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治理背景下志愿服务发展体系研究
2021-01-11吴晔
摘要:近年来,中国志愿服务事业迅猛发展,志愿者数量激增,志愿项目从内容、形式呈多元化发展。本文从志愿服务的概念、特征、现状、内容、发展路径等入手,以浙江省志愿者服务为例,充分总结浙江省志愿服务的发展路径和特点,对志愿服务的发展现状进行较全面的研究和对比,总结成效,多角度提出了新时代高质量完善志愿服务的途径,从而为我国志愿服务的健康发展理清了思路。
关键词:社会治理;浙江;志愿服务;路径研究
Abstract:With thedeepening of China's political system reform in recent years, the government hasgradually transferred part of the public service functions to the voluntary service. Based on Zhejiang voluntary service theories, this paper combines theories with practice while analyzing the current situationof volunteer service organizations.By analyzing reasons for these problems and drawing lessons from theadvanced experiences in the development of domestic voluntary service organizations,countermeasure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voluntary service organizations in Zhejiang are put forward.
Keywords:Social Governance;Zhejiang;Voluntary Service;methods
一、引言
作为社会发展模式的重要部分,志愿服务具有举足轻重且不可替代的社会功能。它所展现的是一种以民众主导参与的公共事业,能够积极推动社会精神文明的发展,能激发社会活力,提高民众生活质量。浙江省政府高度重视,将志愿服务纳入城市文明创建的重要指标之一,吸引越来越多的公众支持及参与。新时代浙江志愿服务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其路径研究势在必行。
二、志愿服务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志愿服务的核心是为促进社会进步而自愿付出个人的时间及精力的一种行为,它积极推动着社会的和谐发展。我国学术界对于志愿服务的相关研究,主要是探讨志愿服务的发展现状,分析志愿服务实行的特点和效果,以及志愿服务发展过程中面臨的困境等。志愿服务需要力量更新,需要充分调动内外部资源,才能更好地发展。因此在民众中大力宣传志愿服务精神和理念,增强家国情怀,提升服务意识,同时加强此类项目研究,在工作中总结志愿服务经验,为今后开展实务工作提供宝贵建议。
(二)现实意义
1.志愿者抽调形式引发专业程度问题
一是抽调工作的临时性。由于志愿者临时抽调,自愿组成,文化背景、阶层、年龄等因素各不相同。当发布某项突发性、时限性志愿服务任务时,来自各地的志愿者组成服务团队经过简短培训,就冲到了最前线。二是专业化程度制约了志愿者工作。当前我国缺少现成的、训练有素、能随时抽调的具有医学背景、能够进行心理疏导、临时救治等工作的专业志愿者队伍,临时形成的志愿者队伍专业化程度难以保证。
2.志愿激励政策理论化问题
在我国,只有少数专家研究了激励志愿者的方式。本文在研究这一领域时查阅相关资料,应用激励相关的理论,通过探索分析,提出科学合理的激励措施,有利于拓宽激励理论的研究范围,健全相关理论体系,丰富激励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
三、志愿服务的内涵与作用
我国 2017 年底出台的《志愿服务条例》界定志愿服务即志愿者、志愿服务组织和其他组织自愿、无偿向社会或者他人提供的公益服务。
(一)志愿服务制度标注化
2018 年9月1日,浙江省政府新修订通过并实施了《浙江省志愿服务条例》,新志愿服务制度从志愿服务相关人员的背景资质、工作内容等多方面内容作出了明确规定,让人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不断增强,在点滴的积累中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志愿服务事业有效前行提供强有力的政策保障。
(二)志愿服务制度人性化
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浙江省志愿服务条例》更加关注志愿服务的激励保障措施,明确了对在志愿服务事业发展中做出突出贡献的组织和个人进行奖励。如公务员考录、事业单位招聘可以将志愿服务情况纳入考察内容;鼓励国家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各界根据实际情况为有良好记录的志愿者提供免费、优惠、优先或专项服务等。志愿服务条例的设立,能够确保志愿服务活动顺利完成,促进志愿服务事业平稳运行。
四、浙江志愿服务发展现状分析
