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损有余而补不足”内蕴的生态伦理价值之思
2021-01-11马燕芝冯水贞郭晓蓓
马燕芝 冯水贞 郭晓蓓
摘要:“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是我国古代思想家老子对大自然处事法则的一种概括,其中体现的道家思想对新时代树立生态伦理观有一定的积极作用,本文将通过“损有余而补不足”来探析其对当代树立生态伦理观的重要启示。
关键词:损有余而补不足;生态伦理;人与自然
正确建构人与自然的关系,可以从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思想中汲取营养,像道家创始人老子在《道德经》中提出的“损有余而补不足”,其中就蕴含着人与自然规律的深刻认识,在如今依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从中可以得到帮助人们树立生态伦理观的有益启示。
一、“损有余而补不足”的背景及内涵
出生于春秋末期的老子,当时其所在的周朝势力微弱,奴隶制走向崩溃,礼崩乐坏,各国王侯将相为了争夺霸主的地位,战乱争纷接连不断。严酷的动荡与局势变迁,使得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之间的社会矛盾日益尖锐复杂。
面对当时的社会动乱,诸子百家都提出了自己的济世之方,老子也不得不思考人在社会中所处的地位,他主张无为而治,认为社会之所以动乱,在于人们的智巧太多,欲望太多。为了解决民众疾苦的现状,于是他提出了一系列治国安民的主张思想。老子希望圣人执道施德,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继而提出了“损有余而补不足”,“损”在此意为“减少”,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自然法则是通过减少多余出来的部分来补充不足的部分。“天道”的中庸本质,就像张弓射箭一样,高度、力度不求极致只求合适,这样才能射中靶心。如果人们留心生活,会发现自然终究走向公正。老子的“天道”实则是在告诫人们做事不要太满,不要太过,其目的就是使事物保持平衡,这与当今社会所提倡的生态平衡观点相契合。
二、新时代背景下的生态伦理问题及影响因素
所谓生态伦理,是指人类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活动中所形成的伦理关系,生态伦理观则是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上人对自然界所应遵循的行为准则和规范,树立生态伦理观念有利于促进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从伦理学的角度出发,在开发和利用资源的过程中,其实也反映出在面对道德和利益冲突时,人们是如何处理道德与利益这两者关系的。基于这个视角,新时代背景下的还存在着以下几个生态伦理问题:
1.从人与人的关系来看
基于伦理学的基本问题,从道德层面出发,人与他人由于所处的环境的差异,对待事物的态度也会有所不同。价值观念淡薄的人会认为自然资源是为了满足人的需求而存在的,他们对于资源的利用常常是无限制的,因而在物质生产实践的过程中常常出现资源浪费等现象;价值观念较强的人则会认为自然资源是世界给予我们的恩惠,他们会在利用资源的同时加以节制,保护稀缺的自然资源。在处理人与自我之间的伦理关系时,其实是处理自身道德与利益的关系问题。道德感强烈的人在利用资源时会将保护环境放在首位,他们会理性地控制自己的欲望,而缺乏道德感的人则与其相反。
2.人与自然的关系来看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世界上一个最根本的关系。从利益层面出发,人类在获取资源的同时,其实也是在从自然界获取一定的利益,如果人类违背自然法则,一味地将自然作为索取的对象,过度开发利用资源以获取自身的利益,那么必然會加剧自然资源的破坏。人类活动符合自然规律,地球则有能力支持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如果人类活动违背了自然规律,没有做到尊重自然,爱护自然,那么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将会是未来最大的问题。
三、“损有余而补不足”助力新时代生态伦理观的树立
老子提出的“天道”揭示的是一个天性,是真正的道,是柔顺而公平的自然法则。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前提就在于,人类是否能采用合适的方法在自然界不会受到过度破坏损伤的情况下,能够最大化的获得相应的利益,并且能够达到维持生态平衡的目的。新时代已经伴随着新生的环境问题向人类发起了挑战,这将会是一个全新的挑战,故围绕着道德和利益的关系问题,采取一些措施是十分有必要的。
一是坚持和维护社会公正原则。一方面,从道德层面上来看,社会公正是在一定的道德基础上奠定的。道德水平层次高的人往往是愿意为了他人的利益而牺牲自身利益的人,就像老子“损有余而补不足”中说的,自然法则是通过减少多余出来的部分来补充不足的部分。在保护环境时人们应该坚持将社会公正原则作为最基本的活动准则、最本质的道德要求,学会明辨荣辱,做出正确的道德判断和道德选择。另一方面,从利益层面上看,社会是有着共同利益的人们组成的一个整体,如果社会上每个人都能拥有较高的道德观念,那么对于处理好与他人的利益关系问题就会简洁很多。
二是学习和有效利用自然规律。从利益层面上来看,树立生态伦理观念是处理人与自然之间利益冲突的有效方法,在人与自然相处的过程中,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价值观念,处理好道德与利益的关系,有利于建设生态文明,唤醒人们的生态良知、生态道德自觉,增强自然的可持续发展。在老子看来,知道明了事物的发展规律,认识并且时刻遵循事物的运作规律,才是聪明人的做法;如果不知道事物的发展运作规律而随意妄为地造作,必然会给自己带来灾祸。“损有余而补不足”告诉人们的是自然界的运行法则,即合理的调整世间万物之间的关系,让大自然达到生态平衡。大自然的无私馈赠是我们人类存在和发展的基石,只有遵循自然规律,人与自然才能长期共存。
小结:
“损有余而补不足”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思想,它自身所具有的丰富内涵以及其强大的生命力,对于促进大自然与人类和谐共处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为解决现实生活中一系列生态问题提供了其超前的智慧思想。当然,这也要求新时代要辩证的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极利用早期的生态伦理观点,正确认识新时代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自然运行规律,为解决新时代衍生出来的生态环境问题提供有效的参考与借鉴。
参考文献:
[1]马永庆,肖霞.社会公正的伦理解读[J].伦理学研究,2014(01):6-11.
[2]梁志勇.习近平青年思想政治教育观研究[D].石河子大学,2019.
[3]赵晓娜,刘建涛.生态视阈下《道德经》的思想镜诠[J].广西社会科学,2012(07):48-51.
作者简介:
1.马燕芝(2001.07-),女,汉族,陕西省咸阳市人,安康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教育系2019级本科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2.冯水贞(2001.01-),女,汉族,陕西省西安市人,安康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教育系2019级本科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3.郭晓蓓(1984.01-),女,汉族,陕西省西安市人,硕士研究生学历,安康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