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祁连山的那些大猫小猫们

2021-01-11董得红

青海湖 2021年11期
关键词:雪豹祁连山荒漠

说不尽的祁连山

因了自己一生从事林业工作,近40年来参加全省的森林资源调查、野生动植物保护和自然保护区保护与管理工作,有幸与祁连山里的大森林和森林里不同种类的树木、草本植物、苔藓天天打交道,自然少不了与森林里的野生动物邂逅。回想起来在森林里见得最多的还是那些鸟类,像蓝马鸡、环颈雉、戴胜等几乎天天能看到,偶尔被灌木丛中突然窜出的一只马麝吓一跳。马麝被突然闯入它的领域的人惊吓得更厉害,等你定睛细看时,早已跨过灌木丛跑得无影无踪。近距离看到的是那些被不怀好意的人在森林中的麝道下的铁丝扣套死,已被割取了麝香,尸体依然新鲜或开

始腐烂的马麝。还有那些生活在灌丛草原的马鹿,总是在遥远的山坡成群或三三两两地在一起食草,发现人影便逃之夭夭。狼也见过,都是远远的。那是1991年在仙米林场搞森林资源调查,那天早上和同伴们背着沉重的装有调查工具和作为午饭的两个小馒头走向森林,晚上拖着疲惫的身体回来时已夜色朦胧。在一条沟岔处,远远地看见两只酷似狗的动物在撕咬一只旱獭,旱獭已奄奄一息,从灰褐的毛色和拖在地上的尾巴断定那是两只狼。两只狼看见我们便停止撕咬,抬头看着我们,眼里露出凶猛的绿光。我和3个调查队员都是第一次近距离看到狼,都有点胆怯,后悔没带猎枪。有的队员从地质包里取出用于调查森林土壤时挖剖面的折叠锨,有的急忙捡起一块石头攥在手里。两只狼见状,一只拖着旱獭向沟里的灌木林走,一只在后面护卫。它们一边跑一边回头看,不慌不忙地消失在暮色中。

在祁连山的森林中,见得最多的要数狍,当地人叫狍鹿。走在灌木林边,猛不防窜出一只或几只绵羊大小的棕褐色动物,头上有分叉的长角是公狍,无角的便是母狍。狍子和其他野生动物不一样,离开人二十多米就会停下来好奇地回头张望,发现没什么危险,就又低头食草。那天下午收工回来时还在原地见到那几只狍。

从祁连山的许多资料中得知,祁连山的森林里和草原上分布着雪豹、荒漠猫、兔狲、豹猫和猞猁等猫科动物。我参加过祁连山中的互助北山林场、门源仙米林场和祁连林场的森林资源调查,在一个林场一调查就是一两年,从每年4月底到10月底都驻扎在林区的沟道里,住的是帐篷。还参加过互助北山国家森林公园、仙米国家森林公园、祁连山自然保护区的外业考察,参加过祁连山国家公园建立的前期调研,却很难见到猫科动物。近年来,特别是祁连山国家公园试点以来,在媒体上看到许多猫科动物频频出现,这与多年来的多方保护和民众的生态保护意识不断提高,与使用野外红外相机监测有很大关系。

今年9月中旬,省文联组织开展了“绿色海北——《青海湖》特约作家走进海北自然文学采风创作活动”,4个小组几乎同时走向海北州的4个县。我有幸参加门源组,再次走向曾经走过无数次的门源大地,在对往昔森林资源调查和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工作的回味中,感受祁连山国家公园对自然资源的保护所取得的成效,寻觅自己一直未在野外谋面的美丽又精明的大猫小猫们。

生活在地球上的猫科动物有36种。在中国,猫科动物有野猫、荒漠猫、丛林猫、豹猫、渔猫、亚洲金猫、兔狲、猞猁、云猫、云豹、雪豹、豹、虎等13种。猫科动物除经人类驯化的家猫是杂食性外,其他都是肉食性动物,豹、虎和猞猁属于猛兽。家猫在有肉吃的条件下,绝不会吃素食,严格意义上来说家猫也是食肉动物。猫科动物给人的印象总是美丽又隐秘、残暴又温柔。

