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帝巡幸活动下圆明园营建路径探析
2021-01-11张孟增
摘 要 〔目的〕乾隆时期,清朝进入全盛,经济富足、文化繁荣、军事强盛、社会稳定,乾隆帝不仅推动了以圆明园为代表的大型皇家园林的营建工程,也开展了多次南巡、西巡、北狩、东巡等活动,并将其看中的美景在圆明园内进行大量“写仿”。通过分析乾隆帝的数次巡幸活动,可帮助理清圆明园的营建路径。〔方法〕通过查阅乾隆帝巡幸活动的文献和圆明园的相关史料,分析乾隆帝是怎样将天下美景“移天缩地”到圆明园中的。〔结論〕“天上人间诸景备,移天缩地在君怀”,乾隆帝将其巡幸活动中遇到的美景以“写仿”的形式在圆明园中再现,营造出一座美轮美奂、宛若人间仙境的圆明园,乾隆帝的巡幸活动有力地推进了圆明园的营建。
关键词 圆明园;乾隆帝;巡幸;写仿;营建路径
引用本文格式 张孟增.乾隆帝巡幸活动下圆明园营建路径探析[J].创意设计源,2021(6):21-26.
On the Construction Route of Yuanmingyuan under Emperor Qianlong's Touring System
ZHANG MENGzeng
Abstract During the Qianlong period, the Qing Dynasty entered its heyday, with a prosperous economy, a prosperous culture, a strong military and a stable society. Emperor Qianlong not only promoted the construction of a large-scale imperial garden represented by the Yuanmingyuan Garden, it is necessary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mperor Qianlongs touring activities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Yuanmingyuan Garden, because it has carried out many activities such as touring in the south, touring in the West, touring in the north and touring in the east. By consulting the documents of Emperor Qianlongs touring activities and the historical materials of Yuanmingyuan, the author analyzes how Emperor Qianlong moved the beautiful scenery of the world to the Yuanmingyuan.The Emperor Qianlong recreated the beautiful scenery in the Yuanmingyuan Garden in the form of “Writing imitations”, creating a beautiful Yuanmingyuan Garden, which was like a fairyland on earth, therefore, Emperor Qianlongs touring activities effectively promoted the construction of Yuanmingyuan.
Key Words Yuanmingyuan; The Qianlong emperor;tours; writing imitations;construction route
清朝一度在乾隆年间达到鼎盛,史称“康乾盛世”。乾隆帝在位 60 年(1736-1795 年),为了使清朝万方安和、九州清晏,他曾 6 次南巡江南,6 次西巡五台山,52 次北狩承德避暑山庄和木兰秋狄,4 次东巡盛京。朝鲜使臣曾称乾隆朝为“一日不肯留京,出入无常”的“马上朝廷”。乾隆帝自幼就与圆明园结缘,即位后其亲自担任总设计师,开始大规模改建和增建,最终奠定了圆明园作为皇家御园和“万园之园”的宏伟格局。本文旨在分析乾隆帝的巡幸活动是如何影响圆明园营建路径的。
