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文化转译的非遗缠花纹样再生设计研究

2021-01-11张慧娟,王欣然,汪雅男

创意设计源 2021年6期
关键词:重构

摘 要 缠花是我国民间女工工艺,由刺绣发展而来,有着独特的人文艺术魅力,主要分布于湖北英山、福建厦门和我国台湾部分地区。通过分析英山缠花、闽南缠花和台湾缠花的纹样特征与艺术价值,运用文化转译的方法,将现代设计语言和传统缠花纹样的特质进行融汇,使传统缠花纹样转化为符合现代审美和具有实用价值的再生设计,从而推动现代设计理念下传统装饰纹样的传承与创新,为缠花的传承注入新的活力。

关键词  缠花;文化转译;重构;纹样设计

引用本文格式  张慧娟,王欣然,汪雅男.基于文化转译的非遗缠花纹样再生设计研究[J].创意设计源,2021(6):33-37.

Research on Regeneration Design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Chan-hua" Based on Cultural Translation

ZHANG HUIjuan ,WANG XINran,WANG YAnan

Abstract "Chan-hua" is a folk craft in China. It developed from embroidery and has a unique humanistic charm. It is mainly distributed in Yingshan, Hubei Province, Xiamen, Fujian Province and some areas of Taiwan Province in China. By analyzing the pattern characteristics and artistic value of YingShan "Chan-hua", Minnan "Chan-hua" and Taiwan  "Chan-hua", the modern design language is integrated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raditional "Chan-hua" patterns by means of cultural translation.The traditional "Chan-hua" will be transformed into a pattern design that conforms to modern aesthetics and has practical value, and cultural creative products adapted to modern situations will be created, so as to promote the inheritance and innovation of traditional decorative patterns under the modern design concept, and inject new vitality into the inheritance of "Chan-hua".

Key Words Chan-hua; cultural translation; reconstruction; pattern design

[基金項目]本文系 2016 年度湖北省高等学校省级教学研究项目“基于‘荆楚手工艺的设计类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2016464);2019 年度武汉设计工程学院校级科学研究项目“鄂东民间艺术纹饰的审美意象与设计应用研究”(项目编号:K201903)阶段性研究成果。

分布于湖北英山、福建厦门和我国台湾部分地区的缠花是我国传统的非遗手工艺项目。缠花以小、巧、精、 活著称,主要以卡纸、铜丝和绣线等材料,通过缠、绕、捏等技法制作而成,具有较强的装饰性。缠花在古时常用于婚丧嫁娶、迎接新生等重要场合,但在现代社会,由于其具有纯手工、工序繁杂、制作缓慢且不可批量生产等特点,随着时代的变迁,正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1]。

目前关于缠花的已有研究,主要集中在对缠花的艺术特色、工艺造型和传承保护方面。在艺术特色方面,胡晓洁[2]针对英山缠花的艺术特色进行了研究;在工艺造型方面,郭丽[3]比较了英山缠花、台湾缠花和闽南缠花在样式、材料与形态等方面的异同;在传承保护方面,王丹[4]分析了英山缠花的现状,提出建立缠花艺术数字库,拓宽缠花应用范围的建议。通过现有的研究可知,目前对于缠花纹样在转译和设计方面的研究相对较少,尚未形成与实践相结合的系统方法与设计案例。

现代社会以创新、创意为核心的多元文化创意设计正蓬勃发展,现代设计也越来越注重从传统民间文化中汲取灵感,探索传统文化与流行文化的融合创新。丰富多样的传统手工艺和民间纹样,为现代文化创意设计提供了多样的母题元素,研究传统手工艺纹样与现代设计的融合,可以实现民间传统纹样在现代社会中的蜕变重生[5]。为了探索非遗缠花融入现代生活的路径,需要运用文化转译的方法,挖掘英山、闽南及台湾三地缠花的纹样元素、艺术价值与艺术形式,设计出新的纹样方案,并融合现代审美对其进行重塑,让非遗缠花艺术在现代社会中借助新载体进行呈现。

一、缠花纹样的艺术特质

(一)寓意丰富的构成元素

英山缠花、台湾缠花和闽南缠花在构成元素上都比较丰富,造型各异的花卉植物是三地缠花的主要题材。但三地缠花在题材偏好、纹样构成和寓意表达上各具特色,展现出内容丰富,具有地域特色的视觉效果。

