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语会话中非现场指示词使用的调查研究
2021-01-11赵天宁
【摘要】母语为汉语的日语学习者在选择日语指示词“こ、そ、あ”时,常出现误用。误用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汉日指示词存在着系列差异,在指示“远处”对象时汉语只用“那”,而日语则用“そ、あ”两个系列的指示词。因此,针对日语学习者在会话中使用指示词时是否会受到母语的干扰以及学习者是根据什么规则选择和使用日语指示词等问题,本文以150名日语学习者为对象进行了调查。通过对调查结果的分析,了解了学习者在会话中日语指标词的使用倾向,总结出一些容易出现的错误用法并对其原因进行了浅析。
【关键词】二语习得;指示词选择;母语迁移
【中图分类号】H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1)20-129-04
【本文著录格式】赵天宁.日语会话中非现场指示词使用的调查研究[J].中国民族博览,2021,10(20):129-132.
基金项目:厦门大学嘉庚学院校级科研孵化项目“会话中日中指示词的选择因素对比”(项目编号:YM2019W04)。
一、研究背景、目的
日语指示词根据指示眼前的实物的用法(现场指示)和指示文章、谈话中的内容(非现场指示)的用法来区分。在将日语作为第二语言来学习的汉语母语者(以下称“日语学习者”或“学习者”)区分使用指示词“こ·そ·あ”时,中级以上的日语学习者也经常会出现类似以下的误用注①。
A:おととし、いっしょに箱根へ行ったでしょう。それは6月でしたよね。
(“あれ”是正确答案)
B:いいえ、8月ですよ。
上述误用的原因主要在于日语指示词和汉语指示词之间存在着差异。
首先,中日指示词的系列不同。日语的指示词是“こ·そ·あ”三项对立,指示“远”的对象时有“そ·あ”两个系统。而汉语指示词是“这·那”两项对立,指示“远”的对象时只能使用“那”系列。其次,选择两种语言的指示词时的参考项目也不同。汉语指示词主要是以说话人的立场为根据说来选择,而日语指示词则会同时考虑听话者的立场选择。如此,因中日指示词之间的差异,日语学习者在选择日语指示词的時候,会犹豫是用“近指”指示词,还是用“远指”指示词;在指示远处的对象的时候,会犹豫用“そ”还是用“あ”。因此,可以说中指示词的差异影响着日语学习者对日语指示词的学习、选择以及运用。本研究基于中日指示词的差异,对日语学习者在选择对话中的“非现场指示词”时,母语指示词的使用是否对目标语言指示词的选择产生了影响开展调查及分析。
二、关于中日指示词先行研究
(一)关于“非现场指示词”的日语指示词
1.“人称区分说”与“距离区分说”
日语的指示词根据佐久间(1951)的人称区分说被划分为“近称、中称、远称”三种,分别被命名为“こ·そ·あ”。另外,佐久间(1951)还引入了以说话者和听话者为中心的“なわり”概念。如图1所示,“これ”场合下的物与事,属于“发信者、说话者”所能触及的范围,也就是说在其“势力范围内”的事物,“それ”是指听话人所能自由触及的范围、区域内的事物。在此“势力范围以外”的事物都属于“あれ”的指示范围。
佐久間(1983:35)笔者译
佐久间引入了以说话者和听话者为中心的“なわり”概念后,指示词根据人称来区分使用成为了主要的区分概念。但是,阪田(1971)从小说、戏曲中获取的丰富实例为基础进行了实证研究,对佐久间的人称区分说提出了异议。与佐久间提出的说话者和听话者之间的“对立”关系相对,阪田以说话者的立场为中心,即在“绝对的领域”中提出了以下概念:
(1)以说话者自己为中心,分为说话者自身领域“内部”的事物和“外部”的事物。也就是说,说话者认为在空间上、心理上在自己身边的事物是属于自己的领域内,用“こ”系列指示;被视为自己领域外的事物用“そ”系列指示。
(中略)
(2)说话者将听话者也包括在自己的领域内,形成一个“我们”的领域,被视为该领域内的事物用“こ”系列指示;其他被视为该领域外的事物用“そ”或“あ” 系列指示。
阪田(1971:136-137)笔者译
由此,“こ·そ·あ”的区分及使用分成了两种主要的观点,一种是基于人称的“人称区分说”,另一种是基于说话者至指示对象的距离大小的“距离区分说”。
2.久野暲(1973)“共有知识说”
久野(1973)提出了指示词“こ·そ·あ”眼前指示的用法的对立概念—非眼前指示的用法。久野主张,指示文章中(或谈话中)已经出现过的人、物、事、时间、场所、样式等用法属于“非眼前指示”的用法,将指示词称为“文脉指示代词”,并从说话者和听话者是否知道提示对象的信息以及是否能共享“知识”和“体验”的视点出发,提出了“共有知识说”。根据久野的研究,“こ·そ·あ”的非现场指示用法可以总结如下:
あ:说话者和听话者都知道的内容。
そ:假定说话者不知道及假定说话者知道但听话者不知道的内容。
