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课改背景下思政教师的专业成长路径

2021-01-11李金兰

广西教育·B版 2021年9期
关键词:思政教师专业成长新课改

【摘 要】本文基于新课改背景对教师成长的要求,提出思政教师应从教育教学的细节和流程出发,拓展多元渠道,提升备课能力;更新教学手段,强化教育技能;优化问题设计,把握提问技巧;关注学生差异,落实因材施教;重视教育反思,提升反思能力。

【关键词】新课改 思政教师 专业成长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1)34-0004-02

随着教育改革进程的不断加速,人们对教育品质的要求逐渐提高,而高品质的课堂离不开高素质的教师。然而目前思政课教学存在教师趋于年轻化、专业发展不足、教学形式单一等问题,致使思政课程的教学质量达不到预期,学生的学习体验也不佳。如果教师仍旧“故步自封”,不主动学习和成长,那么将很难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也无法将学生培养成为适应社会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对此,一线思政教育工作者应注重教育细节的打磨,积极反思,从而在不断学习专业知识、提升专业技能中实现专业成长。

一、拓展多元渠道,提升备课能力

备课环节是教师在正式开展课堂教学活动前的准备环节,在这个环节中,教师应对学生的学习情况、教材上的重点知识进行分析,也要对教学目标和教学活动进行精准设计。可以说,教师的备课质量会直接影响授课质量。但是,纵观当前的思政课堂上,教师往往会直接根据之前的教学经验进行备课,使得备课环节充满了教师个人的主观想法,无法带给学生客观的学习体验。为了促进自身的专业成长,有效提升备课能力,思政教师应主动拓展备课渠道,优化备课形式。

例如,在教学《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这一课前,教师可以借助网络资源和同行经验等,优化备课的形式,拓展备课的渠道。首先,教师可以在网络上输入本课的题目,并添加“教案”“教学设计”等关键词,获得网络上相关的教学设计案例,对这些案例中的学情分析和教学分析进行总结。其次,教师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对本班的学情进行客观分析,并对教材进行客观解读。最后,教师再观看网络上的一些公开课视频等,预设未来课堂上可能会出现的问题,从而精心设计出课堂教学目标和教学活动。之后,教师可以与其他教师共同商讨教学活动的可行性,做好最终的备课设计。

教师要打破常规,不能仅依靠自己的力量进行备课设计,还要参考网络资源和同行的意见进行教学前的准备,这样才能够有效提升备课能力,促进专业素养的提升,为优质思政课堂的生成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更新教学手段,强化教育技能

随着现代教育资源的不断丰富,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尝试利用信息技术,优化传统的教学形式,以期带给学生新颖的学习体验。信息技术与思政教育课程的整合是当前教学改革的新视点,而思政学科的知识抽象性较强,如果教师只使用讲授法为学生介绍思政基础知识,势必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削弱学生对思政知识的理解效果。所以,思政教师要将信息技术有机地融合在思政课程教学中,提升学生的信息获取、分析、加工、交流和利用能力,培养协作意识和能力,增强解决问题的能力,强化自身的教育技能,打造直观、灵动的学习情境。

例如,在《学习借鉴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这一课教学中,为了加强学生对“文化的民族性和多样性”的认识,教师可以主动利用现代教育资源丰富课堂内容,为学生呈现一场视觉盛宴。首先,教师可利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播放一段视频,使学生从梅兰竹菊的挂图、雄伟的长城、雅致的苏州园林中感受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韵味。接着,教师为学生播放《筷子》的视频,并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视频的内容进行讨论和交流,理性认识文化的民族性。随后,教师为学生展示北京和里约两届奥运会的会徽,使学生在比对中深刻认识文化的民族特色。最后,教师播放《习声回响》的视频,带给学生直观的视觉冲击,使其对文化的多样性有形象的认识。

显然,教师学习现代教育资源的使用方法,主动地利用现代教育资源对抽象的思政知识进行处理,能够带给学生直观、形象的学习感受,增强学生对思政知识的理解,从而提升教育品质。

三、优化问题设计,把握提问技巧

提问是教学过程中多边互动的活动过程,也是思政课堂上的一种重要教学形式,能够引发学生积极思考,使学生带着问题深度探索思政知识。由此可见,提问的质量会直接影响整节课的教学质量。但从目前的课堂教学来看,许多教师不重视问题的价值,不能科学合理地设计问题,使学生很难真正地透过问题完成对思政知识的深究、促进思政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所以,教师应当提高自身提问的水平,如一堂课问什么、如何提问、什么时候提问、先问什么后问什么等,都应该依据教材和学生实际精心设计,使问题真正成为教学的有效工具。

例如,以《寻觅社会的真谛》一课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对本节课的问题进行优化设计,并精心安排提问的方式,以充分发挥问题应有的价值。通过对教材的分析,教师能够明确“社会历史的本质”“社会历史的发展”“社会历史的主体”等内容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围绕这些重点,教师可以设计“社会发展的规律包含哪些内容?”“谁是社会历史的主体?”等问题,并对学生进行单独提问,促使学生深入思考这些问题,完成对本节课知识的探究。而在学生认识了社会发展的基本規律后,教师继续为学生设计“‘心诚则灵的说法是否正确?是否与社会发展的规律相一致?”等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对上述问题进行思考,以解答问题,真正实现应用能力的成长。在整节课学习完毕后,教师再为学生设计“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都掌握了哪些内容?”等问题,促使学生主动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整理和总结,加深对本节课知识的印象。