牡丹、菊花、莲花是英山缠花中常见的花卉题材。蝴蝶、龙、凤等动物题材,铜钱、文字等元素也经常出现在英山缠花中。在寓意上,英山缠花主要传达富贵吉祥、幸福美好等愿望。如将10 个铜钱缠上各色色线,在订婚时由男方赠予女方,表达的是对十全十美幸福生活的憧憬。台湾缠花中花卉植物的题材是运用最多的,除常见的牡丹、莲花外,还有佛手、玉兰、石榴等植物花果。各色的植物花果常与仙鹤、蝴蝶、金钱龟、草虫等动物昆虫组合成繁复的装饰,表达祈子求福、长寿安康的视觉隐喻。闽南缠花主要用于婚嫁场合,因此常用石榴、梅花、玫瑰、百合等花卉组合制作簪花,传达早生贵子、百年好合的新婚祝福。

(二)拆解与组合的造型方法

缠花被称为是线艺雕塑,其最大的特色是以拆解与组合的造型方法创作立体作品。英山缠花、台湾缠花和闽南缠花在造型方法上,都是先将自然界中的动植物形态进行拆解,再通过丝线缠绕组合的方法,将多样部件进行组合重构。先将动植物形态以纸样胚架的形式进行拆解,剪成细小独立的纸片零件,再将纸片零件用各色丝线分别缠绕后,组合成一个单独部件,最后将单独部件通过一定的顺序组合缠绕成一个完整的形态。如一片花瓣通常是由 2-10 片独立纸片零件组合而成,一朵花通常由多个花瓣部件组合缠绕而成。在拆解过程中,并不会拟真自然界中的真实形态,而是会进行秩序化和规律性的变异,在组合的过程中会充分考虑形态、色彩、立体、疏密、主次等关系,创造出繁而不乱、生动饱满的造型。

(三)温暖热闹的色彩搭配

英山缠花、台湾缠花和闽南缠花用色多姿多彩,但整体都是以暖色为主。红色系是应用最多的色彩,也常用邻近色和对比色来丰富画面效果,传递出缠花喜庆、热闹、吉祥、温暖的视觉感受。如英山缠花会用红、黄、绿等高饱和度和高对比度的色彩,使视觉效果生动热闹,让人体会到热烈的生命力;台湾缠花则会用清新的蓝绿色系和粉色系,突出台湾缠花精致脱俗的艺术特色;闽南缠花则以红色为主色,黄色和淡绿色零星点缀,传递出喜庆大方的婚庆文化内涵。

二、基于文化转译的设计思路

“转译”的本意是指一种文字,通过媒介语言被翻译为另一种文字的特殊翻译行为[6]。“转译”在现阶段学术界主要应用于语言学,同时也会外延到社会学、符号学等领域[7]。本文中所指的文化转译是基于符号学的原理,对承载有吉祥主题内涵的非遗缠花纹样进行解析、转译和再生。将缠花纹样所蕴含的寓意信息进行图式和意义两方面的传输,重建民间手工艺文化与现代社会生活的联系。

虽然英山缠花、台湾缠花和闽南缠花在纹样上有相同的造型方法,但在文化寓意、纹样题材、材料细节和色彩偏好等方面却各有特色,需要进行深度挖掘和归纳提取,实现转译与再生设计。首先,对英山缠花、台湾缠花和闽南缠花的纹样进行研究,搜集三地缠花的历史文献资料进行对比分析,在此基础上,整理出三地代表性纹样的初始形态。其次,分析三地代表性纹样的初始形态的具象与抽象形态,并对其纹样特征、艺术价值与艺术形式进行解析,提取出相应的基本单元、色彩因子和寓意因子,建立三地缠花的纹样元素库。结合纹样的骨骼形态与组织方式,从纹样元素库中挑选基本形态单元、色彩因子和寓意因子进行重构,形成纹样方案,完成纹样的提取与转译。最后,设计带有缠花纹样基因的文创产品,实现纹样的再生(见图 1)。

三、运用解构重构法对三地缠花纹样进行提取与转译

提取与转译是搜集和挖掘具有符号化意义的纹样,再结合新观念和新元素进行二次创作,实现由形到形的外延转化和由意到形的内涵转化[8]。解构重构法是提取与转译的方法,步骤是先将纹样的初始形态进行解析,然后结合新的构想,根据一定的规律和逻輯重新归纳、融汇,重构出符合设计意图和设计审美的视觉形态[9]。

(一)搜集与分析初始形态

英山缠花、台湾缠花和闽南缠花在寓意、题材、材料及色彩等方面具有不同的偏好,需要从三地缠花的纹样元素、艺术价值和艺术形式三方面入手,研究表层的纹样形态和深层的文化基因,选择具有典型性的、造型美观的图像。