こ:只有说话者才知道的内容。
久野(1973:185)笔者译
也就是说对说话人和听话人所提及的内容从“是否知道”的观点出发,解释说明了 “そ”和“あ”的“非现场指示”结构。
(二)关于汉语指示词的研究
吕叔湘在《中国语法要略》(1956,1982)的研究中,概括大部分指示词都有“单纯指示”和“指示兼称代”两种功能;在《近代汉语指代词》(1985)中,对“这·那”的形式、起源、意义、用法的基础研究的同时,将其语法功能分为“指示”“称代”“承接”三种;在“指示代词的二分法和三分法”(1990)中,吕叔湘对指示词的构成体系进行了论述,将指示词的功能重新分成了“指示”“区别”“替代”三个部分。如上所述,吕叔湘关于汉语指示词的功能,提出了“指示”“称代”“承接”“区别”四种用法。
关于“这·那”的具体使用方法,吕叔湘解释主要有“指示词”和“代词”两种用法,定义如下:
【这】
【指示词】
1.指近处的人或事物。
2.“这+一+动/形”。“这”加强语气。与“这么·这样”相同。
3.《口》在动词·形容词之前使用,表示夸张。与“这个”相同。
【代词】1.代替比较近的人或事物。
2.与“那”相对使用。表示多数的事物,不指特定的人或事物。
3.与“这些”相同。
4.《口》指“现在”。加强语气。一般后面用“就·才·都”等。
呂(1980:479~480)笔者译
【那】
【指示词】1.指比较远的人或事物。
2.“那+一+动/形”。之后必须跟句子小节。“那”加强语气。
与“那么·那样”相同。
3.用在动词、形容词前表示夸张。《口》与“那个”相同。
【代词】1.用以代替比较远的人和事物。
2. 与“这”相对使用。表示事物多。不指特定的人或事物。
3.与“那些”相同
4. 引导表示结果的小节,起连接的作用。
注:《口》是口语的意思。
呂(1980:274-275)
根据吕叔湘的研究可以总结出,在汉语中指示指说话者在时间、空间、心理上感觉和自己相近的对象用“这”系列,感觉远的对象用“那”系列。也就是说,汉语指示词主要是根据与发话者的关系(近/远)来选择使用的。这种概念在中国的各种汉语教材中也被广泛使用。吕叔湘的研究,可以说是在“这·那”的体系和机能的研究中决定了研究框架的基础,启发了汉语指示词后续的研究。
三、会话中“非现场指示”使用的调查
本次调查以河南大学、湖南农业大学、厦门大学嘉庚学院163名(有效回答160份)通过JLPTN2考试的中国学生为调查对象,调查以三选一的答题形式开展。
(一)调查项目
久野的观点可以解释一般日语会话中选择“こ·そ·あ”的理由,并被广泛使用。本次调查根据久野(1973)关于日语指示词的解释 ,将“こ·そ·あ”的“非现场指示”用法分为“共有体验·知识-あ”“特定的体验-あ”“体验·知识提示-そ”“假定文脉-そ”“文脉焦点-こ”五种,并以此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
根据以上调查项目,本研究将“こ·そ·あ”的“非现场指示”用法概括为:
あ系列:指示说话人和听话人的共同体验和共享知识;以及即使所指对象是没有提及过的,从特定的体验、对话的流程·状况中对方也能马上明白的情况下也可以用“あ”系列。
そ系列:再次指对方提示的自己不知道的对象或已经出现的对象,以及听者不知道的内容;指示假定文脉中的对象。
こ系列:指对说话人来说有特别的关心、感情的内容或对象;以及在谈话的过程中特别想引起对方注意的部分(文脉焦点/先行词)。
(二)調查结果
以下按调查项目对部分调查例文进行分析。
1.“あ”-共有体验·知识
本项目中的调查题目应选择“あ”系列指示词。(表1)
(1)的“箱根”是说话人和听话人一起去过的地方;(2)的《吾輩は猫である》是说话人和听话人都读过的小说。在这两个问题中所指对象是“共有体验”和“共有知识”,一般使用“あ”系列的指示词。如表2所示,50%以上的学习者选择了“あ”系列指示词,但选择“そ”系列指示词的人数也都超过了40%。由此可以看出,存在着学习者对“そ”和“あ”的区别使用没有准确地掌握的可能性。
2.“そ”-体验·知识提示
问题(3)中“走夜路摔倒”是B没有和A共同体验过的事情,不能使用“こ”或“あ”系列指示词;而且“在夜路上摔倒”是昨天发生的事情、是A的经历,无论是从时间上还是心理上来看都和发话者B的关系较远。因此可以推断学习者受“现场指示”用法的影响,类推“あ”是指比“そ”更远的对象时使用的,从而选择“あ”。也就是说“现场指示”用法有可能影响着“非现场指示”用法。
3.“そ”-假定文脉
所指对象是在未来将要发生事情或假设可能会出现的事情时一般使用“そ”系列指示词注②。问题(4)(5)中的 “商品到达的时候”和“下雨”的情况都是未来事件或在假设的语境中提出的,只能用“そ”系列的指示词。从调查结果看选择“そ”的学习者更多,但仍然有相当一部分学习者选择“あ”。笔者认为造成这样的结果的原因是学习者没有掌握“假定文脉”的“そ”的用法。
4.“こ”-文脉焦点(特定的主题)
表4 “こ”-文脉焦点(特定的主题)