在祁连山的森林和荒野中,生活着雪豹、荒漠猫、兔狲、豹猫和猞猁5种猫科动物。与这些猫科动物一块生活在祁连山怀抱里的野生脊椎类动物达252种。如此丰富的野生动物资源,与祁连山丰富多样的生态环境不无关系。

最早知道祁连山是在中学的地理课本里。印在脑海里的祁连山,犹如故乡土庄廓后面的青沙山一样,是一座孤山。我走了40年也未走完祁连山后方知,故乡那座七月積雪的连绵山脉,只是祁连山的一条小小的支脉。祁连山并不是自己想象的一座孤立的山峰,而是由一系列西北-东南走向的,平行分布的巨大山脉组成的面积广袤的山系,由一系列山岭、谷地、盆地组成。东从青海的黄河谷地开始,西一直到阿尔金山的当金山口,长有1000公里。南北最宽处从青海的柴达木盆地到河西走廊,有300公里。

祁连山的东部是一片片山地森林,中部是高寒草原,西部连接柴达木沙漠,不同的生态系统孕育着不同习性的野生动物。

走进人们视野的“雪山隐士”

——雪豹

生活在青海高原的人听到过青海的深山里有雪豹,但真正见到雪豹的人不多。即使天天在雪豹活动的大山里放牧的牧民,也极少看到雪豹。偶尔羊圈里的羊在夜里被野兽叼走或咬死吃掉,人们从现场脚印或伤害家畜的方式,推断是被哪种野兽伤害,其中少不了雪豹。平常雪豹都是昼伏夜出,深夜里偷袭猎物,所以人们很难在白天看到雪豹,它被人们称为“雪山隐士”。

人们从野生动物园里看到,雪豹酷似缩小的老虎放大的猫,在铁栏中晃来晃去,憨态可掬。雪豹被誉为世界上最美丽的猫科动物,在大型猫科动物中属于中等体型,体长100到130厘米,平均体重在30到50公斤。雪豹的皮毛灰白而光亮,上面若隐若现地布满深灰色斑点和黑色的圆圈,皮毛特别细软浓密,轻盈的身体有利于雪豹适应陡峭的山地环境,擅长在高海拔石山地带攀岩,捕猎攀岩高手岩羊。

在祁连山的野生动物中,雪豹居于高原生态系统食物链的顶端。雪豹性情凶猛异常,机警而敏捷,主要以岩羊、狍、鹿、野兔、旱獭等山地动物为食,特喜欢捕食岩羊。雪豹活动的范围很大,喜欢走山脊和溪谷,不喜欢穿行森林和灌丛,也不喜欢走空旷的山坡和松软的雪地,固定在一定的区域内活动,猎食时走出去很远,常按一定的路线绕行于一个地区,需要许多天沿原路返回,一路上每走一段路就用后爪在地上刨一个坑,作为对同类的提醒标志。当其他雪豹经过这里时嗅嗅坑里留下的气味,就知道是哪只雪豹经过这里。作为夜行性动物,雪豹白天很少出来,或者躺在高山裸岩上晒太阳,在黄昏或黎明时候最为活跃,上下山有一定路线,多走山脊和溪谷。平时喜欢独行独居,只在发情期才成对生活,一般有固定的洞穴,常选择在岩石洞中、乱石凹中、石缝里或岩石下面的灌木丛中,大多在阳坡上,往往好几年都不挪窝。雪豹善于跳跃,五米左右宽的沟一跃而过,从地上可以纵跃到二三米高的岩石上。雪豹猎食时,往往采取伏击或偷袭的方法,常在岩羊活动的地区或途径附近隐藏,由于它身上的花纹色彩与裸岩块斑相似,靠近它的其他草食动物很难辨别出来,待猎物走近时,它突然跃起,矫健灵活的躯体接连跳几下便可扑到猎物。一般先食腹部、内脏,然后再吃肌肉,最后食头。食时像小猫一样蹲着用前爪抓着肉,以臼齿撕裂咬食。

雪豹虽性情凶狠且敏感,捕食其他野生动物,但长期以来与人类保持互邻友好关系,互不侵犯,互不伤害。雪豹在雪线区域里捕捉岩羊、旱獭,牧人们赶着牛羊在草原上放牧,偶尔在山头相遇,雪豹不会躲开人类,而是在远处看着。自有历史记录以来,尚没有雪豹主动袭击人类的记录。

