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要从多视角探究文本结构
2021-01-11彭春华
彭春华
语文教师普遍重视指导学生采用分层和概括层意的方法掌握文本结构,梳理文章脉络。有的教师没有对文本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探究,通常以语文教学参考书给出的划分文章结构层次作为标准答案,并以此评判学生划分文章结构层次是否正确。这样做不仅制约了学生思维的发展,还不利于学生深度解读文本。
在今年开展的广西初中语文优质课展评活动中,有四名语文教师执教《紫藤萝瀑布》一课。这四名教师的教学各有特色,都体现了对语文课标理念的理解和文本解读的重视,但是有两名教师在引导学生划分文章结构层次和概括层意时,没有体现语文课标提出的“重视评价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创造性的理解”这一理念。如,两名教师都给学生安排了划分文章结构层次的学习任务,有的学生将全文分为“花之态、花之事、花之思”三个部分,有的学生将全文分为“眼前的藤萝、过去的藤萝、哲理的藤萝”三个部分。在点评环节,两名教师都肯定了学生积极思考问题的行为,但否定了学生思考的结果,并且不约而同地通过课件投影教学参考书上的答案:全文分为“赏花、忆花、悟花”三个部分。
笔者无意批评这两名教师的做法,因为这是当下常见的语文教学现象。也许有的教师认为,教学参考书给出的参考答案就是标准答案,至于学生提出的不同想法和见解,只需要肯定他们主动思考的态度和行为就可以了,没有必要将其思考的结果纳入最终答案。
其实,《紫藤萝瀑布》这篇课文的分层方式有很多种,教学参考书所列的只是其中的一种。笔者以为,从不同的视角出发,《紫藤萝瀑布》一文至少有以下五种划分结构层次的方法。
第一种,从时空转换的角度进行分层,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第1—6自然段):时间为现在,即1982年的春末夏初,空间为园子里。第二部分(第7—8自然段):时间为过去,即十多年前,空间为家门外。第三部分(第9—11自然段):时间为现在,指向想象中的未来,从“在这浅紫色的光辉和浅紫色的芳香中,我不觉加快了脚步”这句话可以看出,空间仍然是在藤萝花架下。文末表达了作者对生命的思考,对未来的向往。三个层次的层意可以概括为:眼前花、从前花、心中花。
第二种,从表达方式的角度进行分层,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第1—6自然段)主要是描写。描写紫藤萝的颜色(淡紫色、银光)、形态(像一条瀑布)、神韵(闪光、笑、嚷嚷),运用了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将紫藤萝花人格化,把紫藤萝在无人欣赏处自我绽放、活泼热烈的生命力展示出来。第二部分(第7—8自然段)主要是记叙。叙述十多年前家门外的紫藤萝的故事,插入十多年前紫藤萝花串稀零,别的藤萝花架被拆卸,改种果树的故事,让人联想起对“将花和生活腐化”扯上“必然关系”的是非颠倒的十年动乱年代。第三部分(第9—11自然段)主要是议论。作者对不幸与生命的思考,花遇上不幸,但花重新盛开;人遇到不幸,应该如何面对?三个层次的层意可以概括为:绘花之盛、叙花之凋、议花之理。
第三种,从情感基调的角度进行分层,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第1—6自然段):由惊叹(我不由得停住了脚步)到欢喜(呈现眼中的紫藤萝“闪光”和“活泼热闹”);第二部分(第7—8自然段):由宁静(疑惑和痛楚等“一切暂时都不存在”)到遗憾(这里再也看不见藤萝花了);第三部分(第9—11自然段):由豁达(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到振作(我不觉加快了脚步)。作者的情绪波动轨迹为:动→静→动,情感经历为:乐(惊叹)→悲(痛楚)→釋(释然)。课文三个层次的层意可以概括为:观花之欢乐、忆花之痛楚、思花之释然。
