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文化传承视角下祁太秧歌的传承与发展路径研究

2021-01-11王帅

中国民族博览 2021年20期
关键词:传承与发展文化传承

【摘要】随着国家和社会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发展的高度重视,祁太秧歌文化的传承发展也日益繁荣。祁太秧歌的形成发展过程受到当地人文风俗、文化传承包容以及创新协作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并结合自身的发展趋势,塑成了具备自身独特曲调特征的艺术形式。本文就分析和研究祁太秧歌的发展趋势和发展现状,并提出相关传承发展措施来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发展。

【关键词】文化传承;祁太秧歌;传承与发展

【中图分类号】J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1)20-152-04

【本文著录格式】王帅.基于文化传承视角下祁太秧歌的传承与发展路径研究[J].中国民族博览,2021,10(20):152-154,179.

前言

祁太秧歌作为民间戏曲艺术中最重要的发展部分,有着自身独特的艺术风格和丰富多样的文化内容,受到了当地人们的广泛喜爱和欢迎。随着新时代的发展以及各种文化形式的兴起,祁太秧歌的传承发展中也不免受到一些影响,像是传承人员逐渐老龄化以及无法满足国家社会文化发展的需求等等问题。所以现阶段秧歌文化发展中应该注重创新演出剧目,利用现代化多媒体技术来进行积极宣传推广,相关政府也应高度关注秧歌文化传承,以此来有效推动秧歌文化建设发展。

一、祁太秧歌的发展趋势

祁太秧歌是山西祁县、太谷区域的经典民间艺术形式,多年来创作和发展了诸多代表作品,并在晋中地区级山西省得到了流传发展。祁太秧歌演唱的题材内容范围较广,其中就包括了民间日常的生活故事和一些经典的历史传闻等等,并因其内容能够满足当地人们需求以及表现形式多样化,受到了大量喜爱和欢迎,同时也丰富了人们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祁太秧歌生于民间发展于民间,现阶段保存着很多独特的演唱曲调以及曲目,与此同时也具备着较高的民间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能够为我们国家研究民间艺术带来科学的数据依据。现有的秧歌剧目保留了多種艺术风格,真实的反映了当地人民生活的多样丰富化[1]。例如,《洗衣计》《换碗》等秧歌剧目,其演唱风格简单、节奏紧凑欢快,将人们生活中日常场景以叙事类的形式体现出来;《郭局埋儿》《起解苏三》等等,这类剧目曲调婉转低回,反映了现实人们的美好品德和优秀传承精神;《回家》等曲目体现了当地经商情况和底层生活人民的各种酸甜苦辣。从以上可以分析看出,祁太秧歌的形成发展特征反映了当地的生产结构,并体现了地方区域文化特点,突显了文化流变中产生的鲜明特色。这样具备当地特色的秧歌文化,使其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特和丰富多样内容的艺术价值特征,推动了当地文化形态的不断完善和优化,从而促进了晋中地区的繁荣发展。

二、祁太秧歌的发展现状分析

(一)年龄结构不合理,传承人员逐渐老龄化

祁太秧歌的作品题材及性质相对来说比较特殊,它的发展起源来于当地群众的日常生活,并经由老一辈的演唱者发扬传唱。祁太秧歌虽然在现阶段的发展中取得了阶段性的进展,但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比如文化市场的多样化发展使传承的演出艺术出现了断层的问题,导致专业演唱者越来越少,造成很多经典曲目面临将要失传的现象。从目前的发展现状来看,由于传承先辈艺人的相继老龄化、演唱者阵容结构的不合理完善,影响了传统经典曲目的传承发展。祁太秧歌的演唱者年龄结构上存在不合理问题,中老年演唱者占有很大的比例,同时演出剧目上演员总体的结构上存在着男女比例不协调,青年老年以及孩童演员年龄分布及其不合理的现象,比如像是学习秧歌艺术的男性演员较少,而比较优秀、演出经验多的演员年龄又相对来说较大,因此,造成了青年演员大幅度减少,秧歌文化传承难以顺利进行的一系列问题[2]。另外,相关的管理部门没有做好收集整理祁太秧歌的整体工作,导致秧歌的后期发展不够完善和优化。