比起狼和棕熊,雪豹对家畜的危害要小得多。当它在雪山顶上实在找不到吃食时,也偶尔到山下危害家畜。它闯入羊群,只袭击羊群中最瘦弱的一只,不会像狼、熊那样乱咬一气,有多少咬死多少,吃饱了临走还要拖走一只。雪豹吃饱一次,可以好几天不进食。有时好长时间找不到吃食,就用雪来充饥。饥饿时雪豹显得十分凶残,而一旦吃饱了肚子,立刻目光柔和,步履翩翩,温文尔雅如同一位谦和的王子。

雪豹美丽的皮给它带来灭顶之灾。长期以来,雪豹一直是人类狩猎和捕杀的对象。雪豹有很高的经济价值,在国际裘皮市场上,雪豹皮毛有着极高的价格。上世纪60年代,用雪豹皮制作的成衣在一些西方国家流行起来,人们认为拥有这样一件昂贵的毛皮大衣可以表现自己的身份、地位与权力。早在上世纪60年代,每年猫科类动物皮毛制品的国际交易额高达3000万美元。其中的暴利让不少人铤而走险,猎杀雪豹。

随着虎资源的濒临灭绝和国际国内对非法走私虎骨打击力度的加大,人们的眼睛又盯上了雪豹的骨頭。许多国家的传统医学认为雪豹的骨头可以治疗筋骨疼痛、风寒湿痹等症,猎捕雪豹也为获得豹骨入药,虎骨供给量下降和馈赠收藏雪豹爪、牙、皮等的需要导致这种现象进一步加剧。同时,雪豹有固定的活动路线,偷猎者在其必经之路埋下铁夹就可将其捕获。高额利润导致了雪豹偷猎贸易的屡禁不止,加速了其种群的濒危。在20世纪,偷猎雪豹的数量巨大,对雪豹种群造成了很大破坏,雪豹的数量急剧减少,现已成为濒危物种。在中国,雪豹的数量甚至少于大熊猫,因此已被列入国际濒危野生动物红皮书、国家一级保护动物。1971年,国际皮毛制品贸易联合会忠告其会员国家终止雪豹皮毛的交易活动;国际濒危野生动植物贸易公约也禁止雪豹的国际间贸易。

上世纪70年代的一系列公约和法律对捕猎雪豹起到了遏制作用。然而,50年来,雪豹制品的非法贸易仍旧存在,贩卖雪豹皮的现象在尼泊尔的加德满都,中国的新疆、西藏和青海等地仍时有发生。

非法过度猎捕使青海境内的雪豹几乎绝迹。上世纪80年代,省野生动物管理部门曾组织中外考察团到雪豹分布区进行了半个多月的考察,连个雪豹的粪便都没见到。专家们一度宣布雪豹已在青海境内灭绝。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国家对江河源头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力度的加大,生态环境得到恢复,许多长期见不到的野生动物又出现在它们昔日的家园。特别是祁连山自然保护区建立和国家公园试点以来,雪豹在红外相机中频频再现,甚至走进人们的视野。

在门源采风的短短几天时间里,我们从生态管护员口中听到许多发现和救护大猫小猫的故事,最感人的是救护和放归并用卫星遥感监测雪豹“凌蛰”的故事。今年3月11日凌晨,一只雪豹闯入门源回族自治县西滩乡小学附近的一农户家中,那只雪豹在农户家的院墙上徘徊,后跳到庭院中。接到群众报警后,祁连山国家公园门源管理分局、浩门管护中心、门源县森林公安局派精干力量及时赶赴现场处置。

处置人员赶到现场时,那只雪豹撞破房屋玻璃后从农户家跑出来在西滩乡小学附近活动,尚未造成人畜伤亡。门源县管理分局和森林公安局及时与青海省野生动物救护繁育中心取得联系,野生动物救护繁育中心工作人员及时赶往现场,对雪豹进行救助。