浙江志愿服务经过20多年的发展,规模不断深入。依靠层层宣传,协同配合,浙江“志愿精神”被刻画的淋漓尽致。图1为截止2020年底浙江志愿服务数据统计图。数据告诉我们每4个浙江常住者中就有1名志愿者。志愿服务在浙江全省范围内普及,成为一支参与社会治理的重要民间力量,也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支持。
(一)逐步完善网络结构
“志愿浙江”是浙江省推广和完善的志愿服务信息系统。精准化数据,常态化管理,高质量低成本的管理模式,为世界志愿发展提供了“志愿加速度”模板。志愿者服务项目在全国志愿服务信息系统可以查询。另外,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正在开展国家标准《志愿服务信息元数据》征求意见的通知,旨在完善志愿服务信息结构框架,如图2。
(二)稳步推进文明建设
在许多西方国家,志愿者往往自发成立各种民间的非营利组织,这些组织构成了区别于政府和企业的“第三部门”。[1]当前浙江省有一定规模的“第三部门”近万支,如拱墅区志愿者协会、杭州市西湖教育基金会、浙江幸福助老服务队等蓬勃发展,并成功打造了““小梧桐”、“武林大妈”等知名志愿服务品牌。与此同时我省还建立了多支专业型志愿者分会,成效显著。
(三)不断深化服务领域
1.保留传统服务项目
2002年以来的元旦春节温暖大行动已经持续了20余年;2017年,“红船小讲解”志愿服务队在2013年开展的“红船小讲解”夏令营基础上成立;“筑梦规划师”低保低收入家庭儿童志愿服务项目旨在努力改善提高低保家庭儿童生活学习环境。此外,“交通劝导队”、“孺子牛志愿服务队”、“妇女互助协会”、绿色环保等传统志愿服务活动也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馈。
2.打造特色服务项目
以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水博社区为例。社区秉承“创新思路志愿服务上新台阶”的宗旨,实施“基地+品牌”、“项目+品牌”、“队伍+品牌”战略,目前已建成水博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安全防控自治小队”、“林之语老娘舅邻里调解小组”等多个志愿小分队。这些服务领域的建立,创造了和谐社区文化,也是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的深厚基础。
3.完善国际化服务机制
把握新挑战,开创新机遇。浙江省志愿服务工作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2016年杭州G20峰会完美谢幕,标志着浙江省承接国际项目志愿服务标准化真正步入正轨;2018年“乌镇互联网大会时间”,1260名互联网大会志愿者集结乌镇。服务模式在浙江大地逐渐形成,志愿服务日益规范,浙江省已对国际赛会志愿服务具备了扎实基础,为2022年北京冬奥会、杭州亚运会等大型国际赛会服务提供了可借鉴的模板。
四、浙江志愿服务建设主要内容
(一)组织能力建设
1.找准政治站位
关于志愿服务,习近平总书记这样说:“社会主义时干出来的,各族群众要一起努力,志愿者要充分发挥作用。”提升国民道德素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浙江人的奋斗目标。浙江省深入研究志愿服务面临的新形势和新挑战,积极融入“五位一体”总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努力实现中国梦,努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2.提升志愿者服务社会性理念
志愿服务不是简单地无私奉献,它所体现的是一种精神追求。社会应该强化宣传,营造良好的志愿服务氛围,站在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考量志愿服务的多样性,重点性。为推动我省志愿服务健康发展,通过爱心传播与感染,激发更多向善向上的力量,拓展领域,丰富志愿服务项目。
(二)加强队伍建设
术业有专攻。为了保证参加志愿服务的人员必须具备一定的专业技能,建立专业化分工机制,长效培养机制,吸纳的志愿者应具备相应学科专业知识背景,具有爱心、服务社会的饱满热情和奉献精神。志愿者的培训包括在岗前、岗中、岗位后期。形成定期吸纳、阶段培训、长期维护的志愿者能力培养机制势在必行。
(三)社会联动机制
1.推动志愿服务制度化的总体规划
中央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2014年印发《关于推进志愿服务制度化的意见》。意见要求:规范志愿者招募注册制度;加强志愿者专业化程度;加强志愿服务统筹协调力;搭建志愿服务活动平台,进一步加深志愿服务广度和深度。我省应积极突出“三社联动”优势,即以社区为平台、社会组织为载体、社会工作专业人才为支撑,相互支持、协调互动,支持各类主体平等参与提供服务,形成强大供给合力。
2.健全志愿服务体系的“联动”视角
在不斷完善基层民主协商制度下,“党建+志愿服务”的工作模式面向基层,贴近民生,服务群众,切实为群众办实事、解难事、做好事,充分发挥志愿服务提升社会治理能力的作用。除此之外应建立“政府+市场+群众+志愿服务组织”多方联动的资源动员体系,“政府+志愿服务组织”等多层次的合作体系,使得志愿服务组织和政府、企业、服务者之间形成嵌入性的合作关系。[2]
(四)数字化转型
1.共建共治+智慧管理
