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大思政课”的《创新教育》课程改革
2021-01-11季雪婷
季雪婷
摘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大思政课”只有与现实结合起来,才有生命力。高校教师应要自觉承担起百年党史的讲解员,将思政元素融入日常课程之中。基于此指导思想,有关于辽宁高校应如何具体讲好百年党史这堂“大思政课”,以《创新教育》课程为例,浅谈知识、思政、能力、素质一体的创新教育课程体系与考核体系构建及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改善,促进知识和思政元素融合德。
关键词:大思政课、课程教改、反转课堂
《创新教育》是一门素质拓展教育课。本课程包括以下部分:创新教育概述、创新创业者、创新创业的过程与方法、创新创业实务、创新创业与个人职业规划、创新创业环境和互联网时代的创新创业。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系统了解创新理论与创新方法相关知识,掌握创新活动和创新思维的内在规律、基本方法及其应用情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以及自我学习能力,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理解、分析创新现象,解决实际创新问题。为学生将创新创业知识应用于个人的学习生活实践打下良好的基础。原课程体系主要关注于学生的知识体系构建及实践技能的培养,基于“大思政課”对于本门课程的改革由一下方面展开:
一、紧扣“大思政课”主题,构建知识、思政、能力、素质一体的创新教育课程体系
在设计《创新教育》课程体系时,一是要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重要讲话指示精神,奋力建设现代的辽宁实践,拓展党史学习教育的现实维度,让“大思政课”的内容与《创新教育》课程体系融合衔接;二是要实现与大学新生所学专业有效结合,增强党史学习教育、马克思主义教育相关内容在《创新教育》课程体系的覆盖面,使党史学习教育与思政育人融为一体,相互促进。这不仅要求增强“大思政课”的元学科建设,更要在大学生所选的专业课程学习中增强党性教育,以实现“大思政课”的空间延展,让思政课真正成为大学通识教育中的重要部分;
经过课题组的反复讨论与修改我们以“创新”为核心把整个《创新教育》划分为了创新创业者、创新创业的过程与方法、创新创业实务、创新创业与个人职业规划、创新创业环境与互联网时代的创新,六个教学模块分别注入不同的思政元素。
二、更新“大思政课”形式,改善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课堂教学就是培养学生、提高学生综合职业素质的主要阵地,目前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在我校教师的课堂教学中依然占据着主要的位置,而我校的学生普遍基础一般,学习状态不积极,在以“教师为中心”、教材为中心的传统课堂教学中怕学厌学的情况比较多。要改变学生课堂学习的现状就必须从改变课堂教学方法入手。课题组在《创新教育》的实际教学过程中大力从一下方面开展思政入课堂。
一要创新沉浸式学习方式,将新讨论模式注入思政教育。创新的教学手段可以使大学生更生动更清晰地了解历史真相,理解党的历史、纲领、方针及政策。如以“思政+众创空间”,创新沉浸式思政课,模拟众创空间,将理论知识、党史知识有效结合。
二要打造沉浸式教学课堂,将新媒体技术融入思政教育。基于红色文化、党史故事,制作轻量化的微视频、微动漫,让“大思政课”出新更入心。如利用VR/AR等新媒体制作技术,创新形式解读建党精神、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等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与革命先辈进行“跨越时空的对话”,情景交融,增强思政教育的感染力;
三要实现“反转课堂”引导青年大学生创新思政学习、党史学习的实地互动场景,激发他们的智慧力量,让他们成为“大思政课”的主角。如组织“雷锋纪念馆参观”,通过实地考察并借助还原场景,感悟红色精神。从而让“大思政课”的形式“新”起来,让党的理论学习、党史学习教育与思政课堂在沉浸式学习中相得益彰,共同成为切实提升新时代青年政治素养的鲜活教科书。
三、结论
“大思政课”理念的提出,使高校教学比以往面临更新的发展机遇和更大的提升空间。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大思政课”的重要论述为新时代进一步探索思政课新方法、推进思政课新改革、提升思政课新成效、升华思政课新境界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大思政课”是长期性任务,不是活动、运动,要落在体制机制,要着眼于未来、当下,更要着眼于长远。创新利用“大思政课”培育时代新人的基石,为青年大学生,尤其是大学生党员在浩瀚党史中把握时代脉动,在思政教育中加强基本的党性修养,而创造必要的条件。
参考文献:
[1]高德毅,宗爱东.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从战略高度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中国高等教育,2017(1).
[2]赵继伟.“课程思政”:涵义、理念、问题与对策.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19(3).
[3]刘承功.高校深入推进“课程思政”的若干思考.思想理论教育,20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