第四种,从段意连贯的角度进行分层,分为四个部分。课文采用了起承转合的结构形式,起(第1自然段):我不由得停住了脚步;承(第2—6自然段):对吸引我止步的闪光紫藤萝进行精细描写;转(第7—10自然段):以“但是”开头,思路转折,由赞而思,由动而静,由对紫藤萝瀑布的描写过渡到对人的生死命题的思考,由对眼前的紫藤萝的描写过渡到对十多年前紫藤萝的故事叙述;合(第11自然段):照应开头,回到当下,同时由现象上升至理念,由形象描绘上升至理性哲思。每一层的层意可以概括为:起——起笔突兀,留步设悬;承——工笔描绘,藤萝闪光;转——转忆旧事,充满遗憾;合——忘却不幸,希望在前。
第五种,从虚实结合的角度进行分层,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第1—6自然段)主要是实写,写眼前的紫藤萝;第二部分(第7—8自然段)是实中带虚,追忆藤萝旧事是实写,关于生死的疑惑和疾病的痛楚是虚写,由实际的紫藤萝过渡到心中的紫藤萝;第三部分(第9—11自然段)主要是虚写,写生命哲学里的紫藤萝,由此完成“紫藤萝花—瀑布—长河—人生”系列类比的转化。每个层次的层意可以概括为:实写的紫藤萝瀑布、心中的稀零藤萝花、哲学里的生命长河。
其实,教师将《紫藤萝瀑布》一文的层次结构划分为“赏花、忆花、悟花”没有错,却不一定是最好的做法。因为《紫藤萝瀑布》的题目已经表明文章的线索和重点是花,而非人。以人的视角,根据人的动作“赏、忆、悟”来概括文章的层意,没有突出紫藤萝花在引发作者思考方面起到的重要作用,也没有凸显文本采用的类比、对比这两种写作手法。
从《紫藤萝瀑布》教学延伸开去,关于文章结构分层的解读,教师完全可以引导学生从多重视角去思考,而不必拘泥于教学参考书提供的方法或答案,并且这样做的益处很多。
第一,有利于明晰文章思路。文章思路包括情路和理路。传统的散文段落层次划分法侧重厘清文章的理路,而往往忽略了作者的情路。“情路就是隐于文本背后的情感线索和路径。”《紫藤萝瀑布》一文的情路是“乐→悲→释”,如果按照“赏花、忆花、悟花”划分层次,就无法看清文本的情路。
第二,有利于深入领悟文章的写作方法。阅读教学除了让学生明白文本写了什么,还要让学生学会分析作者是如何写的,使学生学会从写作角度解读文本。《紫藤萝瀑布》按照“实写→半实半虚→虚写”的写法,将“紫藤萝花、瀑布、长河、人生”进行类比,将现在的紫藤萝花与十年前的紫藤萝花进行对比,隐含着现在人(社会)与十多年前人(社会)的境遇的对比,这些从“赏花、忆花、悟花”的分层概括中是看不出来的。
第三,有利于明确各文段之间的联系。“文意解读要完成‘提炼归纳—连接关联—归并整合’三个流程。”从多重角度对文本进行分层,可以使各层次之间的逻辑关系更加清晰。如,以起承转合的结构形式对文本进行分层,各层次之间的逻辑关系就一目了然。
第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批判性思维。那些不管学生想出了多少种答案,教师最后只呈现预设的标准答案的做法,是对学生思考行为和学习结果的漠视,会打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长此以往,学生将会对教师布置的学习任务视为游戏,对师生互动视为教师的伪装,不利于教学的开展。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文章的结构做全面、立体的分析,尝试从多重视角对文本进行分层,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审美鉴赏能力,使学生对文本的解读实现从“指称层”到“编织层”再到“构造层”的飞跃。
叶圣陶先生说:“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散文具有“形散神聚”的特点,在行文结构上往往更严谨、更精巧,这对读者解读文本结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从多重视角分析文本结构,让学生体会发现之乐、探究之趣,从而深入理解文本丰富的文化内涵,提高审美能力。
(责编 欧孔群)