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无礼不立”助力高校和谐师生关系的研究
2021-01-11陈霏雪艾敏郭晓蓓
陈霏雪 艾敏 郭晓蓓
摘要:礼是教化人们相互影响的一种方式,礼的缺失则会导致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冲突。和谐师生关系需要教师和学生双方互相有“礼”,荀子的“人无礼不立”思想对高校构建和谐师生关系有着积极意义和指导价值。
关键词:礼;人无礼不立;和谐;师生关系
“人无礼不立”是荀子对“礼”之于社会交往中的伦理规范的指导思想。一个人如果不学会礼仪礼貌,就难有立身之处。从荀子的“人无礼不立”思想中探讨教师之于“礼”及学生之于“礼”的表现形式,对高校构建和谐师生关系有着积极意义和指导价值。
一、“人無礼不立”思想的背景及内涵
“人无礼不立”思想源于荀子《修身篇》:“人无礼而不生,事无礼而不成。”那么何为“礼”?“礼”作为一种教化人们相互影响的方式,表现在社会交往的伦理规范之中。荀子结合人的欲望无穷及资源的有限性之间的矛盾分析了礼的起源,指出人生来就有欲望,人追求欲望的满足是天性使然,而万物资源是有限的,人的欲望得不到满足就会争斗,而这时就需要借助外部因素(也就是“礼”)对其加以制约。可见礼是在人类在与大自然的斗争中,逐渐蕴蓄和自然约定而成的,在相互依赖的人类群体生活中起着规范与制约作用。
荀子“人无礼不立”思想主要有两层含义。其中“人无礼而不生”是指一个人如果没有礼,就没有办法生存。礼所规范的对象是群体,这个“礼”可浅层次理解为礼仪,一种规范人与人交往活动的方式,是一个人思想道德水平、文化修养等内在方面的外在表现形式。而另一层“事无礼而不成”意思是指做一件事缺少“礼”便不能做成功,礼是指各行各业的人在因工作需要的人际交往过程中应该遵守的交往艺术。从伦理层面来看,这个“礼”可以说是人与事物之间必然的联系,而这个联系需要人文去巩固。
二、高校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价值及问题
高校和谐师生关系表现为教师和学生同时具备良好的个人品格和礼仪修养,在教学及交往过程中,把对另一方的尊重、关爱转化为具体的礼仪行为。随着社会教育水平的提高,高校教育的最终使命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才,和谐师生关系能够促使师生在相互交流思想的同时,在感情上能够产生共鸣;师生才能经受住功利主义的考验,确保教学质量,保证教学活动顺利进行,从而真正培养出建设社会主义国家的高素质人才。但高校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实践过程中,仍然面临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难题,这就需要基于伦理学的基本问题,从道德和利益两个方面分析其伦理困境的成因。
首先,从道德层面来看,由于高校师生在年龄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差异,对同一事物有着不同的认识和评价,师生之间不同的价值观致使其在道德实践上存在着差异。虽说高校教师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在思维方式和为人处世方面更为成熟和稳定,但受“师道尊严”传统观念的长远影响,仍然导致部分高校教师对学生持有一种思维定势,只想做一名“良师”,无意与之成为“益友”,上课讲,下课走,缺少人文关怀。而高校学生正处于思想活跃时期,喜怒哀乐常常溢于言表,与教师之间价值观念的差异导致部分高校学生认为自身和教师之间存在着“代沟”,于是对老师有着一种本能的敬“畏”,逃避与老师做过多的交流。
其次,从利益层面来看,师生之间存在着必要的利益关联,但由于师生不同义利观的影响,也存在着一些利益冲突。在课程评分时,存在部分分数不及格的学生为了自己的利益,会寻求教师的“让步”。师生在看待义利的角度不同,就会出现不同的判断标准。一方面,部分教师为了在教学评估时获取同学的“好评”,由于个人利益需求而选择了让步,给予该部分学生高分,这时该教师便侵犯了其他学生的利益;而另一方面,部分教师为了维护其他同学的利益选择不“网开一面”,却又可能会导致一些学生借教学评估进行报复,从而侵犯教师的切身利益。
之所以会出现这些伦理困境,究其根本,在于这些师生在“利益”与“道德”的选择上有失偏颇,注重以“利”为先,忽略了“义”的重要,师生伦理关系逐渐偏离正轨。如若要走出高校师生关系所存在的伦理困境,那么教师与学生双方在交往的过程中找到“礼”的平衡点势在必行。
三、“人无礼不立”思想对高校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启示
1.道德层面:以礼正身,外化于行
高校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离不开师生良好的个人品德和礼仪修养。荀子在《修身篇》曰:“礼,所以正身也;师者,所以正礼也。”高校教师不仅要在给学生起到道德表率作用,时刻注意自己言行举止是否得体,也要将人文关怀付诸于实际的礼仪行为中来,与学生进行深入交流,把握学生思想动态。俄国思想家赫尔岑说过:“生活里最重要的是有礼貌,它比最高的智慧,比一切学识都重要。”在师生交往过程中,学生要将礼貌观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在日常学习及生活中的习惯和行为上做到表里如一:在课堂上尊重教师的劳动成果,认真听课,积极思索,切勿扰乱课堂秩序;在课堂外尊重教师的人格,虚心诚实,言行有礼,切勿对老师指指点点、评头论足。
2.利益层面:重义轻利,厘正义利观念
高校构建和谐师生关系还离不开师生正确的义利观。当师生交往过程中出现利益冲突时,师生双方应加强沟通和理解,站在对方的角度上思考问题。高校教师要理解学生、关爱学生,和学生进行深入沟通,拒绝学生不合理的利益诉求,循循善诱,教育学生应重义轻利,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义利观。而高校学生应理解教师的良苦用心,学以致用,不断增强奋斗进取意识,增长自身才干,以正确的义利观念规范自身行为,在“义”的界限内用合乎情礼的手段获取正当利益,在生活实践活动中以礼正身、以礼致利。
小结:
和谐师生关系应该是师生思想发生碰撞的起点,是师生情感产生共鸣的胎盘,是师生共同成长的脐带。在高校师生交往中,需要师生双方以“礼”为伦理基础,规范自身行为,将“师之礼”及“生之礼”落到实处,推动构建高校和谐师生关系。
参考文献:
[1]李艳玲.荀子伦理思想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7.
[2]苗延虹,宋少芳,时伟杰,董光霞.论高等学校和谐的师生关系[J].产业与科技论坛,2021,20(02):267-268.
[3]刘梦华.主体间性视域下现代师生关系的建构[J].教学研究,2018,41(02):36-41.
作者简介:
1.陈霏雪(2001.08-),女,汉族,陕西省安康市人,安康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教育系2019级本科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2.艾敏(2001.06-),女,汉族,陕西省商洛市人,安康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教育系2019级本科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3.郭晓蓓(1984.01-),女,汉族,陕西省西安市人,硕士研究生学历,安康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