通过对三地缠花的搜集和分析,发现三地缠花在具象形态、抽象形态和特色表现方面各不相同。在具象形态方面,英山缠花中的铜钱、牡丹、菊花等纹样,台湾缠花中的佛手、玉兰、草虫等纹样,闽南缠花中的石榴、梅花、百合等纹样都是三地各具特色的纹样题材,通过与多种瑞兽纹样组合,传递出不同的寓意,是承载文化基因的初始形态。在抽象形态方面,用绣线整齐、顺次缠绕的造型方式是缠花最大的工艺特色,绕线的多样线形,严谨的手工技艺,具有规律性和韵律感的装饰效果,是承载技艺基因的初始形态。在特色表现方面,圆形在缠花的造型形态上非常常见,表现为花蕊、花朵的外形形态,同时也表达出吉祥圆满的寓意。在台湾缠花中,以一定规律夹缠金银箔的“带金”装饰非常常见,这是缠花重要的装饰特色(见图2)。

(二)解构与提取纹样元素

缠花的技艺具有手工的温度,缠花的形态具有多样的美感。对缠花纹样的提取过程不是简单地对单个部件进行描摹后的复制粘贴,而是要尽量保留初始形态的特征,不过分追求秩序感和统一性,尽可能在平面视觉上呈现穿插感和立体感。缠花在绕线制作的过程中追求秩序感与规律性,在提取的过程中需要进行几何化和秩序化的归纳,将绕线工艺归纳为规律的线形排列单元,“带金”装饰归纳为标准正方形单元。从“看花片”中提取外圆内八角弧形的形态单元,与花卉植物、昆虫瑞兽等具象形态形成对比效应,以更好地适配纹样的再生设计。

在色彩因子的解构与提取方面,要在初始形态的基础上,捕捉三地缠花的代表色和常用色,提取色彩因子,然后在延续缠花色彩基因的前提下,对色彩数值进行一定范围内的修正,使提取出的色彩更适配于现代审美。在寓意因子的解构与提取方面,主要捕捉三地缠花最常出现和最有代表性的愿景与祝福,如英山缠花中的富贵吉祥、十全十美;台湾缠花中的喜事连连、福耋绵延;闽南缠花中的百年好合、早生贵子等(见图 3)。

(三)纹样方案的重构转译

重构需要设定一定的规律和逻辑,包括设计合适的骨骼形态、组织方式、构图法则等,然后根据这些规律和逻辑重新排列、组合、归纳与融汇,重构出符合设计意图和设计审美的纹样。缠花纹样的骨骼形态和组织方式,结合了中国传统纹样中具有代表性的圆形骨骼形态和团花纹样的组织方式,同时圆形也与提取出的缠花基本单元一致,能有效地展现缠花的圆满寓意。

在设计流程上,首先是从三地缠花纹样元素中选择基本形态单元、色彩因子、寓意因子,然后根据圆形骨骼形态,以环绕型和放射型的元素组织方式,以大小穿插体现节奏韵律的构图法则,通过复制、旋转、镜像等设计制作手法进行归纳和融汇,同时调整纹样元素的疏密、虚实、繁简,形成对比统一的视觉效果,最终获得具有传统缠花基因和现代装饰美感的新纹样设计(见图4)。

依据提取与转译的设计流程,最终设计出 6 种纹样方案,整体呈现团花造型,使之具有中国传统装饰图案特色,传递吉祥圆满的寓意,同时也将不规则形态的缠花进行了归纳整合与平面化表现,使之更具有规律性和应用延展性,能适配多种载体的传达(见图 5)。色彩搭配上,延续三地缠花温暖热闹的特点,展现出英山缠花中寓意富贵吉祥、十全十美的代表性纹样,给人以生动活泼的视觉感受;展现出台湾缠花中寓意福耋绵延、喜事连连的代表性纹样,给人以雅致脱俗的视觉感受;展现出闽南缠花中寓意百年好合、早生贵子的代表性纹样,给人以喜庆大方的视觉感受。

四、衍生设计实现纹样再生

(一)融合现代视觉设计的转化再生

缠花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知名度不高的民间手工艺术门类,融合现代视觉设计进行转化再生,有助于缠花得到更多人的了解,进而起到推广的作用。转译完成后的纹样方案和纹样元素库中的基本单元、色彩因子、寓意因子等,都是进行转化再生的重要元素。将这些元素与缠花的相关历史文化知识结合进行设计,以信息图表和海报设计的载体表达,使缠花的技艺特点和美好寓意依托具有现代审美和设计的视觉形象进行传达,更能吸引年轻人的注意。