一、乾隆帝对圆明园营建的重大贡献
圆明园最初为雍亲王胤禛的王府花园,作为胤禛的第四子弘历(即后来的乾隆帝),自小就生活在圆明园。他幼时居住在桃花坞(后改名武陵春色),婚后被赐居于长春仙馆。弘历自称与圆明园同庚,“九州清晏清晖阁原植九株乔松,乾隆帝‘从幼看枝放,视为同庚。”[1]“五福堂堂阴有一株玉兰树,是圆明园初建时所植,弘历儿时常至花下游,视之为同庚。”[2]39弘历即位后,开始大规模改建、扩建圆明园,一度把圆明园推向了中国古典园林的顶峰,并被传教士传至欧洲,掀起了18世纪欧洲王宫竞相仿建中国园林的热潮,一些欧洲王宫还以拥有中国的园林而自豪。
圆明园的整体布局既蕴含着积淀了几千年的中国传统文化审美意趣,又处处铭刻着清帝的理想和意志。乾隆帝不仅在诗词、书法、绘画等方面有较高的造诣,在造园艺术方面也很有研究,他认为园林的最高境界是“物有天然之趣,人忘城市之怀”。对于圆明园的营建,乾隆帝都参与其中,并借助南巡、西巡、北狩、东巡等时机将全国各地的美景“移植”到圆明园内。不仅如此,他还将西方的建筑和科技也收进圆明园中,建造了西洋楼和大水法。正是在乾隆帝的大力推动下,圆明园逐渐成为集理政、园居、接见、游园、看戏、宴请、拜佛、祭祀、祈雨等功能于一身的御园,又称“园林紫禁城”。乾隆九年(1744 年)完成了圆明园四十景,乾隆十六年(1751 年)基本建成长春园的中、西路主要景观,乾隆二十四年(1759 年)仿造法国凡尔赛宫建成了西洋楼,乾隆三十四年(1769 年)绮春园并入圆明园,从而形成圆明三园的格局。后又陆续并入熙春园和春熙院,并于乾隆四十七年(1782 年)形成圆明五园的格局(见图 1)。据统计,乾隆在其 58 年的园居理政期间,平均每年在圆明园居住 126 天(紫禁城宫年均居住 110 天)[3]。
乾隆帝在《圆明园后记》中评价圆明园:“然规模之宏敞,邱壑之幽深,风土草木之清佳,高楼邃室之具备,亦可称观止。实天宝地灵之区,帝王豫游之地,无以踰此。”法国文学巨匠维克多·雨果用其传神之笔赞美圆明园:“凡是人民——几乎是神奇的人民想象所能创造出来的一切,都在夏宫(圆明园)身上得到体现……你只管去想象那是一座令人心神向往的,如同月宫的城堡一样的建筑。”
二、乾隆帝南巡江南对圆明園营建的影响
从乾隆十六年(1751 年)到四十九年(1784 年),乾隆帝以奉母游览为由,先后六下江南(见表 1)。乾隆南巡一般要途径直隶(河北)、山东、江南(江苏)、浙江四省,水陆往返行程约 5 800 里。乾隆帝自称其一生中有两件大事:一是西师;二是南巡。乾隆帝把南巡与平定准格尔并列,可见他是多么重视南巡。分析乾隆帝南巡的原因主要有:(1)法祖省乡。效法康熙帝六下江南的传统。(2)阅视海防。乾隆帝曾在《万寿重宁寺碑记》中讲到:“南巡之事,莫大于河工。”又在《南巡记》中讲到:“六巡江浙,计民生之最要,莫如河工海防。”(3)稳定粮仓。“苏湖熟,天下足”在民间流传甚广。(4)考察戎政。江南地区反清思潮居全国首位,屡屡发生文字狱,因而造成清政府与江南的关系一度颇为紧张,为了缓和矛盾、笼络士绅,乾隆帝在南巡期间一般要对现任和致仕官员普遍实施加恩,并豁免地方历史积欠。(5)关心文教。江南是人文重地,乾隆帝首次南巡即向江宁钟山书院、苏州紫阳书院、杭州敷文书院各颁发殿版十三经、二十二史等书。同时,还以“应试之人日多而入学则有定额”为由,特命增加上下两江和浙江三省府州县学岁考文童的录取名额[4]97。此外,还取道江宁六谒明太祖陵、至曲阜三祭孔庙、至江南四祭文庙以及至邹城拜谒孟子庙[4]97-98,从而安定江南士人、维系民心。(6)游玩赏景。作为太平天子的乾隆,十分艳羡江南的美景,6 次南巡都有宫廷画师随行,将他喜爱的江南美景摹绘成图,在圆明园中进行大规模的仿建(见表 2)。圆明园中的小有天园、四宜书屋、狮子林和如园分别仿建江南的杭州汪氏园、海宁安澜园、苏州狮子林和南京瞻园,这些建筑都在圆明园内得到了很好的艺术再现[5]。至于杭州的花港观鱼、三潭印月、平湖秋月等西湖十景,更是在圆明园中实景仿制并原名照搬。清代诗人王闿运在《圆明园词》中写道:“谁道江南风景佳,移天缩地在君怀。”