在会话中,除了用“こ”系的指示词指示说话者特别想强调的、想引起听众注意的内容之外,像问题中的对话一样,说话人针对特定的主题进行叙述或指接下来要说的内容时也经常使用“こ”系列的指示词。问题(6)中的“秘密”是说话人接下来要说的事;问题(7)中说话人B就“和妻子的第 50次结婚纪念”这一话题向对方进行了更加详细的叙述。学习者在调查中选择“こ”的比例都超过70%,笔者分析,母语指示词的使用规则(以说话者的立场为中心来选择指示词)对目标语言的使用规则产生着影响。
5.“あ”-特定的体验
指示特定的体验时应该选择“あ”系列指示词。问题(8)中A在询问B“看到合格通知时”的心情。一般在叙述听话人不知道的事情、说话人和听话人没有共同体验的事情时,主要使用“そ”系列的指示词。但问题(8)中所指对象虽然是听话人A不知道的信息,但是对话的重点在于说话人B叙述自己所经历的特定的体验,所以即使是听话人A不知道的信息,只要是说话人B特殊的体验或知道的事情,也要使用“あ”系列的指示词。
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学习者选择“そ”系列指示词的比例超出“あ”系列指示词。究其原因,推断学习者可能认为比起“そ”系列指示词,“あ”系列指示词用于指更远的对象—“看到合格通知时的心情”是说话人B自己的事情,所以多使用“そ”。通过此调查项目,笔者认为学习者在选择指示词的时候会根据指示内容和发话者的关系(时间、心理上的远/近)来选择指示词。也可以说,学习者在选择日语指示词的时候,受到了汉语指示词用法的影响。
五、小结
通过对调查结果的分析,笔者总结出日语学习者在选择“非现场指示词”时容易出现的误用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①没有掌握“共有体验和知识”的“あ”的用法。
②没有掌握“体验知识·提示”“假定文脉” 的“そ”的用法。
③母语指示词的用法影响着“こ”系列指示词的使用。
④将“现场指示”用法的规则应用于“非现场指示”的选择。
⑤ “そ”和“あ”的使用,是根据与说话者的关系(时间、心理上的近/远)来选择的。(将“そ”与“那”对应,“あ”用于指更远的对象)
从以上问题来看,笔者认为产生偏误的原因可总结如下。首先,通过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对于日语中通常不使用“こ”系列指示词的项目,学习者也有选择“こ”系列指示词的倾向。究其原因,在汉语中指示词主要是根据与发话者的关系(时间上、心理上的远/近)来选择,“近称”指示词“这”系列经常被使用。学习者很容易将母语指示词的使用习惯迁移到日语指示词的学习和使用中。其次,笔者认为学习者没有掌握“非现场指示”的用法也是产生误用的主要原因。在日语教育教学中,在初級、中级阶段都将指示词的“现场指示”用法作为学习项目讲授,但是指示词的“非现场指示”用法很少作为学习项目在课堂教学中讲授。
注释:
①在指示词的使用中,根据视点、立场不同会出现选择不同指示词的情况,多种情况下很难完全断言某种用法是“误用”。本研究从会话中“非现场指示”的“こ·そ·あ”的使用状况和“是否能共享信息”(1978堀口)的观点来调查指示词的“误用”,考察会话中“こ·そ·あ”的选择要因。
②在假定的未来的情况下虽然难以使用“こ”系列指示词,但并不是完全不能使用。例如,说话者特别想强调指示对象或者想引起听众注意时,可以使用“こ”系的指示词。本研究仅着眼于假定语境的用法进行研究。
参考文献:
[1]庵功雄,三枝玲子.日本語文法演習まとまり表現―指示詞、接続詞、のだ·わけだ·からだ―[M],スリーエーネットワーク,2013.
[2]金水敏,木村英樹,田窪行則.日本語文法セルフ·マスターシリーズ4指示詞[M].くろしお出版,1989.
[3]久野暲.日本文法研究[M].大修館書店,1973:185-190.
[4]阪田雪子.指示詞“こ·そ·あ”の機能について[D].東京外国語大学論集(21),1971:125-138.
[5]佐久間鼎.現代日本語の表現と語法増補版[M].くろしお出版,1983.
[6]友松悦子,和栗雅子.短期集中初級日本語文法総まとめポイント20[M].スリーエーネットワーク,2004.
[7]呂叔湘,牛島徳次編集,菱沼透翻訳.現代漢語八百詞増訂版[M].商務印書館,1995.
[8]呂叔湘.指示代詞的二分法和三分法―記念陳望道先生百年誕辰[D].中国語文(Vol.6),1990:401-405.
[9]呂叔湘著,江藍生補.近代漢語指示詞[M].学林出版社,1985.
作者简介:赵天宁(1978-),女,吉林通榆人,助教,日语语言教育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二语习得、日语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