦比的特殊地位。每年除夕之夜之前赶回家与亲人团聚,和家人共同守岁是每个人的心愿,常人如此,名人概莫能外。
清代戏曲家孔尚任晚年罢官返乡后,不问时事,享受宁静的生活,有《甲午元旦》为证:萧疏白发不盈颠,守岁围炉竟废眠;剪烛催干消夜酒,倾囊分遍买春钱。除夕之夜,诗人与家人围炉守岁,欢聚畅饮,其乐何其融融。
不过有人欢喜有人愁,每年除夕团圆之夜免不了有远离家乡亲人独宿他乡的游子。戴叔伦的“一年将尽夜,万里未归人”历代以来引起了多少人对家的思念?唐朝诗人高适有七言绝句《除夜作》流传甚广,诗曰: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除夕之夜,寒灯只影,诗人独居旅店,借故乡亲友之思我而言我之思故乡亲友之情,故而显得含蓄精炼,寓意无穷。
《孟子·离娄上》有言:“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国”与“家”在中国文化中是紧密相联的。公元1210年除夕前夜,爱国诗人陆游留下了人生中最后一首诗,这便是人尽皆知的绝笔诗《示儿》。陆游一生为恢复祖国大好河山奔走呼号,至死仍念念不忘。在除夕这个特殊时刻,诗人对儿子的谆谆告诫显得何等悲壮,对祖国的爱又是何等深沉。
文天祥于人生中的最后一个除夕夜赋《除夜》诗一首,诗中有言道“命随年欲尽,身与世俱忘;无复屠苏梦,挑灯夜未央。”诗句平和淡然,异于“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壮怀激烈,体现了在新年氛围下作者对家与亲人的深切怀念,表明英雄也有柔情的一面。恰恰如此,反而更进一步烘托了文天祥甘愿舍弃个人幸福,以身许国、成仁取义的浩然气节。
在越来越怀旧的年代,在春节佳节即将到来之际,相信家书能伴随大家度过一个愉快的假期。一方面,可以让因忙碌无法回家团聚的人群把心怀感恩的千言万语化为一纸柔情送到亲朋好友手中,以此来鼓励人们把对亲人想说的话、想送出的祝福化作文字告诉亲人,传递给陌生人,给家人亲人一个不小的惊喜;另一方面,也让我们的节日更加丰富多彩,找回当年那种韵味,让大家一起品读和品位家书的味道,让家书永不退色,让“我们的节日”更有味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