救护人员对雪豹麻醉后进行了全面检查,发现雪豹因撞击农户家房屋玻璃,额头有明显擦伤出血,身体并无大碍,各项指标都比较正常。又经过5天观察,雪豹身体很健康。初步判定这是只年龄只有4岁左右,刚刚独立生活时间不长的雄性雪豹,估计它被某一只强势的雄性雪豹施压后,慌不择路逃跑误入了村庄。救护人员给雪豹起名“凌蛰”,决定佩戴卫星追踪项圈后,选择具有雪豹生存环境的仙米林场桃花沟,于3月16日放归,开启了“凌蛰”的“寻家”之旅。

北京林业大学研究生侯雪晗所在的科研团队负责通过雪豹的卫星项圈对它进行监测,准确记录“凌蛰”的每一步。卫星遥感监测结果显示,“凌蛰”放归后大概四个月时间里,一直活动,走了将近800公里路。进入10月后又返回放归的位点附近进行探索,逐渐趋向稳定,其活动总面积约1700平方公里,各项指标和状态稳定。放归雪豹在祁连山广袤的山野里,寻觅一块独属于自己的家园,据说这是中国首例野生雪豹救护、放归和科学监测项目。

听了雪豹“凌蛰”曲折的救护、放归和跟踪监测的故事,我们为“凌蛰”有了一个快乐的新家园而高兴。

毕竟雪豹生活在人迹罕至的高原雪山之巅,它们的生活长期不为人知。但如今,借助红外相机、野保相机,往兽道上一摆,动物一经过,相机就会自动拍照片或是录视频。管护员巡山时定期查收,就知道有哪些动物、它们都做了些什么事。野生动物专家和学者可以据此摸清楚它们的领地大小和地理位置,做进一步的科学研究。真是一场场没有打扰的密切相逢。

地球上最神秘的野猫

——荒漠猫

说到野外见到的猫科动物,生态管护员们说得最多的还是荒漠猫,引以为豪的也是荒漠猫。今年“两会”期间,3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青海代表团审议时,全国人大代表、青海省门源回族自治县教育局教研室副主任孔庆菊谈起祁连山生态文明建设时,向习近平总书记展示了多张珍贵的照片,其中有多年不见的雪豹、荒漠猫等野生动物。习近平总书记看后不住地点头。生态管护员们从电视上看到习近平总书记看照片的情景,从照片得知自己时常看到的在草原、林地和油菜地里捕捉老鼠,尾巴上有黑色圆圈、耳朵上长着一簇短毛、拥有蓝色眼睛、外形酷似家猫但体型更大、祖祖辈辈叫草猫的动物,原来学名叫荒漠猫啊!

从此荒漠猫被广泛报道,荒漠猫开始走进人们的生活,成为生态管护员在野外观察时特别留意的野生动物。荒漠猫只分布在中国的青藏高原,目前对荒漠猫的研究远远不足,它们身上仍有很多待解之谜。

生态管护员们说,以前放牧时在草原、林缘边,有时在自家的油菜地里远远地看到过荒漠猫,一直以为是家养的猫被人们遗弃或自己跑到山里抓鼠兔和鼢鼠,时间长了就变成了野猫。荒漠猫是中国特有的小型猫科动物,和家猫的亲缘关系非常近。祁连山地区是荒漠猫分布的最北界。栖息在海拔2800米至4000米的黄土丘陵干草原、荒漠、半荒漠、草原草甸、山地针叶林缘、高山灌丛和高山草甸地带。

大自然中的荒漠猫比起家猫显得更精灵。黑色瞳孔嵌入蓝色的眼眸,一簇毛从猫耳尖伸出,好像长出一对角,在阳光下泛出橘红色。它耳朵上的毛也是与家猫的最明显标志,灰褐色到棕红色的皮毛,柔软的尾巴末端有4个黑色圆环,尾巴毛长且蓬松从而显得比较粗短。荒漠猫看着胖乎乎的,其实并不胖,而是浑身长满了厚实的皮毛,起到很好的保暖作用,即便在高寒雪地里,也不会感到寒冷。成年的荒漠猫,脸蛋圆圆的一脸呆萌相,其实行动十分敏捷。由于荒漠猫生性敏感,行动隐蔽,所以在野外很少有人近距离见到。荒漠猫是穴居动物,昼伏夜出,选择高处的岩石缝,或者阴暗的洞穴作为自己的家。