“吉祥花语”信息图表在内容上主要通过 4 个部分来介绍缠花的分类、题材、寓意以及工具流程(见图 6)。在形式上充分运用纹样元素库中的基本单元,如利用代表缠花材料和技艺特色的各种线形排列来划分版面,用外圆内八角弧线的“看花片”形态单元来设计标题性文字,在边角装饰莲花单元以活跃版面等。“吉祥花语”海报设计主要将纹样方案与相应的寓意因子进行整合编排,表达早生贵子、福耋绵延、十全十美、百年好合、喜事连连、富贵吉祥等美好愿望(见图 7)。

缠花纹样应用范围的拓宽,使缠花的吉祥寓意和美好愿望不仅可以通过手工艺产品表达,也能通过视觉设计传达,如海报可以通过线上或线下媒介,结合相应的节日或场合进行传播,使更多的人接触和了解缠花,同时这些视觉设计也可以应用在缠花手工艺产品的包装和文教宣传方面,对于推广缠花的美好形象具有积极作用。

(二)融入现代生活的重塑再生

经过转译的缠花纹样不仅具有现代设计语言凝练的特质,更包含有缠花的文化基因和情感意象。通过传统民间手工艺纹样与现代生活主题的契合,将缠花使用的场景迁移,让传统和民间的温度融入现代的社会生活中,使之以更具活力和现代生命力的新形态呈现在人们的生活中,彰显浓郁的文化意蕴和鲜明的时代生活气息,民间手工艺热烈的形态和色彩也能中和现代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疏离感。

把缠花纹样方案通过缩放、截取等多種方式,运用到家居环境装饰和日常生活用品中(见图 8),不仅能提升目标产品的视觉效应,而且也以创新的形式满足了人们在感性消费时代下的精神追求和情感共鸣,重现缠花纹样在现代装饰语境下的文化设计价值。融入现代生活的重塑再生既保留了传统特征,又有创新设计的独特性,为传统缠花提供了一种创新的设计再生方法,使其在促进传统缠花文化发扬传播的同时,也满足了消费者追求审美艺术的心理需求。

五、结语

非遗缠花以独特的制作技艺,复杂多样的立体纹样特征,吉祥寓意的文化价值,彰显了我国传统民间手工艺的无穷魅力。运用解构与重构的方法对缠花进行提取与转译,不仅是对传统民间手工艺的创造性转化,同时也是对传统造型方法的传承与应用。不同之处在于引入了计算机辅助设计的方法,使传统手工艺以现代数码“手工艺”的方式进行了延续与再生,使优秀的民间手工艺文化内涵融入了现代设计语言。本文基于文化转译对缠花纹样进行的设计探索,对缠花纹样在新时代下的表现形式进行了拓展,使传统缠花突破了手工局限,开拓了更多的应用领域,对民间手工艺纹样的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与实践指导价值,能为传统文化的传承提供一套切实可行的设计创新思路。

参考文献

[1] 郭丽,陶辉.“有法”的非遗保护与“无法”的可持续性发展——以湖北英山缠花技艺为例[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40(05):70-75.

[2] 胡晓洁.英山缠花的艺术特色[J].装饰,2012(06):99-100.

[3] 郭丽.鄂闽台三地民间缠花中花卉造型的比较研究[J].装饰,2017(12):142-143.

[4]王丹.非物质文化遗产英山缠花艺术的传承与创新研究[J].美与时代(城市版),2016(03):93-94.

[5]王玉鹏,孟献丽.基于文化交往的文化软实力建设路径探析[J].探索,2015(5):166-169.

[6]卢鹏,周若祁,刘燕辉.以“原型”从事“转译”——解析建筑节能技术影响建筑形态生成的机制[J].建筑学 报,2007(3):72-74.

[7]刘旭.基于文化转译理念的传统文化APP设计[J].包装工程,2020,41(02):237-242.

[8]罗奕,马林,周蕊.食品包装设计中地域文化的现代转译路径探究[J].包装工程,2020,41(12):241-246.

[9]刘子建,徐倩倩.基于打散重构原理的文化创意产品设计方法[J].包装工程,2017,38(20):156-162.

张慧娟,王欣然,汪雅男

武汉设计工程学院

猜你喜欢

重构
变革思维模式重构教育新生态
长城叙事的重构
重构
农产品供应链重构赋时层次有色Petri网建模与仿真研究
叙事学与文体学双重视域下的小说“三要素”教学模式重构
核心素养背景下“化学能转化为电能”教学的重构
叙事学与文体学双重视域下的小说“三要素”教学模式重构
核心素养背景下“化学能转化为电能”教学的重构
学科哲学导向的高中历史教学重构
重读《重构》,呼唤匠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