(二)演出剧目无法满足时代发展需求

尽管祁太秧歌的题材内容形式呈现丰富多样化,但目前现有的表演的曲目还比较少,研究创作的演出曲目无法满足国家社会的发展需求。由于祁太秧歌受到市场条件或者文化发展等等因素的影响,导致很多剧团无法为剧目的创作和编排提供经济支撑,还有一些演出人员生计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不能专心的研究和创作曲目作品,更谈不上去提升自身的表演艺术能力了。因此,导致现阶段祁太秧歌的文化研究方面还不够牢固,像是《孟母三迁》这样比较优秀的新编秧歌作品就更寥寥无几了[3]。另外,网络平台以及电视电影的也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民间戏曲艺术的发展,再加上文艺演出的昌盛兴起发展,对祁太秧歌的传承发生产生了制约和影响作用。因此,现阶段民间艺术表演剧团应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并结合祁太秧歌的实际发展情况,基于市场文化的运营发展体制,积极鼓励表演者创新演出剧目,以保障在这样的发展形式下祁太秧歌文化得以传承和可持续发展。

三、文化传承视角下促进祁太秧歌的传承与发展的相关建议

(一)创新祁太秧歌的演出剧目以及演出内容

祁太秧歌作为我们国家最具代表性的历史戏曲艺术,其剧目内容以当地风土人情和民俗性质为文化载体,将近几百年的社会发展变迁通过演出表演形式生动形象的展现出来,并获得广大人民群众的大力推广和喜爱。但随着国家社会的快速发展以及国内文化的丰富多样化,使祁太秧歌受到了现代文化发展的冲击影响,并使其开始逐渐远离人们的视野,而关于如何实现秧歌文化的传承、保护以及发展,是现阶段秧歌剧团需要注重和思考的一个课题[4]。现阶段,秧歌文化要想走出农村前往城市发展,就需要符合大众精神文化需求,这就要求了相关的演出剧团坚持文化传承和时代创新互相融合的发展要求,以传统剧目为创新基础,不断创新演出剧目的表现形式以及作品,通过对艺术作品的多种创新表现形式,实现文化传承下祁太秧歌的传承发展,以望能够达到发展秧歌文化的预期理想目标。祁太秧歌的发展形式也应符合大众的精神需求。可以在传统的曲目中融入新时代文化的元素,改编以往比较繁杂拖拉的剧目,将传统艺术文化和现代音乐完美荣融合起来,同时还需要摒弃秧歌文化中的低俗糟粕部分以及和时代相悖的成分,并在剧目和内容的创新中融入社会核心价值理念,从而有效提升演出的总体节奏水平,并进一步促进祁太秧歌符合时代发展和社会前进的发展新形势。比如进行改编的秧歌艺术作品《清风亭 赶子2》,就增添了现代文化元素,符合了时代发展的需求,使我国传统的优秀文化思想得到了弘扬和传承发展。在传统的祁太秧歌艺术作品中融入现代化音乐元素,充分发挥现代音乐和当地戏曲剧目呈现方式的综合作用,对于祁太秧歌的艺术观赏性以及思想认知性有明显的促进影响,能够完美的融合传统与现代艺术特征[5]。

(二)结合时代发展特征,丰富演出形式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各种电子信息产品的兴起,使人们的生活以及工作方式变得更加方便快捷,也促进了文化信息大范围的覆盖发展传播,也为秧歌文化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秧歌文化属于地域性的发展戏曲艺术,源于农村且发展于农村,农村人员的大量外出务工减少了秧歌文化的演唱观众基数,使秧歌文化的观看人数逐年大幅度降低,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秧歌文化的传承发展。针对以上情况,祁太秧歌应针对其演出形式进行不断的改进和完善,并充分利用互联网络、多媒体技术以及电视数码的录入等等技术,让更多的人了解到祁太秧歌的优秀传统文化,以此来推动秧歌文化的传承发展。首先,可以利用数字技术以及多媒体形式来完成祁太秧歌的宣传推广,使祁太秧歌的戏曲发展不在受到舞台的限制,也使秧歌文化的发展记录历程也不再只出现在剧目或者书本上面。通过专题艺术记录片来介绍秧歌的发展历程、经典作品以及艺术艺术特征等等,同时还可以邀请一些老前辈艺术家来现场演唱,让全国人们对秧歌有一个正确的认知,使秧歌艺术的魅力得以发挥出来[6]。比如,在2011年的时候就有了秧歌音乐会的演出,并且由太古秧歌剧院以及各大交响乐团合作创新的一些祁太秧歌剧目也获得了国家社会人士的高度认可和喜爱,这样具有当地独特艺术风格的艺术剧目亮相在社会各界的视野范围中,得到了国内的热烈回响,我们可以借鉴这样的演出方式来来实现秧歌文化的宣传推广发展。另外,还可以到一些城市文化剧场去进行演出活动,利用舞台演出效果来将祁太秧歌的精粹以及艺术特征充分表现出来,将民间戏曲文化的内容蕴涵和艺术特色传递出去,让观众能够了解和感受到祁太秧歌的独特魅力和艺术风格。并组织一些艺术文化交流会或者举办相关的比赛活动,让更多的人参与到祁太秧歌的传承发展中去,在丰富人们群众文化生活的同时,促进民间戏曲文化的传承弘扬。