历史上,荒漠猫在三江源、祁连山乃至西宁和海东地区非常多,但长期以来人类干扰越来越大。荒漠猫冬季换上的皮毛很厚,颜色很艳丽,因此常期被当地居民猎杀用以制作皮领和皮帽。在荒漠猫行走的路线上,布满了隐藏的铁丝扣子,当人们观察到荒漠猫洞穴时,就会用烟熏等方法猎取荒漠猫。荒漠猫数量减少的另一个原因是,自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在草原上大量使用毒药灭鼠,使以捕食鼠类为主的荒漠猫也惨遭杀害。据调查,荒漠猫全球数量不到10000只。2021年1月4日,国务院批准公布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中将荒漠猫上调为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

青海人对荒漠猫的认识大多来自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西宁动物园。据文献记载,20世纪八九十年代,西宁动物园曾经先后饲喂过30余只荒漠猫,记录过荒漠猫的活动规律。

在祁连山国家公园老虎沟管护站,从事林业生态保护工作30年的站长李成义带领我们考察了老虎沟的人工造林地,成片的青海云杉林长势喜人。他说近年来生态管护员们在早晨和傍晚巡护时,时常在这片青海云杉林里见到荒漠猫出没。比起大猫雪豹,荒漠猫的分布高度要低一些,时常出没在人畜活动的范围内,见到荒漠猫要比雪豹容易。如果走远一点,在老虎沟里的草甸、灌叢和林草交界处都能看到荒漠猫,老虎沟的造林带成为荒漠猫分布密度最高的地方。

荒漠猫在人类活动频繁的区域栖息,也给自己带来许多不幸,在迁移途中被车辆碰撞、误食毒饵毒杀的老鼠而二次中毒等,这些问题需要专家和保护部门共同研究解决。

在门源采风期间,我了解到一起救护荒漠猫幼崽的动人故事,对荒漠猫有了更直观的印象。2021年6月12日,青海野生动物救护繁育中心接到门源回族自治县森林警察大队民警电话,称在门源县227国道岗什卡雪峰段发现两只疑似猫科动物的幼崽。接到求助电话后,青海野生动物救护繁育中心工作人员开展救护工作。经鉴定,这两只猫科幼崽为荒漠猫。根据荒漠猫野外繁殖习性,判断两只荒漠猫幼崽出生只有1个月。

救护人员考虑再三,因为两只幼猫年龄尚小,无法离开母猫独自生存,选择发现地放归,若母猫不能及时来哺育,有可能造成两只幼猫死亡,因此两只幼猫被移送至青海野生动物救护繁育中心哺育。

工作人员对它们做了体重、体温、血常规、血液生化初步检查,各项数据指标正常。救护中心又对两只幼猫进行了疫苗接种和驱虫等常规医疗。

两只荒漠猫幼崽为一雌一雄,在工作人员精心饲养下,健康状态良好。考虑到这两只荒漠猫幼崽从小离开母亲,缺乏野外生存能力,不适宜野外放归,青海野生动物救护繁育中心将根据野生动物收容救护管理办法,上报林业主管部门,申请在西宁野生动物园饲养,成年后的雌性荒漠猫计划与2020年救护的一只雄性荒漠猫开展人工繁育,尝试建立起荒漠猫人工繁育种群。我们期待着人工繁育的荒漠猫在青海高原亮相。

与兔猴无关的兔狲

在祁连山里还生活着一种与家猫长得很相似的野猫,中文学名叫兔狲。看到这两个字,人们就会顾名思义想象这种动物是一种兔子或者是一种长得像兔子的猴子。但大自然中的兔狲既不像兔子,也不像猴子,而是一种体型和外貌都和家猫比较接近的小型猫科动物。

根据文献记载,“兔狲”这个词汇是我国古代突厥方言音译过来的,是“站住”的意思。传说,古代突厥人在放牧或打猎的时候,一旦见到兔狲,就会喊“站住”。奇怪的是,好奇的兔狲往往会十分听话地站住,往人的方向看。这是兔狲很容易被人猎杀的致命弱点。