教师结合思政课程的教学内容为学生设计问题,并根据教学的节奏,对问题进行适当调整,这样能够有效提高自身的提问水平,从而更好地发挥问题的价值,提升学生的思政素养。

四、关注学生差异,落实因材施教

每一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有着自己特殊的学习习惯和思维方式,当教师采用同样的方式指导学生学习同样的知识时,其学习效果会呈现出较大差异。而受到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许多教师仍旧沿用以往的教学方式,按照学生的平均水平对学生进行教育指导,致使学生的个性得不到释放,学生之间的差距也越来越大。所以,在新课改的教育背景下,思政教师应当主动学习“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关注学生的个性特点,既要把精力放在全体学生上,也要兼顾个别学生,针对学生的个性特点提出不同的要求,针对不同个性的学生分别设计不同的方案,分类指导学生学习思政知识。

例如,教师应当主动地学习分辨学生学习能力和学习习惯的方法,采用科学手段,对学生的思政素养和学习能力等进行有效分析。首先,教师可以在课前利用电子问卷调查学生的兴趣爱好,以及学生对思政知识的自主学习效果。其次,教师可以学习微课视频的制作方法,并根据学生的自学水平进行微课视频的差异性制作,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可以通过观看与自己能力水平相对应的学习视频来掌握思政知识。最后,教师还应当优化语言的表达方式,针对不同能力和性格的学生,采用不同的言语互动方式,使每个层次的学生都可以从教师的言语中获得成长的养分,更加积极地进行思政知识的建构。

教师主动学习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能够纠正自身的传统观念,有效地采用科学的方式,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不同的学习活动,从而体现教师的人文关怀意识,缩小学生之间的差距。

五、重视教育反思,提升反思能力

教育反思能力在教师强化专业素养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教师只有对自己的授课过程进行反思和回顾,才能够准确地认识到自己的问题,从而在有针对性的改进中,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在思政课程教学后,教师应当主动地回顾自己的授课过程,反思自己在授课过程中的不足,如时间掌控是否理想、备课是否充分、授课环节是否紧凑、身心投入是否足够等,以便在下次上课时改进,逐步促进高品质思政课堂的形成。此外,教师也应当主动与同行开展集体教研活动,在相互听课、相互学习、相互借鉴中有所突破,从而实现自身专业能力的最大化提升。

例如,在教学《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这一课的内容后,教师可以创建多元主体参与的教学反思活动,以便从多个角度出发,对自己的教学过程和教学结果进行回顾和反思。首先,在课堂上,教师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听课感受,提出自己的建议,如有的学生提出“课堂活动较为单一,无法维持学习的兴趣”,促使教师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认识到活动设计中的不足等问题。其次,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过程等进行反思,思考自己可以改进的地方,如可以多使用多媒体技术丰富教学素材,让课堂内容变得更加生动。之后,教师在集体教研时讲述自己的教学过程和最终获得的教学效果,在集体讨论中提出专业的意见,如“应当更加关注学生的诉求,顺应学生的喜好和兴趣,进行活动的安排”。这样,教师不仅能认识到自己的不足,还可以强化反思能力,养成良好的教学习惯。

教师提高对反思环节的重视,主动地从以往的课堂中汲取经验,进行后续施教行为的改进,不断弥补自身的不足,能促进自身专业素养的成长。

总而言之,新课改教育理念的提出,对教师而言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在开展思政课程的教学活动时,教师应当对新课改教育理念进行深度解读,了解新课改理念的基本要求,并对自身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和改进,以认识到自身的不足,结合新课改理念进行教学目标和教学活动的优化设计,不断改进传统教学模式,打造新颖的教学体系,以实现学生的全面成长。

【参考文献】

[1]杨梅.新课改背景下高中政治教師专业的成长[J].文理导航(上旬),2014(4).

[2]刘海.基于课堂教学的高中政治教师专业成长路径探究[J].教师教育论坛,2016(4).

[3]陈月芳.高中政治核心素养下“先生后师”理念的实践与反思[J].教师,2018(18).

[4]林孝开.用科学的世界观引领政治教师的专业成长[J].新课程学习(中),2012(12).

【作者简介】李金兰(1976— ),女,汉族,广西容县人,大学本科学历,高级教师,现就职于玉林市容县教育教学研究中心,主要研究方向为思政课教育教学与教师专业成长。

(责编 刘颖恩)

猜你喜欢

思政教师专业成长新课改
新课改下提高高中数学教学有效性的策略研究
新课改核心素养下的高中数学概念教学探索
新课改理念下的高中物理教学实践研究
新课改下开展数学建模教学之浅见
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师的学生信任度
增强思政教师本领意识 提高思政课堂教学效果
网络研修与数学教师的专业成长
教师要敢于成为“鉴赏”自己课堂的“勇者”
浅谈中职校新教师专业发展和成长
高职院校思政教师参与企业培训服务的实现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