例如,文源阁是仿宁波天一阁而建,根据乾隆四十年(1779 年)《乾隆御制诗》记载:“因辑《四库全书》,预构阁为庋贮之所。其式一仿浙江范氏之天一阁。阁凡三:在大内者,曰文渊;在避暑山庄者,曰文津;兹在御园者,曰文源。既蒇工,赋诗以落之。其详见于阁记。”(见图 2)
四库搜罗书浩繁,构成层阁待诸园。
伋言凡事豫则立,谢赋沿波讨以源。
泉写细渠落沼渚,林依曲迳护庭门。
宁图美景增游赏,见道因文个里存。[6]216
再如曲院风荷,是一处模仿西湖同名景观的风景园林,根据乾隆九年(1744 年)《乾隆御制诗》记载:“西湖曲院,为宋时酒务地,荷花最多,是有曲院风荷之名。兹处红衣印波,长虹摇影,风景相似,故以其名名之。”(见图 3)
香远风清谁解图,亭亭花底睡双凫。
停桡堤畔饶真赏,那数余杭西子湖。[6]154
当然,乾隆在晚年反省南巡时曾说:“朕临御天下六十年,并无失德,惟六次南巡,劳民伤财,实为做无益而害有益。”可以看出,乾隆帝也意识到了南巡的利弊。
三、乾隆帝西巡五台山对圆明园营建的影响
乾隆帝一生 6 次西巡山西五台山(见表 3),其原因主要有:(1)怀柔蒙藏。五台山是佛教圣地,以供奉文殊而著称,这些寺庙对信仰黄教的蒙古、西藏王公乃至一般百姓都很有吸引力,乾隆帝用尊崇喇嘛教的实际行动来稳定蒙藏地区的统治。(2)效法康熙。康熙曾 5 次西巡五台山,并建立祝太皇太后延寿道场。(3)宣扬孝道。乾隆把孝道视为治国的根本措施之一,为了满足皇太后的心愿,乾隆帝有 3 次是奉皇太后之命朝拜五台山的。
乾隆帝出于团结蒙藏和祈福祝寿的目的,在北京和承德相继展开了对五台山殊像寺文殊像的系列仿建活动,例如,乾隆三十二年(1767 年)建成香山宝相寺,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建成圆明园正觉寺,乾隆四十年(1775 年)建成承德殊像寺。通过仿建建立起藏传与汉传佛教文殊像之间的联系,将满、汉、蒙、藏宗教文化融为一体,通过王权辖制教权,达到维护清朝政权长治久安的目的。
据《成府村志》记载:“……(文殊阁之)再北为最上楼七间,正中明间一尊全身均黄色,东次间一尊为蓝色,东(梢)间一尊全身皆绿色,西次间一尊全身皆红色,西梢间一尊全身均白色,认佛像状手音分之。两尽间皆有木板桥。入小门有楼梯,西板墙有罗汉床一架,昔为张嘉胡土克图坐位。”[7]张嘉胡土克图即第三世章嘉活佛(1716-1786 年),他曾居住在圆明园正觉寺最上楼,作为清代著名的藏传佛教领袖,他自少年起就与乾隆帝关系密切,乾隆帝视其为“同窗密友”,在乾隆即位后又作为国师而备受倚重,乾隆十年(1745 年)还曾跪受三世章嘉的灌顶。乾隆帝也是借与三世章嘉的关系来巩固清朝政府与蒙藏的关系,从而达到巩固国家统一的目的。圆明园正觉寺的营建,也正是乾隆帝争取蒙藏地方势力真心归附清政府政策的一个实证(见图 4)。
四、乾隆帝北巡承德避暑山庄对圆明园营建的影响
乾隆帝一生北巡承德避暑山庄和木兰秋狄 52 次,每次时间都在 2 个月以上,累计时间在 10 年以上,占其全部执政时间的1/6。乾隆帝北巡的原因主要有:(1)木兰行围。乾隆帝将木兰秋狄视为训练八旗子弟奋斗意志的一个绝好时机,他认为行围既是一种军事训练,也是一场战斗。连续20余天的紧张狩猎,对行围的全体人员的战斗意志和军事技艺都是一次很好的磨练与训练[4]95。(2)怀柔蒙藏。避暑山庄和木兰秋狄也成为乾隆帝联系少数民族首领、巩固边防、促进民族团结的重要契机。乾隆帝在避暑山庄和木兰秋狄的活动也有许多少数民族的上层人士参加,例如蒙古王公贵族、天山回部、中亚哈萨克族首领和葱岭布鲁特部首领等。乾隆四十五年(1780 年),乾隆帝在避暑山庄接见了为庆祝自己 70 岁寿辰而从西藏来的六世班禅。以上这些举措也都使得满族上层与蒙古、藏族等少数民族的关系更为融洽[8]。
在圆明园中用来宴赏蒙古王公、外藩王公和外国来使,以达到融洽民族关系的园林建筑主要有两处:一处是山高水长(见图 5),俗称“西厂”。其功能在于:(1)侍卫较射的场所。山高水长楼的西北侧,筑有一道靶挡,俗称“土墙”,乾隆五十二年(1787 年)御制《土墙》诗句云:“苑西五尺墙,筑土卌年矣。昔习虎神枪,每尝临莅此。”[2]79(2)新正武账宴,俗称“大蒙古包宴”。宴赏蒙古王公、年班朝正外藩王公和外国来使。另一处是含经堂,是长春园中最大的一处园林建筑风景群,是乾隆帝弘历日后归政娱老之所。宫门外阶下为广场,搭建有五座蒙古包,作为清帝设武帐宴赏外使之地。
五、乾隆帝东巡盛京对圆明园营建的影响