兔狲起源于亚洲中部的草原地区,曾广泛分布于中国、蒙古国、俄罗斯、印度、巴基斯坦、吉尔吉斯斯坦、阿富汗、伊朗等国家,栖息区域多为不适宜人类居住的高海拔地区。由于气候环境变化影响,兔狲栖息地退缩至中国西部及青藏高原地区。

兔狲最引人注目的要数它那一身长长的毛发。兔狲的毛发又厚又长,使自己看上去又肥又胖,让人觉得它们是贪吃的胖猫。事实上如果没有那么长的毛发,兔狲看上去也很矫健。不过,兔狲看似笨拙,性情却十分凶猛,捕猎能力高强,特别善于捕捉老鼠。在草原上,爱吃老鼠的兔狲帮助草原控制鼠害,是草原的“守护猫”,也是牧民的好朋友。

兔狲的表情十分丰富,其他猫科动物有的表情它都有,其他猫科动物没有的表情它还有。兔狲还会露出十分搞怪的表情,引人发笑。兔狲看起来又肥又胖,可动作十分灵活,它不仅跑得快,而且会钻到岩石的缝隙里或者错综复杂的洞中来躲避袭击。喜欢在洞中生活的兔狲却不会打洞,它常常把旱獭吃了然后占领它的洞穴。

兔狲小时候与父母形影不离,长大后独居,性情孤僻。因长期栖息于高海拔的荒漠、丛林地带,免疫力很差,如果从野外环境进入人工圈养环境,很难适应。同时因为兔狲性情十分孤僻,失去自由会忧愁而死,所以在野生动物园难以看到兔狲。兔狲常年生活在高海拔区,高寒环境造就了身上长而厚实的皮毛,艳丽的皮毛给它带来灭顶之灾,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人们大量猎杀兔狲,致其数量急速下降。早在1988年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中,就确定其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近年来祁连山国家公园管理局在国家公园内用现代科学技术把兔狲的清晰画面展现给世人。细心的观众注意到,自2019年1月1日開始,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综合频道推出《不被打扰的相逢——秘境之眼》。该节目以我国上万个保护地布设的红外相机和远程摄像头拍摄的珍贵动物视频为素材,以短视频、原生态的方式,把观众带入祖国东西南北中,高山、密林、湿地、荒漠的秘境,每天一期,每期1分40秒,鲜活呈现绿水青山中动物的面孔,展现生态文明的成就。2019年7月28日和2020年5月8日的《秘境之眼》播放了祁连山国家公园内的兔狲,反映出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片区生态环境逐渐向好,生物多样性日益丰富。

更值得庆幸的是,近年来一批历经千辛万苦的摄影师们用自己高超的摄影技术,将兔狲呈现在我们面前。2020年10月14日在英国伦敦举行的第56届世界野生生物摄影师年赛颁奖典礼上,祁连山国家公园首席签约摄影师李善元作品《当妈妈说跑步前进》荣获摄影大赛哺乳类动物行为组冠军。照片反映的是祁连山国家公园兔狲一家的生活,兔狲妈妈带着三只幼崽走出洞穴捕食鼠兔。此时,兔狲妈妈发现对面山坡上有一只藏狐正朝它们走来,立即向幼崽发出警告,幼崽飞快地跑回洞穴。李善元及时按下快门,抓拍记录下了这一珍贵瞬间。

豹 猫

在门源采风期间,最早探访的是位于仙米林区的祁连山国家公园寺沟管护站,在那里听说了首次发现豹猫的喜讯。汽车离开小茫高速仙米收费站,就一头扎入讨拉沟内天然林编织的秋景中,金黄的白桦树叶、漫山遍野泛红的小檗、青翠的青海云杉和祁连圆柏、挂着澄黄果实的沙棘、碧绿的河水,展现出一个五彩斑斓的世界,让人恍若置身仙境。