(三)重视祁太秧歌老艺术家的艺术成果传承

祁太秧歌的发展历程有着将近数百年的历史,并在其发展中出现了很多优秀的民间艺术者和大批的经典艺术曲目。当地人们也比较喜爱这些艺术表演者,并赋予了他们独特的艺术绰号,充分展现了这些艺术家的特有魅力。比如,老艺术家闫续祥用了整整62年的时间来演绎秧歌作品,为了自己热爱的秧歌艺术,放弃了很多演唱机会[7]。闫老前辈在从业生涯中很早意识到传承文化的重要性,并为此付诸行动,奔走于周边的一些城市来进行艺术的传承发展。与此同时也为了让和他一起学习的学生能够更好的演唱和传承秧歌艺术文化,自掏腰包来添置演出服装以及演出道具、细箱等等,并全面的配置好了现场使用的音响设施和文武场所等等,为祁太秧歌的传承做出了属于自己的一份贡献。还有作为我们国家唯一一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艺术家,苗根生老前辈从小时候起就比较热爱祁太秧歌,并在向老艺术前辈学习的过程中,形成了具备自身特色的表演方式以及独特腔调,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艺术作品《锄田》并就当地人民广为熟知和喜爱,祁太秧歌的艺术作品充分反映了当地的文化风俗以及社會历史背景,所以老艺术家的传承发展有着很重要的意义。祁太秧歌从多个角度客观体现了传统文化的艺术特征,对于研究山西局部地区的民俗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可以适当采取一些具体的措施来完成老艺术家的传承补救,像是可以学习和借鉴京剧戏曲的配像录制方式,在专业录音专家以及老艺术家的后人、亲传弟子的共同协作下,将其最优质的作品进行录音整理和编辑,并选用合适的演员针对演唱技能、动作表演以及节奏风格等等方面进行学习和排练,力争能够完美展现老艺术家的个人风格特色,最后进行制作成像成品,发行出版和播出。利用这样合理的方式能够有效传承老艺术前辈们的艺术成果,并推动秧歌文化的稳定可持续发展。

(四)地方政府给予资金支撑,优化传承发展体制

祁太秧歌的文化发展要想实现更大的宣传推广空间以及经济条件支撑,那么政府的全力支持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祁太秧歌属于山西省最具代表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其他类型的文化遗产不同的是,其他的传承艺术者能够将自身优秀的技术直接转换成能够有经济价值的实体商品,但是秧歌文化这类的音乐传承人员的劳动成果往往无法得到相应的回报。因此,相关的地方政府应该从各个方面不断完善和优化对于秧歌文化的规范发展以及传承保护,以此来保障秧歌文化的传承发展那能够获得经济资金、政策实施以及多方的支撑作用,高效促进秧歌文化的宣传推广以及曲目创作创新[8]。地方政府应结合祁太秧歌的实际发展情况,并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建立起关于戏曲文化传承的专项发展基金,为秧歌文化发展提供资金方面的支持;深入挖掘秧歌戏曲的传统文化资源,构建关于文化展示交流以及传承发展的工作平台,培育一个有助于秧歌文化创新剧目、人才成长的优质环境,促进秧歌文化能够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和支持文化传承的新发展形势;对戏曲演出人员的创作实行激励措施,给予在剧目创作中有优秀成果的演出者去各大剧场进行演出的机会,举办秧歌文化的一些演出活动,并设定专门的管理部门来负责剧团演出服装、舞台道具等等方面的采购工作,不断完善和优化演出基础设施设备;设立一些专业的秧歌文化表演机构和队伍,加强专业艺术剧团的建设发展,力争能够建立地方市级或者县级别的戏曲文化专业表演剧团,并对秧歌戏曲文化的各类演出人员进行系统专业化的培养,从而提升秧歌文化的总体发展水平和提升演出人员的专业技能技巧能力;强化秧歌传统文化的资料收集和整理保护工作,地方政府和相关文化馆、演出剧团负责人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相互间共同合作交流,深入分析和研究现有的戏曲文献资料,将各种文字资料或者音像视频进行完整的保存和管理[9]。