浙江省志愿服务网络平台,紧密依靠互联网,利用新技术第一时间推出“志愿浙江”网站(www.zjzyz.cn)及手机APP客户端平台。通过规范元数据的内容、属性、描述方法等,逐步引导志愿服务信息数据向规范化和统一化发展,提升志愿服务信息系统效能,推动志愿服务信息化、制度化建设,促进志愿服务事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同时区域共建,能够推动志愿服务常态化、智能化,形成开放式、专业化、精准化、便利化的服务平台,实现志愿服务的互联互通、资源共享,促进志愿服务的可持续发展。如图3社会联动共建图,真正打造“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共享共治舒适社会氛围。[3]
五、浙江志愿服务高质量发展路径
(一)提升全社会志愿服务认知
1.发挥志愿服务的育人功能
志愿服务对于理想信念教育具有重要功能。它能够增强理想信念教育知识形态的亲和力、价值形态的认同力和实践形态的整合力。“教育活动是以有意识的人为直接对象的社会活动,它不同于其他以物或精神产品的生产为直接对象的社会生产活动。”[4]“润物细无声”是志愿服务的育人功能,与其它教育实践不同,用自己的行动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推动志愿服务的观念更新
社会上有许多片面观点认为认为志愿服务是种慈善服务,是一种单方面的给予。而事实上现代志愿服务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互相帮助、共同受益。志愿者帮助他人的同时,自身的精神得到充分升华。人人都有权利和义务参与志愿服务工作,服务他人,提高自身。传递爱心,传播文明是稳定社会的一剂良方。
(二)加强法制化建设
无论是从可持续发展客观要求的视角,还是从解决目前志愿服务发展中所存在问题(如志愿服务意识传播、志愿服务内容拓展、志愿者保障体系建设、政府管理机制手段加强等)的视角,通过法律制度予以保障都已成为迫切需要。《浙江省志愿服务条例》的颁布是发展阶段上一次质的飞跃,它对志愿服务的性质、组织机构、工作规范、志愿者基本权利和义务等基本构成要素进行明确规定。
(三)扩大志愿服务在评先评优中的权重
对于志愿者来说,激励措施代表着社会对志愿者的关注,满足了志愿者谋求自身全面成长和发展的需要。例如在新冠疫情期间,杭州市滨江区推出了“志愿码”,注册志愿者在商城购物时亮出志愿码,可以减免一定的金额;杭州市上城区推出打分制度,按照志愿者的工作表现,对工作内容、工作计划、工作宣传、工作效果、工作总结等逐一测评。
(四)大力争取社会支持联动
1.加强与横向部门的合作
志愿服务需要整个社会共同参与。政府负责项目的统筹,可行性评估;其他各部门协调合作,扩大合作范围,发挥1+1>2的效用。[5] 比如培训、志愿服务信息管理等技术性强的内容可由专业的社会机构来完成;同时各地区可以设立专门的志愿服务协调机构,安排志愿者调配、保障、激励等常规性事务。[6]志愿服务项目开发、骨干志愿者培养、志愿者培训体系深入研发、志愿者激励机制巩固,这“四环”环环相扣,可以让管理更规范化和专业化。
2.利用新媒体为志愿服务带来新机遇
数字电子、移动通信和网络等技术能够鼓动现代社会,且渗透力强,公众的观念行为产生积极向上的影响,也进一步影响政府的决策和行动力。比如中央电视台4频道曾经报道《浙江兰溪:志愿者“云”筹集亿元物资 驰援抗疫前线》;人民日报曾经报道《杭州细处用了心,城市暖人心》。媒体能够懂得与读者进行良好互动,提升我省志愿服务社会影响力。
六、浙江志愿服务未来展望
进步精神是志愿服务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志愿者在志愿服务中,使自己的个人能力得到提高。志愿服务体系已经基本形成了以坚持国家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志愿组织“样板浙江”,以奉献爱心、集聚和放大社会正能量为导向。弘扬新时代浙江精神,优化资源配置,推动民政工作部门协同、管理服務系统集成、服务设施综合设置、人员力量整合利用。
[参考文献]
[1]罗湘.政府与非营利组织良性互动研究[D].湖南:湘潭大学,2006.
[2]李超海.广州志愿服务组织支持体系研究[C].广州志愿服务组织发展报告.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8:183-199.
[3]王怀远.共享时代的志愿服务资源整合[N].中国社会报,2018-01-15(04).
[4]张耀灿,郑永廷,刘书林,吴潜涛.《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192.
[5]张尧.社会管理背景下的大学生志愿服务机制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3.
[6]谭建光.中国志愿服务发展的十大趋势分析[J].广东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5(04):7-13.
课题来源:2020年度杭州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新时代浙江志愿服务高质量发展路径研究》”(M21JC086)
作者简介:吴晔,女,浙江杭州人(1985.08-),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财务、社科;联系电话:13819156057;邮箱:1423684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