寺沟管护站是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片区最东段的管护站,与互助北山林区衔接,也是海拔最低的管护站,这里漫山遍野分布着青海云杉、祁连圆柏、白桦树,偶尔能看到青杄和油松,是青杄和油松在青海境内分布的最西北界,也是祁连山国家公园乔木树种分布最丰富、森林资源最茂盛的地区。一到管护站,我们就了解到,今年寺沟首次监测到了豹猫。野外巡护途中,不少管护员目击到像家猫又像荒漠猫的野生动物,大家不敢确定是什么。后来猫盟组织野外加装的红外相机也监测到这种动物,经确认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豹猫。我们在管护站展览大厅的视频上,看到了监测到的雪豹、荒漠猫和豹猫,还看到了马麝、马鹿、狗獾、石貂等野生动物。祁连山国家公园的野生动物越来越丰富。

豹猫是体型较小的食肉类野生动物,略比家猫大,体型十分匀称。头圆吻短,眼睛大而圆,瞳孔直立,耳朵小,而呈圆形或尖形。豹猫是亚洲地区分布最广泛的小型猫科动物,在中国除新疆、内蒙古的荒漠区外,各省都有分布。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是中国传统的外贸出口裘皮之一,每年的毛皮年收购量达20万—25万张,估计全国的豹猫资源量不少于100万只。20世纪70年代以后,因过度利用,豹猫的数量急剧下降,1996年列入《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成为易危动物、青海省省级保护动物。2021年1月4日,国务院批准公布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中,将豹猫上调为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

敢与狼斗的猞猁

猞猁是祁连山里5种猫科动物中比雪豹小,比荒漠猫、兔狲和豹猫大得多的动物,按照将体重15公斤以上的食肉动物划为大型猛兽的标准,猞猁算是大型猛兽。猞猁有一点很像荒漠猫,两只直立的耳朵的尖端都生长着耸立的长长的深色丛毛,长达4~5厘米,其中还夹杂着白毛,为其增添了几分威严的气势。体型远大于荒漠猫,尾巴很短,四肢粗长而矫健。从体型看,猞猁只能算中型猫科动物。

猞猁的生活习性与雪豹有些相近,生活在森林灌丛地带及山岩上,离群独居,孤身活跃在广阔空间里,是无固定窝巢的夜间猎手。白天它可躺在岩石上晒太阳,或者为了避风雨,静静地躲在岩石或大树下。它既可以在数平方公里的地域里孤身蛰居几天不动,也可以连续跑出十几公里而不停歇。耐饥性强,可在一处静卧几日。比起其他猫科动物,还擅长游泳。以鼠类、旱獭、野兔等为食,也许是自惭形秽,不是捕食家牛家羊的猎手,很少主动袭击牛羊。饿急了也会袭击家禽和小型家畜,但生性谨慎,不愿与人接触。

猞猁的性情狡猾而又谨慎,遇到危险时会迅速逃到山崖上躲起来,有时还会躺倒在地,假装死去,从而躲过天敌的攻击和伤害。在祁连山里,雪豹、棕熊和狼等大型猛兽一般只会捕食食草动物,很少有食肉动物之间互相捕食,唯有猞猁敢于捕食野狼。因雪豹、棕熊不捕食狼,祁连山上的野狼成为霸王。它们以聪慧的天资、群体的战斗力,征服凶暴的野牦牛。但是近几年来,祁连山上却出现了一个猛兽小霸王——猞猁,猞猁体型虽比雪豹小得多,捕猎能力并不弱,如果遇到野外落单的狼,完全可以单独捕杀。但同时猞猁也是狼群捕猎的对象,不过,猞猁有一个特别聪明的地方,它们捕杀的对象往往是狼群的幼崽,或者落单的狼。祁连山上形成了猞猁吃狼崽子、狼群吃猞猁的神奇现象。

猞猁皮曾经是传统的重要毛皮资源和出口种类之一。20世纪70年代以前,猞猁可以任意捕杀,仅在青藏高原每年猎捕的猞猁就达千只以上。自1980年始,虽已划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但偷猎现象仍时有发生,加之人类活动,森林面积破碎化和缩小,城市化的逐渐加剧导致其栖息地越来越少,草原鼠害防治致使猎物也不如过去丰富。栖息地和人类居住区的重叠导致它们有时不得不对人类饲养的牲畜下手,于是它们也常成为牧民们报复的牺牲品。

祁连山国家公园试点以来,加强了对野生动物的监测。2017年5月至2018年5月,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管理局在猞猁活动区域放了近50台红外相机,有四五台拍到了猞猁。