祭祖是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核心文化,清朝统治者积极倡导以孝道治天下,非常重视祭祀祖先。乾隆帝曾 44 次拜谒东、西陵,4 次东巡盛京(今沈阳)拜谒祖陵。清朝在未入关之前,在盛京地区修建有 3 座帝王及其后妃的陵墓,人称“盛京三陵”。乾隆帝重视拜谒祖陵的原因主要有:(1)教育子孙以孝道治天下。乾隆帝多次拜谒祖陵,以表达对先祖的敬仰和缅怀之情,训诫子孙继承祖宗基业,永保大清江山長治久安。(2)加恩盛京,巩固内部团结。乾隆帝在拜谒祖陵期间,多次对盛京加恩,例如,乾隆帝历次东巡均免除奉天全境历年的积欠和次年官庄、民田的全部正额地丁钱粮,扩大当地府州县学岁考的名额,普加当地官员俸禄,宽免因公墨误而受到处分的人,扩大本地贵族子弟的入仕途径,抚恤留居盛京的宗室觉罗和外戚姨舅子孙等。(3)借机密切与蒙古王公的关系。乾隆帝 4 次东巡盛京,除第 3次外,都途经承德避暑山庄和蒙古境内。乾隆帝第 1次东巡,谕“科尔沁达尔汉亲王罗卜藏衮布此次行走勤谨,居心诚实,与伊第三子色卜腾巴尔珠尔,著加特恩普封公爵”。又谕科尔沁二等台吉阿穆呼朗著授为头等台吉。乾隆帝第 2次东巡,谕“喀尔喀扎萨克台吉达什丕勒于一切事件,颇属奋勉……著加恩封为公爵。”这些谕旨进一步密切了乾隆帝与蒙古王公之间的关系。
圆明园中类似祭祀祖先的园林建筑是鸿慈永祜,又称“安佑宫”(见图 6),寓意为祖先鸿大的慈爱永远赐福给子孙,并护佑子孙平安。
安佑宫仿景山寿皇殿“敬奉神御(御容画像)”之义而建,是圆明园中规格最高、体量最大的一座园林建筑群,相继供奉有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五帝的画像。安佑宫作为清帝御园祖祠,凡皇帝从宫内迁来御园和从御园迁回宫内之日,外出巡游离园和返园之日,上元日(正月十五)、中元日(七月十五)、清明,以及皇帝人生日、先皇的诞辰和忌日等日子,清帝皆到安佑宫叩拜行礼[2]115-116。安佑宫无论从建筑规模,还是等级规制来看,不忘先祖和孝道文化都在其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如乾隆二十五年(1760 年),《乾隆御制诗》记载:
清明日安佑宫行礼(7-292)
东陵回待谒西陵,冷节偏逢感不胜。
神御拜瞻思色笑,宗藩陪叩视尝烝。
冷淘槐叶诗传好,春雨杏花绘比能。
敢向园亭酬景物,对时惟是凛绳承。[9]
六、结论
乾隆年间清朝的强盛国力,为乾隆帝频繁巡幸和园居理政提供了坚实的经济基础。出于社会安定、重视河工、怀柔蒙藏、行围习武、关心文教、宣扬孝道、维系民心等目的,乾隆帝开展了一系列的巡幸活动,同时又遍览了天下美景。圆明园作为清朝“康乾盛世”辉煌的历史见证,作为世界古典园林的巅峰之作,乾隆帝将天下美景在圆明园中进行大量“写仿”,并通过巡幸活动,进一步完善圆明园的理政、朝仪、园居、礼佛、观嫁、游乐等功能,也奠定了美轮美奂、宛如“人间天堂”“万园之园”的圆明园整体格局。由此可以得出,乾隆帝的巡幸活动极大地推动和丰富了圆明园的营建工程。
参考文献
[1]圆明园管理处编.圆明园百景图志[M].1版.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10:27.
[2]圆明园管理处.圆明园百景图志[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10.
[3]张超.家国天下[M].北京:上海文艺出版(集团)有限公司,2012:232-233.
[4] 赵秉忠,白新良.论乾隆出巡[J].北方论丛,1990(4):97.
[5]张超.圆明园史话[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16:30.
[6]何瑜.清代圆明园御制诗文集[M].北京:中国大百科出版社,2020.
[7]佚名.成府村志[M]//中国地方志集成·乡镇志辑.上海:上海书店,1992:615.
[8]赵云田.略论清代的巡幸制度[J].明清论丛2014(第十三辑):142.
[9]何瑜.清代圆明园御制诗文集[M].北京:中国大百科出版社,2020:225.
张孟增
北京市海淀区圆明园管理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