(五)加强培养院校优秀人才,充分发挥人才优势

祁太秧歌的传承发展除了剧团应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之外,还需要加强和当地各大戏曲专业院校之间的通力合作交流。一方面专业院校应重视秧歌文化传承研究内容,总结归纳好传统经典的演唱剧目,在教学内容中加入优秀的秧歌文化资源,将专业的剧目内容以及剧目表演通过生动形象的方式全面的传授给学生,这样既能够将秧歌文化的独特地方特色充分展示出来,也能够丰富学生的精神内涵,为祁太秧歌的文化发展培养出更多更优秀的专业人才[10]。和表演艺人共同合作建立关于秧歌传承发展的教学平台,做好秧歌文化的剧目内容创作研究和培养优秀人才方面的双重兼顾工作。在探索过程中,需要注重祁太秧歌的文化发展起源、阶段历程以及唱腔风格等等方面,可以让专业且有丰富经验的演出人员参与到各大院校的文化交流活动中去,加强培养秧歌专业优秀人才,让学生能够通过观赏传统经典演出剧目的方式来从中获得专业技能技巧以及学习灵感等等。艺术院校还可以利用自身的人文资源以及丰富的文化库,采用多元化的传承方式,将秧歌文化与教学建设充分结合起来,积极调动学生对于秧歌文化的学习兴趣以及学习热情,构建专业的学习知识结构和秧歌文化的发展体系,实现秧歌传承发展的理想成效。另一方面还应该在秧歌文化的实践中积极进行艺术传承,组织相关专业教师到秧歌剧团中去学习和了解当地文化发展特色,并将比较优秀的演出剧目通过秧歌的基调风格完成改编创作,在保留本体创作手法的同时,学习和借鉴现代音乐的创作元素和方式,积极主动的创新创作剧目作品,使秧歌表演剧目展现出新的艺术魅力,使祁太秧歌在实践摸索的发展中获得一定的研究成果。比如,在近几年中,就有一些专业院校的教师去相关的秧歌发展区域进行了采风和学习,去实地观看秧歌的演出,这样能够在提升自身学习能力的同时,为学生营造出一个良好的学习秧歌文化环境,从而推动秧歌文化在院校内的传承发展。通过地方秧歌剧团以及高校间的支持协作,加强对秧歌专业人才的全力培养工作,充分发挥专业人才的优势,强化秧歌文化的专业表演队伍建设,以有效保障祁太秧歌能够文化传承视角下得以传承发展。

三、结语

综上所述,祁太秧歌文化的传承发展需要多方的通力合作以及支持,其中更离不开传承主体的自身努力发展的创新。因此,秧歌文化的演出剧团应注重紧随时代发展的潮流,不断的改进和完善其表演形式的丰富多样性,并通过当地政府以及各大专业高校的支撑以及优秀人才的培育,来保障祁太秧歌的文化传承在保留自身艺术特色的同时,创新创作表演剧目和内容,从而促进民间戏曲文化的弘扬,进一步推动我国文化建设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立改,刘玉环. 河北民间戏曲新颖调的艺术特色及其传承发展[J]. 保定学院学报,2012,25(05):77-82.

[2]纪明明. 河南省民间戏曲资源传承发展研究[J]. 黄河之声,2018(05):101-102.

[3]吴艺. 文化旅游视角下的山西民间戏曲文化的传承发展[J]. 艺术评鉴,2019(06):145-146.

[4]王新力. 让传统文化在创新与创造中变化、发展——以太谷秧歌为例[J]. 中国教育学刊,2020(07):150.

[5]张娟. 地方性应用型本科院校如何传承与创新非物质文化遗产——以晋中学院祁太秧歌赏析为例[J]. 戏剧之家,2020(03):162.

[6]魏芹. 浅谈山西省民族音乐传统文化的发展保护与传承创新[J].黄河之声,2019(13):12-13.

[7]王琼. 祁太秧歌传承主体发展与传承能力探究[J]. 北方音乐,2018,38(12):33-34.

[8]李长云. 从祁太秧歌看近代晋中乡村文化生活——以祁太两地为中心的考察[J]. 名作欣赏,2018(17):172-173.

[9]许馨. 简述祁太秧歌的传承与保护[J]. 黄河之声,2018(05):100-101.

[10]冯会. 中原民间戏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J]. 人民论坛,2010(36):132-133.

作者简介:王帅(1993-),男,内蒙古包头人,中北大学艺术学院助教,研究方向为艺术学、合唱与指挥。

猜你喜欢

传承与发展文化传承
浅淡德宏瑞丽傣族传统舞蹈迦楼罗舞的传承与发展
浅谈贵州地区布依族舞蹈的传承与发展
中国武术文化传承与发展
民族音乐在小学音乐教材中的运用
谈微纪录片《了不起的匠人》的几点启示
试论如何在古代汉语教学中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关于传统戏剧文化传承的思考
浅谈大学校园设计中的文化传承意义
文化传承视野下的独立学院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探究
杜尔伯特蒙古族短调民歌探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