结 尾

多年来自己从事林业生态建设和野生动植物保护工作,从知道的野生动物看,猫科动物是动物里面长得最艳丽、最残暴却又是最充满母爱的野生动物。著名摄影师鲍永清的一段经历感人泪下。他在蹲点守候拍摄时看到了雪豹母亲带着三个雪豹幼崽的幸福画面。但是随着一只只小雪豹相继死去,雪豹母亲的行为、情绪都发生了变化。有一天,他在跟拍时发现,第二只雪豹死去后,雪豹母亲趴在幼崽尸体旁边一动不动,直到一天结束。那种凄惨、悲伤和生离死别,让鲍永清十分动容。“我拉进镜头,调大光圈,看到了雪豹母亲眼里泛着泪水,它的呼吸都是低沉的,我能感受到它当时的痛苦和伤心。”鲍永清回想起这个情景时,仍旧满怀惋惜。

李善元的照片《当妈妈说跑步前进》同样体现了母愛的伟大。母爱是世界上最无私、最伟大的情感。伟大的母爱同样体现在动物世界,有些动物为了让幼崽健康成长,甚至会做出一些令人敬畏的举动。

我没有机会在野外感受野生动物的母爱体现,但在家猫身上感受的一次母爱同样惊天地泣鬼神。从门源采风回来的第3天是农历八月十四。临近中秋,怀着对故土的留恋和对兄弟的思念,我走向老家。村庄里的人好像比平时多了许多,许多在外打工的人都回家团圆,在县城上学的学生和家长也回到村里,村里充满平日少有的节日气氛。走到弟弟家敲开大门时,一只瘦弱的黄猫抢先我的脚步走进大门,并拉长声音“咪咪”地叫起来。这时从房间的炕角落的一个纸箱里传来小猫叫声。黄猫试图走进房间去寻找小猫,被弟媳妇挡在门外。弟媳妇说田野里的庄稼收获完后,老鼠们都跑进家里,原来养的一只猫抓老鼠非常厉害,可惜前不久老死了。前几天从不远的邻居家抓了一只小猫,老猫不知怎么知道了,天天来看孩子,白天黑夜地守在门外叫个不停,给吃的也不吃。离开弟弟家时,那只猫依然守候在墙角凄惨地叫唤着。我特意细看了一眼,黄猫显得有些憔悴瘦弱。

黄猫的举动使我不禁回想起前几年发生在小区院里的一件事。那是2017年深秋的一个夜晚,吃完晚饭我习惯性地去散步,宽敞的院子被密密麻麻的轿车挤满。那只天天在院子里悠闲地领着5只小猫游走的白母猫,看到有人牵着狗走过来,突然从一辆车下面窜出来,嘴里发出愤怒的“呼噜”声,向一只几十倍于自己的狗疯狂地扑去,像要拼命一样。狗的主人急忙训斥猫,拉着狗走开了,那只猫又径直走到那辆车下发出凄惨的叫声。我走近那辆车,发现一只白中带灰的花猫娃被碾死在车轮下,头压扁了,嘴边有一摊血。母猫守候在旁边悲怆地叫着,仿佛要呼唤醒自己的孩子,带它回家。看到有遛狗的过来,就出来与狗撕斗。或许猫以为是狗伤害了自己的孩子。

看到这凄惨的场面,我找了根棍子,把死去的小猫从车底下拨出来,夹到花园里埋了。夜里9点多我散完步回家路过时,看见那只白猫依然守候在车轮下,悲伤地叫唤着。

作者简介:董得红,男,青海省海东市平安区人,出生于1959年7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林业文联第五届理事,青海省作家协会会员,西宁市作家协会第六届理事会名誉主席。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业余文学创作,发表散文270余篇150余万字。出版散文集《行走在江河源》《江河源拾韵》《绿意柴达木》和《江河源随笔》等。获得第八届青海文学艺术奖等奖项。

猜你喜欢

雪豹祁连山荒漠
雪豹的故事
祁连山下
中国人首次领衔保护雪豹
荒漠生机
荒漠水塘
戈壁荒漠老旧小区环境改造的实践与探索
雪豹,你还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